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嬰兒車的背靠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有關于一種嬰兒車的背靠結構,尤指一種有效簡化嬰兒車的背靠結構,以達到降低生產成本等實質功效的結構。
背景技術:
嬰兒車可供嬰幼兒躺坐,可輕易推移,故一般父母于攜帶嬰幼兒外出時,為避免長時間抱持嬰幼兒所造成的手臂疼痛,通常會使用嬰兒車,以減輕負擔。
而一般的嬰兒車皆會于后腳架處組設躺背裝置,該躺背裝置可作傾仰角的調整,以供予嬰幼兒舒適的躺靠,請參閱圖11~圖14所示,一般嬰兒車的躺背結構,其主要是組裝于躺背處具有活動調整躺背的傾斜角度與確實支撐的設置,其包括有一躺背支架4,其樞設在后腳架6適當方位的定位關節61處,躺背支架4末端所呈具的ㄇ形握合段41適當距離處套合著包覆體42,于該兩側包覆體42間適當方位所開具的長條貫孔421處則可貫穿跨設以橫桿43,而對該跨設在長條貫孔間的橫桿43為可設一彈性元件44,以使橫桿43可在長條貫孔421內形成一具彈性扣拉的適當緊迫狀態,另在兩側包覆體42靠后側為預留一貫孔422;一頭靠板5,其為依預設規格而設立的具可作活動角度調整的T形板塊,對頭靠板5下端的調整段51朝外側為具設以數道呈略偏上傾而立的弧形缺口52,并在該調整段51兩外側適當處為突伸以界限設立的凸柱53,同時在調整段51兩外周壁為各預設以孔穴54,可由一插梢55來配合將ㄇ形握合段41上的兩包覆體42所具的長條貫孔421與調整段51所具的兩孔穴54施予貫穿定位,另對頭靠板5上端所呈具的較寬幅靠合段56兩旁于朝外側亦延伸以樞接凸耳57,對此兩側凸耳57為可各組裝著連桿7并使另端對應連接在嬰兒車手推把8兩側適當高度處;依此,以令躺背支架4在與頭靠板5作一相互組裝后,于手部扣壓在躺背支架4末端的ㄇ形握合段41與橫桿43上,于略施力將橫桿43往外側扣拉,以使橫桿43脫離出頭靠板5所具調整段51的原先定位的弧形缺口52處,即可將嬰兒車所具的躺背支架4往下抑往上調整至所需的躺靠角度方位。
由此,于使用者調整躺背角度時,令一手扣壓于躺背支架4末端的ㄇ形握合段41,另一手則握拉于橫桿43,將橫桿43往外側扣拉,以使橫桿43脫離頭靠板5所具調整段51的原定位弧形缺口52處,即可將嬰兒車所具躺背支架4作上、下調整至所需的躺靠角度,繼松放掉手部扣拉的橫桿43,橫桿43即受一端所設的彈性元件回復力而彈回并定位套入調整段51的弧形缺口52處,以將躺背支架4卡掣定位。
由上述結構可知,該一般嬰兒車的躺背結構,其組成元件較多而繁雜,因此,不僅生產成本(包含材料成本及組裝成本等)較高,使用中較易產生故障,且維修也較為不便。
再者,該一般的嬰兒車的躺背結構,于使用上須由二手同時操作,故于實施使用上也造成相當的不便性。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嬰兒車的背靠結構,以克服上述已知結構的缺陷。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嬰兒車的背靠結構,由背靠板、調整組件及定位元件所組成;其中,該背靠板中間設有導槽,并于背靠板二側樞接多個連結片,該連結片與調整組件設于嬰兒車二側的支桿連結樞設,在調整組件具設一可供活動嵌接于背靠板導槽處的導片,并于該導片上固接有調整組件的第一驅動件及第二驅動件,又該第二驅動件與設于嬰兒車二側的定位元件相連結,而于此定位元件具設有卡掣槽,以供支桿側邊固接的定位柱卡抵定位。由此設計,于作動驅動件以帶動定位元件移位,使定位柱脫離與定位元件其卡掣槽間相互卡抵的狀態,繼而調整背靠板的傾斜角度,據此,利用該簡易的結構設計,于達到調整背靠傾斜角度以供嬰幼兒舒適乘坐的功能下,更可達到降低生產成本等實質功效。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1.本實用新型由簡易的背靠板、調整組件及定位元件的組立設計,并搭配縫接于車架的乘坐布體,于達到提供嬰幼兒舒適乘坐的功能下,更可達到降低生產成本(包含材料及組裝成本等)的實質功效。
2.本實用新型可單手操作調整背靠板的傾斜角度,于此,于操作上不僅較為方便,且更為快速。
圖1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立體圖。
圖2本實用新型的整體正視圖。
圖3本實用新型的整體側視圖。
圖4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圖5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組合圖。
圖6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正視圖。
圖7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側視圖。
圖8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圖一。
圖9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圖二。
