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三段式電動平衡扭扭車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968844閱讀:364來源:國知局
一種三段式電動平衡扭扭車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動平衡扭扭車,尤其涉及一種三段式電動平衡扭扭車。



背景技術:

傳統的電動平衡扭扭車設計為兩段式,每一段均包括一腳踏部以及與電機輪,然后通過兩腳踏部連接,且每一段均設置供電設備,這樣的設計使得包裝運輸不方便,比較占空間,而且每一段均設置供電設備會增加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三段式電動平衡扭扭車,。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三段式電動平衡扭扭車,包括電源控制組以及兩分別連接于所述電源控制組左右兩側的輪組,所述電源控制組包括控制盒底蓋、固定連接于所述控制盒底蓋上方的控制盒上蓋、設置于所述控制盒底蓋與控制盒上蓋之間的電源控制件以及中心主軸,所述中心主軸的左右兩側分別伸出于所述控制盒底蓋的左右兩側外,且所述中心主軸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上下方向上的卡槽;每一所述輪組均包括一腳踏部以及連接于腳踏部一側的電機輪,所述腳踏部內設置有供中心主軸插入的空腔以及與所述中心主軸的卡槽相卡合的卡扣。

所述腳踏部包括輪組下蓋、固定連接于所述輪組下蓋上方的輪組上蓋、設

置于所述輪組下蓋與輪組上蓋之間的承重座、電路板、拉桿,所述卡扣也設置于所述輪組下蓋與輪組上蓋之間,所述承重座包括承重板以及設置于所述承重板下端中間的供所述中心主軸插入的空心管體,所述空心管體的內腔即為所述空腔,所述空心管體左右向延伸,且所述空心管體底壁設置有上下向的通槽;所述拉桿可相對左右移動地連接于所述空心管體,其包括一豎向部以及自所述豎向部中間往電源控制組一側延伸的橫桿,所述豎向部抵靠于所述空心管體遠離電源控制組的一端,且所述拉桿與空心管體之間設置有第一彈簧,在第一彈簧的作用下,所述拉桿保持往朝向電源控制組一側移動的趨勢;所述卡扣包括一位于所述空心管體下方的本體以及自本體中間往上延伸的卡塊,所述本體中心設置有一供所述拉桿橫桿插入的穿孔,所述卡扣與空心管體之間設置有第二彈簧,在第二彈簧的作用下,所述卡扣保持往上移動的趨勢,所述卡塊可往上穿過空心管體底壁的通槽后卡入中心主軸的卡槽內。

所述卡扣還包括兩分別自本體前后兩側往上延伸的延伸板、分別自兩延伸板上端往外延伸的上板,所述承重板自下端往下延伸有兩豎板,所述兩豎板分別位于空心管體前后兩側,所述腳踏部還包括兩壓板,所述兩壓板分別固定連接于所述兩豎板下方,所述卡扣兩側的延伸板上端以及上板分別位于兩豎板與空心管體之間,所述第二彈簧設置有兩個,分別設置于兩側的所述上板與壓板之間。

所述腳踏部還包括一固定設置于所述空心管體內的軸套,所述中心主軸插

入所述軸套內,對應空心管體底壁上的通槽與中心主軸上的卡槽,所述軸套底壁也設置有上下穿透的穿槽。

所述承重座自空心管體底壁往下延伸有左右相互間隔的第一延伸座、第二

延伸座,其中所述第一延伸座自空心管體底壁遠離電源控制組的一端往下延伸,所述卡扣位于第二延伸座朝向電源控制組的一側,所述第一延伸座與第二延伸座均設置有左右向延伸的供所述拉桿橫桿穿過的通孔,所述拉桿的豎向部抵靠于所述空心管體底壁以及第一延伸座遠離電源控制組的一端,所述橫桿穿過第一延伸座、第二延伸座后穿入所述所述卡扣本體的穿孔,所述第二彈簧設置于橫桿與空心管體之間。

