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剪切增稠液汽車防撞擊車身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剪切增稠液汽車防撞擊車身,包括車體和車窗,還包括剪切增稠液和凱夫拉防撞擊織物,車窗為雙層玻璃,在雙層玻璃間設有剪切增稠液;車體的內層為經過剪切增稠液浸泡過的凱夫拉防撞擊織物。剪切增稠液是在無毒性液態聚乙二醇中加入硬性硅納米顆粒制成的液體材料。本發明應用的凱夫拉爾材料的強度是鋼鐵的五倍,因此它就是標準的防撞擊材料,經過剪切增稠液浸泡后,鋪設在車身內層,是車體全方位得到更好的保護,另外剪切增稠液的比熱容比較大,因此還能夠調節車內氣候,冬暖夏涼。
【專利說明】一種剪切增稠液汽車防撞擊車身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汽車安全領域,具體說是一種剪切增稠液汽車防撞擊車身。
[0002]
【背景技術】
[0003]車越來越多,交通事故也越來越多,車禍帶來的傷亡也隨之增多,傳統防護方法就是系安全帶,教育司機遵守交通規則,加大處罰力度,進行交通事故教育等等,但這些還是不能更好的解決交通事故給人類帶來的傷亡。
[0004]
【發明內容】
[0005]綜上所述,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剪切增稠液汽車防撞擊車身。
[0006]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來實現的:
一種剪切增稠液汽車防撞擊車身,包括車體和車窗,還包括剪切增稠液和凱夫拉防撞擊織物,所述的車窗為雙層玻璃,在雙層玻璃間設有剪切增稠液;車體的內層設有經過剪切增稠液浸泡過的凱夫拉防撞擊織物。
[0007]上述的剪切增稠液是在無毒性液態聚乙二醇中加入硬性硅納米顆粒制成的液體材料。
[0008]剪切增稠液(簡稱STF),是在無毒性液態聚乙二醇中加入硬性硅納米顆粒而成。在常規狀態,STF有極好的可變形和液態流動性,而當撞擊時則立即變為剛性材料,有較好的防撞擊功能。這種液體呈乳白色,或無色透明,其安全性質和安全帶類似,通常狀態下,慢慢地對其施力和其它液體沒什么區別,如果施力較猛,比如拿根棍子很快的插進去或者拔出來,它就會立即通過氫鍵凝結成和陶瓷一樣硬的晶體,停止用力后它又會慢慢變成液體。
[0009]在刺擊時剪切增稠液不僅會凝結成堅硬的晶體,而且會增加一個很大的拉力阻止錐子前進。
[0010]本發明的優點及有益效果:
這種帶有有剪切增稠液體衣的汽車,包括車窗被撞擊后,撞擊能量分散區域很寬,這意味著被撞擊打傷或打死的幾率大幅減小,因為撞擊力并非集中于一個較小區域。
[0011]這種剪切增稠液體,屬于新型超強超薄防撞擊材料,比普通的防彈衣要薄得多,而重量只相當于普通的一半,平時只是普通材料,一但遭到襲擊,就瞬間變得堅韌無比,而且能把沖擊力向四周擴散,將損傷降到最低。
[0012]剪切增稠液的比熱容比較大,因此還能夠調節車內氣候,冬暖夏涼。
[0013]其原理如下:
當運動緩慢時,硬質粒子能夠到處運動,因此‘剪切增稠液體’呈現液態,但當運動迅速的時候,硬質粒子互相碰撞,阻礙了彼此的運動,因此‘剪切增稠液體’變得強韌。
[0014]凱夫拉爾材料的強度是鋼鐵的五倍,因此它就是標準的防撞擊材料。[0015]不受沖擊:粒子互不干擾呈液態 受到沖擊:粒子激烈碰撞變固態
聚乙二醇是一種應用廣泛的無毒液體,能承受的溫度范圍很廣。極其細小的硅微粒(非常堅硬)是STF的另一成分。這種流動性很強的液體和堅硬的微粒結合后,能形成一種性能不同尋常的材料。
[0016]因此,利用“剪切增稠液體”制造的防撞擊織物,平時柔軟舒適,一旦遭到刀等利物砍、刺,或高速子彈、彈片沖擊,就在受到沖擊的瞬間變得堅韌無比,而且能將沖擊力沿織物迅速分散開來,大大降低單位面積的壓強。當沖擊力消失之后,“剪切增稠液體”又恢復液體狀態,織物也重新變軟。
[0017]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中:1_車體、2-車窗。
[0020]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剪切增稠液汽車防撞擊車身,包括車體I和車窗2,還包括剪切增稠液和凱夫拉防撞擊織物,車窗2為雙層玻璃,在雙層玻璃間設有剪切增稠液;車體I的內層設有經過剪切增稠液浸泡過的凱夫拉防撞擊織物。
[0022]剪切增稠液是在無毒性液態聚乙二醇中加入硬性硅納米顆粒制成的液體材料。
【權利要求】
1.一種剪切增稠液汽車防撞擊車身,包括車體(I)和車窗(2),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剪切增稠液和凱夫拉防撞擊織物,所述的車窗(2)為雙層玻璃,在雙層玻璃間設有剪切增稠液;所述的車體(I)的內層設有經過剪切增稠液浸泡過的凱夫拉防撞擊織物。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剪切增稠液汽車防撞擊車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剪切增稠液是在無毒性液態聚乙二醇中加入硬性硅納米顆粒制成的液體材料。
【文檔編號】B62D29/00GK103625564SQ201310669042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1日
【發明者】陳懷璽 申請人:陳懷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