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注塑加工設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具有多級抽芯結構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消費品,為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及追求個性化的生活創造良好的條件,從而加速了物質消費品的需求量,而注塑件就是諸多物質消費品中的一種。
眾所周知,注塑模具是用于成型注塑件的常用模具,通過注塑模具能成型出形式多樣的注塑件出來,以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且由于注塑件的各種工藝要求,故需在注塑件的側壁處開設有孔或槽等結構,相應地,注塑模具設置有相應的側向抽芯機構,以在開模過程中借助側向抽芯機構去對成型品進行側抽芯的作動,實現在成型品上形成出孔或槽等結構的目的。
但是,由于注塑件的結構的問題,特別是一些汽車上的注塑件,這些注塑件的側壁處開設有較多孔或槽等結構,使得側向抽芯機構與注塑件的接觸面積過大,導致注塑件對側向抽芯機構的抱緊力過大。這樣,很可能會使得側向抽芯機構在進行側向抽芯時,因為抱緊力過大,使得注塑件在與側向抽芯機構脫離時被拉傷損壞,情況嚴重時甚至會變形斷裂;也有可能會對側向抽芯機構造成損傷,減少側向抽芯機構的使用壽命。
故需要設計生產一種具有多級抽芯結構的汽車注塑模具,來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具有多級抽芯結構的汽車注塑模具,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注塑模具脫模不良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具有多級抽芯結構的汽車注塑模具,其包括上模板、上模、下模板和下模,所述具有多級抽芯結構的汽車注塑模具包括:
側向抽芯孔,設置在所述下模的側面;
側向抽芯機構,設置在所述側向抽芯孔內,所述側向抽芯機構包括第一側向型芯、第二側向型芯、第三側向型芯和用于驅動所述第一側向型芯、所述第二側向型芯和所述第三側向型芯的氣動裝置,所述第一側向型芯、所述第二側向型芯和所述第三側向型芯從上至下依次疊放在所述側向抽芯孔內,并與所述側向抽芯孔的內壁接觸,所述氣動裝置設置在所述下模板上,所述氣動裝置分別與所述第一側向型芯、所述第二側向型芯和所述第三側向型芯固定連接;
當所述具有多級抽芯結構的汽車注塑模具合模時,所述上模、所述下模和所述第一側向型芯、所述第二側向型芯和所述第三側向型芯一起構成型腔;
當所述具有多級抽芯結構的汽車注塑模具開模時,所述第一側向型芯、所述第二側向型芯和所述第三側向型芯依次進行側向抽芯。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側向型芯還包括第一型芯套和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型芯套包裹在所述第一側向型芯的側面,所述第一型芯套與所述側向抽芯孔接觸,所述第一限位板分別與所述第一側向型芯和所述第一型芯套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限位板與所述氣動裝置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限位板的寬度大于所述第一型芯套的寬度,所述第一限位板與所述下模的側面接觸。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二側向型芯還包括第二型芯套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型芯套包裹在所述第二側向型芯的側面,所述第二型芯套分別與所述側向抽芯孔和所述第一型芯套接觸,所述第二限位板分別與所述第二側向型芯和所述第二型芯套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限位板與所述氣動裝置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限位板的寬度大于所述第二型芯套的寬度,所述第二限位板與所述下模的側面接觸。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三側向型芯還包括第三型芯套和第三限位板,所述第三型芯套包裹在所述第三側向型芯的側面,所述第三型芯套分別與所述側向抽芯孔和所述第二型芯套接觸,所述第三限位分別與所述第三側向型芯和所述第三型芯套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限位板與所述氣動裝置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限位板的寬度大于所述第三型芯套的寬度,所述第三限位板與所述下模的側面接觸。