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式稻麥聯合收割機后驅動橋的轉向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驅動橋轉向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輪式稻麥聯合收割機后驅動橋的轉向裝置,包括固定設置在所述后驅動橋的中央殼體上的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所述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位于所述中央殼體的一側,所述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兩端的活塞桿分別對應與一連接球頭連接,兩所述連接球頭分別遠離對應的所述活塞桿的一端各自連接一轉向連桿,兩所述轉向連桿分別遠離所述連接球頭的一端各自設有一球頭銷,兩所述球頭銷分別與所述后驅動橋對應端的轉向節鉸接。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大大提高了轉向的穩定性和一致性,簡化了結構,便于維護安裝。
【專利說明】輪式稻麥聯合收割機后驅動橋的轉向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驅動橋轉向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輪式稻麥聯合收割機后驅動橋的轉向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輪式稻麥聯合收獲機械轉向時一般為偏轉后輪進行轉向,目前四輪驅動輪式稻麥聯合收獲機械的轉向方式一般為后輪液壓轉向,實現方式為在后轉向驅動橋上安裝轉向液壓油缸,轉向液壓油缸型式為單活塞桿雙作用油缸,安裝方式為側置。
[0003]上述形式的后轉向驅動橋的轉向工作原理為:轉向液壓泵提供的液壓油通過轉向油管進入轉向油缸,液壓油推動油缸內的活塞與活塞桿一起移動,活塞桿帶動與活塞桿相連的轉向節繞轉向立軸線轉動,并通過轉向橫拉桿帶動另一側的轉向節繞另一側的轉向立軸線轉動,從而驅動后輪向一側轉向;液壓油缸內的液壓油反向流動時可驅動后輪向另外一側轉向。上述布置的單個側置單活塞桿雙作用油缸的后轉向驅動橋,轉向油缸內部活塞的正反方向移動時的速度和推力不同,左右轉向時的方向盤工作圈數也不同,轉向時的穩定性和一致性不易保證。
[0004]另外,活塞桿處通過可伸縮的塑料或橡膠防護套進行防護,無法避免硬雜物對活塞桿的損壞,且一旦雜質進入防護套內部后不易脫出,長時間后容易對活塞桿表面造成磨損,從而導致油缸漏油。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輪式稻麥聯合收割機的后驅動橋的轉向裝置,以解決采用現有使用的驅動橋后轉向裝置由于本身結構限制,導致轉向穩定性和一致性差的技術問題。
[0006]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輪式稻麥聯合收割機后驅動橋的轉向裝置,包括固定設置在所述后驅動橋的中央殼體上的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所述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位于所述中央殼體的一側,所述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兩端的活塞桿分別對應與一連接球頭連接,兩所述連接球頭分別遠離對應的所述活塞桿的一端各自連接一轉向連桿,兩所述轉向連桿分別遠離所述連接球頭的一端各自設有一球頭銷,兩所述球頭銷分別與所述后驅動橋對應端的轉向節鉸接。
[0007]作為進一步地改進,所述球頭銷包括鏈接為一體的球頭部和連接部,所述球頭銷的連接部約束安裝在所述轉向節的耳座上,所述球頭銷的球頭部與所述轉向連桿之間通過螺紋連接,所述連接部與所述轉向連桿的連接處的一側設有一開槽螺母,所述開槽螺母上設有用于鎖緊所述開槽螺母的開口銷,且所述開口銷分別穿過所述開槽螺母和所述連接部。
[0008]作為進一步地改進,所述連接球頭的一端與對應的所述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的活塞桿之間通過螺紋連接,另一端與對應的所述轉向連桿之間也通過螺紋連接,且所述連接球頭與所述轉向連桿的連接處設有緊固螺母。
[0009]作為進一步地改進,所述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兩端的活塞桿的外側分別對應設置一防護護罩,所述防護護罩從所述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連接球頭與所述轉向連桿的連接位置處。
[0010]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1]由于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設置在后驅動橋的中央殼體上,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位于所述中央殼體的一側,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兩端的活塞桿分別對應與一連接球頭連接,兩所述連接球頭分別遠離對應的所述活塞桿的一端各自連接一轉向連桿,兩所述轉向連桿分別遠離所述連接球頭的一端各自設有一球頭銷,兩所述球頭銷分別與所述后驅動橋對應端的轉向節鉸接。上述轉向缸的選擇型式為雙活塞桿雙作用油缸,保證了左右轉向時的穩定性和一致性,同時轉向缸的布置方式為中置,轉向缸的兩端通過轉向連桿與轉向節相連,取代原有的橫拉桿等零部件,轉向連桿同時動作,兩側轉向力對稱分布,大大提高了轉向的穩定性和一致性,簡化了結構,便于維護安裝。
