鉸鏈和車輛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鉸鏈和車輛,其中鉸鏈包括鉸鏈上支架和鉸鏈下支架,以及與該鉸鏈上支架和鉸鏈下支架形成四連桿機構的第一轉動頁板和第二轉動頁板,第二轉動頁板位于第一轉動頁板的后方,在鉸鏈上支架相對于鉸鏈下支架向后轉動時,第一轉動頁板和第二轉動頁板分別相對于鉸鏈下支架向前轉動,在鉸鏈上支架轉動到極限位置時,第二轉動頁板抵頂在設置于鉸鏈下支架上的限位結構上,在極限位置,鉸鏈上支架至少轉動到能夠與第二轉動頁板共線。因此,相比現有技術中不能實現二者共線的鉸鏈,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鉸鏈能夠在同等尺寸的情況下,實現鉸鏈上支架相對于鉸鏈下支架更大角度的翻轉。
【專利說明】鉸鏈和車輛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鉸接部件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鉸鏈和使用該鉸鏈的車輛,尤其是一種將機蓋鉸接在車身上的機蓋鉸鏈。
【背景技術】
[0002]鉸鏈應用廣泛可以用于將兩部件相互鉸接。其中在車輛領域中,需要鉸接的部件有很多,例如用于將覆蓋發動機的機蓋鉸接在車身上的機蓋鉸鏈。其中由于空間受限,鉸鏈能否在較為狹小的空間內發揮較大的轉動角度是其重要的性能標準。尤其是在車輛中通常的安裝空間均不大。例如,國內現有的皮卡車型由于其翼子板安裝面高度、機蓋形狀,前擋風玻璃位置的限制,因此,提供給機蓋鉸鏈的安裝空間有限,尤其是由于機蓋鉸鏈通常需要形成為四連桿結構,以使得機蓋安裝預定軌跡翻轉和移動。因此對安裝空間的要求更為苛亥|J,布置較為困難。
[0003]如圖1所示,市場上的四連桿機蓋鉸鏈通常包括通過第一轉動頁板4和第二轉動頁板4鉸接在一起的鉸鏈上支架I和鉸鏈下支架2,其中鉸鏈上支架I和鉸鏈下支架2分別連接機蓋和車身,從而通過四連桿機構的特性完成機蓋安裝運動軌跡的翻轉和移動。其中在鉸鏈上支架I向后翻轉到極限位置時,通過第二轉動頁板4抵頂到鉸鏈下支架2上的限位結構21上實現對整體鉸鏈的限位。其中現有技術中的這種四連桿機蓋鉸鏈由于其限位結構21設置位置較高,當第二轉動頁板4抵頂到限位結構21上時,鉸鏈上支架I還未向后翻轉到與第二轉動頁板4共線,因此造成開啟角度較小。
[0004]因此,提供一種能夠實現較大翻轉角度的四連桿鉸鏈具有積極意義。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鉸鏈,該鉸鏈能夠實現較大角度的翻轉。
[0006]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車輛,該車輛使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鉸鏈。
[0007]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鉸鏈,包括鉸鏈上支架和鉸鏈下支架,以及與該鉸鏈上支架和鉸鏈下支架形成四連桿機構的第一轉動頁板和第二轉動頁板,所述第二轉動頁板位于所述第一轉動頁板的后方,在所述鉸鏈上支架相對于所述鉸鏈下支架向后轉動時,所述第一轉動頁板和所述第二轉動頁板分別相對于所述鉸鏈下支架向前轉動,在所述鉸鏈上支架轉動到極限位置時,所述第二轉動頁板抵頂在設置于所述鉸鏈下支架上的限位結構上,在所述極限位置,所述鉸鏈上支架至少轉動到能夠與所述第二轉動頁板共線。
[0008]優選地,所述鉸鏈上支架上設置有前后布置的第一鉸接點和第二鉸接點,所述鉸鏈下支架上設置有前后布置的第三鉸接點和第四鉸接點,所述第一轉動頁板鉸接在所述第一鉸接點和第三鉸接點之間,所述第二轉動頁板鉸接在所述第二鉸接點和第四鉸接點之間。
[0009]優選地,所述第二轉動頁板抵頂所述限位結構的抵頂點位于所述第二鉸接點和所述第四鉸接點之間連線的中點,并且所述限位結構位于所述第三鉸接點和第四鉸接點之間并且不高于所述第四鉸接點的高度。
[0010]優選地,在初始位置,所述鉸鏈上支架和鉸鏈下支架平行,并且所述第一鉸接點位于所述第三鉸接點的后方,所述第二鉸接點位于所述第四鉸接點的后方,并且所述第一鉸接點位于所述第三鉸接點和所述第四鉸接點之間。
[0011]優選地,在所述極限位置,所述第一鉸接點、第二鉸接點和所述第四鉸接點共線。
[0012]優選地,所述限位結構為一體成型在所述鉸鏈下支架上的止擋槽,所述第二轉動頁板形成為臺階結構,該臺階結構包括與所述第四鉸接點共面的第一段、與所述第二鉸接點共面的第二段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之間的臺階過渡段,在所述極限位置,該臺階過渡段抵頂在所述止擋槽上。
[0013]優選地,所述四連桿機構通過銷軸鉸接,該銷軸與所述第一轉動頁板和第二轉動頁板之間分別設置有鋼背襯套。
[0014]優選地,所述第一轉動頁板的板面上一體成型有向一側凸出的加強部。
[0015]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車輛,該車輛包括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鉸鏈。
