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疊置型熱交換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疊置型熱交換器,更具體地說,本發明涉及下述疊置型熱交換器,其隔斷形成于傳熱管的制冷劑分配部的分配流路的一部分,可將制冷劑均勻地分配流入到各傳熱管中。
背景技術:
“熱交換器”指在其內部具有制冷劑流動的流路,可進行制冷劑與外部氣體的熱交換的裝置,其用于各種空調裝置,根據使用條件,使用鰭片管(pin tube)型、螺旋(serpentine)型、拉杯(drawn cup)型、平行流型等的各種形式。
下面以上述熱交換器中的,將制冷劑用作熱交換媒體的蒸發器1為一個實例進行描述。
如圖1~圖6所示,該蒸發器具有傳熱管10,在該傳熱管10中,具有由并排地形成于頂端部,或頂底端部,分別由具有槽14a的杯體14構成的一對箱體40a,連接通過在上述一對箱體40a之間垂直地按照規定長度形成的隔條(bead)13,整體上U字型的形成有制冷劑流動部112的一對板11,由此,通過相互接合的箱體40a,在兩側形成箱體40;設置在上述傳熱管10之間的散熱片50;2個端板30,該2個端板30設置于最外側上,用于加強上述傳熱管10和散熱片50。
另外,上述2塊板111在下述狀態,通過釬焊而接合成一體,在該狀態,形成于各板111的周緣的,具有接合面的凸緣與其內側的隔條(bead)113和凸緣(bead)115分別相互接觸。
此外,在上述各傳熱管10的制冷劑流動部12的進出口側,按照可使制冷劑均勻地分配流入到上述制冷劑流動部12的方式,形成有制冷劑分配部16,該制冷劑分配部16具有用多個凸緣(bead)16a等分隔的多個分配流路16b。
還有,由于雙箱體型的板和4箱體型的板除了在底端部還形成有杯體的方面以外,其它的方面是相同的,故為了方便,在下面僅僅以在頂端部,形成杯部14的板11為實例而進行描述。
再有,在上述傳熱管10中,具有下述的傳熱管,其具有按照與內部連通的方式,在箱體40的一側延伸的,為了供給制冷劑而與入口管2連接的入口側歧管17;另外具有下述傳熱管,其具有為了排出制冷劑而與出口管3連接的出口側歧管17a。
上述歧管17,17a通過將具有半圓形的歧管17,17a的2塊板相互接合,構成圓形的管狀,將這樣的歧管17,17a通過環狀的釬焊件,分別與入口管2和出口管3連接,另外,通過釬焊,上述歧管17,17a與進出口管2,3相互接合而形成一體。
在帶有上述制冷劑的進出口側歧管17,17a的箱體40內部,形成有用于分隔流入制冷劑和排出制冷劑的隔板60。
圖1表示象上述那樣構成的蒸發器1內部的制冷劑的流動。如該圖所示,以上述隔板60為基準,將上述一對箱體40分隔為流入制冷劑的入口側4,與排出制冷劑的出口側5。上述入口側4的箱體40在附圖中,由A,B表示,出口側5的箱體40在附圖中,由C,D表示。此時,通過上述入口側歧管17而供給的制冷劑供給到上述箱體40的A側,然后,沿傳熱管10的U字型的制冷劑流動部12流動,流入到鄰接的另一側的箱體40的B側。
流入到上述箱體40的B側的制冷劑向同一箱體40的C側流動,進而,沿傳熱管10的U字型的制冷劑流動部12流動,流入到箱體40的D側之后,通過出口側歧管17a,最終排出。
在這樣的蒸發器1中,在使沿制冷劑線路,在冷卻系統內部循環的制冷劑流入、排出的過程中,借助與通過上述傳熱管10之間而吹進的空氣的熱交換,進行蒸發,由此,通過制冷劑的蒸發潛熱的吸熱作用,對吹送到車室內側的空氣進行冷卻。
