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人電動三輪車的制作方法
該項實用新型是供老年人和傷殘人出門代步之用。本車可乘二人,以使行動不便者出門有人陪伴。目前我們國內生產的電動車多為單人乘騎的。功率較小,電機為24V200W。采用晶體管脈沖調寬調速器,結構較復雜,不便維修,且過載能力差。電動汽車也正在研制中,但造價較高而性能難與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匹敵。本車介于單人電動車與電動汽車之間,采用了繼電器式調速器,結構簡單,造價低,過載力強。其特征是在調速電路中采用了中間繼電器和二極管組成的調速箱,箱內充滿變壓器油,以保護繼電器觸點不被燒蝕。速度控制器的調速手柄采用三個干簧管和一塊永久磁鐵組成四位無觸點開關,此開關通過五根導線與調速箱相連形成一個完整的調速電路。此電路的特點是(1)以小容量的中間繼電器代替了耗能大體積大的直流接觸器,從而降低了成本,降低了能耗和重量。(2)以適當串並聯的方式使三個蓄電池放電基本平衡。(3)由于電動機是一種強感性負載,當切斷電動機的工作電流時,斷電觸點處常產生電弧,燒毀觸點,甚至造成短路。本設計可以消除此弊。
本車的電動機采用了350瓦直流串激電機,電機的電壓是24/36V。此電機是用1120汽車發電機改型的,將原發電機的定子繞組取下,換上線徑φ1.48~φ1.60,匝數35~45匝的同形狀,同尺寸線圈,並將該線圈的兩端及兩個碳刷分別引出到四個接線柱上。以便接成倒順車電路。在電機的尾部安裝一個小風扇,並在減速器下面開通風孔。以形成內部氣流,加強電機的通風散熱。經以上改動之電機具有體積小,出力大的特點。
中,圖1是調速電路的原理圖。
圖2是本車電路的實施例圖圖3是本車外形圖圖4是本車采用的改型電機示意圖圖5是電機接線圖在圖1中E1E2E3是三個12V蓄電池。當其以不同方式組合時可得12V、24V、36V三種電壓,供給電動機。以產生三種轉速。
圖中1是調速箱,它由繼電器J、二極管D、電阻R等組成。接線方式如圖示。箱內充滿變壓器油,繼電器觸點必須浸入油中。
2是調速手柄,由三個干簧管T1T2T3和永久磁鐵NS組成,轉動手柄,磁鐵隨之轉動到相應位置時,可分別吸動三個干簧管使之閉合,從而使相應的繼電器動作。調速手柄有四個位置,相當于一個四位無觸點開關。
當永磁鐵接近T1位置時,干簧管T1吸合,繼電器J1得電,此時J1-1J1-2觸點閉合,從而使蓄電池E1與E3並聯,供電機用電,輸出電壓12V,使車輛低速運行。
當永磁鐵轉到T2位置時,干簧管T2吸合,繼電器J2得電,觸點J2閉合,電流由E1之“+”極通過電動機ZD-350到J2→D2→E2回到E1之“-”極,此時E2E1串聯,電機得電24V,車輛中速運行。
當永磁鐵轉到T3位置時,干簧管T3吸合,繼電器J3得電,觸點J3閉合,蓄電池E1E2E3串聯,以36V全壓供電機運轉,此時電機轉速最高。車行速度最快。圖中RD為速熔保險,SK為電門開關。D4D5D6及RC構成干簧管保護電路。
圖2是本車的實際線路實施例。在此圖中除了有調速電路外又包含了充電機SCR倒車繼電器JDJK和照明燈L1L2剎車燈L3L4轉向燈L5L6L7L8和喇叭B。構成全車完整的電路系統。
圖3是本車的外形示意圖,車頭3用玻璃鋼制成,上加有機玻璃風擋4。前座較窄,后加靠背。后座寬闊,可坐一大人,一小孩。
圖4是本車的改型電機示意圖,電機與減速器相連接成一體。5是減速箱,箱下開孔以通風。6是定子繞組。需要按前述之參數繞制。7是通風扇。M1M2是定子繞組之兩端,E1E2是電刷的引出端,如圖5所示。
權利要求
1.雙人電動三輪車是采用直流電動機驅動的一種三輪車。其特征是在速度控制中采用了由中間繼電器和二極管組成的調速箱①,和無觸點調速手柄②,電動車的動力是350瓦的直流串激電動機,並具有新設計的整車外形。
2.根據權利要求
1的電動車其特征是在速度控制裝置中采用了由中間繼電器和二極管組成的變壓調速電路。並將繼電器觸點浸入變壓器油中,以保護繼電器觸點不被電弧燒蝕。
3.根據權利要求
1的電動車其特征是在速度控制的調速手柄中采用了由干簧管和永久磁鐵組成的四位無觸點開關。此開關通過五根導線與調速箱相連,形成一個完整的調速電路。
4.根據權利要求
1的電動車其特征是采用了350瓦直流串激電動機,電機的電壓是24/36V,電機的激磁繞組采用線徑φ1.48~φ1.60的高強柒包線繞35~45匝。電機有四個接線柱M1M2和E1、E2。M1M2接激磁繞組,E1E2接電樞繞組。
5.根據權利要求
4的電動車其特征是在電動機的尾部安裝了一個風扇葉片,並在減速箱下面開通風孔。
專利摘要
該車的速度控制器采用了油浸繼電器與大功率二極管組成的調速電路以及干簧管和永磁鐵組成的控制手柄。實現了蓄電池的串并轉換,形成了不同的輸出電壓,達到速度控制的目的。本車采用了350W直流串激電動機,電源電壓為24V/36V。本車采用了全新的車輛外形設計,玻璃鋼外殼,前轉向輪罩在前外殼下,駕駛員的腳放在前輪兩側,從而有效地縮短了全車總長。后座寬闊,適合老年人或傷殘人乘座。
文檔編號B62D63/02GK86206039SQ86206039
公開日1987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1986年8月22日
發明者陳希明, 何輝, 朱華光, 杜之義 申請人:北京市農機研究所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