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兒童玩具相關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兒童滑板車。
背景技術:
滑板車是繼傳統滑板之后的又一滑板運動的新型產品形式。滑板車速度可以達到20公里/時,這種新型產品來源于科技先進的日本,但卻是一位德國工人發明的,它是一種簡單的省力運動機械;直到這陣子,它的價格猛然下降,加上產家們對它加緊瘋狂推銷,使它"人氣大旺",最重要的是玩滑板車必須有高度的悟性和膽量,這正符合想象力豐富,喜歡挑戰的青少年們的口味,如今滑板車已成為青少年新一代的潮流運動產品;但是現有的滑板車結構功能簡單單一,它的扶手高度不能根據不同身高的兒童而進行適配性的調節,令一些兒童使用起來很是不便,而且傳統滑板車的承重力度有限,尤其是在通過顛簸路段時而發生強烈的震動以至于車體直接遭到震壞,孩子無法完成一些前傾式的特殊動作,很是苦惱,不僅如此,現有兒童滑板車通常采用手剎進行制動剎車,而小孩子通常手臂往往較細力度較小,不能進行及時的剎車處理而造成安全事故,影響兒童的生命健康,大大限制了孩子的貪玩心理,需要對其進行改進,以滿足更廣泛的使用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兒童滑板車,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兒童滑板車,包括腳踏板,所述腳踏板的板體表面設置有防滑底墊,所述腳踏板的前端通過加固連接柱連接至支撐前臂的下部外側壁上,所述支撐前臂的上部設置為中空的內腔結構且內部插設有車體扶臂,所述車體扶臂的底部臂體上均勻開設有多個固定穿插孔,所述支撐前臂的頂部內腔側壁上貫通開設有多個與固定穿插孔相互適配的側壁固定插孔,所述固定插孔與固定穿插孔相適配的同一水平的孔內固定插設有緊固螺栓,所述支撐前臂的下部外側壁上還設置有水杯固定支架,所述支撐前臂的底部固定連接有減震支撐柱,所述減震支撐柱的底端安裝有移動滑塊,所述移動滑塊設置在圓柱空殼的內部,所述 圓柱空殼通過固定扣緊固在輪子擋板的中心位置,所述圓柱空殼設置為圓柱形結構且內部為中空結構,所述圓柱空殼的頂側壁與移動滑塊的上側壁之間設置有二級緩沖彈簧,所述二級緩沖彈簧套設在減震支撐柱的柱體外部,所述移動滑塊的下側壁與圓柱空殼的底側壁之間設置有一級緩沖彈簧,所述一級緩沖彈簧的彈簧性能系數大于二級緩沖彈簧的彈簧性能系數,所述圓柱空殼的底部還通過論體轉軸鉸接有前滾輪,所述腳踏板的后端固定設置有支撐叉板,所述支撐叉板的內側底部旋轉設置有后滑輪,所述支撐叉板的板體后部內側壁上固定設置有固定卡塊,所述固定卡塊的中心位置開設有空腔且空腔底部延伸有抵觸凸塊,所述固定卡塊的空腔內部設置有可移動圓柱,所述可移動圓柱的頂部具有卡接帽,在卡接帽于抵觸凸塊之間的腔體內部設置有復位彈簧,所述復位彈簧套設在可移動圓柱的柱體側壁設置,腳踩剎車板的底部凸輪邊緣抵接在可移動圓柱的頂部卡接帽設置,所述可移動圓柱的底端固定安裝有剎車擦片,所述剎車擦片的底部弧形側壁與后滑輪的外側壁形狀相互適配且兩者之間具有空隙。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車體扶臂的頂端設置有方向收扶把。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水杯固定支架的內部放置有水杯。
作為本實用新型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撐叉板的后側上拐角處通過鉸接軸鉸接有腳踩剎車板,所述腳踩剎車板的底部設置為凸輪狀結構且凸輪底部為圓滑形過渡。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增設一級緩沖彈簧、二級緩沖彈簧及其相配合的結構使得兒童在玩耍活動過程中能夠得要有效的緩沖作用,很好解決了現有滑板車再通過顛簸路段時而發生強烈的震動以至于車體直接遭到震壞的弊端,使用過程中兒童不僅能夠放心的通過顛簸的路段而且能夠將身體向前傾斜做出高難度動作,增加了玩耍的趣味性,即使肥胖一點的兒童仍舊能夠勝任;同時通過在腳踏板的尾端設置有腳踩剎車板、剎車擦片及其相關的配合結構使得該滑板車具有了腳踩制動的功能,操作時,兒童只需輕輕向下踩動腳踩剎車板,腳踩剎車板底部的凸輪即可觸動可移動圓柱向下移動,進而帶動剎車擦片觸碰后滑輪實現及時的剎車處理,兒童松開施力腳后,剎車擦片即可在復位彈簧的作用下進行良好的復位,恢復到之前的狀態,整個過程操作簡單方 便,非常適合于不同年齡段的兒童使用,制動效果優異,便于操作,大大降低了由于兒童車速過快來不及停車而造成的身體損傷的幾率,適用于不同年齡段兒童的使用,滿足現代兒童貪玩心理更高的使用要求;并且通過將緊固螺栓固定插設在不同高度的通孔內能夠隨時調節車體扶臂的高度,使得方向收扶把能夠根據不同身高兒童的需要進行高度的升高或降低,結構簡單實用,大大方便了各個年齡段的兒童使用;此外,通過增設防滑底墊使得小朋友在使用過程中防止出現腳底不穩而滑倒的現象;通過增設水杯固定支架使得兒童在長時間玩耍過后能夠直接的取出水杯進行飲用,而不需要再次跑回家中進行解渴,進一步滿足了兒童的多樣使用要求。