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氣動裝置包括氣缸和第一驅動桿、第二驅動桿和第三驅動桿,所述第一驅動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氣缸和所述第一限位板連接,所述第二驅動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氣缸和所述第二限位板連接,所述第三驅動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氣缸和所述第三限位板連接,所述第一驅動桿、所述第二驅動桿和所述第三驅動桿相互獨立工作。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氣動裝置還包括第一限位塊、第二限位塊和第三限位塊,所述第一限位塊設置在所述第一驅動桿上,所述第一限位塊與所述氣缸保持第一設定距離,所述第二限位塊設置在所述第二驅動桿上,所述第二限位塊與所述氣缸保持第二設定距離,所述第三限位塊設置在所述第三驅動桿上,所述第三限位塊與所述氣缸保持第三設定距離。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一設定距離略大于所述第一側向型芯的抽芯距,所述第二設定距離略大于所述第二側向型芯的抽芯距,所述第三設定距離略大于所述第三側向型芯的抽芯距。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氣動裝置還包括導柱,所述導柱的兩端分別與所述下模和所述氣缸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限位板上設置有與所述導柱匹配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限位板上設置有與所述導柱匹配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三限位板上設置有與所述導柱匹配的第三定位孔。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型芯套、所述第二型芯套和所述第三型芯套的側面均勻涂抹有潤滑脂,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和所述第三定位孔的內壁均勻涂抹有潤滑脂。
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側向抽芯機構包括的所述側向型芯的數量,與每個所述側向型芯的形狀大小與注塑件的側面的結構相關。
本實用新型相較于現有技術,其有益效果是:通過采用多個側向型芯來對注塑模具依次進行側向抽芯,從而避免在只進行一次側向抽芯時,因為注塑件對側向型芯的抱緊力過大時造成注塑件的拉傷損壞,從而解決了脫模不良的問題;也可以避免在側向抽芯時,注塑件對側向型芯的損傷,從而提高了注塑模具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具有多級抽芯結構的汽車注塑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沿圖1中的A-A'截面線的截面圖。
圖3為沿圖1中的B-B'截面線的截面圖。
圖中的數字所代表的相應數字的名稱:1、上模板,11、注塑機定位孔,2、上模,21、流道,3、下模,31、側向抽芯孔,4、下模板,7、頂桿,8、型腔;
5、側向抽芯機構,51、第一側向型芯,511、第一限位板,512、第一型芯套,513、第一定位孔,52、第二側向型芯,521、第二限位板,522、第二型芯套,523、第二定位孔,53、第三側向型芯,531、第三限位板,532、第三型芯套,533、第三定位孔;
6、氣缸,61、第一驅動桿,611、第一限位塊,62、第二驅動桿,621、第二限位塊,63、第三驅動桿,631、第三限位塊,64、導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圖中,結構相似的單元是以相同標號表示。
請參照圖1至圖3,其中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具有多級抽芯結構的汽車注塑模具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沿圖1中的A-A'截面線的截面圖,圖3為沿圖1中的B-B'截面線的截面圖。
一種具有多級抽芯的汽車注塑模具,由上模板1、上模2、下模板4、下模3、頂桿7和側向抽芯機構5組成。
其中,上模板1的中心位置設置有注塑機定位孔11,上模2的中心位置設置有流道21,流道21與注塑機定位孔11連通;下模3的側面設置有側向抽芯孔31,下模座4的內部設置有用于將注塑件頂出的頂桿7。
其中,側向抽芯機構5包括第一側向型芯51、第二側向型芯52、第三側向型芯53和氣動裝置,第一側向型芯51、第二側向型芯52和第三側向型芯53從上至下依次疊放在側向抽芯孔31內,并與側向抽芯孔31的內壁接觸。
第一側向型芯51的側面被第一型芯套512完全包裹,并且第一側向型芯51與第一型芯套512一起固定連接在第一限位板511上,第一型芯套512與側向抽芯孔31的內壁接觸。
第二側向型芯52的側面被第二型芯套522完全包裹,并且第二側向型芯52與第二型芯套522一起固定連接在第二限位板521上,第二型芯套522分別與第一型芯套512的下表面和側向抽芯孔31的內壁接觸。
第三側向型芯53的側面被第三型芯套532完全包裹,并且第三側向型芯53與第三型芯套532一起固定連接在第三限位板531上,第三型芯套532分別與第二型芯套522的下表面和側向抽芯孔31的內壁接觸。
