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轎車后地板備胎槽的加強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汽車的車身結構,特別涉及一種轎車后地板備胎槽的加強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轎車車身結構多采用承載式車身結構設計,后地板作為車身下部的主要組成部分,具有搭載乘客,放置備胎,在后碰中通過自身變形而防止油箱損壞及減少對乘員傷害的重要作用。同時,隨著顧客對整車NVH性能要求的逐步提高,要求后地板具有足夠的強度和剛度,特別是備胎槽不能出現共振現象。為了改善此處的性能,目前常規的方法為更換后地板材料或增加料厚、優化后地板備胎槽的加強筋或者在后地板備胎安裝點周圍區域增加一加強件。 但是上述的改進方式均存在不足之處,例如更換材料會增加沖壓工藝難度,改變料厚會增加整車重量;對加強筋的深度要求較高,否則達不到明顯提升后地板剛度及模態的效果;不僅會增加沖壓模具及焊裝夾具的投資成本,而且會增加整車的重量。提供一種簡單易行的方式來避免在汽車行駛的過程中出現備胎槽共振現象,是現有技術需要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轎車后地板備胎槽的加強結構,以避免在汽車行駛的過程中出現備胎槽共振現象。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轎車后地板備胎槽的加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強結構為備胎槽從前往后呈趨于收口狀;以備胎安裝點為中心設有T型筋,在備胎安裝點后端均勻分布著等寬度間隙的線筋;在備胎安裝點的周圍設有直線筋,從而通過巧妙的增設加強筋來避免備胎槽出現共振現象。所述的備胎槽的前半部分形狀為隨備胎型面呈圓弧狀,后半部分沿圓弧切線方向逐漸變小,呈前大后小的等腰梯形收口形狀。所述的與備胎接觸位置線筋的形狀與備胎放置圓弧面保持一致,其旁邊的線筋呈關聯漸變分布。所述的T型筋、線筋由備胎槽的底面一直貫穿到后地板的上表面。所述的T型筋上設有小T型筋。所述的直線筋呈發射狀。所述的備胎槽的周邊設有備胎槽側壁。所述的備胎槽的最前端設有小型凸筋。一種轎車后地板備胎槽的加強結構,由于采用上述結構,該加強結構具有以下優點1、以較低的成本避免了在汽車行駛的過程中出現備胎槽共振現象,提升整車NVH性能;2、通過沖壓工藝容易實現,值得在工業上推廣和應用。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I為本發明一種轎車后地板備胎槽的加強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有技術中轎車后地板備胎槽的結構示意圖在圖I中,I、備胎槽;2、T型筋;3、線筋;4、直線筋;5、備胎安裝點;6、小T型筋;7、
備胎槽側壁;8、小型凸筋。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車頭方向為前端,車尾方向為后端。本發明為備胎槽I從前往后呈趨于收口狀;以備胎安裝點5為中心設有T型筋2,在備胎安裝點5后端均勻分布著等寬度間隙的線筋
3;在備胎安裝點5的周圍設有直線筋4,從而通過巧妙的增設加強筋來避免備胎槽出現共振現象。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轎車后地板備胎槽進行改進,顯著提高備胎槽剛度、模態,避免共振現象的發生,而且有利于后碰中自身充分變形吸能,達到保護油箱和乘客的目的。本發明包括從前至后趨于收口狀的備胎槽1,以備胎安裝點5為中心呈發射狀的T型筋2,及均勻分布在備胎安裝點5后端的等寬度間隙的線筋3。備胎槽I前半部分形狀為隨備胎型面呈圓弧狀,后半部分沿圓弧切線方向逐漸變小,呈前大后小的等腰梯形收口形狀。加強筋分T型筋2和直線筋4兩種;T型筋2交匯處為備胎安裝點5位置,且T型筋2上設置了小型T型筋6,在備胎安裝點5的前端有兩條呈發射狀直線筋4靠近備胎安裝點5。線筋3等間隙均勻分布在備胎安裝點5的后端。與備胎接觸位置處的線筋3形狀與備胎放置圓弧面保持一致,其它線筋3呈關聯漸變分布。如圖I所示,本發明包括從前至后趨于收口狀的備胎槽1,以備胎安裝點5為中心呈發射狀的T型筋2,及均勻分布在備胎安裝點5后端的等寬度間隙線筋3。所有加強筋均由備胎槽I底部一直貫穿到地板的上表面;在備胎安裝點5處有小T型筋6.T型筋2在備胎安裝點5處有小T型筋6,備胎槽側壁7與備胎槽底面接合位置有小型凹筋8。T型筋2寬度為45-70mm,深度為7-10mm。T型筋2以備胎安裝點5為中心,呈發