圖10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圖三。
圖11現有的整體正視圖。
圖12現有的立體分解圖。
圖13現有的使用狀態圖一。
圖14現有的使用狀態圖二。
附圖標號1背靠板 11導槽12握部 13軌道條131導槽 2調整組件21導片 22第一驅動件221握部 23支桿24連結片25第二驅動件26板片 27牽引塊28定位柱3定位元件31導軌 32卡掣槽321限位段4躺背支架 41ㄇ型握合段42包覆體421長條貫孔422貫孔 43橫桿44彈性組件 5頭靠板51調整段52弧形缺口53凸柱 54孔穴55插梢 56靠合段57凸耳 6后腳架61定位關節 7連桿8手推把
具體實施方式
首先,請參閱圖1~圖7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嬰兒車的背靠結構,主要由背靠板1、調整組件2及定位元件3所組成;其中該背靠板1可供支撐乘坐布體,并于該背靠板1中間設具直向導槽11,且于此背靠板1上方處凸具一握部12,又于該背靠板1下方處具設一直立軌道條13,而于此軌道條13上具設有直立導槽131;該調整組件2設有一可對應嵌設于背靠板1導槽11處的導片21,于此導片21上固接有第一驅動件22,該第一驅動件22凸具有一握部221,以供與背靠板1的握部12相對應,又于背靠板1二側設立有支桿23,且令該支桿23與背靠板1之間以連結片24相樞接,繼在該背靠板1的軌道條13上活動套設有第二驅動件25,并令此第二驅動件25與導片21相固接,再于該第二驅動件25二側各樞接有板片26,且于此板片26上樞接有牽引塊27,而該牽引塊27末端活動插設于定位元件3的導軌31中,再于支桿23側邊固接定位柱28;定位元件3于其上緣處具設導軌31,以供調整組件2的牽引塊27插設連結,又于該定位元件3下緣處設具卡掣槽32,以供支桿23側邊固接的定位柱28卡設定位,并令此卡掣槽32由上而下呈具三段限位段321。
據此設計,請參閱圖6~圖10所示,于平時,該調整組件2支桿23所固接的定位柱28卡掣定位于定位元件3的卡掣槽32中,以使背靠板1呈一定的傾斜角度,而欲調整該背靠板1的傾角時,使用者單手扳動第一驅動件22凸具的握部221,以與背靠板1的握部12對應握合,以往上拉動固接于第一驅動件22的導片21,同時,使相同固接于導片21的第二驅動件25作動而往上拉引,以帶動相樞接的板片26連動牽引塊27,將相連結的定位元件3拉動上移,使卡掣于定位元件3卡掣槽32內的定位柱28脫離卡掣槽32其一限位段321間的卡掣定位狀態,此時,即可調整背靠板1的傾斜角度,另與背靠板1相連接的支桿23也呈同角度傾斜,以使固接于支桿23的定位柱28,于二驅動件22、25回復原位時,令與第二驅動件25相連結的牽引塊27帶動定位元件3回位卡掣定位柱28,以固定背靠板1的傾斜角度,使乘坐于乘坐布體內的嬰幼兒,獲得舒適良好的躺靠。
權利要求1.一種嬰兒車的背靠結構,其特征在于由背靠板、調整組件及定位元件所組成;其中,該背靠板中間設有導槽,并于背靠板二側樞接多個連結片,該連結片與調整組件設于嬰兒車二側的支桿連結樞設,在調整組件具設一可供活動嵌接于背靠板導槽處的導片,并于該導片上固接有調整組件的第一驅動件及第二驅動件,又該第二驅動件與設于嬰兒車二側的定位元件相連結,而于此定位元件具設有卡掣槽,以供支桿側邊固接的定位柱卡抵定位。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嬰兒車的背靠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背靠板呈直向的導槽上緣處具設有握部,又于調整組件其導片上固設的第一驅動件設有與背靠板所設握部相對的握部,在導片固設有第二驅動件,該第二驅動件于二側樞接有板片,又于該板片上樞接有牽引塊,此牽引塊末端插設連結于定位元件上緣設具的導軌中。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嬰兒車的背靠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定位元件的卡掣槽由上而下具設數段供分段卡掣限位背靠板的傾斜角度的限位段。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為一種嬰兒車的背靠結構,主要由背靠板、調整組件及定位元件所組成,令背靠板二側樞接連結調整組件的支桿,再于背靠板中央處具設導槽,以供調整組件的導片活動嵌設于內,又于該導片固接驅動件,該驅動件可供與定位元件相連結,而于此定位元件具設卡掣槽,以供支桿固接的定位柱卡抵定位;由此設計,于作動驅動件以帶動定位元件移位,使定位柱脫離與定位元件其卡掣槽間相互卡抵的狀態,繼而調整背靠板的傾斜角度,據此,利用該簡易的結構設計,達到調整背靠傾斜角度以供嬰幼兒舒適乘坐的功能,更可達到降低生產成本等實質功效。
文檔編號B62B9/00GK2902839SQ20062011496
公開日2007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06年5月17日 優先權日2006年5月17日
發明者林景峰 申請人:達積國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