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救生設備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帶太陽能助力系統的救生圈。
背景技術:
救生圈是指水上救生設備的一種,通常由軟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較小的輕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 ;供游泳練習使用的救生圈也可以用橡膠制成,內充空氣,也叫作橡皮圈。現有的救生圈除了能使落水者浮在水上,并依靠腳劃水,短時間內并不會給落水者造成不適;若長時間泡在水里面,落水者無論是體力方面還是心理方面都會出現不適,劃水力氣也會減小,并有可能從救生圈中滑出的危險。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帶太陽能助力系統的救生圈,可幫助落水者劃水,為落水者節省體力,并可利用助力系統向岸邊靠近,從而達到自救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一種帶太陽能助力系統的救生圈,包括圈體、連接在圈體側壁的腔體以及設置在圈體和腔體表面上的太陽能電池板,所述腔體包括與圈體側壁連接的A腔體和與A腔體連接的B腔體,A腔體內設置有與太陽能電池板電連接的蓄電池組以及與蓄電池組電連接的動力系統,B腔體內設置有與動力系統輸出端連接的劃槳,B腔體內設置有動力軸,劃槳轉動安裝在動力軸上。
進一步地,還包括設置在A腔體上的開關按鍵,所述開關按鍵與蓄電池組以及動力系統電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A腔體為四周封閉的腔體,B腔體上與劃槳對應的兩側面開設有用于穿過劃槳的通槽。
進一步地,所述劃槳為木質材料制成的劃槳,所述A腔體為木質材料制成的腔體,B腔體為木質材料制成的腔體。
進一步地,所述A腔體的上端面設置有與開關按鍵電連接LED燈矩陣。
進一步地,所述LED燈矩陣數量為三個,分別排列為 S、O、S 的結構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在圈體表面設置可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太陽能電池板,并將轉化的電能儲存在蓄電池內,電能通過開關驅動動力系統,動力系統驅動劃槳劃水,采用上述結構,可利用太陽能驅動劃槳劃水,從而幫助使用者在使用救生圈的時候劃水移動,故使用者不需自己劃水,節省使用者體力,進而增強了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性;
(2)本實用新型中的蓄電池和動力系統放置在A腔體,劃槳和動力軸放置在B腔體,由于蓄電池不能與水接觸,劃槳必須與水接觸,故蓄電池和劃槳分開放置在兩個腔體內,A腔體采用四周全封閉的結構,采用上述結構,可避免蓄電池與水接觸后漏電并失去作用的危險,從而增強了本實用新型的安全性;
(3)本實用新型中劃槳、A腔體和B腔體均采用木質材料制成,由于木質材料的密度比水的密度低,故采用木質材料,可A腔體和B腔體浮在水面上,并且木質材料制成的劃槳和腔體質量輕,從而方便使用者攜帶,采用上述結構,進而增強了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B腔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A腔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電路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圈體,2—LED燈矩陣,3—太陽能電池板,4—蓄電池組,5—動力系統,6—劃槳,7—開關按鍵,8—通槽,9—動力軸,21—A腔體,22—B腔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實施例: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一種帶太陽能助力系統的救生圈,包括圈體1,在圈體1的表面上設置太陽能電池板3,使用時,將設置有太陽能電池板3的一面朝上放置在水面上;在圈體1上與太陽能電池板3的同側設置有LED燈矩陣2,其中LED燈矩陣2的數量為三個,排列組合形成“SOS”結構;在圈體1的側壁上固定連接A空腔21,如圖3所示,A空腔21四周封閉,僅在側面開設有用于穿過導線和動力系統5輸出端的孔,且設置密封墊,放置進水,在A空腔21內放置動力系統5和蓄電池組4,其中蓄電池組4和太陽能電池板3電連接以便儲存電能,動力系統5與蓄電池組4電連接,并在蓄電池組4與動力系統5之間設置有開關按鍵7用于控制動力系統5的啟停;上述LED燈矩陣2與開關按鍵7電連接采用上述結構,當開啟動力系統5時,LED燈矩陣2發光。
本實施例中,在與A空腔21上開設有孔的對應側固定連接開設有對應孔的B空腔22,如圖2所示,B空腔22的上下兩端開設有用于通槽8;上述動力系統5的輸出端穿過A空腔21和B空腔22側壁上的孔帶動穿接在B腔體22上的動力軸9轉動,在動力軸9與動力系統5輸出端之間設置有連接件,以便將動力系統5的動力傳動到動力軸9上;在動力軸9上配合安裝有劃槳6,其中劃槳6的自由端穿過上述通槽(8)以便與水接觸,劃槳6隨動力軸9轉動,從而達到劃水的效果。
本實施例中,劃槳6、A腔體21、B腔體22均采用木質材料制作而成。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