其中,第一型芯套512、第二型芯套522和第三型芯套532的設置,可以避免第一側向型芯51、第二側向型芯52和第三側向型芯53在進行側向抽芯時由于互相摩擦而造成損傷,通過設置型芯套來代替側向型芯進行滑動摩擦,從而提高側向型芯的使用壽命。
另外,第一型芯套512、第二型芯套522和第三型芯套532通過在側面均勻涂抹潤滑脂來進行潤滑,以減少摩擦對型芯套的損傷,從而提高型芯套的使用壽命。
氣動裝置包括氣缸6、第一驅動桿61、第二驅動桿62和第三驅動桿63,其中氣缸6固定在下模板4上,第一驅動桿61的兩端分別與第一限位板511和氣缸6固定連接,第二驅動桿62的兩端分別與第二限位板521和氣缸6固定連接,第三驅動桿63的兩端分別與第三限位板531和氣缸6固定連接。
氣缸6與下模3之間還設置有導柱64,第一限位板511上設置有兩個與導柱64相匹配的第一定位孔513,第二限位板521上設置有兩個與導柱64相匹配的第二定位孔523,第三限位板531上設置有兩個與導柱64相匹配的第三定位孔533。
其中,導柱64的存在,可以確保第一側向型芯51、第二側向型芯52和第三側向型芯53在側向抽芯時,沿水平方向移動,不會發生偏差。如果在側向抽芯時運動發生了偏差,會加劇模具的磨損,降低模具的壽命。
并且,第一定位孔513、第二定位孔523和第三定位孔533的內壁均勻涂抹有潤滑脂,以減少對導柱的磨損,從而確保導柱的導向精度,從而保證注塑模具側向抽芯的精度。
并且,第一驅動桿61上設置有可以調節的第一限位塊611,并與氣缸6保持第一設定距離,第一設定距離略大于第一側向型芯51的抽芯距;第二驅動桿62上設置有可以調節的第二限位塊621,并與氣缸6保持第二設定距離,第二設定距離略大于第二側向型芯52的抽芯距;第三驅動桿63上設置有可以調節的第三限位塊631,并與氣缸6保持第三設定距離,第三設定距離略大于第三側向型芯53的抽芯距。
在本實用新型的具有多級抽芯的汽車注塑模具中,包括但不限于第一側向型芯51、第二側向型芯52和第三側向型芯53,側向型芯的數量與每個側向型芯的形狀大小,只與注塑件的側面的結構相關,會隨著注塑件的側面的結構的改變,而對側向型芯進行更換,以滿足要求。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首先,上模2與下模3合模,并把第一側向型芯51、第二側向型芯52和第三側向型芯53推入側向抽芯孔31內,并將其堵住,從而使得上模2、下模3、第一側向型芯51、第二側向型芯52和第三側向型芯53一起構成型腔8。
其中,第一限位板511、第二限位板521和第三限位板531分別與下模3接觸,可以確保第一側向型芯51、第二側向型芯52和第三側向型芯53準確插入側向抽芯孔31內,并且位置不會出現偏差,以確保注塑件的外形精度。
然后,通過注塑機定位孔11將注塑機安裝在上模板1上,安裝好后,開啟注塑機,將熔融塑料注入具有斜頂結構的注塑模具中,熔融塑料先通過流道21進入型腔8中。
當熔融塑料冷卻凝固形成注塑件后,就可以對具有多級抽芯的汽車注塑模具進行開模。
在開模時,先進行側向抽芯。啟動氣缸6,第一側向型芯51通過第一驅動桿61進行側向抽芯,并且由于第一限位塊611的存在,可以準確得在第一側向型芯51完成側向抽芯后是操作人員知道,并進行限位,從而避免無效的運動。
當第一側向型芯51完成側向抽芯,再依次對第二側向型芯52和第三側向型芯53進行側向抽芯,步驟與第一側向型芯51側向抽芯時一致。
其中,限位塊還可以放置側向型芯完全從側向抽芯孔31內滑出,從而減少側向型芯復位時的難度。因為若是第一側向型芯51、第二側向型芯52和第三側向型芯53均完全滑出側向抽芯孔31,則在復位時,由于配合精度較高的原因,將第一側向型芯51、第二側向型芯52和第三側向型芯53放入側向抽芯孔31中是比較麻煩的,并且在裝配時也很有可能會對側向型芯及側向抽芯孔31的內壁造成傷害,從而造成零部件報廢。
并且,在第一側向型芯51、第二側向型芯52和第三側向型芯53進行側向抽芯時,第一限位板511、第二限位板521和第三限位板531分別在各自相對應的導柱64上滑動,從而保證側向型芯側向抽芯時的精度。
當第一側向型芯51、第二側向型芯52和第三側向型芯53均完成側向抽芯后,先關閉氣缸6,然后上模2和下模3分離開模。最后頂桿7向上運動,將注塑件頂出模具,再由操作人員將注塑件夾出。
當注塑件被夾出后,就可以再次啟動氣缸6,將第一側向型芯51、第二側向型芯52和第三側向型芯53依次復位,并將上模2和下模3合模。這樣,就可以進行下一個周期的注塑了。
這樣即完成了本優選實施例具有多級抽芯的汽車注塑模具的工作過程。
本實用新型相較于現有技術,其有益效果是:
通過采用多個側向型芯來對注塑模具依次進行側向抽芯,從而避免在只進行一次側向抽芯時,因為注塑件對側向型芯的抱緊力過大時造成注塑件的拉傷損壞,從而解決了脫模不良的問題;也可以避免在側向抽芯時,注塑件對側向型芯的損傷,從而提高了注塑模具的使用壽命。
綜上所述,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優選實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優選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均可作各種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界定的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