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懸架系統技術領域,具體設計一種擺臂襯套與副車架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控制臂是懸架系統重要的導向部件和承載部件,其作為導向部件控制臂控制車輪的運動軌跡和運動特性,其作為承載部件控制臂承載整車重量同時承受和傳遞車輪的沖擊載荷。控制臂一端與車輪連接,另一端與副車架連接,控制臂一般采用橡膠襯套與副車架連接,一方面通過橡膠襯套吸收車輪沖擊載荷,避免沖擊載荷傳遞到車身給乘員造成不舒服的感覺;另一方面通過橡膠襯套隔絕車輪的振動和噪音傳遞到車身,提高車輛的乘坐舒適性。襯套的結構以及與副車架的連接結構設計是車輛設計的關鍵技術,設計不當不僅不能發揮橡膠襯套的作用,反而產生異響力矩衰退等故障。
如圖1所示是現有技術中一種擺臂襯套與副車架連接結構示意圖,副車架總成1’與控制臂總成2’通過螺栓安裝固定。圖2為圖1的剖視圖,副車架總成1’上的控制臂安裝支架11’與控制臂總成2’上的控制臂的襯套外套管21’通過螺栓螺母32’及連接螺栓31’固定連接,其中控制臂安裝支架11’與副車架上板12’沖壓成型后通過二保焊焊接在副車架下板13’上,控制臂上板22’、控制臂下板23’分別與襯套外套管21’焊接固定,并且在襯套外套管21’內部還依次套接有襯套內套管41’、橡膠襯套42’。
現有技術的缺點如下:
1)橡膠襯套42’和襯套內套管41’通過硫化工藝固連,再通過壓裝工藝與襯套外套管21’過盈配合,橡膠襯套42’外表面形狀進行軸向定位,由于橡膠襯套42’較軟,存在軸向定位不精確,導致襯套橡膠42’過早的磨損和疲勞損壞;
2)對控制臂安裝支架11’開檔尺寸精度要求很高;控制臂安裝支架11’沖壓成型通過二保焊焊接在副車架下板13’上。沖壓與焊接工藝結合很難保證控制臂安裝支架11’的開檔尺寸。開檔尺寸偏大螺栓力矩存在衰退現象導致異響,開檔尺寸偏小控制臂裝配困難;進一步,控制臂安裝支架11’焊接工藝要求高,普通焊接難以滿足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擺臂襯套與副車架連接結構,通過對擺臂襯套的合理設計,以提高擺臂襯套總成的壽命,避免力矩衰退導致的異響,并提高安裝的方便性。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擺臂襯套與副車架連接結構,包括:控制臂總成2,所述控制臂總成2包括:襯套外套管21;所述連接結構還包括:副車架總成1、擺臂襯套總成3以及縱向限位塊總成5;所述擺臂襯套總成3與所述襯套外套管21過盈配合,所述擺臂襯套總成3一端穿過所述縱向限位塊總成5后與所述縱向限位塊總成5共同固定在所述副車架總成1上,所述擺臂襯套總成3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副車架總成1上。
優選地,所述控制臂總成2還包括:控制臂上板22與控制臂下板23;所述控制臂上板22與控制臂下板23分別與所述襯套外套管21的外壁面焊接固定。
優選地,所述副車架總成1上開設有襯套前安裝孔111與襯套后安裝孔113,所述副車架總成1包括:副車架上板12、控制臂安裝加強板11、副車架加強板13、副車架下板14;所述副車架上板12與所述副車架加強板13一面之間焊接有兩個焊接套管16,兩個所述焊接套管16分別與所述襯套前安裝孔111、所述襯套后安裝孔113相通;所述副車架加強板13的另一面焊接有兩個凸焊螺母15,兩個所述凸焊螺母15分別與所述襯套前安裝孔111、所述襯套后安裝孔113相通;所述副車架加強板13與所述副車架下板14邊緣焊接固定,所述副車架上板12與所述控制臂安裝加強板11焊接固定。
優選地,所述副車架總成1上還設置有凹槽114,所述襯套外套管21位于所述凹槽114內,所述凹槽114用于避開所述襯套外套管21的運動包絡線。
優選地,所述擺臂襯套總成3包括:襯套內芯棒31與橡膠襯套32;橡膠襯套32套在所述襯套內芯棒31上,并與所述襯套內芯棒31硫化固連;所述襯套內芯棒31穿出所述橡膠襯套32的兩端分別具有控制臂前安裝孔311、控制臂后安裝孔313,所述控制臂前安裝孔311與所述襯套前安裝孔111相對應,所述控制臂后安裝孔313與所述襯套后安裝孔113相對應。