但是,如果制冷劑流入到上述入口側歧管17,則其應均勻地分配到圖1的箱體40的A側的兩端,在各傳熱管10中流動,但是,直接流入帶有上述歧管17的傳熱管10a的制冷劑流動部12的制冷劑流量較多,不能夠均勻地分配到上述箱體40的A側的兩端,使流過上述傳熱管10的制冷劑的流動分布不均勻。
此外,如圖5所示,按照將上述蒸發器1設置于汽車用空調裝置中的方法,分為上述箱體40位于頂部的的頂部箱體型,與箱體40位于底部的底部箱體型。在這里,在頂部箱體型的場合,制冷劑在通過上述歧管17而流入時,較大地受到重力的影響,在將上述制冷劑流動部12U形轉彎時,較大地受到慣性力的影響,制冷劑沿帶歧管的傳熱管10a的制冷劑流動部12的外部輪廓流動。
在底部箱體型的場合,制冷劑在通過上述歧管17而流入時,較大地受到慣性力的影響,在將上述制冷劑流動部U形轉彎時,較大地受到重力的影響,制冷劑接近隔條(bead)13而流動。
如果像這樣,制冷劑發生偏流,由于帶有上述歧管17的傳熱管10a的制冷劑流動部12中的制冷劑流動分布變差,與通過上述傳熱管10,10a之間的空氣的熱交換也不均勻,故排出空氣的溫度分布的差增加,由此,空調系統的性能不穩定。
另外,在帶有上述歧管17的傳熱管10a附近的傳熱管10中,流動大量的制冷劑,越靠近兩端處,流動的制冷劑越少,由此,產生過冷區域和過熱區域,在過冷區域,在蒸發器1的表面,產生結冰(icing)。
作為用于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在本發明的申請人在先申請并注冊的韓國專利第352876號(名稱為提高熱交換性能的疊置型熱交換器用板和采用它的熱交換器)中公開了一個實施例。下面參照圖6對其進行描述。
如該圖所示,在帶有上述歧管17的傳熱管10a中的,形成于制冷劑流動部12的進出口側的制冷劑分配部16中,形成有通過多個凸緣(bead)16a而分隔的多個分流流路16b。
此外,在與上述歧管17鄰接的制冷劑流動部12的入口側制冷劑分配部16中,將最外側的2個分配流路隔斷。
由此,可以某種程度改善作為上述以前的問題的制冷劑流動分布,提高制冷劑效果。
即,通過將上述最外側的2個分配流路隔斷,在制冷劑流入上述入口側歧管17中時,通過上述傳熱管10a的制冷劑分配部16,直接流入到制冷劑流動部12中的制冷劑流量減少,均勻地分配到圖1的箱體A側的兩端,流入各傳熱管10中。
另外,當制冷劑流入上述歧管17中,并流入上述制冷劑流動部12中時,可防止制冷劑的偏流。
但是,通過將上述制冷劑流動部12的入口側制冷劑分配部16的最外側的二個分配流路隔斷,在制冷劑流入上述制冷劑流動部12中時,可防止制冷劑的偏流,但是由于上述制冷劑流動部12的出口側制冷劑分配部16的結構與沒有隔斷分配流路的以前的結構相同,故依然存在制冷劑發生偏流,制冷劑流動分布效果尚不充分的問題。
另一方面,在以上述隔板60為基準,制冷劑在通過入口側4傳熱管的同時實現熱交換后,流動到出口側5。即,如該圖所示,從上述入口側4箱40的B側,向出口側5箱40的C側流動。
但是,在制冷劑從上述箱40的B側,向該箱40的C側流動時,應均勻地分配流入到位于C側的各傳熱管10,10a,但是,存在下述的問題,即,從上述B側的箱40,向C側的箱40流動的制冷劑借助作用于制冷劑的重力,越靠近上述C側的箱40的端部,流入各傳熱管10,10a內的制冷劑的量就越少,制冷劑向各傳熱管10,10a的分配不均勻。
