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功能折疊躺椅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家庭用品,具體涉及一種多功能折置躺椅。
背景技術:
折疊躺椅是人們常使用一種家庭用品。而且目前,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躺椅銷售。由于折疊躺椅具有方便實用,存放方便等特點,因此折疊躺椅非常受到人們的喜歡。但是,目前的折疊躺椅大多結構復雜、成本高,且功能單一;同時不方便攜帶。特別對于喜歡旅游的人們,現有的折疊躺椅攜帶很不方便。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為了克服以上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合理,成本低的多功能折置躺椅。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實現:本多功能折疊躺椅,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支撐架和椅面,所述第一框架呈L形,所述第一框架設有靠背部和坐部,且靠背部的末端設有用于支撐第三框架的支撐部;所述第二框架呈L形,所述第二框架設連接部和支腳部,所述連接部的一端活動連接于坐部;所述支撐架的開口端鉸接于靠背部,當多功能折疊躺椅作為躺椅使用時,所述支撐架的開口端的端面頂著靠背部;所述第三框架的一端鉸接于靠背部的內側;所述椅面的一端連接于坐部的末端,另一端連接于第三框架的另一端。所述坐部的末端設有至少2個第一調節孔,所述第一調節孔沿坐部的軸向排列;所述連接部的一端鉸接于其中一個第一調節孔。連接部的一端通過鉸接于不同位置的第一調節孔來實現高度的調節。
所述連接部與坐部的鉸接處為第一鉸接處,所述連接部與支腳部的連接處為第一連接處;所述坐部與靠背部連接處為第二連接處,所述第一鉸接處與第一連接處的距離等于其中I個第一調節孔到第二連接處的距離。所述多功能折疊躺椅還包括銷釘,所述支撐部設有2個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三框架設有與第一固定孔對應的第二固定孔;當多功能折疊躺椅作為躺椅使用時,所述銷釘依次插入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當本多功能折疊躺椅作為躺椅使用狀態時,所述第一固定孔與第二固定孔相對,此時再使用銷釘依次插入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進行固定,從而提高穩定性和可靠性。所述靠背部的兩側均設有2個第二調節孔,每側的2個第二調節孔分別位于靠背部與第三框架的鉸接處的兩側。靠背部兩側的第二調節孔的數量還可以是2個以上,本實用新型優選2個。所述支撐架鉸接于不同高度位置的第二調節孔,從而可以對靠背部的傾斜度進行調整。所述多功能折疊躺椅還包括鉸接件,所述靠背部與第三框架的鉸接處為第二鉸接處;所述支撐架呈U形,所述支撐架固定于鉸接件的一端,鉸接件的另一端鉸接于其中一個第二調節孔,此第二調節孔位于第二鉸接處與支撐部之間。使用鉸接件進行鉸接,并令支撐架的開口端的端面位于靠背部中的金屬管的正下方。則當本實用新型作來躺椅使用時,支撐架開口端的端面頂著靠背部中的金屬管,從而起到支撐靠背部的作用。所述支撐架的底端設有滾輪。滾輪位于支撐架底端的作為橫梁的金屬管上。當本實用新型作躺椅使用時,支撐架與地面接觸時,滾輪與地面具有一定的距離,使支撐架支撐第一框架時更穩定;而當本實用新型作為拖車使用時,滾輪與地面直接接觸,而支撐架的底端與地面具有一定的距離。所述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和支撐架的材料均為金屬管。所述椅面使用的材料為布、塑料和網中的任意一種。同時還可以使用其他的軟性材料,只要這些軟性材料可以實現支撐人的體重則可。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當本多功能折疊躺椅作為躺椅使用時,第二框架從第一框架內向外翻轉,令連接部的鋼管頂著坐部中作為橫梁的鋼管;支撐架以與第二框架相反的方向翻轉,且令支撐架的開口端的端面頂著靠背部的鋼管,而第三框架自第一框架內向外翻轉,使第三框架的金屬管與靠背部緊貼,變成近“M”的形狀,從而實現作為躺椅的功能。當本多功能折疊躺椅從作為躺椅使用狀態變成作為拖車狀態時,翻轉第二框架至第一框架內,再將支撐架向第一框架方向翻轉,從而使第二框架和支撐架都貼緊于第一框架,而第三框架保持不變,從而使本多功能折疊躺椅呈L形,并以坐部中的椅面作為承托物體的承載面,則可實現拖車功能。當本多功能折疊躺椅變成折疊狀態時,翻轉第二框架至第一框架內,再將支撐架向第一框架方向翻轉,從而使第二框架和支撐架都貼緊于第一框架,而第三框架向第一框架方向翻轉,從而使本多 功能折疊躺椅呈更小的L形,方便放置于汽車車尾箱或其他狹小位置。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如下的優點:本多功能折疊躺椅通過不同形狀的金屬管鉸接,從而本實用新型既可作為躺椅,應用于辦公室午休或家居、娛樂等場所,又可作為拖車使用,拖動物體,處于折疊狀態時又可放置于狹小的空間內,或利用汽車后備箱裝載攜帶至其他場所,從而給人們帶來極大的方便;本多功能折疊躺椅合理的力學結構設計,使整體結構簡單,同時成本低,還兼顧了使用時的可靠性與舒適性。