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折疊式無人飛行器及其機臂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038602閱讀:802來源:國知局
折疊式無人飛行器及其機臂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涉及無人飛行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折疊式無人飛行器及其機臂。



背景技術:

目前,消費級的無人飛行器體積相對較大,不便于消費者的攜帶和收納。而小型無人飛行器由于制造成本相對較低,體積小且便于攜帶,已成為飛行器的趨勢。但是,現有的無人飛行器的機臂是不能折疊的,不利于無人飛行器向小型化發展。

因此,如何使無人飛行器處于閑置的非工作狀態、非飛行狀態時,使其占用的體積較少,便于收納及攜帶,還有待于改進和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種折疊式無人飛行器及其機臂,使無人飛行器在非工作狀態、非飛行狀態所占用的體積最小,便于收納和攜帶。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折疊式無人飛行器的機臂,轉動地連接于折疊式無人飛行器的安裝部,所述安裝部具有多對凹槽,所述機臂包括:機臂上蓋,包括通孔;機臂下蓋,與所述機臂上蓋相扣合并通過一扣合部轉動地連接于所述安裝部;按鈕,包括按壓部以及一對凸起,所述按壓部穿過所述通孔,并由所述通孔外露于所述機臂上蓋,所述一對凸起選擇性地與所述安裝部的一對凹槽相卡合或者相脫離;彈性元件,套設于所述按鈕,并與所述按鈕一起固定于所述機臂上蓋和所述機臂下蓋之內;所述機臂相對于所述安裝部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當所述機臂處于第一位置時,所述機臂處于折疊狀態,當所述機臂處于第二位置時,所述機臂處于展開狀態,所述一對凸起選擇性地與所述多個凹槽中的一對凹槽相脫離或者相卡合,并與所述多個凹槽中的另一對凹槽相卡合或者相脫離,使所述機臂相對于所述安裝部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間切換。

可選地,所述機臂下蓋朝向所述機臂上蓋的一側設有凸肋,所述按鈕還包括與所述按壓部相對設置的卡合部,所述卡合部具有多個卡槽,所述多個卡槽與所述凸肋相匹配,當旋轉所述機臂時,通過所述凸肋與所述多個卡槽的配合,帶動所述按鈕一起轉動。

可選地,所述凸肋呈十字型,相對應地,所述多個卡槽呈十字型。

可選地,所述卡槽的數量為4個。

可選地,所述卡槽等間隔地形成于所述卡合部。

可選地,所述機臂下蓋還包括與所述通孔相對應的支座,所述支座具有收容空間,所述凸肋設置于所述收容空間內。

可選地,所述彈性元件的一端套設于所述卡合部,另一端套設于所述凸肋的周圍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間內。

可選地,還包括固定于所述機臂下蓋的底蓋,所述底蓋具有孔,所述支座穿過所述孔,且所述按鈕、所述彈性元件分別穿過所述孔并連接于所述機臂下蓋內。

可選地,所述機臂上蓋朝向所述機臂下蓋一側的表面凸設多個凸柱,相對應地,所述機臂下蓋朝向所述機臂上蓋一側的表面設有多個定位柱,每個定位柱開設有定位孔,通過所述多個凸柱插入對應的所述定位孔,將所述機臂上蓋和所述機臂下蓋扣合在一起。

可選地,所述按鈕的頂部為斜面,并穿過所述安裝部的中心孔、以及所述機臂上蓋的所述通孔。

此外,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折疊式無人飛行器,包括機身、設置于所述機身兩個側面的多個安裝部以及轉動地連接于所述安裝部的機臂,所述機臂為上述任一項所述的機臂。

可選地,還包括動力裝置及位于所述動力裝置上的旋轉槳,所述動力裝置固定于所述機臂遠離所述安裝部的一端,所述動力裝置驅動所述旋轉槳旋轉。

可選地,所述動力裝置的線纜收容于所述機臂上蓋和機臂下蓋扣合形成的線纜收容空間內,并部分伸出所述線纜收容空間。

可選地,所述安裝部具有出線孔以及與所述出線孔相連通的間隙,所述動力裝置的線纜從所述出線孔伸入所述安裝部,再從所述間隙伸出,并連接至主控制板,進而將所述動力裝置與所述主控制板電性連接在一起。

可選地,所述安裝部還包括凸伸設置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所述機臂在所述第一位置與所述第二位置之間切換時進行二次限位。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折疊式無人飛行器及其機臂,機臂可相對于安裝部處于展開狀態或者折疊狀態,便于折疊式無人飛行器在非工作狀態、非飛行狀態所占用的體積最小,方便使用者收納和攜帶。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提供的折疊式無人飛行器的立體圖,所述折疊式無人飛行器處于展開狀態,其包括機臂、安裝部;

圖2為圖1中折疊式無人飛行器的處于折疊狀態的立體圖;

圖3為圖1中機臂與安裝部的組裝圖;

圖4為圖3中機臂與安裝部的分解圖;

