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與自行車有關,尤指一種自行車的后撥鏈器。
背景技術:
自行車的后撥鏈器是用來將鏈條導引到后鏈輪的其中一個齒盤,由于后鏈輪的每一個齒盤具有不同的尺寸大小,使得自行車能通過鏈條與不同齒盤之間的嚙接來達到變換檔位的效果。
為了避免后撥鏈器受到外力碰撞而損壞,在現有技術方面已經有避震的設計,例如中國臺灣TWI343643專利案通過螺旋彈簧的壓縮變形來降低裝置所受到的沖擊,但是螺旋彈簧的位置是安裝于螺紋驅動軸而顯露在外,所以勢必會受到灰塵、雨水或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縮短使用壽命。另外如中國臺灣TW201231347專利案主要是在螺母內設置滾珠及預加載彈簧,使驅動軸在旋轉時不至于引起致動運動學機構的變形,然而在此一現有專利案中,除了有結構復雜的問題之外,螺母在結構配置方面會受到空間的限制而提升加工上的難度,因此有改良的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行車的后撥鏈器,其加工方便且使用壽命長,同時能對動力源提供良好的保護效果。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后撥鏈器包含有一撥鏈架、一傳動單元、一驅動單元,以及一緩沖單元。該傳動單元具有一車架固定座、一內連動件,以及一外連動件,該內連動件的兩端分別樞設于該車架固定座與該撥鏈架,該外連動件的兩端分別樞設于該車架固定座及該撥鏈架,而且,該外連動件具有一受抵部;該驅動單元具有一馬達外殼、一馬達、一螺管, 以及一導螺桿,該馬達設于該馬達外殼內,該螺管樞設于該傳動單元的內連動件,該導螺桿的一端連接該馬達,該導螺桿的另一端螺接該螺管,使得該驅動單元在該馬達通過該導螺桿驅使該螺管作動的過程中會同時產生偏轉;該緩沖單元具有一外筒、一內筒固定架、一內筒、一第一活動銷、一第二活動銷,以及一彈性件,該外筒連接于該傳動單元的外連動件且具有二相對的外滑槽,該內筒固定架的一端樞設于該馬達外殼,該內筒固定架的另一端樞設于該撥鏈架及該外連動件的一端,該內筒可軸向移動地設于該外筒內且連接該內筒固定架且具有二相對的內滑槽,該第一、第二活動銷可移動地穿設于該外筒的外滑槽與該內筒的內滑槽,該彈性件設于該內筒內,如此可以避免環境因素對該彈性件造成不良影響,此外,該彈性件的兩端分別卡接于該第一、第二活動銷。
由此,該緩沖單元一方面可以幫助該撥鏈架進行位置切換,另一方面可以在該外連動件的受抵部受到外力碰撞時提供緩沖效果,以避免該驅動單元直接受到沖擊而損壞。
附圖說明
為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內容,以下結合實施例及附圖詳細說明如后,其中:
圖1為本發明的立體圖。
圖2為本發明的局部立體分解圖。
圖3為本發明的局部剖視圖。
圖4為本發明的局部俯視圖,主要顯示第三軸件抵接于壓板的狀態。
圖5為本發明的局部俯視圖,主要顯示第三軸件脫離壓板的狀態。
圖6類同于圖3,主要顯示撥鏈架脫離小盤的狀態。
圖7為本發明的緩沖單元的剖視圖,主要顯示第一活動銷在撥鏈架從小盤切換至大盤時的作動狀態。
圖8類同于圖3,主要顯示撥鏈架位于大盤的狀態。
圖9類同于圖8,主要顯示撥鏈架脫離大盤的狀態。
圖10類同圖7,主要顯示第二活動銷在撥鏈架從大盤切換至小盤時的作動狀態。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及圖2,本發明的后撥鏈器10包含有一撥鏈架20、一傳動單元30、一驅動單元40,以及一緩沖單元50。
撥鏈架20架設于一后鏈輪12,用以帶動鏈條在后鏈輪的大、小齒盤之間變換位置。
如圖2及圖3所示,傳動單元30具有一車架固定座3 1、一內連動件32,以及一外連動件33。車架固定座31固設于一車架14上;內連動件32的兩端分別通過一第一軸件P1與一第二軸件P2樞設于車架固定座3 1與撥鏈架20;外連動件33具有一弧形部34與一受抵部35,弧形部34的兩端分別分別由二相對的第三軸件P3與一第四軸件P4樞設于車架固定座31與撥鏈架20,受抵部35自弧形部34的外周面朝車架固定座31的方向呈弧狀延伸。
如圖2及圖3所示,驅動單元40具有一馬達外殼41、一馬達42、一螺管43,以及一導螺桿44。馬達42設于馬達外殼41內,螺管43通過一第五軸件P5樞設于傳動單元30的內連動件32,導螺桿44的一端伸入馬達外殼41內且連接馬達42,導螺桿44的另一端螺接于螺管43。此外,如圖4及圖5所示,驅動單元40更具有一壓板45與一傳感器46,壓板45設于馬達外殼41的外周面且抵接于其中一第三軸件P3,傳感器46設于馬達外殼41內且電性連接馬達42且抵接于壓板45的內側面,使得傳感器46可受到壓板45的觸發而發送一斷電信號讓馬達42停止運轉。