[0016]優選地,所述鉸鏈為將車輛的機蓋鉸接在車身上的機蓋鉸鏈。
[0017]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由于當第二轉動頁板抵頂限位結構時,向后轉動的鉸鏈上支架能夠至少與向前轉動的第二轉動頁板共線,因此,相比現有技術中不能實現二者共線的鉸鏈,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鉸鏈能夠在同等尺寸的情況下,實現鉸鏈上支架相對于鉸鏈下支架更大角度的翻轉。
[0018]本實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0020]圖1是現有技術中車輛機蓋鉸鏈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1]圖2是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方式提供的車輛機蓋鉸鏈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2]圖3是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方式提供的第二轉動頁板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3]圖4是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方式提供的車輛機蓋鉸鏈在初始位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5是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方式提供的車輛機蓋鉸鏈在中間位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6是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方式提供的車輛機蓋鉸鏈在極限位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6]附圖標記說明
[0027]I鉸鏈上支架2鉸鏈下支架
[0028]3第一轉動頁板 4第二轉動頁板
[0029]5銷軸6鋼背襯套
[0030]21限位結構41第一段
[0031]42第二段43臺階過渡段
[0032]31加強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33]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0034]在本實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使用的方位詞如“上、下”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鉸鏈作為機蓋鉸鏈正常使用時定義的,具體地可參考圖4至圖6的圖面方向。“前、后”則是以機蓋為前機蓋并向后翻轉為實施例說明的,具體地,可參考圖4至圖的圖面方向,其中左側為前,右側為后。這些方位詞只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
[0035]如圖2至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鉸鏈,該鉸鏈包括鉸鏈上支架I和鉸鏈下支架2,以及與該鉸鏈上支架I和鉸鏈下支架2形成四連桿機構的第一轉動頁板3和第二轉動頁板4,即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鉸鏈為四連桿鉸鏈,其可以用于車輛中將機蓋鉸接在車身上,對于其他應用領域本實用新型不做限制。
[0036]具體地,第二轉動頁板4位于第一轉動頁板3的后方,在需要鉸鏈打開時,需要鉸鏈上支架I相對于鉸鏈下支架2向后轉動,此時第一轉動頁板3和第二轉動頁板4分別相對于鉸鏈下支架2向前轉動,并且可以設計第二轉動頁板4短于第一轉動頁板3以方便鉸鏈上支架I的向后轉動。并且為了對四連桿機構進行限位,在鉸鏈上支架I轉動到極限位置時,第二轉動頁板4抵頂在設置于鉸鏈下支架2的限位結構21上,為了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極限位置,鉸鏈上支架I至少轉動到能夠與第二轉動頁板4共線。這樣,由于當第二轉動頁板4抵頂限位結構21時,向后轉動的鉸鏈上支架I能夠至少與向前轉動的第二轉動頁板4共線,此處所說的“至少”的含義在于,在二者共線后,鉸鏈上支架I還能夠可以繼續向后轉動以增大鉸鏈的開啟角度。因此,相比現有技術中不能實現二者共線的鉸鏈,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鉸鏈能夠在同等尺寸的情況下,實現鉸鏈上支架I相對于鉸鏈下支架2更大角度的翻轉。
