本發明涉及車輛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市政道路用具有鋁合金輪轂的鋰電池車。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的車在整車高度的調節上結構復雜,實用性低,需要改進。
現有技術的車輪結構大多由輪轂和輪胎組成,輪轂采用一體成型式制造工藝,功能單一,難以適應多種路面狀況,有待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市政道路用具有鋁合金輪轂的鋰電池車,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車在整車高度的調節上結構復雜,另外輪轂功能單一,難以適應多種路面狀況的技術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市政道路用具有鋁合金輪轂的鋰電池車,包括車架,所述車架兩側各設有兩個驅動輪裝置,所述驅動輪裝置包括車輪、車軸、軸承、軸承支架、第一電機、第一氣缸和第二氣缸,所述車軸一端連接所述車輪,另一端通過萬向節聯軸器連接于所述第一電機的輸出軸上,所述車軸的外圈與所述軸承相緊配合,所述軸承的徑向上設有兩個轉軸,所述轉軸對稱設于所述軸承的外圈上,所述轉軸的另一端設于所述軸承支架上,所述第一電機的后端設有所述第一氣缸,所述第一氣缸的輸出軸與所述第一電機的輸出軸位于同一軸線上,所述第一氣缸的側壁通過豎直設置的所述第二氣缸連接于所述車架上,所述第二氣缸驅動所述第一氣缸沿豎直方向運動,所述第一氣缸驅動所述第一電機沿所述第一電機輸出軸的軸向運動;
所述車架前方設有緩沖裝置,所述緩沖裝置包括包括緩沖筒,所述緩沖筒的兩端均為封閉狀,所述緩沖筒內腔的后端設有大彈簧和小彈簧,所述大彈簧套設于小彈簧且呈同心布置,所述大彈簧和小彈簧的軸線均與緩沖筒的軸線重合,所述大彈簧和小彈簧的后端均固定在緩沖筒的后端上,所述大彈簧的高度高于小彈簧的高度,所述小彈簧的前端設有滑動軸,所述滑動軸的直徑小于大彈簧的內徑且大于小彈簧的外徑,所述滑動軸的軸線與緩沖筒的軸線重合,所述緩沖筒前端的中部設有通孔,所述滑動軸的前端穿過所述通孔伸出到緩沖筒外,且所述滑動軸與所述通孔間呈滑動配合,所述滑動軸的前端固定有緩沖板,所述大彈簧前端與緩沖筒前端間的那段滑動軸上固設有環形凸臺,所述環形凸臺的直徑大于所述大彈簧的內徑。
其中,所述車輪包括輪轂和輪胎,所述輪轂包括與車軸相連的輪轂固定板、輪輻固定圈以及輪輻,所述輪輻固定圈垂直連接于輪轂固定板的外緣,所述輪輻固定圈的兩端外緣處鉸接有多個所述輪輻,位于同側的輪輻沿輪輻固定圈外緣的圓周方向均布設置,且所述輪輻在輪輻固定圈的兩端外緣處成對設置,每對輪輻的外端處安裝有一個所述輪胎,所述輪胎為條形的彈性充氣輪胎,所述輪輻固定圈上設有滑動槽,所述滑動槽上安裝有一滑動圈,所述滑動圈與輪輻固定圈同軸設置,所述滑動圈的圈經大于輪輻固定圈,每對輪輻之間設有一驅動桿,所述輪輻內側沿長度方向設有t型槽,所述驅動桿的兩端設有t型頭,并分別安裝于相對應輪輻的t型槽內,所述驅動桿的中部垂直方向連接有一導桿,所述導桿的運動受限于一導槽內,使導桿在其長度方向上運動,所述導槽固定于輪輻固定圈上,所述導桿的下端鉸接有一連桿,所述連桿的另一端鉸接于滑動圈上,所述輪輻固定圈上還設有一直線電機,所述直線電機驅動滑動圈沿滑動槽來回移動,所述滑動槽通過連桿帶動驅動桿沿輪轂的徑向運動。
其中,所述直線電機和第一電機的動力均由鋰電池供電,所述輪轂由鋁合金制成。
其中,所述鋰電池車的整車高度為車輪在豎直方向的高度。
本發明的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本發明通過調節車輪的傾斜角度可以調節整車高度,結構設計合理,操作便捷,具有實用性。