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多功能折疊躺椅作為躺椅使用時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多功能折疊躺椅作為拖車使用時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2不顯示椅面。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多功能折置躺椅存放時的結構不意圖。其中,圖3不顯不椅面。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至圖3所示的多功能折疊躺椅,包括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第三框架3、支撐架4和椅面5,所述第一框架I呈L形,所述第一框架I設有靠背部11和坐部12,且靠背部11的末端設有用于支撐第三框架3的支撐部13 ;所述第二框架2呈L形,所述第二框架2設連接部22和支腳部21,所述連接部22的一端活動連接于坐部12 ;所述支撐架4的開口端鉸接于靠背部11,當多功能折疊躺椅作為躺椅使用時,所述支撐架4的開口端的端面頂著靠背部11 ;所述第三框架3的一端鉸接于靠背部11的內側;所述椅面5的一端連接于坐部12的末端,另一端連接于第三框架3的另一端。所述坐部12的末端設有3個第一調節孔121,所述第一調節孔121沿坐部12的軸向排列;所述連接部22的一端鉸接于其中一個第一調節孔121。其中位于中間的一個第一調節孔121與第二連接處的距離為22cm。連接部的一端通過鉸接于不同位置的第一調節孔來實現高度的調節。所述第二框架2的連接部22 —端設有與第一調節孔對應的通孔221,使用銷依次穿過通孔221和第一調節孔進行鉸接,從而實現連接部與坐部的鉸接。所述連接部22與坐部12的鉸接處為第一鉸接處,所述連接部22與支腳部21的連接處為第一連接處23 ;所述坐部12與靠背部11連接處為第二連接處14,所述第一鉸接處與第一連接處23的距離等于其中I個第一調節孔121到第二連接處14的距離。第二框架2的一端通過鉸接于不同位置的第一調節孔121來實現高度的調節。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鉸接處與第一連接處23的距離等于位于中間的第一調節孔121到第二連接處14的距離。由于位于中間的第一調節孔121與第二連接處14的距離為22cm,當本實用新型作為躺椅使用時,連接部2 2與坐部12的總長度為45cm左右,這一長度根據人機工程學確定,提高躺椅的舒適性。所述多功能折疊躺椅還包括銷釘,所述支撐部13設有2個第一固定孔131,所述第三框架3設有與第一固定孔131對應的第二固定孔31 ;當多功能折疊躺椅作為躺椅使用時,所述銷釘依次插入第一固定孔131和第二固定孔31。當本多功能折疊躺椅作為躺椅使用狀態時,所述第一固定孔131與第二固定孔31相對,此時再使用銷釘依次插入第一固定孔131和第二固定孔31進行固定,從而提高穩定性和可靠性。所述靠背部11的兩側均設有2個第二調節孔111,每側的2個第二調節孔111分別位于靠背部11與第三框架3的鉸接處的兩側。所述支撐架4鉸接于不同高度位置的第二調節孔111,從而可以對靠背部11的傾斜度進行調整。所述多功能折疊躺椅還包括鉸接件7,所述靠背部11與第三框架3的鉸接處為第二鉸接處;所述支撐架4呈U形,所述支撐架4固定于鉸接件7的一端,鉸接件7的另一端鉸接于其中一個第二調節孔111,此第二調節孔111位于第二鉸接處與支撐部13之間。使用鉸接件7進行鉸接,并令支撐架4的開口端的端面位于靠背部11中的金屬管的正下方。則當本實用新型作來躺椅使用時,支撐架4開口端的端面頂著靠背部11中的金屬管,從而起到支撐靠背部11的作用。所述鉸接件7呈U型片狀,所述鉸接件7的一端為槽口端,另一端為槽底端;所述鉸接件7的槽底端焊接于支撐架4的開口端,而鉸接件7的槽口端鉸接于靠背部11。通過焊接的固定方式,支撐架4與鉸接件形7成整體,從而提高穩定性。所述支撐架4的底端設有滾輪6。滾輪6位于支撐架4底端的作為橫梁的鋼管上。當本實用新型作躺椅使用時,支撐架4與地面接觸時,滾輪6與地面具有一定的距離,使支撐架4支撐第一框架I時更穩定;而當本實用新型作為拖車使用時,滾輪6與地面直接接觸,而支撐架4的底端的鋼管與地面具有一定的距離。所述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第三框架3和支撐架4的材料均為金屬管。本實施例優選鋼管。所述椅面5使用的材料為布。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圖1,當本多功能折疊躺椅作為躺椅使用時,第二框2架從第一框架I內向外翻轉,令連接部22的鋼管頂著坐部12中作為橫梁的金屬管;支撐架4以第二框架2相反的方向翻轉,且令支撐架4的開口端的端面頂著靠背部11的金屬管,而第三框架3自第一框架I內向外翻轉,使第三框架3的金屬管與靠背部11緊貼,變成近“M”的形狀,從而實現作為躺椅的功能。如圖2,當本多功能折疊躺椅從作為躺椅使用狀態變成作為拖車狀態時,翻轉第二框2架至第一框架I內,再將支撐架4向第一框架I方向翻轉,從而使第二框架2和支撐架4都貼緊于第一框架I,而第三框架3保持不變,從而使本多功能折疊躺椅呈L形,并以坐部12中的椅面5作為承托物體的承載面,則可實現拖車功能。