圖5為圖3中機臂與安裝部的剖視圖。

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請參照圖1,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提供的折疊式無人飛行器的立體圖。在本實施例中,折疊式無人飛行器100用于搭載照相機、攝像機等拍攝裝置進行航拍作業、地圖測繪、災情調查和救援、空中監控、輸電線路巡檢等工作。折疊式無人飛行器100在飛行過程中具有偏航、橫滾、俯仰中的一種或者以上的飛行姿態。

請同時參照圖1-2,折疊式無人飛行器100包括機身10、多個機臂20、動力裝置30、旋轉槳40。多個機臂20活動地連接于機身10的兩側。當折疊式無人飛行100處于非飛行狀態時,多個機臂20能夠相對于機身10轉動,收攏于機身10的周圍呈折疊狀態(如圖2所示)并處于第一位置,此時,折疊式無人飛行器100所占用的空間較小,便于收納及攜帶。當折疊式無人飛行器100處于飛行狀態時,多個機臂20可以相對于機身展開并處于第二位置。

機身10大致呈長方體,其包括機頭部11、與機頭部11相對設置的機尾部12、第一側表面13、與第一側表面13相對設置的第二側表面14、以及多個安裝部15。在其他本實施例中,機身10的形狀還可以是球體、橢圓體等。

在本實施例中,機頭部11和機尾部12分別位于機身10相對的兩個短邊的端面,第一側表面13和第二側表面14分別位于機身10相對的兩個長邊的端面。安裝部15由第一側表面13、第二側表面14的表面朝向遠離第一側表面13、第二側表面14的方向凸伸形成。

如圖3-4所示,安裝部15包括主體151以及連接部152。連接部152自主體151遠離機身10一側的表面延伸形成。在本實施例中,連接部152的截面長度,小于主體151的截面長度。

連接部152的頂面向上凸設形成凸出部153。在主體151和連接部152之間具有間隙154。連接部152遠離主體151一側的表面為弧面,該弧面上具有出線孔155和限位部156,該出線孔155與間隙154相連通。

具體地,凸出部153包括外圓部1531以及與外圓部1531同軸的內圓部1532,在外圓部1531和內圓部1532之間具有環形的縫隙。內圓部1532具有中心孔1533、以及圍成該中心孔1533的內壁1534。內壁1534設有多個凹槽1535。在本實施例中,凹槽1535的數量為4個,且4個凹槽1535等間隔地分布于內壁1534上。

出線孔155和間隙154用于動力裝置30的線纜(圖未示)進行走線,起到隱藏線路的作用。具體地,動力裝置30的線纜從出線孔155伸入安裝部15,再從間隙154伸出,并連接至主控制板,實現了動力裝置30與主控制板的電性連接。

限位部156凸伸于安裝部15的表面,用于避免機臂20在第一位置(處于折疊狀態)至第二位置(處于展開狀態)之間切換時進行二次限位。

機臂20與安裝部15相匹配。優選地,多個機臂20可對稱且轉動地連接于機身的第一側表面13和第二側表面14上的安裝部15,多個機臂20可以相對于機身10選擇性地處于展開狀態或者折疊狀態。具體地,機臂20的一端(即連接端)轉動地連接于安裝部15,以遠離或者靠近第一側表面13或者/和第二側表面14。

當機臂20處于展開狀態時,機臂20的自由端遠離第一側表面13或者/和第二側表面14,當機臂20處于折疊狀態時,機臂20的自由端緊貼第一側表面13或者/和第二側表面14。

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當機臂20處于展開狀態與折疊狀態時,機臂20的自由端相對于機身10的第一側表面13或者/和第二側表面14的距離不相同。具體地,機臂20在展開狀態時相對于第一側表面13或者/和第二側表面14的距離,大于機臂20在折疊狀態時相對于第一側表面13或者/和第二側表面14的距離。

機臂20的數量可以為多個,例如,2個、4個、6個等。在本實施例中,機臂20的數量為4個,并對稱地設置于第一側表面13和第二側表面14。

請同時參照圖3-5,機臂20包括機臂上蓋21、機臂下蓋22、按鈕23、彈性元件24、以及底蓋25。機臂上蓋21與機臂下蓋22相扣合并通過一扣合部轉動地連接于安裝部15,且按鈕23、彈性元件24和底蓋25均收容于機臂上蓋21和機臂下蓋22之中。

機臂上蓋21包括上蓋本體211、位于上蓋本體211一端的第一連接端212、以及位于上蓋本體211另一端的第一自由端213。其中,上蓋本體211具有通孔214,其朝向機臂下蓋22一側的表面凸設多個凸柱215(如圖5所示)。第一連接端212靠近安裝部15,相對應地,第一自由端213遠離安裝部15。

機臂下蓋22包括下蓋本體221、位于下蓋本體221一端的第二連接部222、以及位于下蓋本體221另一端的第二自由端223。其中,第二連接端222與第一連接端212相匹配并靠近安裝部15,相對應地,第二自由端223與第一連接端213相匹配并遠離安裝部15。