優選地,所述擺臂襯套總成3還包括:套在所述襯套內芯棒31上的軸向定位圈312,所述軸向定位圈312用于控制所述橡膠襯套32的壓裝精度。
優選地,所述縱向限位塊總成5包括:底板55、縱向限位塊51、限位塊加強板52;所述底板55與所述限位塊加強板52上共同開設有限位安裝孔53,所述縱向限位塊51上開設有襯套芯棒過孔54;所述縱向限位塊51分別與所述底板55、所述限位塊加強板52焊接固定;所述限位安裝孔53與所述襯套后安裝孔113相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擺臂襯套與副車架連接結構,控制臂總成的襯套外套管與擺臂襯套總成過盈配合,所述擺臂襯套總成一端穿過縱向限位塊后與縱向限位塊聯合固定在副車架總成上,所述擺臂襯套總成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副車架總成。通過本實用新型,提高了擺臂襯套總成的壽命,避免了力矩衰退導致的異響,并且提高安裝的方便性。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中一種擺臂襯套與副車架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擺臂襯套與副車架連接結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的剖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控制臂總成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副車架總成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擺臂襯套總成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縱向限位塊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標號:
1’、副車架總成 11’、控制臂安裝支架 12’、副車架上板 13’、副車架下板 2’、控制臂總成 21’、襯套外套管 22’、控制臂上板 23’、控制臂下板 41’、襯套內套管 42’、橡膠襯套 32’、螺栓螺母 31’、連接螺栓 1、副車架總成 11、控制臂安裝加強板 111、襯套前安裝孔112、焊接定位孔 113、襯套后安裝孔 114、凹槽 12、副車架上板 13、副車架加強板 14、副車架下板 15、凸焊螺母 16、焊接套管 2、控制臂總成 21、襯套外套管 22、控制臂上板 23、控制臂下板 3、擺臂襯套總成 31、襯套內芯棒 311、控制臂前安裝孔 312、軸向定位圈313、控制臂后安裝孔 32、橡膠襯套 4、螺栓 5、縱向限位塊總成 51、縱向限位塊 52、限位塊加強板 53、限位安裝孔 54、襯套芯棒過孔 55、底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能更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及技術內容,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作詳細說明。
如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擺臂襯套與副車架連接結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該結構包括:控制臂總成2,所述控制臂總成2包括:襯套外套管21;該結構還包括:副車架總成1、擺臂襯套總成3以及縱向限位塊5;所述擺臂襯套總成3與所述襯套外套管21過盈配合,所述擺臂襯套總成3一端穿過所述縱向限位塊5后與所述縱向限位塊5共同固定在所述副車架總成1上,所述擺臂襯套總成3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副車架總成1上。