[0037]其中,如圖2至圖5所述,在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方式中,鉸鏈上支架I上設置有前后布置的第一鉸接點A和第二鉸接點B,鉸鏈下支架2上設置有前后布置的第三鉸接點C和第四鉸接點D,第一轉動頁板3鉸接在第一鉸接點A和第三鉸接點C之間,第二轉動頁板4鉸接在第二鉸接點B和第四鉸接點D之間。進一步地,為了實現在較小空間內的較大角度開啟,優選地,第二轉動頁板4用于抵頂限位結構21的抵頂點E位于第二鉸接點B和第四鉸接點D之間的中點,并且限位結構21位于第三鉸接點C和第四鉸接點D之間并且不高于第四鉸接點D的高度。即,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手段為將限位結構21的高度降低,使得第二轉動頁板4能夠更向前地轉動,從而實現至少與鉸鏈上支架I的共線。通過這種設置方式,能夠在不增加整體鉸鏈尺寸的情況下,增加鉸鏈的開啟角度。而不需增加兩支架之間的間隙,也不需增加前后方向的支架長度以及相應轉動頁板的長度,因此在需要同等轉動角度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鉸鏈的尺寸能夠更小,因此更加適應于小空間內的安裝時應,尤其是作為機蓋鉸鏈使用。
[0038]更具體地,如圖4所示,在初始位置,鉸鏈上支架I和鉸鏈下支架2平行,并且第一鉸接點A位于第三鉸接點C的后方,第二鉸接點B位于第四鉸接點D的后方,并且第一鉸接點A位于第三鉸接點C和第四鉸接點D之間,S卩,鉸鏈處于閉合狀態。而如圖6所示,在極限位置,第一鉸接點A、第二鉸接點B和第四鉸接點D共線,以使得鉸鏈處于開啟狀態。另外,圖5顯示鉸鏈處于中間位置的狀態,此時鉸鏈上支架I的開啟角度與現有技術中同等尺寸的鉸鏈開啟的極限位置大致相同,因此,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鉸鏈的開啟角度更大。
[0039]此外,為了增加在鉸鏈開啟狀態下限位的穩定性,本實用新型的限位結構21為一體成型在鉸鏈下支架2上的止擋槽,并且第二轉動頁板4上的抵頂點E也通過第二轉動頁板4的本身結構形成,具體地,第二轉動頁板4形成為臺階結構,該臺階結構包括與第四鉸接點D共面的第一段41、與第二鉸接點B共面的第二段42以及位于第一段41和第二段之間的臺階過渡段43,在極限位置,該臺階過渡段43抵頂限位結構21。S卩,抵頂點E形成在臺階過渡段43上。這種方式不同于現有技術中使用直板結構作為第二轉動頁板4,并通過在第二轉動頁板4或鉸鏈下支座2上另行焊接抵頂件而形成限位結構的方式,增加了本實用新型在極限位置的限位穩定性。
[0040]另外,為了增加第一轉動頁板3的強度,優選地,如圖2所示,第一轉動頁板3的板面上一體成型有一側凹入另一側凸出的加強部31。該加強部31可以通過模具與第一轉動頁板3 —體鑄造成型,從而通過本身結構實現加強,使得第一轉動頁板3不易發生彎曲變形,整體鉸鏈結構穩定。
[0041]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中所提及的各個鉸接點均為相應部件相互轉動的轉動中心點,其中為了實現鉸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四連桿機構通過銷軸5鉸接,其中銷軸的回轉中心即為各個鉸接點,在本實用新型中為了減少銷軸和相應轉動頁板的摩擦,優選地,銷軸5與第一轉動頁板3和第二轉動頁板4之間分別設置有鋼背襯套6。該鋼背襯套6的強度較高耐磨性好,能夠有效保護銷軸5和相應轉動頁板,實用性強。
[0042]綜上,本實用新型有效解決四連桿鉸鏈布置困難的問題,充分利用兩轉動頁板的配合轉動空間特性,將限位結構21布置在兩轉動頁板之間,且限位高度不高于第二轉動頁板4在鉸鏈下支架2的第四鉸接點D,從而使得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鉸鏈開啟到普通四連桿最大開啟角度的時候,第二轉動頁板4還可繼續向前轉動,繼而帶動鉸鏈上支架I繼續向后轉動而增大開啟角度。因此在達到同樣開啟角度的同時,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鉸鏈的各轉動頁板的空間長度要求較短,鉸鏈上、下支架高度間隙縮短,并且前后方向空間跨度縮小。因此,具有較高的實用性和推廣價值。
[0043]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范圍內,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簡單變型,這些簡單變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0044]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征,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本實用新型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