所述承重座進一步自空心管體底壁往下延伸有第三延伸座,所述第三延伸

座間隔設置于第二延伸座朝向電源控制組的一側,且所述第三延伸座也設置有左右向延伸的通孔,所述卡扣位于第二延伸座與第三延伸座之間,所述拉桿的橫桿穿過所述卡扣本體的穿孔后再穿入所述第三延伸座的通孔內。

所述電機輪通過一裝配軸與腳踏部連接,所述裝配軸設置為偏心軸。

每一所述輪組還包括一鎖緊塊,所述鎖緊塊固定連接于所述承重板下端,且所述鎖緊塊與承重板之間形成有安裝空間,所述裝配軸一端插入固定于所述安裝空間內。

所述輪組上蓋中間設置為鏤空,所述鏤空處設置有一腳踏開關,所述腳踏

開關與所述承重板之間設置有復位彈簧,且所述承重板設置有上下穿透的通孔供腳踏開關的下端穿過,所述腳踏開關上方設置有一腳踏防滑面板。

所述電源控制件包括固定設置于控制盒底蓋與控制盒上蓋之間的跑馬燈座、可相對上下移動地連接于所述控制盒上蓋的按鈕,所述按鈕與跑馬燈座之間設置有復位彈簧。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采用兩個輪組與一個電源控制組組裝而成的三段式結構,且電源控制組與兩個輪組為完全獨立的組件,從而可單獨包裝運輸,節省空間;而且三者之間采用卡扣、卡槽與拉桿的快速組裝方式連接,所以組裝也特別簡單方便快速;此外,因為兩個輪組結構完全一樣,從而在生產零部件的時候可采用通用替換模具結構,從而節省生產成本;且通過中間的電源控制組給兩側輪組供電,從而實現中間部分獨立供電;再者,所述電機輪的裝配軸設置為偏心軸,從而可以降低車身高度,從而增加使用穩定性與安全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三段式電動平衡扭扭車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三段式電動平衡扭扭車的卡扣放大立體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三段式電動平衡扭扭車爆炸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三段式電動平衡扭扭車組裝前剖面放大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三段式電動平衡扭扭車組裝后剖面放大示意圖;

圖6為根據圖4中A處的放大示意圖;

圖7為根據圖5中B處的放大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三段式電動平衡扭扭車組裝前剖面側視放大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三段式電動平衡扭扭車組裝后剖面側視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3、4、5、6、7、8、9所示,本實用新型三段式電動平衡扭扭車包括電源控制組100以及兩分別連接于所述電源控制組100左右兩側的輪組200,所述電源控制組100包括控制盒底蓋1、固定連接于所述控制盒底蓋1上方的控制盒上蓋2、設置于所述控制盒底蓋1與控制盒上蓋2之間的電源控制件3以及中心主軸4,所述中心主軸4的左右兩側分別伸出于所述控制盒底蓋1的左右兩側外,且所述中心主軸4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上下方向上的卡槽41;每一所述輪組200均包括一腳踏部5以及連接于腳踏部5一側的電機輪6,所述腳踏部5內設置有供中心主軸4插入的空腔以及與所述中心主軸4的卡槽41相卡合的卡扣50。

在本實施例中,較佳的,所述腳踏部5包括輪組下蓋51、固定連接于所述輪組下蓋51上方的輪組上蓋52、設置于所述輪組下蓋51與輪組上蓋52之間的承重座53、電路板54、拉桿55,所述卡扣50也設置于所述輪組下蓋51與輪組上蓋52之間,所述承重座53包括承重板531以及設置于所述承重板531下端中間的供所述中心主軸14插入的空心管體532,所述空心管體532的內腔即為所述空腔,所述空心管體532左右向延伸,且所述空心管體532底壁設置有上下向的通槽5321;所述拉桿55可相對左右移動地連接于所述空心管體532,其包括一豎向部551以及自所述豎向部551中間往電源控制組100一側延伸的橫桿552,所述豎向部551抵靠于所述空心管體532遠離電源控制組100的一端,且所述拉桿55與空心管體532之間設置有第一彈簧550,在第一彈簧550的作用下,所述拉桿55保持往朝向電源控制組100一側移動的趨勢;所述卡扣50包括一位于所述空心管體532下方的本體501以及自本體501中間往上延伸的卡塊502,所述本體501中心設置有一供所述拉桿橫桿552插入的穿孔503,所述卡扣50與空心管體532之間設置有第二彈簧500,在第二彈簧500的作用下,所述卡扣50保持往上移動的趨勢,所述卡塊502可往上穿過空心管體532底壁的通槽5321后卡入中心主軸4的卡槽41內,從而組裝所述電源控制組100以及輪組200。