射狀,由備胎安裝底面一直貫穿到地板上表面。線筋3的寬度為45-70mm,深度為7_10mm,等間距均分在備胎安裝點5的后端。與備胎接觸位置處的線筋3的形狀與備胎放置圓弧面保持一致,其它線筋3呈關聯漸變分布。本發明中趨于收口狀的倒等腰梯形備胎槽I比傳統備胎槽結構穩固,模態和剛度顯著提升,避免了低頻共振;T型筋2交匯處設置小T型筋6,并且以此為中心在備胎安裝點5前端設置了兩條發散直線筋4向四周傳遞能量,增加了備胎槽I的剛度和模態,降低了備胎安裝點5路試開裂的風險;T型筋2后端等寬度間隙設置的線筋3有利于后碰撞中誘導后地板充分壓潰變形吸收能量,達到保護乘客及油箱的目的。此技術方案對后地板備胎槽剛度及模態的提高非常顯著,減少了沖壓件的數量,節約了生產成本,減輕了車身重量。本發明通過將后地板備胎槽I采用趨于圓形呈倒等腰梯形狀的結構設計,在備胎安裝點5前端布置由該點向四周發射的T型筋2,在備胎安裝點5后端布置隨備胎放置型面漸變的線筋3,同時在備胎安裝點5位置布置小T型筋6的形貌結構設計,增強了后地板備胎槽及備胎安裝點的剛度,顯著提高了備胎槽的局部模態,避免了備胎槽低頻共振現象。通過CAE驗證分析,備胎槽I采用趨于圓形呈倒等腰梯形狀的結構設計,并在備胎槽內布置T型筋2及直線筋4后,備胎槽I的模態由原來的94hz提高至128hz,提高了 36%。與傳統的備胎槽形貌結構設計相比,后地板備胎槽I的剛度和模態的提升非常明顯。避免了備胎槽低頻共振現象的發生,降低了路試中備胎槽開裂的風險,對整車NVH性能的提升尤為重要,且沖壓工藝容易實現,值得在工業上推廣和應用。上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 本發明具體實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發明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改進,或未經改進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轎車后地板備胎槽的加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強結構為備胎槽(I)從前往后呈趨于收口狀;以備胎安裝點(5)為中心設有T型筋(2),在備胎安裝點(5)后端均勻分布著等寬度間隙的線筋(3);在備胎安裝點(5)的周圍設有直線筋(4)。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轎車后地板備胎槽的加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備胎槽(I)的前半部分形狀為隨備胎型面呈圓弧狀,后半部分沿圓弧切線方向逐漸變小,呈前大后小的等腰梯形收口形狀。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轎車后地板備胎槽的加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與備胎接觸位置線筋(3)的形狀與備胎放置圓弧面保持一致,其旁邊的線筋(3)呈關聯漸變分布。
4.根據權利要求I或3所述的一種轎車后地板備胎槽的加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T型筋(2)、線筋(3)由備胎槽(I)的底面一直貫穿到后地板的上表面。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轎車后地板備胎槽的加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T型筋(2)上設有小T型筋(6)。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轎車后地板備胎槽的加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線筋(4)以備胎安裝點(5)為中心呈發射狀。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轎車后地板備胎槽的加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備胎槽(I)的周邊設有備胎槽側壁(7)。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轎車后地板備胎槽的加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備胎槽(I)的最前端設有小型凸筋(8)。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轎車后地板備胎槽的加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強結構為備胎槽從前往后呈趨于收口狀;以備胎安裝點為中心設有T型筋,在備胎安裝點后端均勻分布著等寬度間隙的線筋;在備胎安裝點的周圍設有直線筋,由于采用上述結構,該加強結構具有以下優點1、以較低的成本避免了在汽車行駛的過程中出現備胎槽共振現象,提升整車NVH性能;2、通過沖壓工藝容易實現,值得在工業上推廣和應用。
文檔編號B62D43/04GK102785714SQ201210248420
公開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8日
發明者朱浩, 王愛國, 高發華 申請人: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