本發明的車輪安裝于車軸上,當道路平整時,驅動直線電機上的運動塊向左運動,帶動滑動圈向左運動,從而通過連桿帶動驅動桿向遠離輪轂軸線的方向運動,從而將對應的輻條組相互靠近,使單個輪胎變成腰鼓型,從而減少與地面的摩擦力,當道路崎嶇不平時,驅動直線電機上的運動塊向右運動,帶動滑動圈向右運動,從而通過連桿帶動驅動桿向靠近輪轂軸線的方向運動,從而將輻條向兩側撐開,使單個輪胎變成扁平狀,從而增大接觸面積,提高穩定性。本發明應用范圍廣,適用于多種路面情況,具有實用性。另外由于一個車輪由多個小輪胎構成,當其中一個小輪胎損壞后,不必像現有技術那樣更換整個大輪胎,只需更換小輪胎即可,節省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圖。
圖2為本發明的車輪處于豎直狀態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車輪位于傾斜狀態的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萬向節聯軸器的結構圖。
圖5為本發明的車輪的結構圖。
圖6為本發明的車輪的輪輻和驅動桿的配合結構圖。
圖7為本發明的車輪的外觀立體圖。
圖8為本發明的緩沖裝置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
如圖1至圖3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市政道路用具有鋁合金輪轂的鋰電池車,包括車架30,所述車架30兩側各設有兩個驅動輪裝置,四組驅動輪裝置的位置類似于普通小轎車車輪結構的安裝位置,兩側對稱,每側邊前后各一個,所述驅動輪裝置包括車輪13、車軸2、軸承31、軸承支架32、第一電機33、第一氣缸34和第二氣缸35,所述車軸2一端連接車輪13,另一端通過萬向節聯軸器36連接于第一電機33的輸出軸上,所述車軸2的外圈與軸承31相緊配合,所述軸承31的徑向上設有兩個轉軸37,所述轉軸37對稱設于軸承31的外圈上,所述轉軸37的另一端設于軸承支架32上,因此所述軸承31可繞轉軸37的軸向轉動,所述第一電機33的后端設有所述第一氣缸34,所述第一氣缸34的輸出軸與第一電機33的輸出軸位于同一軸線上,所述第一氣缸34的側壁通過豎直設置的第二氣缸35連接于車架30上,所述第二氣缸35驅動第一氣缸34沿豎直方向運動,所述第一氣缸34驅動第一電機33沿第一電機33輸出軸的軸向運動。
如圖4所示,所述萬向節聯軸器36包括第一萬向節叉61、第二萬向節叉62和十字軸63,所述第一萬向節叉61的一端通過所述十字軸63與第二萬向節叉62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萬向節叉61的另一端連接第一電機33的輸出軸,所述第二萬向節叉62的另一端連接車軸2。
本發明所述鋰電池車的整車高度為車輪13在豎直方向的高度,即通過變換車輪的傾斜調度可調節整車高度,從而實現讓車輛通過離地距離低的障礙物,因為本發明可以設計為類似模型車的小型電動遙控車,因此障礙物可以是桌子底部這種低矮空間,當然也可以是類似這種低矮空間的其他障礙物。本發明的整車高度調節過程如下:如圖2所示,在初始狀態下,第一氣缸和第二氣缸鎖死從而保持相對不變,第一電機的軸向與水平面形成一夾角,第一電機的輸出軸與車軸通過萬向節聯軸器連接,使車軸保持水平狀態,因此車輪保持在豎直狀態,第一電機啟動通過萬向節聯軸器輸出扭矩,驅動車輪運動。當需要降低整車高度時,如圖3所示,第一氣缸的輸出桿伸長,第二氣缸的輸出桿收縮,使第一電機的輸出軸通過萬向節聯軸器帶動車軸繞轉軸轉動,使車軸的外端,即與車輪相連的一端上傾,此時車輪與水平面形成一夾角,從而使本發明的整車高度降低。
