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簧支座、車輛后懸架總成及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彈簧支座、車輛后懸架總成及車輛。
【背景技術】
[0002]車輛包括汽車、柴油車及電動汽車。下面以汽車為例加以說明。為了保證汽車行駛的平穩性以及乘坐的舒適性,在汽車懸架系統中安裝有緩沖沖擊力的彈簧。一般汽車的后懸架彈簧直接布置在車身縱梁的正下方,彈簧支座和車身縱梁的底面直接焊接。
[0003]然而,在汽車行駛過程中,尤其是在比較惡劣的路面,彈簧受到來自地面巨大的沖擊力,并將該沖擊力直接傳遞給彈簧支座。彈簧支座和車身縱梁的底面長期受到彈簧傳遞的巨大沖擊力,尤其是過大坑瞬間的沖擊力,容易造成鈑金開裂失效,嚴重威脅駕駛安全。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是要提供一種避免車身縱梁底部應力集中且提高彈簧支座的扭轉和彎曲剛度的彈簧支座。
[0005]本實用新型一個進一步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可以有效抵抗彈簧沖擊力且提高車輛后懸架總成的強度和剛度的車輛后懸架總成。
[0006]本實用新型另一個進一步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可以提高車輛行駛安全性及乘坐舒適性的車輛。
[0007]特別地,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彈簧支座,安裝在車身縱梁上,用以安裝緩沖地面沖擊力的彈簧,所述彈簧支座包括固定連接的支座本體和斜板,所述支座本體固定安裝在所述車身縱梁的底面,所述車身縱梁的側面、所述支座本體以及所述斜板形成三角形結構。
[0008]可選地,所述斜板與所述車身縱梁的側面之間的角度為20°?30°。
[0009]進一步地,所述斜板與所述車身縱梁的側面之間的角度為25°。
[0010]可選地,所述彈簧為螺旋彈簧。
[0011]可選地,所述斜板的底部具有一用于與所述支座本體安裝的安裝面,所述安裝面上設有兩個用以與所述支座本體定位的定位孔。
[0012]進一步地,所述支座本體與所述斜板的安裝面之間采用焊接固定。
[0013]可選地,所述斜板的上方設有與所述車身縱梁的上部固定的凹臺。
[0014]特別地,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車輛后懸架總成,包括彈簧支座以及彈簧。
[0015]特別地,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車輛,包括車輛后懸架總成以及車身縱梁。
[0016]本實用新型的彈簧支座,通過將彈簧支座布置成分別與車身縱梁的底面相連的支座本體以及與車身縱梁的側面相連的斜板,可以將彈簧傳遞給彈簧支座的沖擊力,其中一部分力通過支座本體傳遞給車身縱梁的底面,其余部分的力通過斜板傳遞給車身縱梁的側面,可以避免車身縱梁底部的應力集中。同時,本實用新型的彈簧支座和車身縱梁之間形成了三角形的空腔結構,提高了彈簧支座的扭轉和彎曲剛度。
[0017]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的車輛后懸架總成,通過將彈簧支座布置成分別與車身縱梁的底面相連的支座本體以及與車身縱梁的側面相連的斜板,可以將彈簧傳遞給彈簧支座的力分散傳遞給車身縱梁的底面和車身縱梁的側面,可以有效的抵抗彈簧的沖擊力。并且,彈簧支座和車身縱梁之間形成了三角形的空腔結構,提高了彈簧支座的扭轉和彎曲剛度,進而提高了車輛后懸架總成的強度和剛度。
[0018]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的車輛,避免了車身縱梁底部應力過于集中,可以有效抵抗彈簧的沖擊力,使整體結構更牢靠,同時,提高了車輛行駛的安全性及乘坐的舒適性。
[0019]根據下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的詳細描述,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會更加明了本實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優點和特征。
【附圖說明】
[0020]后文將參照附圖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具體實施例。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標示了相同或類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這些附圖未必是按比例繪制的。附圖中:
[0021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彈簧支座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2是圖1所彈黃支座的主視圖;
[0023]圖3是沿圖2中的剖切線A-A截取的示意性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實施例1
[0025]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彈簧支座I的示意性立體圖;圖2是圖1所彈簧支座I的主視圖。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彈簧支座I安裝在車身縱梁2上,用以安裝緩沖地面沖擊力的彈簧3,所述彈簧支座I一般性地可包括:固定連接的支座本體11和斜板12,所述支座本體11固定安裝在所述車身縱梁的底面21,所述車身縱梁的側面22、所述支座本體11以及所述斜板12形成三角形結構。
[0026]本實用新型的彈簧支座I,通過將彈簧支座I布置成分別與車身縱梁的底面21相連的支座本體11以及與車身縱梁的側面22相連的斜板12,可以將彈簧3傳遞給彈簧支座I的沖擊力,其中一部分力通過支座本體11傳遞給車身縱梁的底面21,其余部分的力通過斜板12傳遞給車身縱梁的側面22,可以避免車身縱梁2底部的應力集中。同時,本實用新型的彈簧支座I和車身縱梁2之間形成了三角形的空腔結構,提高了彈簧支座I的扭轉和彎曲剛度。
[0027]圖3是沿圖2中的剖切線A-A截取的示意性剖視圖。如圖3所示,所述斜板12與所述車身縱梁的側面22之間的角度為20°?30°。優選地,所述斜板12與所述車身縱梁的側面22之間的角度為25°。此時,斜板12與車身縱梁2以及支座本體11之間的穩固性最高,既可以使得斜板12分擔彈簧3傳遞的較多的沖擊力,又可以使彈簧支座I的扭轉和彎曲剛度達到最尚O
