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前后可調式把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090321閱讀:421來源:國知局
前后可調式把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前后可調式把立,主要針對現有技術的把立只能進行上下調整而設計。本實用新型前后可調式把立,包括與前叉相連的前叉連接部以及與車把相連的車把連接部,所述前叉連接部和所述車把連接部通過螺栓與螺母配合進行連接;其中所述前叉連接部與所述車把連接部相面對的端面上分別環設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相互卡合配合。本實用新型前后可調式把立,結構新穎,操作方便,突破了傳統把立只能夠進行車把上下調節的局限,不僅能夠上、下調節,還能夠前、后調節,能夠廣泛應用于自行車、電動車、三輪車、童車等各種需要通過車把調節控制車輛運行方向的車輛中。
【專利說明】
前后可調式把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把立,尤其設計一種前后可調式把立。

【背景技術】
[0002]把立是自行車、電動車、三輪車等各種需要通過車把調節控制車輛運行方向的重要部件,通過把立連接前輪的前叉與車把,實現車把對車輛運行方向的控制和調節。
[0003]眾所周知,由于人們身體尺寸的不同、騎車時的施力方式不同以及車子使用方式的不同,決定了人們對于車子車把的高度以及車把與車座的前后距離都有著不同的需求,因此需要通過把立來對車把進行調節,已達到最舒適的車把位置。現有的把立形式主要分為有紋前叉式把立和無紋前叉式把立,對于有紋前叉式把立,在把立上設一個楔子,插在前叉立管里面,然后把立調節到合適的位置以后,通過旋緊把立頂端的螺絲,同時帶動楔子向上移動并固定在前叉立管中,這樣就可以固定前叉和把立了,松開把立頂端的螺絲,使用扳手,把立就可以實現在前叉立管中的調節;而對于無紋前叉式把立,是通過增加或減少無紋把立的墊圈來進行調節的,這種調節在安裝時已經調節好,很難自行調整。這兩種把立的形式不僅調節方式不變,而且都只能實現對車把上下高度的調節,而無法實現對車把前后的調節,也就說不能通過把立實現對車把與車座之間距離的調整,因此無法滿足人們對于車把最佳前后距離的要求。
[0004]因此,如何設計出一種既能夠實現車把的上下調節,又能夠實現車把的前后調節的把立,已經成為車輛把立生產與制造領域的一大設計難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5]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前后可調式把立,既能夠實現車把的上下調節,又能夠實現車把的前后調節。
[000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前后可調式把立,包括與前叉相連的前叉連接部以及與車把相連的車把連接部,所述前叉連接部和所述車把連接部通過螺栓與螺母配合進行連接;其中所述前叉連接部與所述車把連接部相面對的端面上分別環設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相互卡合配合;
[0007]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別包括至少兩個限位突起;或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設置在所述前叉連接部上的一個限位突起或至少兩個限位凹槽,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設置在所述車把連接部上的至少兩個限位凹槽或一個限位突起;或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設置在所述前叉連接部上的至少兩個限位突起或至少兩個限位凹槽,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設置在所述車把連接部上的與所述限位突起或所述限位凹槽相對應的至少兩個限位凹槽或至少兩個限位突起;所述定位凹槽和所述限位突起相適配。
[0008]進一步地,所述前叉連接部和所述車把連接部相面對的端面上分別設有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分別環設在所述第一安裝孔和所述第二安裝孔的孔壁截面上。
[0009]具體地,所述螺栓的一端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一安裝孔內,所述螺栓的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二安裝孔;或所述螺栓的一端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二安裝孔內,所述螺栓的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一安裝孔;或所述螺栓分別穿過所述第一安裝孔和所述第二安裝孔。