如圖2、圖3及圖7所示,緩沖單元50具有一外筒51、一內筒固定架52、一內筒53、一第一活動銷54、一第二活動銷55,以及一彈性件56。外筒51通過二相對的第六軸件P6鎖設于傳動單元30的外連動件33且具有二相對的外滑槽57,內筒固定架52的一端樞設于馬達外殼41的外周面,內筒固定架52的另一端通過第四軸件P4樞設于撥鏈架20及外連動件33的弧形部34的一端;內筒53可軸向移動地設于外筒51內且具有二相對的內滑槽58,此外,內筒53的長度大于外筒51的長度,使得內筒53的底端會露出于外筒51外且通過一第七軸件P7與內筒固定架52連接在一起;第一、第二活動銷54、55可軸向移動地穿設于外筒51的外滑槽57 與內筒53的內滑槽58;彈性件56設于內筒53內且彈性件56的兩端分別卡接于第一、第二活動銷54、55。
由上述結構可知,假設要將撥鏈架20的位置從后鏈輪12的小齒盤切換至后鏈輪12的大齒盤時,如圖3及圖6所示,首先啟動馬達42,馬達42會驅使導螺桿44帶動螺管43朝遠離馬達42的方向移動,在螺管43移動的過程中會帶動內連動件32相對車架固定座31偏轉,接著在內連動件32偏轉的過程中,一方面會推動撥鏈架20且同時拉動外連動件33產生偏轉,另一方面會拉動螺管43而迫使整個驅動單元40產生順時鐘方向的偏轉,當外連動件33開始偏轉時,如圖7所示,外筒51會隨著外連動件33的偏轉而通過外滑槽57的頂端推動第一活動銷54,使第一活動銷54對彈性件56施以下推的力量,此時的彈性件56會再往下推動第二活動銷55,接著第二活動銷55會通過推動內筒53的內滑槽58的底端而帶動內筒53偏轉,此時的內筒固定架52會再跟著內筒53一起偏轉,使內筒固定架52在偏轉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內、外連動件32、33一起推動撥鏈架20進行位置的切換,一旦螺管43移動到如圖8所示的下死點之后,第三軸件P3會因為外連動件33的偏轉而解除對壓板45的接觸壓力(如圖5所示),使傳感器46立即發送一斷電信號讓馬達42停止運轉,這時候的撥鏈架20即停留于后鏈輪12的大齒盤而完成位置的切換。
假設要將撥鏈架20的位置從后鏈輪12的大齒盤切換至后鏈輪12的小齒盤時,如圖9所示,先讓馬達42以反轉方式啟動,使馬達42通過導螺桿44驅動螺管43朝馬達42的方向移動,在螺管43移動的過程中會帶動內連動件32相對車架固定座31偏轉,接著在內連動件32偏轉的過程中,一方面會拉動撥鏈架20且同時推動外連動件33產生偏轉,另一方面會拉動螺管43而迫使整個驅動單元40產生逆時鐘方向的偏轉,當外連動件33開始偏轉時,如圖10所示,外筒51會隨著外連動件33的偏轉而通過外滑槽57的底端推動第二活動銷55,使第二活動銷55對彈性件56施以上推的力量,此時的彈性件56會再往上推動第一活動銷54,接著第一活動銷54會通過推動內筒53的內滑槽58的頂端而帶動內筒53偏轉,此時的內筒固定架52會再跟著內筒53一起偏轉,使內筒固定架52在偏轉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內、外連動件32、33一起拉動撥鏈架20進行位置的切 換,一旦螺管43移動到如第3圖所示的上死點之后,第三軸件P3亦會因為外連動件33的偏轉而解除對壓板45的接觸壓力(如圖10所示),使傳感器46立即發送一斷電信號讓馬達42停止運轉,這時候的撥鏈架20即停留于后鏈輪12的小齒盤而完成位置的切換。
另一方面,當外連動件33的受抵部35受到外力碰撞時,外連動件33會通過外筒51將外力傳遞至第一、第二活動銷54、55,再由第一、第二活動銷54、55在移動過程中通過彈性件56緩沖外連動件33所受到的外力,以避免驅動單元40直接受到沖擊而獲得保護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后撥鏈器10通過內、外筒53、51的設置,再搭配第一、第二活動銷54、55與彈性件56之間的相互作動,不但可以降低加工難度,并且對驅動單元40提供良好的保護效果,另外也可以對彈性件56提供隱蔽效果,避免灰塵、雨水或其他環境因素對彈性件56的結構造成負面影響,進而達到延長使用壽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