[0012]由于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兩端的活塞桿的外側分別對應設置一防護護罩,所述防護護罩從所述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連接球頭與所述轉向連桿的連接位置處。防護護罩的設置避免了雜物對活塞桿的損壞,防止活塞桿損壞后導致導致密封性差,提高使用壽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2是圖1中轉向裝置的剖視圖;
[0015]圖3是圖1中A的局部放大圖;
[0016]圖4是圖后驅動橋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5是圖4中后驅動橋的中央殼體內的傳動結構示意圖;
[0018]圖6是圖4中后驅動橋一端的傳動結構示意圖;
[0019]圖7是圖4中后驅動橋另一端的傳動結構不意圖;
[0020]圖8是后驅動橋長短半軸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中:1、后驅動橋,100、中央殼體,2、轉向裝置,20、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200、缸體,201、活塞桿,202、活塞桿,21、連接球頭,22、轉向連桿,23、球頭銷,230、球頭部,231、連接部,3、連接支座,4、防護護罩,5、主動螺旋錐齒輪,6、從動螺旋錐齒輪,7、差速器,8、主傳動殼體,9、長橋管,10、短橋管,11、長半軸,12、長花鍵軸,13、花鍵套,14、轉向節,15、轉向壓蓋,16、短半軸,17、轉向節,18、太陽輪,19、輪邊行星輪,24、輪邊行星輪軸,25、齒圈,26、齒圈支承,27、輪邊行星輪壓板,28、緊固螺母,29、耳座,30、輪轂,31、行星輪架,32、開槽螺母,33、開口銷。
【具體實施方式】
[0022]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3]如圖1至圖3共同所示,一種輪式稻麥聯合收割機的后驅動橋的轉向裝置,包括設置在后驅動橋I的中央殼體100上的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20,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20位于中央殼體100的一側,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20可設置在后驅動橋后退方向的一側,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20兩端的活塞桿即如圖2中所示的活塞桿201和活塞桿202分別對應連接一連接球頭21,兩連接球頭21分別遠離對應的活塞桿的一端各自分別連接一轉向連桿22,兩轉向連桿22分別遠離連接球頭21的一端各自分別連接一球頭銷23,兩球頭銷23分別與后驅動橋I對應端的轉向節鉸接。
[0024]便于實現安裝和維護采用如下簡單易行的連接方式:將連接球頭21的一端與對應的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20的活塞桿之間通過螺紋連接,另一端與對應的轉向連桿22之間也通過螺紋連接,且連接球頭21與轉向連桿22的連接處設有緊固螺母28。
[0025]為了實現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20的方便安裝以及實現中置的布置方式,可以采用如下的具體安裝方式:在中央殼體100上固定設有一連接支座3,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20的缸體200固定設置在連接支座3上,連接支座3的具體設置位置和具體的形狀可以根據實際的情況進行確定,只要滿足連接支座3可以使得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20的缸體200設置在整個后驅動橋I的中間位置即可。
[0026]上述轉向連桿22通過球頭銷23與后驅動橋I對應端的轉向節的具體連接方式可采用如下結構形式:球頭銷23包括連接為一體的球頭部230和連接部231,球頭銷23的連接部231約束安裝在轉向節的耳座29上,球頭銷23的球頭部230與轉向連桿22之間通過螺紋連接,球頭部230與轉向連桿22的連接處的一側設有一開槽螺母32,開槽螺母32上設有用于鎖緊開槽螺母32的開口銷33,且開口銷33分別穿過開槽螺母32和連接部231。
[0027]為了實現對于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20的活塞桿的保護,避免了雜物對活塞桿的損壞,造成轉向缸體漏油等問題,可采用如下的保護措施: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20兩端的活塞桿的外側分別對應設置一防護護罩4,防護護罩4從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20的一端延伸至連接球頭21與轉向連桿22的連接位置處,且防護護罩4與連接支座3固定連接。