[0010]具體地,所述第一安裝孔內設有第一軸套,所述第一軸套套設在所述螺栓上,所述第一軸套與所述第一安裝孔的內壁通過若干環形排布的第一連接筋進行連接;所述第二安裝孔內設有第二軸套,所述第二軸套套設在所述螺栓上,所述第二軸套與所述第二安裝孔的內壁通過若干環形排布的第二連接筋進行連接。
[0011]具體地,所述第一限位部均勻排布所述前叉連接部上;所述第二限位部均勻排布在所述車把連接部上。
[0012]具體地,所述限位凸起為鋸齒形凸起、齒條形凸起或不規則形狀凸起。
[0013]特別地,所述螺母上設有兩個楔形開口,兩個所述楔形開口軸對稱設置,所述螺母上還設有沿所述螺母的軸向設置的兩個鎖緊所述螺母的鎖緊螺釘,兩個所述鎖緊螺釘分別穿過兩個所述楔形開口。
[0014]本實用新型前后可調式把立,通過在所述前叉連接部與所述車把連接部相面對的端面上分別環設卡合配合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通過限位凸起與限位凹槽的相互配合,或通過限位凸起之間的相互配合形式,在調節限位凸起與限位凹槽不同位置的配合或限位凸起之間的不同位置的配合時,實現對車把的上、下以及前、后位置的調節。本實用新型前后可調式把立,結構新穎,操作方便,突破了傳統把立只能夠進行車把上下調節的局限,在進行上、下調節的同時,還能夠進行前、后調節,從而方便使用者調整到最佳的車把位置,增強使用者騎車的舒適度。本實用新型前后可調式把立,能夠應用到自行車、電動車、三輪車、童車等各種需要通過車把調節控制車輛運行方向的車輛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前后可調式把立的調節狀態示意圖;
[0016]圖2為本實用新型前后可調式把立的固定狀態示意圖;
[0017]圖3是本實用新型前后可調式把立實施例1的前叉連接部端面結構示意圖;
[0018]圖4為本實用新型前后可調式把立實施例1的車把連接部端面結構示意圖;
[0019]圖5是本實用新型前后可調式把立實施例2的前叉連接部端面結構示意圖;
[0020]圖6為本實用新型前后可調式把立實施例2的車把連接部端面結構示意圖;
[0021]圖7是本實用新型前后可調式把立實施例5的調節狀態示意圖;
[0022]圖8為本實用新型前后可調式把立實施例5的固定狀態示意圖;
[0023]圖9是本實用新型前后可調式把立實施例5的前叉連接部端面結構示意圖;
[0024]圖10為本實用新型前后可調式把立實施例5的車把連接部端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描述。
[0026]實施例1
[0027]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前后可調式把立,包括與前叉相連的前叉連接部I以及與車把相連的車把連接部2,所述前叉連接部I和所述車把連接部2均為L形結構,所述前叉連接部I和所述車把連接部2通過螺栓3與螺母4配合進行連接。
[0028]如圖3-4所示,所述前叉連接部I與所述車把連接部2相面對的端面上分別環設有第一限位部5和第二限位部6,所述第一限位部5和所述第二限位部6相互卡合配合。
[0029]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5包括設置在所述前叉連接部I上的一個限位突起,所述第二限位部6包括設置在所述車把連接部2上的五個限位凹槽,其中所述限位凸起為齒條形凸起,所述限位凹槽和所述限位突起相適配。
[0030]所述前叉連接部I和所述車把連接部2相面對的端面上分別設有第一安裝孔7和第二安裝孔8,所述第一限位部5和第二限位部6分別環設在所述第一安裝孔7和所述第二安裝孔8的孔壁截面上。
[0031]所述螺栓3的一端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一安裝孔7內,所述螺栓3的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二安裝孔8,再通過所述螺母4將所述前叉連接部I和所述車把連接部2鎖緊固定在所述螺栓3上。
[0032]需要對車把進行上、下或左、右調節時,如圖1所示,首先松開所述螺母4,使所述車把連接部2與所述前叉連接部I分離開,然后旋轉所述車把連接部2,使所述車把連接部2調節到至合適的位置,再將所述限位突起卡裝到所述限位凹槽內,最后通過所述螺母4將所述車把連接部2與所述前叉連接部I鎖緊固定即可,如圖2所示為鎖緊固定后的把立示意圖。
[0033]實施例2
[0034]本實施例中的前后可調式把立的結構與實施例1的結構基本相同,僅是所述第一限位部5包括設置在所述前叉連接部I上的五個限位凹槽,所述第二限位部6包括設置在所述車把連接部2上的一個限位突起,所述限位凹槽和所述限位突起相適配。
[0035]實施例3
[0036]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前后可調式把立,包括與前叉相連的前叉連接部I以及與車把相連的車把連接部2,所述前叉連接部I和所述車把連接部2均為L形結構,所述前叉連接部I和所述車把連接部2通過螺栓3與螺母4配合進行連接。