如圖5至圖7所示,所述車輪13包括輪轂和輪胎1,所述輪轂包括與車軸2相連的輪轂固定板3、輪輻固定圈4以及輪輻5,所述輪輻固定圈4垂直連接于輪轂固定板3的外緣,所述輪輻固定圈4的兩端外緣處鉸接有多個所述輪輻5,位于同側的輪輻5沿輪輻固定圈4外緣的圓周方向均布設置,且所述輪輻5在輪輻固定圈4的兩端外緣處成對設置,每對輪輻5的外端處安裝有一個所述輪胎1,所述輪胎1為條形的彈性充氣輪胎,輪胎長度方向的兩端分別固定于對應輪輻5的外端處,所述輪輻固定圈4上設有滑動槽6,所述滑動槽6上安裝有一滑動圈7,所述滑動圈7與輪輻固定圈4同軸設置,所述滑動圈7的圈經大于輪輻固定圈4,每對輪輻5之間設有一驅動桿8,所述輪輻5內側沿長度方向設有t型槽501,所述驅動桿8的兩端設有t型頭81,并分別安裝于相對應輪輻5的t型槽501內,所述驅動桿8的中部垂直方向連接有一導桿9,所述導桿9的運動受限于導槽10內,使導桿9在其長度方向上運動,所述導槽10固定于輪輻固定圈4上,所述導桿9的下端鉸接有一連桿11,所述連桿11的另一端鉸接于滑動圈7上,所述輪輻固定圈4上還設有一直線電機12,所述直線電機12驅動滑動圈7沿滑動槽6來回移動,所述滑動槽6通過連桿11帶動驅動桿8沿輪轂的徑向運動。所述連桿11和輪轂的軸向成一夾角設置,以保證力的傳遞。對直線電機的控制也可通過遠程遙控裝置來實現。
所述驅動桿8與輪輻固定圈4的軸向相平行,所述驅動桿8的長度大于輪輻固定圈4的軸向長度。
在實際使用時,可根據應用場景的不同,對輪輻和對應輪胎的數量進行調整,可以設為6組、8組、12組、20組等,當道路平整時,驅動直線電機上的運動塊向左運動(圖5中的左邊方向),帶動滑動圈向左運動,從而通過連桿帶動驅動桿向遠離輪轂軸線的方向運動,從而將對應的輻條組相互靠近,使單個輪胎變成腰鼓型,從而減少與地面的摩擦力,當道路崎嶇不平時,驅動直線電機上的運動塊向右運動(圖5中的右邊方向),帶動滑動圈向右運動,從而通過連桿帶動驅動桿向靠近輪轂軸線的方向運動,從而將輻條向兩側撐開,使單個輪胎變成扁平狀,從而增大接觸面積,提高穩定性。條形的單個輪胎的變形原理類似氣球。
所述直線電機和第一電機的動力均由鋰電池(未圖示)供電,所述輪轂由鋁合金制成。
如圖1和圖8所示,所述車架30前方設有緩沖裝置70,所述緩沖裝置70包括包括緩沖筒71,所述緩沖筒71的兩端均為封閉狀,所述緩沖筒1內腔的后端設有大彈簧72和小彈簧73,所述大彈簧72套設于小彈簧73且呈同心布置,所述大彈簧72和小彈簧73的軸線均與緩沖筒71的軸線重合,所述大彈簧72和小彈簧73的后端均固定在緩沖筒71的后端上,所述大彈簧72的高度高于小彈簧73的高度。所述小彈簧73的前端設有滑動軸74,所述滑動軸74的直徑小于大彈簧72的內徑且大于小彈簧73的外徑,所述滑動軸74的軸線與緩沖筒71的軸線重合,所述緩沖筒71前端的中部設有通孔711,所述滑動軸74的前端穿過所述通孔711伸出到緩沖筒71外,且所述滑動軸74與所述通孔711間呈滑動配合,所述滑動軸74的前端固定有緩沖板75。所述大彈簧72前端與緩沖筒71前端間的那段滑動軸74上固設有環形凸臺76,所述環形凸臺76的直徑大于所述大彈簧72的內徑。
在需要發揮緩沖裝置的緩沖作用時,具有一定速度的外來物沖擊緩沖板75使滑動軸74向后移動,從而壓縮小彈簧73,小彈簧73對外來物產生反作用力,當外來物的沖力過大使得緩沖板75向后滑動一定程度后,滑動軸74的環形凸臺76開始壓縮大彈簧72,此時大、小彈簧同時對外來物產生反作用力,從而實現緩沖的功能。
本發明還可在車架上加載各種工具,以適用于市政道路的作業中。
以上所述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