附圖說明
圖1為一種兒童滑板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一種兒童滑板車中A方向的具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一種兒童滑板車中B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兒童滑板車,包括腳踏板1,所述腳踏板1的板體表面設置有防滑底墊2,通過增設防滑底墊2使得小朋友在使用過程中防止出現腳底不穩而滑倒的現象;所述腳踏板1的前端通過加固連接柱6連接至支撐前臂3的下部外側壁上,所述支撐前臂3的上部設置為中空的內腔結構且內部插設有車體扶臂4,所述車體扶臂4的頂端設置有方向收扶把5,所述車體扶臂4的底部臂體上均勻開設有多個固定穿插孔23,所述支撐前臂3的頂部內腔側壁上貫通開設有多個與固定穿插孔23相互適配的側壁固定插孔24,所述固定插孔24與固定穿插孔23相適配的同一水平的孔內固定插設有緊固螺栓25,這樣通過增設緊固螺栓25、固定穿插孔23和與固定穿插孔23相適配設 置的固定穿插孔23,這樣通過將緊固螺栓25固定插設在不同高度的通孔內能夠隨時調節車體扶臂4的高度,使得方向收扶把5能夠根據不同身高兒童的需要進行高度的升高或降低,結構簡單實用,大大方便了各個年齡段的兒童使用;所述支撐前臂3的下部外側壁上還設置有水杯固定支架26,所述水杯固定支架26的內部放置有水杯27,通過增設水杯固定支架26使得兒童在長時間玩耍過后能夠直接的取出水杯27進行飲用,而不需要再次跑回家中進行解渴,進一步滿足了兒童的多樣使用要求。
所述支撐前臂3的底部固定連接有減震支撐柱9,所述減震支撐柱9的底端安裝有移動滑塊12,所述移動滑塊12設置在圓柱空殼10的內部,所述圓柱空殼10通過固定扣緊固在輪子擋板11的中心位置,所述圓柱空殼10設置為圓柱形結構且內部為中空結構,所述圓柱空殼10的頂側壁與移動滑塊12的上側壁之間設置有二級緩沖彈簧13,所述二級緩沖彈簧13套設在減震支撐柱9的柱體外部,所述移動滑塊12的下側壁與圓柱空殼10的底側壁之間設置有一級緩沖彈簧14,所述一級緩沖彈簧14的彈簧性能系數大于二級緩沖彈簧13的彈簧性能系數,所述圓柱空殼10的底部還通過論體轉軸15鉸接有前滾輪7,通過增設一級緩沖彈簧14、二級緩沖彈簧13及其相配合的結構使得兒童在玩耍活動過程中能夠得要有效的緩沖作用,很好解決了現有滑板車再通過顛簸路段時而發生強烈的震動以至于車體直接遭到震壞的弊端,使用過程中兒童不僅能夠放心的通過顛簸的路段而且能夠將身體向前傾斜做出高難度動作,增加了玩耍的趣味性,即使肥胖一點的兒童仍舊能夠勝任,滿足更廣泛的使用要求;所述腳踏板1的后端固定設置有支撐叉板16,所述支撐叉板16的內側底部旋轉設置有后滑輪8,所述支撐叉板16的板體后部內側壁上固定設置有固定卡塊19,所述支撐叉板16的后側上拐角處通過鉸接軸18鉸接有腳踩剎車板17,所述腳踩剎車板17的底部設置為凸輪狀結構且凸輪底部為圓滑形過渡,所述固定卡塊19的中心位置開設有空腔且空腔底部延伸有抵觸凸塊,所述固定卡塊19的空腔內部設置有可移動圓柱20,所述可移動圓柱20的頂部具有卡接帽,在卡接帽于抵觸凸塊之間的腔體內部設置有復位彈簧22,所述復位彈簧22套設在可移動圓柱20的柱體側壁設置,所述腳踩剎車板17的底部凸輪邊緣抵接在可移動圓柱20的頂部卡接帽設置,所述可移動圓柱20的 底端固定安裝有剎車擦片21,所述剎車擦片21的底部弧形側壁與后滑輪8的外側壁形狀相互適配且兩者之間具有空隙,這樣通過在腳踏板1的尾端設置有腳踩剎車板17、剎車擦片21及其相關的配合結構使得該滑板車具有了腳踩制動的功能,操作時,兒童只需輕輕向下踩動腳踩剎車板17,腳踩剎車板17底部的凸輪即可觸動可移動圓柱20向下移動,進而帶動剎車擦片21觸碰后滑輪8實現及時的剎車處理,兒童松開施力腳后,剎車擦片21即可在復位彈簧22的作用下進行良好的復位,恢復到之前的狀態,整個過程操作簡單方便,非常適合于不同年齡段的兒童使用,制動效果優異,便于操作,大大降低了由于兒童車速過快來不及停車而造成的身體損傷的幾率,適用于不同年齡段兒童的使用,滿足現代兒童貪玩心理更高的使用要求。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