[0037]如圖5-6所示,所述前叉連接部I與所述車把連接部2相面對的端面上分別環設有第一限位部5和第二限位部6,所述第一限位部5和所述第二限位部6相互卡合配合。
[0038]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5包括均勻環設在所述前叉連接部I上的八個限位突起,所述第二限位部6包括均勻環設在所述車把連接部2上的與所述限位凸起一一對應的八個限位凹槽,其中所述限位凸起為齒條形凸起,所述限位凹槽和所述限位突起相適配。
[0039]所述前叉連接部I和所述車把連接部2相面對的端面上分別設有第一安裝孔7和第二安裝孔8,所述第一限位部5和第二限位部6分別環設在所述第一安裝孔7和所述第二安裝孔8的孔壁截面上。
[0040]所述螺栓3的一端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一安裝孔7內,所述螺栓3的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二安裝孔8,再通過所述螺母4將所述前叉連接部I和所述車把連接部2鎖緊固定在所述螺栓3上。
[0041]需要對車把進行上、下或左、右調節時,如圖1所示,首先松開所述螺母4,使所述車把連接部2與所述前叉連接部I分離開,然后旋轉所述車把連接部2,使所述車把連接部2調節到至合適的位置,再將八個所述限位突起分別卡裝到所述的八個限位凹槽內,最后通過所述螺母4將所述車把連接部2與所述前叉連接部I鎖緊固定即可,如圖2所示為鎖緊固定后的把立不意圖。
[0042]實施例4
[0043]本實施例中的前后可調式把立的結構與實施例3的結構基本相同,僅是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5包括均勻環設在所述前叉連接部I上的八個限位凹槽,所述第二限位部6包括均勻環設在所述車把連接部2上的與所述限位凹槽一一對應的八個限位突起,所述限位凹槽和所述限位突起相適配。
[0044]實施例5
[0045]如圖7-8所示,本實施例前后可調式把立,包括與前叉相連的前叉連接部I以及與車把相連的車把連接部2,所述前叉連接部I和所述車把連接部2通過螺栓3與螺母4配合進行連接。
[0046]如圖9-10所示,所述前叉連接部I與所述車把連接部2相面對的端面上分別環設有第一限位部5和第二限位部6,所述第一限位部5和所述第二限位部6相互卡合配合。
[0047]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5包括均勻環設在所述前叉連接部I上的八個限位突起,所述第二限位部6包括均勻環設在所述車把連接部2上的八個限位突起,其中所述限位凸起為鋸齒形凸起。
[0048]所述前叉連接部I和所述車把連接部2相面對的端面上分別設有第一安裝孔7和第二安裝孔8,所述第一限位部5和第二限位部6分別環設在所述第一安裝孔7和所述第二安裝孔8的孔壁截面上。
[0049]所述螺栓3的一端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二安裝孔8內,所述螺栓3的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一安裝孔7,再通過所述螺母4將所述前叉連接部I和所述車把連接部2鎖緊固定在所述螺栓3上。
[0050]為了防止所述螺栓對所述前叉連接部I和所述車把連接部2直接接觸造成磨損,所述第一安裝孔7內設有第一軸套9,所述第一軸套9套設在所述螺栓3上,所述第一軸套9與所述第一安裝孔7的內壁通過若干環形排布的第一連接筋11進行連接。所述第二安裝孔8內設有第二軸套10,所述第二軸套10套設在所述螺栓3上,所述第二軸套10與所述第二安裝孔8的內壁通過若干環形排布的第二連接筋12進行連接。
[0051]需要對車把進行上、下或左、右調節時,如圖7所示,首先松開所述螺母4,使所述車把連接部2與所述前叉連接部I分離開,然后旋轉所述車把連接部2,使所述車把連接部2調節到至合適的位置,再將所述前叉連接部I上的限位突起與所述車把連接部2上的限位突起相卡合,最后通過所述螺母4將所述車把連接部2與所述前叉連接部I鎖緊固定即可,如圖8所示為鎖緊固定后的把立示意圖。
[0052]為了增強螺母的鎖緊效果,在所述螺母4上設兩個楔形開口,兩個所述楔形開口軸對稱設置,所述螺母上設置沿所述螺母的軸向的兩個鎖緊所述螺母的鎖緊螺釘,兩個所述鎖緊螺釘分別穿過兩個所述楔形開口,在鎖緊兩個所述鎖緊螺釘的過程中,將所述螺母緊緊鎖緊在所述螺栓上,從而保障所述車把連接部2與所述前叉連接部I能夠牢固連接。
[0053]實施例6
[0054]本實施例中的前后可調式把立的結構與實施例5的結構基本相同,僅是本實施例中所述螺栓3分別穿過所述第一安裝孔7和所述第二安裝孔8,將所述前叉連接部I和所述車把連接部2進行連接,所述限位凸起為不規則形狀凸起。
[0055]本實用新型前后可調式把立,結構新穎,操作簡單方便,不僅能夠進行上、下調節的同時,還能夠進行前、后調節,如果想要達到更加精細的調節效果,可以設置更多個限位凸起或限位凹槽的結構,每調整到一個限位凸起的位置,車把就會達到不同的高度以及不同的前后位置,方便使用者將車把調整到最佳位置,增強使用者騎車的舒適度,同時本實用新型的應用前景廣闊,能夠應用到自行車、電動車、三輪車、童車等各種需要通過車把調節控制車輛運行方向的車輛中。