[0045]此外,本實用新型的各種不同的實施方式之間也可以進行任意組合,只要其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樣應當視為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內容。
【權利要求】
1.一種鉸鏈,包括鉸鏈上支架⑴和鉸鏈下支架(2),以及與該鉸鏈上支架⑴和鉸鏈下支架(2)形成四連桿機構的第一轉動頁板(3)和第二轉動頁板(4),所述第二轉動頁板(4)位于所述第一轉動頁板(3)的后方,在所述鉸鏈上支架(1)相對于所述鉸鏈下支架(2)向后轉動時,所述第一轉動頁板(3)和所述第二轉動頁板(4)分別相對于所述鉸鏈下支架(2)向前轉動,在所述鉸鏈上支架(1)轉動到極限位置時,所述第二轉動頁板(4)抵頂在設置于所述鉸鏈下支架(2)上的限位結構(21)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極限位置,所述鉸鏈上支架(1)至少轉動到能夠與所述第二轉動頁板(4)共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鉸鏈,其特征在于,所述鉸鏈上支架(1)上設置有前后布置的第一鉸接點(A)和第二鉸接點(B),所述鉸鏈下支架(2)上設置有前后布置的第三鉸接點(C)和第四鉸接點(D),所述第一轉動頁板(3)鉸接在所述第一鉸接點(A)和第三鉸接點(C)之間,所述第二轉動頁板(4)鉸接在所述第二鉸接點(B)和第四鉸接點(D)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鉸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轉動頁板(4)抵頂所述限位結構(21)的抵頂點(E)位于所述第二鉸接點(B)和所述第四鉸接點(D)之間連線的中點,并且所述限位結構(21)位于所述第三鉸接點(C)和第四鉸接點(D)之間并且不高于所述第四鉸接點⑶的高度。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鉸鏈,其特征在于,在初始位置,所述鉸鏈上支架(1)和鉸鏈下支架(2)平行,并且所述第一鉸接點(A)位于所述第三鉸接點(C)的后方,所述第二鉸接點(B)位于所述第四鉸接點(D)的后方,并且所述第一鉸接點(A)位于所述第三鉸接點(C)和所述第四鉸接點⑶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鉸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極限位置,所述第一鉸接點(A)、第二鉸接點⑶和所述第四鉸接點⑶共線。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鉸鏈,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結構(21)為一體成型在所述鉸鏈下支架(2)上的止擋槽,所述第二轉動頁板(4)形成為臺階結構,該臺階結構包括與所述第四鉸接點(D)共面的第一段(41)、與所述第二鉸接點(B)共面的第二段(4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段(41)和所述第二段之間的臺階過渡段(43),在所述極限位置,該臺階過渡段(43)抵頂在所述止擋槽上。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鉸鏈,其特征在于,所述四連桿機構通過銷軸(5)鉸接,該銷軸(5)與所述第一轉動頁板(3)和第二轉動頁板(4)之間分別設置有鋼背襯套(6)。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鉸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轉動頁板(3)的板面上一體成型有向一側凸出的加強部(31)。
9.一種車輛,其特征在于,該車輛包括根據權利要求1-8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鉸鏈。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鉸鏈為將車輛的機蓋鉸接在車身上的機蓋鉸鏈。
【文檔編號】B62D25/12GK204161485SQ201420457645
【公開日】2015年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13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13日
【發明者】黃曉丹, 何國志, 吳潔新, 李亞 申請人: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