[0028]本實施例中,所述彈簧3為螺旋彈簧。通過螺旋彈簧自身的變形,吸收來自地面沖擊力產生的動能,并轉換為螺旋彈簧的位能,從而緩和地面的沖擊對車身縱梁2的影響。
[0029]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斜板12的底部具有一用于與所述支座本體11安裝的安裝面6,所述安裝面6上設有兩個用以與所述支座本體11定位的定位孔4。通過定位孔4可以使支座本體11與斜板12之間達到精準定位,從而保證其連接精度。在精準定位后,所述支座本體11與所述斜板12的安裝面6之間采用焊接固定。這樣支座本體11與斜板12之間的連接更牢靠,并且不會因為彈簧支座I受到地面巨大的沖擊力而斷裂。
[0030]在其他實施例中,定位孔4的數量不局限于兩個,還可以是其他數量。
[0031]繼續參考圖1,本實施例中,所述斜板12的上方設有與所述車身縱梁2的上部固定的凹臺5。由于斜板12具有一定厚度,通過所述凹臺5的凹面與車身縱梁的側面22頂部之間焊接,使得斜板12與車身縱梁的側面22固定。本實施例具有工藝簡單,易于實現的優點。
[0032]實施例2
[0033]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車輛后懸架總成,包括彈簧支座I以及彈簧3。其中,彈簧3安裝在彈簧支座I上。本實施例中,所述彈簧支座1(參見圖1)與實施例1中所述彈簧支座I(如圖1所示)結構完全相同,針對彈簧支座1(參見圖1)結構部分本實施例不再贅述。
[0034]本實用新型的車輛后懸架總成,通過將彈簧支座I布置成分別與車身縱梁的底面21相連的支座本體11以及與車身縱梁的側面22相連的斜板12,可以將彈簧3傳遞給彈簧支座I的力分散傳遞給車身縱梁的底面21和車身縱梁的側面22,可以有效的抵抗彈簧3的沖擊力。并且,彈簧支座I和車身縱梁2之間形成了三角形的空腔結構,提高了彈簧支座I的扭轉和彎曲剛度,進而提高了車輛后懸架總成的強度和剛度。
[0035]實施例3
[0036]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車輛,包括車輛后懸架總成以及車身縱梁2。車輛后懸架總成安裝在車身縱梁2上。其中,所述彈簧支座1(參見圖1)與實施例1中所述彈簧支座1(如圖1所示)結構完全相同,針對彈簧支座1(參見圖1)結構部分本實施例不再贅述。
[0037]本實用新型的車輛,避免了車身縱梁2底部的應力過于集中,可以有效抵抗彈簧3的沖擊力,使整體結構更牢靠,同時,提高了車輛行駛的安全性及乘坐的舒適性。
[0038]至此,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認識到,雖然本文已詳盡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多個示例性實施例,但是,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仍可根據本實用新型公開的內容直接確定或推導出符合本實用新型原理的許多其他變型或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應被理解和認定為覆蓋了所有這些其他變型或修改。
【主權項】
1.一種彈簧支座,安裝在車身縱梁上,用以安裝緩沖地面沖擊力的彈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支座包括固定連接的支座本體和斜板,所述支座本體固定安裝在所述車身縱梁的底面,其中,所述車身縱梁的側面、所述支座本體以及所述斜板形成三角形結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彈簧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與所述車身縱梁的側面之間的角度為20°?30°。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彈簧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與所述車身縱梁的側面之間的角度為25°。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彈簧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為螺旋彈簧。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彈簧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的底部具有一用于與所述支座本體安裝的安裝面,所述安裝面上設有兩個用以與所述支座本體定位的定位孔。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彈簧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本體與所述斜板的安裝面之間采用焊接固定。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彈簧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的上方設有與所述車身縱梁的上部固定的凹臺。8.—種車輛后懸架總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彈簧支座以及彈貪O9.一種車輛,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8所述的車輛后懸架總成以及車身縱梁。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彈簧支座、車輛后懸架總成及車輛,涉及車輛技術領域。彈簧支座安裝在車身縱梁上,用以安裝緩沖地面沖擊力的彈簧,彈簧支座包括固定連接的支座本體和斜板,支座本體固定安裝在車身縱梁的底面,車身縱梁的側面、支座本體以及斜板形成三角形結構。車輛后懸架總成包括彈簧支座以及彈簧。車輛包括車輛后懸架總成以及車身縱梁。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彈簧支座布置成分別與車身縱梁的底面和側面相連的支座本體以及斜板,將彈簧傳遞給彈簧支座的沖擊力,分別傳遞給車身縱梁的底面和側面,避免車身縱梁底部的應力集中。同時,本實用新型的彈簧支座和車身縱梁之間形成了三角形的空腔結構,提高了彈簧支座的扭轉和彎曲剛度。
【IPC分類】B60G11/16
【公開號】CN205255928
【申請號】CN201521063434
【發明人】向平, 劉剛
【申請人】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5月25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