如圖3,當本多功能折疊躺椅變成折疊狀態時,翻轉第二框架2至第一框架I內,再將支撐架4向第一框架I方向翻轉,從而使第二框架2和支撐架4都貼緊于第一框架1,而第三框架3向第一框架I方向翻轉,從而使本多功能折疊躺椅呈更小的L形,從而方便放置于汽車車尾箱或其他狹小位置。上述具體實施方 式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不能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限定,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所做的改變或其它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多功能折疊躺椅,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支撐架和椅面,所述第一框架呈L形,所述第一框架設有靠背部和坐部,且靠背部的末端設有用于支撐第三框架的支撐部;所述第二框架呈L形,所述第二框架設連接部和支腳部,所述連接部的一端活動連接于坐部;所述支撐架的開口端鉸接于靠背部,當多功能折疊躺椅作為躺椅使用時,所述支撐架的開口端的端面頂著靠背部;所述第三框架的一端鉸接于靠背部的內側;所述椅面的一端連接于第一框架坐部的末端,另一端連接于第三框架的另一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折疊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坐部的末端的兩側各設有至少2個第一調節孔,所述第一調節孔沿坐部的軸向排列;所述連接部的一端鉸接于其中一對第一調節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折疊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與第一框架的坐部的鉸接處為第一鉸接處,所述連接部與支腳部的連接處為第一連接處;所述坐部與靠背部連接處為第二連接處,所述第一鉸接處與第一連接處的距離等于其中I個第一調節孔到第二連接處的距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折疊躺椅,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銷釘,所述支撐部設有2個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三框架設有與第一固定孔對應的第二固定孔;當多功能折疊躺椅作為躺椅使用時,所述銷釘依次插入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折疊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部的兩側均設有2個第二調節孔,每側的2個第二調節孔分別位于靠背部與第三框架的鉸接處的兩側。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折疊躺椅,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鉸接件,所述靠背部與第三框架的鉸接處為第二鉸接處;所述支撐架呈U形,所述支撐架固定于鉸接件的一端,鉸接件的另一端鉸接于其中一個第二調節孔,此第二調節孔位于第二鉸接處與支撐部之間。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折疊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架的底端設有滾輪。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折疊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第二框架、第三框架和支撐架的材料均為金屬管。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折疊躺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椅面使用的材料為布、塑料和網中的任 意一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多功能折疊躺椅,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支撐架、第三框架和椅面,所述第一框架呈L形,所述第一框架設有靠背部和坐部,且靠背部的末端設有用于支撐第三框架的支撐部;所述第二框架呈L形,所述第二框架設連接部和支腳部,所述連接部的一端活動連接于坐部;所述支撐架的開口端鉸接于靠背部,當多功能折疊躺椅作為躺椅使用時,所述支撐架的開口端的端面頂著靠背部;所述第三框架的一端鉸接于靠背部的內側;所述椅面的一端連接于坐部的末端,另一端連接于第三框架的另一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成本低,同時還保證了可靠性和舒適性。
文檔編號B62B1/12GK203106395SQ20132015349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9日
發明者汪皓 申請人:汪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