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電梯安全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曳引電梯的井道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在公開號為CN202321849U的公開文件中公開了一種防火防水疏散逃生電梯,克服現有電梯在火災情況下易成為煙火蔓延通道,影響電梯運行的缺陷,包括電梯井道、機房、防火廳門、轎廂,其技術要點是:在電梯井道內設置消防輸水管道、井道送風管道和由導水槽和與導水槽連通的導水管組成的導水設備,與消防輸水管道連接的消防噴頭固定在防火廳門上部或侯梯廳的門廳的頂棚,轎廂頂部設置向轎廂內輸送新鮮空氣的空氣凈化裝置;消防輸水管道、井道送風管道及導水設備的垂直方向的投影面分別位于轎廂投影面之外,電梯井道內各層站均設置溫度檢測傳感器。
但是該現有技術并沒有解決井道底部積水問題,處在井道底部的積水無法排出,導致電梯的維修人員不容易在底部進行維修,且導致在浸泡在水中的井道底部部件容易被腐蝕。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提供能把井道內的積水排干凈的井道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曳引電梯的井道結構,包括井道和開設在所述井道上的層門,所述井道底部側面設置有主排水結構,所述主排水結構與房屋下水管連通;所述主排水結構包括與所述井道貫通的沉積水消除開口和與所述沉積水消除開口四周密封且連通的排水管。
作為優選,所述沉積水消除開口內設置有阻隔結構。
作為優選,所述主排水結構設置有一條或者二條。
作為優選,所述層門上設置有與所述主排水結構連通的輔助排水結構。
作為優選,所述輔助排水結構包括設置在所述層門門檻處的排水通道和與所述排水通道連通的輔助排水管。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實現了井道底部無積水。而且阻隔結構的設置能保證處在地下的生物不會經過下水道到達井道內,從而對井道起到保護的作用。兩條排水結構可以使得排水速度更快。輔助排水管保證了當每層開始漏水的時候不會通過井道壁流到井道底部,而是直接通過輔助通道到達主排水結構,防止對井道壁的侵蝕。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剖視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正視剖視示意圖;
圖1、圖2和圖3中,1-井道,2-層門,3-主排水結構,31-沉積水消除開口,32-排水管,4-阻隔結構,5-輔助排水結構,51-排水通道,52-輔助排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的一種曳引電梯的井道結構,包括井道1和開設在井道1上的層門2,井道1底部兩側面分別設置有二條主排水結構3,主排水結構3與房屋下水管連通;所述主排水結構3包括與所述井道1貫通的沉積水消除開口31和與所述沉積水消除開口31四周密封且連通的排水管32;沉積水消除開口31內設置有阻隔結構4,阻隔結構4為一個欄珊阻止外部的生物進入井道1。為便于水的流出,主排水結構3傾斜設置。
側視剖視示意圖在層門2中間處的一面進行剖視。
正視剖視示意圖在排水通道51內選一面進行剖視。
層門2上設置有與所述主排水結構3連通的輔助排水結構5。輔助排水結構5包括設置在層門2門檻處的排水通道51和與排水通道51連通的輔助排水管52。排水通道51與地坎槽為一體結構,樓層滲水也可以將地坎槽內的雜物沖洗掉。輔助水管道52豎直向下與前述排水管32連通,直接將樓層滲水排入排水管32中。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