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的零部件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襯套和安裝該襯套的副車架和下擺臂的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在車輛的副車架上固定有鋁支架,該鋁支架上設置有用于與下擺臂鉸接的襯套,在襯套的內壁上形成有向內凸出的多個凸臺,由于多個凸臺在襯套的內壁上布置不均勻,導致固定在襯套內壁上的橡膠管套在凸臺與內壁的連接處易開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襯套,該襯套不易開裂。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副車架和下擺臂的安裝結構,該安裝結構上安裝有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襯套。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襯套,包括呈圓環狀的外管套,該外管套的內壁上形成有分別向內凸出的第一凸臺和第二凸臺,所述第一凸臺和第二凸臺分別沿所述外管套的周向間隔形成有多個,且每個所述第一凸臺和每個所述第二凸臺沿所述外管套的軸向對齊。
可選地,所述第一凸臺和所述第二凸臺相互連接,所述第一凸臺靠近所述外管套的軸向一端布設,所述第二凸臺靠近所述外管套的軸向另一端布設。
可選地,所述第一凸臺和所述第二凸臺圓弧過渡。
可選地,所述第一凸臺的凸起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凸臺的凸起厚度。
可選地,所述第一凸臺和所述第二凸臺的凸起厚度比為1:2~3:5。
可選地,所述第一凸臺和所述第二凸臺分別具有兩個,兩個所述第一凸臺相向等間隔地設置在所述外管套的內壁上,兩個所述第二凸臺相向等間隔地設置在所述外管套的內壁上。
可選地,所述外管套的接近所述第一凸臺的端部設置有徑向向外翻折的翻邊。
可選地,所述外管套的接近所述第二凸臺的圓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紋,且該外螺紋的凸楞的厚度向遠離所述第一凸臺的方向逐漸減小。
可選地,所述襯套還包括內管套和橡膠管套,所述內管套為圓管結構,所述橡膠管套嵌入并固定在所述外管套的內壁上,所述內管套嵌入并固定到所述橡膠管套內。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副車架和下擺臂的安裝結構,包括開設有襯孔的鋁支架,下擺臂通過所述鋁支架固定到副車架上,所述襯孔內固定連接有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襯套,所述下擺臂的一端用于插入到所述襯套內。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將多個第一凸臺和多個第二凸臺以一個第一凸臺和一個第二凸臺沿外管套的軸向一一對齊布設的方式設置,使得外管套內壁上每一處凸臺的覆蓋面積增多,以避免單一凸臺形成于外管套的內壁上,而導致橡膠管套在單一凸臺和外管套的內壁之間的連接處出現斷裂。
本實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 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提供的襯套的立體圖。
圖2是沿襯套的中心線截取的剖面圖,其中該中心線與第一凸臺和第二凸臺的徑向中心線相同。
附圖標記說明
1第一凸臺 2第二凸臺 3翻邊
4外螺紋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如圖1至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襯套,包括呈圓環狀的外管套,為了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該外管套的內壁上形成有分別向內凸出的第一凸臺1和第二凸臺2,第一凸臺1和第二凸臺2分別沿外管套的周向間隔形成有多個,且每個第一凸臺1和每個第二凸臺2沿外管套的軸向對齊。
此外,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襯套還包括內管套和橡膠管套,內管套為圓管結構,橡膠管套嵌入并固定在外管套的內壁上,橡膠管套為與外管套的內壁形狀相匹配的結構,內管套嵌入并固定到橡膠管套內。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襯套中,將多個第一凸臺1和多個第二凸臺2以一個第一凸臺1和一個第二凸臺2沿外管套的軸向一一對齊布設的方式設置,增加每處外管套內壁上凸臺的凸出面積,以避免單一凸臺(例如在外管套的內壁只形成有一個第一凸臺1或者只形成有一個第二凸臺2)形成于外管套 的內壁上,而導致橡膠管套在單一凸臺和外管套的內壁之間的連接處出現斷裂。
具體地,第一凸臺1和第二凸臺2相互連接地布設在外管套的內壁上,即第一凸臺1與第二凸臺2的連接處形成圓弧過渡,以避免橡膠管套在第一凸臺1和第二凸臺2的交界位置發生開裂,且第一凸臺1靠近外管套的軸向一端布設,第二凸臺2靠近外管套的軸向另一端布設,以在軸向上令橡膠管套均有受力,防止橡膠管套在軸向上因局部受力而開裂。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的副車架和下擺臂的安裝結構,包括開設有襯孔的鋁支架,下擺臂通過鋁支架固定到副車架上,在襯孔內固定連接有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襯套,下擺臂的一端用于插入到該襯套內,其中,上述襯套的軸向一端為遠離下擺臂插入端的一端,襯套的軸向另一端為靠近下擺臂插入端的一端,即下擺臂的插入端沿襯套的軸向一端插入到襯套中。
因此,為了不干涉下擺臂的插入裝配,在本實用新型的可選實施方式中,第一凸臺1的凸起厚度小于第二凸臺2的凸起厚度,如此,第一凸臺1可以為下擺臂的插入端留出裝配空間,此外,第二凸臺2的厚度較大,可以與橡膠管套的接觸面積更大,以與橡膠管套穩定配合。第一凸臺1和第二凸臺2的凸起厚度比可以在1:2~3:5范圍內設置。
其中,下擺臂的插入端在內管套內鉸接,下擺臂的轉動能夠使得內管套形成隨下擺臂轉動的轉動趨勢,從而使得橡膠管套也具有相同的轉動趨勢,而外管套上的第一凸臺1和第二凸臺2能夠對具有轉動趨勢的橡膠管套提供反向力,從而對橡膠管套形成反向扭矩,防止橡膠管套轉動。
其中,在本實用新型的可選實施方式中,以一個第一凸臺1和一個第二凸臺2沿外管套的軸向一一對齊布設的第一凸臺1和第二凸臺2可以分別具有兩個,兩個第一凸臺1相向等間隔地設置在外管套的內壁上,兩個第二凸臺2相向等間隔地設置在外管套的內壁上,以此方式,使得橡膠管套的周向 變形量均勻,從而緩解橡膠管套開裂。
為了防止下擺臂插入本襯套施加給本襯套的軸向力,使得本襯套從鋁支架中移出,在外管套的接近第一凸臺1的端部設置有徑向向外翻折的翻邊3,該翻邊3止擋在鋁支架靠近下擺臂的側面上,以限制本襯套沿其軸向的行程。
此外,在外管套接近第二凸臺2的圓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紋4,以便于旋入并固定到鋁支架的襯孔內,為了便于裝配,可選地,外螺紋4的凸楞的厚度向遠離第一凸臺1的方向逐漸減小。
綜上,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襯套,針對其中橡膠管套易開裂的現象,將多個第一凸臺1和多個第二凸臺2以一個第一凸臺1和一個第二凸臺2沿外管套的軸向一一對齊布設的方式設置,避免單一凸臺形成外管套的內壁上,從而避免橡膠管套開裂。
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可選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范圍內,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征,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本實用新型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
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