[0056]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所界定的保護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前后可調式把立,其特征在于:包括與前叉相連的前叉連接部以及與車把相連的車把連接部,所述前叉連接部和所述車把連接部通過螺栓與螺母配合進行連接;其中所述前叉連接部與所述車把連接部相面對的端面上分別環設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相互卡合配合; 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別包括至少兩個限位突起;或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設置在所述前叉連接部上的一個限位突起或至少兩個限位凹槽,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設置在所述車把連接部上的至少兩個限位凹槽或一個限位突起;或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設置在所述前叉連接部上的至少兩個限位突起或至少兩個限位凹槽,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設置在所述車把連接部上的與所述限位突起或所述限位凹槽相對應的至少兩個限位凹槽或至少兩個限位突起;所述定位凹槽和所述限位突起相適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后可調式把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叉連接部和所述車把連接部相面對的端面上分別設有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分別環設在所述第一安裝孔和所述第二安裝孔的孔壁截面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前后可調式把立,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的一端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一安裝孔內,所述螺栓的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二安裝孔;或所述螺栓的一端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二安裝孔內,所述螺栓的另一端穿過所述第一安裝孔;或所述螺栓分別穿過所述第一安裝孔和所述第二安裝孔。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前后可調式把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裝孔內設有第一軸套,所述第一軸套套設在所述螺栓上,所述第一軸套與所述第一安裝孔的內壁通過若干環形排布的第一連接筋進行連接;所述第二安裝孔內設有第二軸套,所述第二軸套套設在所述螺栓上,所述第二軸套與所述第二安裝孔的內壁通過若干環形排布的第二連接筋進行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前后可調式把立,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上設有兩個楔形開口,兩個所述楔形開口軸對稱設置,所述螺母上還設有沿所述螺母的軸向設置的兩個鎖緊所述螺母的鎖緊螺釘,兩個所述鎖緊螺釘分別穿過兩個所述楔形開口。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后可調式把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均勻排布所述前叉連接部上;所述第二限位部均勻排布在所述車把連接部上。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后可調式把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為鋸齒形凸起、齒條形凸起或不規則形狀凸起。
【文檔編號】B62K21/22GK204096009SQ201420587436
【公開日】2015年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10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10日
【發明者】宋懷禮 申請人:宋懷禮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