在本實施中,較佳的,所述卡扣50還包括兩分別自本體501前后兩側往上延伸的延伸板504、分別自兩延伸板504上端往外延伸的上板505,所述承重板531自下端往下延伸有兩豎板533,所述兩豎板533分別位于空心管體532前后兩側,所述腳踏部5還包括兩壓板56,所述兩壓板56分別固定連接于所述兩豎板533下方,所述卡扣50兩側的延伸板504上端以及上板505分別位于兩豎板533與空心管體532之間,所述第二彈簧500設置有兩個,分別設置于兩側的所述上板505與壓板56之間,從而使得卡扣50保持往上移動的趨勢。

在本實施例中,較佳的,所述腳踏部5還包括一固定設置于所述空心管體532內的軸套57,所述中心主軸4插入所述軸套57內,對應空心管體532底壁上的通槽5321與中心主軸上的卡槽41,所述軸套57底壁也設置有上下穿透的穿槽571。所述軸套57的設置可以使得中心主軸4與腳踏部5的連接更為順暢,而且不會對承重座53造成磨損。

較佳的,所述承重座53自空心管體532底壁往下延伸有左右相互間隔的第一延伸座534、第二延伸座535,其中所述第一延伸座534自空心管體532底壁遠離電源控制組100的一端往下延伸,所述卡扣50位于第二延伸座535朝向電源控制組100的一側,所述第一延伸座534與第二延伸座535均設置有左右向延伸的供拉桿橫桿552穿過的通孔(圖未示),所述拉桿55的豎向部551抵靠于所述空心管體532與第一延伸座534遠離電源控制組100的一端,所述橫桿552穿過第一延伸座534、第二延伸座535后穿入所述卡扣50本體501的穿孔503,所述第二彈簧500設置于橫桿552與空心管體532之間。較佳的,所述承重座53進一步自空心管體532底壁往下延伸有第三延伸座536,所述第三延伸座536間隔設置于第二延伸座535朝向電源控制組100的一側,且所述第三延伸座536也設置有左右向延伸的通孔,所述卡扣50位于第二延伸座535與第三延伸座536之間,如此,所述拉桿55的橫桿552穿過所述卡扣50本體501的穿孔503后再穿入所述第三延伸座536的通孔內,從而使得橫桿552對拉桿55的限制更為可靠。

在本實施例中,較佳的,所述電機輪6通過一裝配軸61與腳踏部5連接,較佳的,所述裝配軸61設置為偏心軸,偏心軸的設計可以降低車身高度,從而增加使用穩定性與安全性。

所述腳踏部5還包括一鎖緊塊58,所述鎖緊塊58固定連接于所述承重板531下端,且所述鎖緊塊58與承重板531之間形成有安裝空間(圖未示),所述裝配軸61一端插入固定于所述安裝空間內,從而連接所述電機輪6與腳踏部5。

所述電路板54固定設置于所述承重座53與輪組下蓋51之間,且所述腳踏部5還包括與所述電路板54固定連接的電路板固定座541、固定連接于所述電路板固定座541的金手指542以及金手指固定圈543,所述電路板54以及電路板固定座541、金手指542、金手指固定圈543的結構以及連接可為公知技術,所以不在此贅述。

