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熱流道模具系統中的圓筒狀加熱器,特別是一種上下二段能分別獨立加熱和溫度控制的加熱器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加熱器,是熱流道模具中最常見的部件之一,通常包括一個圓筒狀金屬內筒和一個圓筒狀金屬外筒,在內筒和外筒之間設有螺旋狀的電加熱絲和一個熱電偶,通過電加熱絲對金屬內筒加熱,從而對放置在內筒內的噴嘴等進行加熱,保證注塑料的流動性,通過熱電偶對溫度進行控制。對于較長的加熱器,電加熱絲對其的加熱不是很均勻,造成上下二段之間有溫度差,無論熱電偶設置在哪個部件,都無法準確的體現加熱器的實際溫度,造成加熱器某段內的溫度過高或過低,從而導致噴嘴體內的注塑料要么變質,要么不融化,嚴重影響正常生產和產品質量。此外,現在的加熱器制作通常是先分別制作內筒和外筒,然后把電加熱絲繞制成與內外筒之間空腔相匹配的筒狀,再放入內外筒之間,這種制作方法雖然比較簡單,但電加熱絲與內筒并不是緊密貼合,加熱效率不是太高。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上述缺陷,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能對噴嘴均勻加熱,并能對加熱器的各段溫度都準確監控的熱流道用加熱器及其制作方法。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獨立測溫的熱流道用加熱器,包括一個內筒、外筒和置于內筒和外筒之間的電熱絲和熱電偶,所述外筒由一塊鐵片圈制而成,所述電熱絲分為上電熱絲和下電熱絲,分別隨鐵片繞到內筒的外圓周面上,所述外筒的連接邊上分別設有上熱電偶和下熱電偶。
本發明所述的獨立測溫的熱流道用加熱器,其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材料準備:準備一個圓筒狀的內筒和一塊矩形的鐵片,在鐵片的一個邊折出一個連接槽;分別折出上電熱絲和下電熱絲,所述上電熱絲包括一條橫向波形的呈小波浪形的頂線以及與其相垂直相連的短豎線,所述短豎線與一條底線垂直相連接,所述底線置于頂線的下方,所述底線的另一端與一條上延長線垂直相連接;所述下電熱絲包括一條豎向波形的大波浪線和與大波浪線的底端相連接的下延長線;
步驟二、繞制外筒:將鐵片的連接槽與內筒平行相貼,把上電熱絲和下電熱絲分別放置到鐵片上,把上電熱絲的上延長線與內筒平行相貼,把下電熱絲的下延長線平等置于鐵片遠離內筒的一個邊上,然后把鐵片以及上電熱絲和下電熱絲繞到內筒上,鐵片形成一個包裹有上電熱絲和下電熱絲的圓筒狀外筒,鐵片的另一個邊與連接槽相連接,最后把氧化鎂粉末灌入內筒和外筒之間的空隙處,并對二個端頭進行封裝;
步驟三、固定熱電偶:在連接槽的頂端和中部分別固定一個電偶固定塊,然后把上熱電偶和下熱電偶分別置于電偶固定塊內,上熱電偶和下熱電偶的導線沿連接邊往下延伸。
采用了本發明的制作方法加工而成的加熱器,由于采用上下二段的電熱絲進行加熱,同時采用二個熱電偶分別對二段電熱絲進行測溫,既能保證整個加熱器得到充分的加熱,同時還可以保證加熱器的溫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保證了噴嘴內注塑料的流動性,又不會變質。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制作方法步驟一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的制作方法步驟二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的制作方法步驟三結構示意圖。
圖中:1-內筒,2-外筒,3-鐵片,4-上電熱絲,5-下電熱絲,6-上熱電偶,7-下熱電偶,8-連接槽,9-電偶固定塊,11-頂線,12-短豎線,13-底線,14-上延長線,15-大波浪線,16-下延長線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獨立測溫的熱流道用加熱器,包括一個內筒1、外筒2和置于內筒1和外筒2之間的電熱絲和熱電偶,通過電熱絲對內筒1進行加熱,從而使置于內筒1內的噴嘴得到加熱,以保證噴嘴內注塑料的流動性,而熱電偶可以對溫度得到控制,防止過熱或過冷,綜上所述,與現有的普通加熱器的結構基本一致;本發明的創新點主要在于所述外筒2由一塊鐵片3圈制而成,所述電熱絲分為上電熱絲4和下電熱絲5,分別隨鐵片3繞到內筒1的外圓周面上,所述外筒2的連接邊8上分別設有上熱電偶6和下熱電偶7。由于在繞制外筒2的同時把電熱絲一起繞,使得電熱絲緊貼在外筒2和內筒1之間,熱傳導效果更好,同時,把電熱絲分為上電熱絲4和下電熱絲5,分別對內筒1的上半段和下半段進行加熱,并在內筒1的上半段和下半段分別設置上熱電偶6和下熱電偶7進行溫度控制,使得加熱更加均勻準確。
本發明所述的獨立測溫的熱流道用加熱器,其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材料準備:如圖2和圖3所示,準備一個圓筒狀的內筒1和一塊矩形的鐵片3,在鐵片3的一個邊折出一個連接槽8;分別折出上電熱絲4和下電熱絲5,所述上電熱絲4包括一條橫向波形的呈小波浪形的頂線11以及與其相垂直相連的短豎線12,所述短豎線12與一條底線13垂直相連接,所述底線13置于頂線11的下方,所述底線13的另一端與一條上延長線14垂直相連接;所述下電熱絲5包括一條豎向波形的大波浪線15和與大波浪線15的底端相連接的下延長線16;采用這種折法的上電熱絲4和下電熱絲5對內筒1的加熱更加均勻;
步驟二、繞制外筒:如圖4所示,將鐵片3的連接槽8與內筒1平行相貼,把上電熱絲4和下電熱絲5分別放置到鐵片3上,把上電熱絲4的上延長線14與內筒1平行相貼,把下電熱絲5的下延長線16平等置于鐵片3遠離內筒1的一個邊上,然后把鐵片3以及上電熱絲4和下電熱絲5繞到內筒1上,鐵片3形成一個包裹有上電熱絲4和下電熱絲5的圓筒狀外筒2,鐵片3的另一個邊與連接槽8相連接,此時,上電熱絲4和下電熱絲5繞著內筒1形成一個網狀的電熱絲,最后把氧化鎂粉末灌入內筒1和外筒2之間的空隙處,并對二個端頭進行封裝;這樣,內筒1和外筒2之間除了電熱絲,還被高導熱的氧化鎂粉末填充,使得電熱絲對內筒1的加熱效率更高,加熱也更均勻;
步驟三、固定熱電偶:如圖5所示,在連接槽8的頂端和中部分別固定一個電偶固定塊9,然后把上熱電偶6和下熱電偶7分別置于電偶固定塊9內,上熱電偶6和下熱電偶7的導線沿連接邊8往下延伸。
最后,將上電熱絲4、下電熱絲5、上熱電偶6和下熱電偶7的導線分別連接到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