具體地,如圖3與圖4所示,所述擺臂襯套總成3一端穿過縱向限位塊5后與所述縱向限位塊5可以通過螺栓4聯合固定在所述副車架總成1上,所述擺臂襯套總成3另一端也可以通過螺栓4固定在所述副車架總成1上。
具體地,如圖5所示,所述控制臂總成2還包括:控制臂上板22與控制臂下板23;所述控制臂上板22與控制臂下板23分別與所述襯套外套管21的外壁面焊接固定。進一步,如圖5所示,控制臂上板22與控制臂下板23也通過焊接連接在一起。
具體地,如圖6所示,所述副車架總成1上開設有襯套前安裝孔111與襯套后安裝孔113,所述副車架總成1包括:副車架上板12、控制臂安裝加強板11、副車架加強板13、副車架下板14;所述副車架上板12與所述副車架加強板13一面之間焊接有兩個焊接套管16,兩個所述焊接套管16分別與所述襯套前安裝孔111、所述襯套后安裝孔113相通;所述副車架加強板13的另一面焊接有兩個凸焊螺母15,兩個所述凸焊螺母15分別與所述襯套前安裝孔111、所述襯套后安裝孔113相通;所述副車架加強板13與所述副車架下板14邊緣焊接固定,所述副車架上板12與所述控制臂安裝加強板11焊接固定。
需要說明的是,副車架加強板13起到提高副車架總成1的剛度和強度的目的,同時通過兩個焊接套管16可以提升控制臂總成與副車架總成連接可靠性。本實用新型實施中,如圖6所示,控制臂安裝加強板11沖壓成型,與副車架上板12通過焊接定位孔112焊接,可以提高焊接精度。
進一步,所述副車架總成1上還設置有凹槽114,所述襯套外套管21位于所述凹槽114內,所述凹槽114用于避開所述襯套外套管21的運動包絡線。
具體地,如圖7所示,所述擺臂襯套總成3包括:襯套內芯棒31與橡膠襯套32;橡膠襯套32套在所述襯套內芯棒31上,并與所述襯套內芯棒31硫化固連;所述襯套內芯棒31穿出所述橡膠襯套32的兩端分別具有控制臂前安裝孔311、控制臂后安裝孔313,所述控制臂前安裝孔311與所述襯套前安裝孔111相對應,所述控制臂后安裝孔313與所述襯套后安裝孔113相對應。
需要說明的是,襯套內芯棒31為鍛造件,通過前后端分別設有的控制臂安裝孔即控制臂前安裝孔311、控制臂后安裝孔313,實現了與副車架總成1的裝配連接,提高控制臂裝配方便性。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襯套外套管21內徑與橡膠襯套32外徑通過尺寸控制形成過盈配合。
進一步,所述擺臂襯套總成3還包括:套在所述襯套內芯棒31上的軸向定位圈312,所述軸向定位圈312用于控制所述橡膠襯套32的壓裝精度。
具體地,如圖8所示,所述縱向限位塊5包括:底板55、縱向限位塊51、限位塊加強板52;所述底板55與所述限位塊加強板52上共同開設有限位安裝孔53,所述縱向限位塊51上開設有襯套芯棒過孔54;所述縱向限位塊51分別與所述底板55、與所述限位塊加強板52焊接固定;所述限位安裝孔53與所述襯套后安裝孔113相通。
具體地,所述襯套芯棒過孔54與所述限位安裝孔53垂直。
需要說明的是,縱向限位塊51與限位塊加強板52焊接,提高了縱向限位塊5的剛度。螺栓4通過限位安裝孔53把縱向限位塊5、擺臂襯套總成3和副車架總成1裝配在一起。縱向限位塊51的設計可以避免車輛受到較大縱向沖擊襯套發生大變形,從而提高車輛的行駛安全性和擺臂襯套總成的壽命。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擺臂襯套與副車架連接具有如下特點:1)通過擺臂襯套總成的優化設計,襯套外套管內徑與橡膠襯套外徑通過尺寸控制形成過盈配合,并且襯套外套管軸向設有軸向定位圈,提高了壓裝精度,提高了擺臂襯套總成壽命。2)避免了襯套與副車架開檔配合的安裝形式,避免力矩衰退導致的異響,同時提高安裝方便性。3)副車架總成采用副車架上板與控制臂安裝加強板的雙層板結構,并且副車架總成上還設置有焊接套管,從而使副車架總成可靠性和強度均得以提高。4)控制臂總成裝配容易,提高生產節拍。5)通過設計縱向限位塊,避免車輛受到較大縱向沖擊襯套發生較大變形,提高車輛行駛安全性和擺臂襯套總成壽命。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同時,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