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救生圈,特別是涉及一種帶有保溫功能和動力系統的救生圈。
背景技術:
救生圈是水上救生設備的一種,通常由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較小的輕型材料制成。救生圈的形狀為環狀,中間開口,使用者將上身穿過中間開口并把雙手搭在環狀救生圈上,就可在放松的狀態下利用救生圈的浮力漂浮在水面上。
當有人意外落水或在海上救援時,拯救人員需要開船至落水者附近或海難現場,然后將救生圈拋灑至落水者身旁,落水者抓取到救生圈后才能較為安全地繼續等待救援,拯救人員也才有更加充裕的時間和更加安全地實施救援。
現有的救生圈都是需要人工拋灑,這一方面要求拯救人員必須趕到落水現場,但若現場環境不利于救援艇航行,則極為影響救援工作,甚至無法順利實施救援,而若需要同時對多名落水者施加救援,則需要反復移動至各個落水者位置,然后分別拋灑救生圈,導致救援速度緩慢;另一方面,救生圈一般都較為厚重,而重量較輕的又容易受風力或空氣阻力影響,導致救生圈拋灑的準確性極難控制,而又因落水者大多都是不會游泳的,一些會游泳的落水者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也會耗費了大量的體力,如果拯救人員不能順利將救生圈拋灑至落水者身旁,落水者就無法抓得住救生圈,即使拯救人員有多余的救生圈進行重新拋灑,也必將極大地耽誤救援工作。另外,落水者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一直浸泡在水中,而水的溫度較低,長時間浸泡很容易就會帶走人體的大量熱量,導致人體體力流失、身體僵硬、精神萎靡,在這種情況下,落水者很可能因為體力不足或身體僵硬而無法抓牢救生圈,或者即使取得救生圈,卻因為體溫降低和熱量的持續流失而發生意外。還有,現有的救生圈缺乏必要的照明設備,若救援現場處于夜晚或光線不足時,單依靠救生船或拯救人員攜帶的照明設備難以滿足照明需要,且這些照明設備的攜帶也極為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帶有保溫功能和動力系統的救生圈,以提高救援速度和落水者的生還幾率。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保溫動力救生圈,包括救生圈本體,救生圈本體為U形,其上安裝有發熱裝置和提供動力的推進器,還有控制推進器工作的遙控器,遙控器通過無線信號控制推進器工作。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保溫動力救生圈,遙控器通過對推進器的作用控制救生圈本體在水中的移動,例如控制其前進、后退或轉向。當因意外情況發生而需要實施救援時,拯救人員將救生圈本體放入水中,然后通過遙控器控制其移動至落水者身旁,落水者即可方便地抓取到救生圈,然后,救生圈通過發熱裝置使得其本體發熱,將熱量傳遞至落水者,以便落水者等待救援,或者再通過動力系統的作用將落水者帶至更加適合進行后續救援的地方。該種救生圈帶有動力系統,可以通過控制其運動而使救生圈快速、準確地移動至落水者旁邊;同時,因為救生圈的體積較為小巧且吃水淺,可以更好地適應不同的水環境,極大地減小了因環境影響而無法實施救援的可能性;落水者抓取到救生圈后,可以通過動力系統將其帶返至救生船,甚至直接帶回至淺水區或岸邊,極大地提高了救援速度;若有多人等待救援時,可以通過不同人員控制不同救生圈對各個落水者進行施救,以提高救援速度;還有,通過發熱裝置的設置可以幫助落水者保持體溫,以使其保存體力和身體靈活性,以便救援工作的后續展開,或者使落水者可以更加牢固地抓穩救生圈,以配合控制救生圈帶落水者移動。所以,通過該救生圈的使用,可以極大地提高救援速度,保護落水者,提高其安全性和生還幾率。
附圖說明
圖1是保溫動力救生圈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保溫動力救生圈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所示保溫動力救生圈的局部放大圖。