[0028]上述轉向裝置結合后驅動橋的具體使用過程為,如圖4至圖8共同所示,首先分析后驅動橋I的傳動路徑:后驅動橋I的中央殼體100內安裝有主動螺旋錐齒輪5、從動螺旋錐齒輪6和差速器7,中央殼體100兩端分別安裝長橋管9和短橋管10,長橋管9和短橋管10內分別設有與差速器7連接的長半軸總成件和短半軸總成件,長半軸總成件由長花鍵軸12、花鍵套13和長半軸11組成,短半軸總成件由短花鍵軸、花鍵套和短半軸16組成,其中花鍵套連接長半軸與長花鍵軸或短半軸與短花鍵軸,長花鍵軸12與差速器7的對應端相連接,短花鍵軸與差速器7的對應端相連接,長半軸11和短半軸16的末端均加工為齒輪,齒輪為太陽輪18,同時加上輪邊行星輪19、輪邊行星輪軸24、行星輪架31、齒圈25等一起組成輪邊行星齒輪減速機構,其中輪邊行星輪19通過輪邊行星輪壓板27和螺栓與輪邊行星輪軸24相連,齒圈25通過齒圈支承26進行支承,齒圈支承26通過螺栓分別與對應的轉向節14和轉向節17相連,輪邊行星輪軸24帶動行星輪架31與輪轂30 —起轉動(行星輪架31與輪轂30通過螺釘進行定位聯接),從而可帶動輪胎進行轉動(輪胎輻板與輪轂30通過螺柱相連),通過以上方式實現動力傳遞的目的。
[0029]此時若需轉向則需啟動轉向裝置,其中上述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20采用轉向液壓缸即為雙活塞桿雙作用油缸,其通過連接支座3用螺栓固定在中央殼體100上,當液壓油推動雙活塞桿雙作用油缸活塞及活塞桿向左側移動時,可同時帶動兩側的連接球頭21與轉向連桿22向左側移動,進而驅使兩端的轉向節繞各自的轉向立軸線轉動,從而實現了兩后輪向左側轉動,完成了向左側轉向;反之液壓油推動雙活塞桿雙作用油缸活塞及活塞桿向右側移動時,可完成向右側轉向。
[0030]為避免田間作業時,田間秸桿等硬雜物對轉向油缸的活塞桿造成損傷,在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油缸的活塞桿兩側設計鋼質油缸防護護罩4予以防護,可大大降低硬雜物對活塞桿的損傷,避免了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油缸的過早損壞。
[0031]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輪式稻麥聯合收割機后驅動橋的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在所述后驅動橋的中央殼體上的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所述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位于所述中央殼體的一側,所述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兩端的活塞桿分別對應連接一連接球頭,兩所述連接球頭分別遠離對應的所述活塞桿的一端各自分別連接一轉向連桿,兩所述轉向連桿分別遠離所述連接球頭的一端各自分別連接一球頭銷,兩所述球頭銷分別與所述后驅動橋對應端的轉向節鉸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式稻麥聯合收割機后驅動橋的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殼體上固定設有一連接支座,所述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的缸體固定設置在所述連接支座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式稻麥聯合收割機后驅動橋的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頭銷包括連接為一體的球頭部和連接部,所述球頭銷的球頭部約束安裝在所述轉向節的耳座上,所述球頭銷的連接部與所述轉向連桿之間通過螺紋連接,所述連接部上設有一用于壓緊所述轉向連桿的開槽螺母,所述開槽螺母上設有用于鎖緊所述開槽螺母的開口銷,且所述開口銷分別穿過所述開槽螺母和所述連接部。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權利所述的輪式稻麥聯合收割機后驅動橋的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球頭的一端與對應的所述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的活塞桿之間通過螺紋連接,另一端與對應的所述轉向連桿之間也通過螺紋連接,且所述連接球頭與所述轉向連桿的連接處設有緊固螺母。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輪式稻麥聯合收割機后驅動橋的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兩端的活塞桿的外側分別對應設置一防護護罩,所述防護護罩從所述雙活塞桿雙作用轉向缸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連接球頭與所述轉向連桿的連接位置處,且所述防護護罩與所述連接支座固定連接。
【文檔編號】B62D7/18GK204137103SQ201420559837
【公開日】2015年2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26日
【發明者】朱曉巖, 王偉, 馮向梁, 楊國濤, 董云蓬, 種剛, 劉圓, 馮強 申請人:福田雷沃國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