所述輪組上蓋52中間設置為鏤空521,所述鏤空521處設置有一腳踏開關59,所述腳踏開關59與所述承重板531之間設置有復位彈簧591,且所述承重板531設置有上下穿透的通孔供腳踏開關59的下端穿過。較佳的,所述腳踏開關59上方設置有一腳踏防滑面板592,所述腳踏防滑面板592的設置不僅可以保護腳踏開關59,而且使得使用者更加安全。

所述輪組上蓋52靠近電機輪6的一側往上延伸有輪蓋522,所述輪蓋522蓋于所述電機輪6上方,從而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護電機輪6。

所述腳踏部5還設置有連接于輪組下蓋51前后側的并與所述電路板54連接的照明指示燈510。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電源控制件3包括固定設置于控制盒底蓋1與控制盒上蓋2之間的跑馬燈座31、可相對上下移動地連接于所述控制盒上蓋2的按鈕32,所述按鈕32與跑馬燈座31之間設置有復位彈簧33。所述電源控制件3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控制盒上蓋2與控制盒底蓋1之間的與跑馬燈座31連接的電池,所述控制盒上蓋2上還設置有電量指示燈(圖未示)。

在本實施例中,較佳的,所述跑馬燈座31固定連接于控制盒上蓋2內,所述中心主軸4位于跑馬燈座31下方,所述控制盒底蓋1左右兩側均設置有開口朝上的弧形凹槽11,對應的,所述控制盒上蓋2左右兩側均設置有開口朝下的弧形凹槽21,所述中心主軸4左右兩側下端分別置于控制盒底蓋1左右兩側的弧形凹槽11內,所述電源控制組100還包括左右兩軸瓦42,兩所述軸瓦42分別跨卡于所述中心主軸4左右兩側上并固定連接于所述控制盒底蓋1的弧形凹槽11兩側,從而將所述中心主軸4固定于所述控制盒底蓋1,然后將所述控制盒上蓋2的左右兩弧形凹槽21分別對準所述左右兩軸瓦42,再固定連接控制盒底蓋1與控制盒上蓋2即可。

在未組裝電源控制組100與輪組200前,在第一彈簧550的作用下,所述拉桿55的橫向部分插入卡扣50本體501的穿孔503內,從而使得卡扣50不能往上移動,所以此時所述卡塊502只能在穿過空心管體532底壁的通槽5321后卡入軸套57底壁的穿槽571內,而不能露出于軸套57底壁外,同時第二彈簧500被壓縮。組裝電源控制組100與輪組200時,將所述中心主軸4插入軸套57內,中心主軸4往軸套57內推進的時候,中心主軸4的端部會將拉桿55的豎向部551往電機輪6的方向推,推動一定距離后,中心主軸4的橫桿552脫離卡扣50本體501的穿孔503,在第二彈簧500恢復力的作用下,卡扣50往上移動,從而所述卡塊502露出于軸套57底壁外并卡入所述中心主軸的卡槽41內,此時,能聽到“嗒”的一聲,代表電源控制組100與輪組200組裝到位。

為了更方便電源控制組100與輪組200組裝的定位,較佳的,所述控制盒底蓋1左右兩側分別往外延伸有定位柱12,對應的,所述兩輪組200的承重座53朝向電源控制組100的一側設置有供所述定位柱12配合的凹槽530。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凹槽530設置于空心管體532側壁上。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采用兩個輪組200與一個電源控制組100組裝而成的三段式結構,且電源控制組100與兩個輪組200為完全獨立的組件,從而三者可單獨包裝運輸,節省空間;而且三者之間采用卡扣50與卡槽14、拉桿55的快速組裝方式連接,所以組裝也特別簡單方便快速;此外,因為兩個輪組200結構完全一樣,從而在生產零部件的時候可采用可通用替換模具結構,從而節省生產成本;最后,通過中間的電源控制組100給兩側輪組200供電,從而實現中間部分獨立供電。

上述方位描述中,以圖1為參考,圖1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即定義為前后左右上下方向。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