圖4是圖1所示保溫動力救生圈的后視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1所示保溫動力救生圈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5所示。
一種保溫動力救生圈,包括救生圈本體1,救生圈本體為U形,其上安裝有發熱裝置、提供動力的推進器2和儲電池,還有控制推進器工作的遙控器,遙控器通過無線信號控制推進器工作。
所述的保溫動力救生圈,救生圈本體1的U形底部末端為圓頭狀;設平衡于U形所在紙面的平面為橫向平面,垂直于紙面的方向為縱向,救生圈本體縱向中心點所在的橫向平面為橫向中心平面,則救生圈本體1沿橫向中心平面對稱設置;救生圈本體1的U形側邊中部的直徑大于U形側邊兩端的直徑。通過該種形狀的設置可以使救生圈更加容易控制方向,同時提高救生圈的平衡性和行進速度,也更便于落水者趴臥或抓握。
發熱裝置可以有兩個,分別安裝于救生圈本體1的U形底端和U形側邊的交接處,因為該位置為落水者抱著救生圈時的主要接觸位置,將發熱裝置設置于該處,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對落水者提供熱量,也可以減小不必要的熱量損耗,降低所需的能耗,這也有利于儲電池將更多的能量用于動力系統航行,提高其航行能力。除此之外,發熱裝置也可以安裝于救生圈本體1的U形底端,另有傳遞熱量的導熱棒與發熱裝置連接,且導熱棒從救生圈本體的U形底端延伸至U形側邊,使得導熱效果更好,更容易也更全面地對落水者傳遞熱量,以保證落水者的安全。
有兩個所述的推進器2,兩推進器對稱地安裝于救生圈本體1的兩 U形側邊上,這可以提高救生圈的航行能力,使得方向更加容易控制,行進速度更高。
另外,救生圈本身為對稱結構,若推進器的安裝位置不當,將極為影響救生圈的平衡性,若此時將救生圈從高處拋入水中,推進器的工作位置很可能位于水面上,導致救生圈無法順利工作,導致救生圈放入水中時需要很小心地區分正反面,又或者救生圈在水上移動時因波浪或風力的影響而發生翻轉,也將導致救生圈無法工作。有鑒于此,可采用下述方案解決:救生圈本體1的U形側邊內開有動力艙3,U形側邊的頂面和底面均開有連通動力艙的進水口4,U形側邊的末端開有連通動力艙的噴水口5,推進器2安裝于動力艙內,且推進器的出水口朝向噴水口,推進器出水口的一端通過轉軸6鉸接于動力艙內,且轉軸位于救生圈本體的橫向中心平面上,推進器進水口繞轉軸轉動地朝向其中一個進水口;動力艙3為V形,救生圈本體1的進水口4設置于V形兩側邊的末端,噴水口5設置于V形底端,轉軸6設置于V形的對稱中心線上;另外,救生圈本體1的U形側邊中部的直徑大于U形側邊兩端的直徑,推進器2進水口所在的縱向位置為U形側邊的直徑最大處。通過該種結構推進器,當將救生圈拋入水中時,或當遇到波浪或風力影響而翻轉時,推進器都可以自行調整朝向,如圖4所示,推進器可以繞轉軸沿弧線P轉動,這極大地提高了救生圈的操作便利性和工作穩定性;救生圈本體U形側邊的直徑和推進器位置的設置,可以使得設備機構更加緊湊,其運動更加平穩和快速。
儲電池可以設置于救生圈本體1的U形底端,也可以將兩個儲電池分別設置于救生圈本體1的兩U形側邊,這可以使救生圈的具體結構、重量或電量需求而設置,以提高救生圈的性能和適用范圍。
所述的保溫動力救生圈,救生圈本體1的兩側均安裝有用于手握的把手繩7,通過把手繩的設置,更便于落水者的抓握。
救生圈本體1內安裝有GPS定位系統,還有接收GPS定位系統的位置信號的監控裝置;監控裝置可以獨立設置,也可以與遙控器集成為一體。通過監控裝置監控救生圈的工作情況,使之實現無人機方式的無人救援,極大地降低了人員的需求,同時,也可以在落水環境不利于救生船航行的情況下,可以更加方便和準確地實施救援;而將監控裝置和遙控器集成為一體,可以更加方便地進行戶外操作。
救生圈本體1上安裝有閃爍的信號燈,以使落水者——特別是在霧氣濃烈的水上環境中——更加容易看到救生圈,同時提高其求生意志;救生圈本體1上還安裝有供電量警報燈,警報燈連接儲電池,當儲電池電量過低時警報燈發出警報信號以提醒使用者對救生圈進行充電。
救生圈本體1上安裝有照明燈8,照明燈設置于救生圈本體的U形底部末端,使得救生圈在移動的過程中可以實現照明,適應低光照環境,提高救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