具體地,下蓋本體221朝向機臂上蓋21一側的表面設有多個定位柱224,每個定位柱224開設有定位孔2241。當機臂上蓋21與機臂下蓋22相扣合時,上蓋本體211的多個凸柱215分別插入對應的定位孔2241。

第二連接端222朝向第一連接端212一側的表面設有支座225。支座225的位置與機臂上蓋21的通孔214的位置相對應,且支座225具有收容空間2251。第二連接端222上還設有凸肋226,凸肋226與支座225位于第二連接端222的同側,且凸肋226設置于收容空間2251內。在本實施例中,凸肋226呈十字型。

當機臂上蓋21與機臂下蓋22組裝在一起時,動力裝置30安裝于機臂20的第一自由端213。

按鈕23包括按鈕本體231、按壓部232、卡合部233、以及一對凸起234。按壓部232自按鈕本體231朝向機臂上蓋21一側的表面凸伸形成。卡合部233自按鈕本體231朝向機臂下蓋22一側的表面凸伸形成。按壓部232和卡合部233的截面均為圓形,且按壓部232與卡合部233的截面直徑均小于按鈕本體231的截面直徑。一對凸起234自鈕本體231朝向機臂上蓋21一側的表面凸伸形成,且一對凸起234設置于按壓部232的兩側,并相對于按壓部232對稱設置。

具體地,按壓部232的頂面為斜面,并與安裝部15的中心孔1533、以及機臂上蓋21的通孔214相對應。

卡合部233具有多個卡槽2331,在本實施例中,卡槽2331的數量為4個,并等間隔地設置于卡合部233上,4個卡槽2331與凸肋226相匹配。當機臂20在外力的作用下進行旋轉時,通過機臂下蓋22的凸肋226與卡槽2331的配合,帶動按鈕23旋轉。

一對凸起234與安裝部15的一對凹槽1535相匹配。當凸起234卡合于凹槽1535時,限制機臂20的轉動。當凹槽234與凹槽1535相脫離時,則機臂20可相對于機身10進行轉動。

彈性元件24的一端套設于按鈕23的卡合部233,另一端套設于凸肋226的周圍并收容于收容空間2251內。在本實施例中,彈性元件24為螺旋式彈簧。

底蓋25具有孔251。按鈕23、彈性元件24分別穿過孔251并連接于機臂下蓋22內。當底蓋25固定于機臂下蓋22的第二連接端222內,機臂下蓋22的支座225穿過孔251。

組裝機臂20與安裝部15時,安裝部15位于機臂上蓋21與機臂下蓋22之間。按鈕23的按壓部232依次穿過安裝部15的中心孔1533以及機臂上蓋21的通孔214,并由通孔214外露于機臂上蓋21。按鈕23的一對凸起234卡合于安裝部15的相對應的一對凹槽1535。底蓋25固定于機臂下蓋22,且支座225收容于孔251內。彈性元件24套設于按鈕23的卡合部233,并與按鈕23一起固定于支座225內,此時,卡合部233的卡槽2331與凸肋226相卡合。將機臂上蓋21的凸柱215對準機臂下蓋22的定位孔2241,且機臂上蓋21的第一連接端212與機臂下蓋22的第二連接端222將安裝部15的連接部152包覆其中,進而將機臂上蓋21、機臂下蓋22、以及安裝部15組裝在一起。

動力裝置30連接于機臂20的自由端,用于為折疊式無人飛行器100的飛行提供動力。動力裝置30可以是電機,例如,交流電機或者直流電機。動力裝置30響應于折疊式無人飛行器100的飛行控制器的指令信號,以帶動旋轉槳40轉動,為折疊式無人飛行器100的起飛提供上升力。

進一步地,動力裝置30的線纜收容于機臂上蓋21和機臂下蓋22扣合形成的線纜收容空間(圖未示)內,并部分伸出于該線纜收容空間。

進一步地,旋轉槳40上可以設置螺旋槳(圖未示),當動力裝置30啟動時,驅動旋轉槳40帶動螺旋槳旋轉,為折疊式無人飛行器100提供上升動力。

操作折疊式無人飛行器100時,按鈕23在外力的作用下被按壓,彈性元件24被壓縮,使得按鈕23的一對凸起234與安裝部15的一對凹槽1535相脫離,旋轉機臂20,通過機臂下蓋22的凸肋226與卡合部233的配合,帶動按鈕23一同旋轉。當達到預設位置時,松開按鈕23,彈性元件24在彈性力的作用下彈起,抵頂一對凸起234與另一對凹槽1535相卡合,完成折疊式無人飛行器100的機臂20由第一狀態(例如:展開狀態或者折疊狀態)變化至第二狀態(例如:折疊狀態或者展開狀態)。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折疊式無人飛行器100,機臂20可相對于機身10處于展開狀態或者折疊狀態,便于折疊式無人飛行器100在非工作狀態、非飛行狀態所占用的體積最小,方便使用者收納和攜帶。

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