于是,蒸發器1的出口表面的表面溫度差增加,制冷劑流量越少,或通過蒸發器1的空氣的風量越低,則該溫度差越大。
此外,由于在流動大量的制冷劑的傳熱管10和流動少量的制冷劑的傳熱管10中,分別產生過冷區域和過熱區域,不能夠實現與通過上述傳熱管10之間的空氣的均勻的熱交換,故排出空氣的溫度分布的差增加。
另外,存在下述可能性,即,在上述過冷區域,在蒸發器1的表面,產生結冰問題等,空調系統不穩定,在過熱區域,排出空氣的冷卻和除濕無法順利地進行,溫度上升的潮濕空氣流入車室內,使乘座者不舒適。
專利文獻1韓國專利注冊第352876號發明內容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以前的問題而提出的,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疊置型熱交換器,其中,通過將上述傳熱管的制冷劑流動部的進出口側的制冷劑分配部的最外側的二個分配流路隔斷,使在箱體的內部流動的制冷劑均勻地分配流入各傳熱管,防止制冷劑的偏流,改善制冷劑流動分布,另外,通過使蒸發器的出口表面溫度和排出空氣溫度均勻,防止過冷/過熱區域和結冰問題,提高空調的性能。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疊置型熱交換器的特征在于,其包括,傳熱管,在該傳熱管中,通過接合一對板而成,并多個疊置;制冷劑進出口管,該制冷劑進口管用于將制冷劑供給上述傳熱管,而該制冷劑出口管用于從上述傳熱管排出制冷劑;在上述傳熱管之間設置的散熱片;上述傳熱管中的至少1個以上具有板,該板具有一對箱體;制冷劑流動部,該制冷劑流動部通過形成于上述箱體之間的隔條(bead),連接上述各箱體;制冷劑分配部,該制冷劑分配部形成于上述制冷劑流動部的進出口側,具有用至少1個以上的凸緣(bead)等分隔的多個分配流路;流路限制機構,該流路限制機構形成于上述進出口側的制冷劑分配部中,限制上述分配流路中的最外側的二個流路。
另外,本發明的疊置型熱交換器的特征在于,具有由一對板接合而構成的,并多個疊置的傳熱管;制冷劑進出口管,該制冷劑進口管用于將制冷劑供給到上述傳熱管,而該制冷劑出口管用于從上述傳熱管排出制冷劑;散熱片,該散熱片在上述傳熱管之間設置,上述傳熱管中的至少一個以上包括板,該板包括一對箱體;制冷劑流動部,該制冷劑流動部通過形成于上述箱體之間的隔條(bead),連接上述各箱體;制冷劑分配部,該制冷劑分配部形成于上述制冷劑流動部的進出口側,具有通過流路限制部,形成于上述制冷劑流動部的寬度方向中間部的分配流路。
發明的效果按照本發明,將上述制冷劑流動部的入口側和出口側的制冷劑分配部的最外側的二個分配流路隔斷,使在箱體內部流動的制冷劑均勻地分配流入到傳熱管,防止制冷劑的偏流,由此,改善制冷劑的流動分布,使熱交換器的出口表面溫度和排出空氣溫度均勻。
另外,由于制冷劑均勻地分配流入到各傳熱管中,故防止過冷區域和過熱區域的產生,防止結冰的發生。
此外,由于均勻的溫度的空氣流入車室內,故對乘座者,提供舒適的乘座環境,并且空調穩定,制冷效果得到提高。
還有,即使在低流量,或低風量的情況下,也可減少在熱交換器的表面產生結冰的可能性,防止空調運轉時的白霧發生。
圖1為表示現有技術的熱交換器的蒸發器的斜視圖;圖2為表示與現有技術的蒸發器分離傳熱管的狀態的斜視圖;圖3為表示與現有技術的蒸發器分離帶有歧管的傳熱管的狀態的斜視圖;圖4為表示在現有技術的蒸發器中,帶有歧管的傳熱管的板的圖;圖5為表示在現有技術的帶有歧管的傳熱管的頂部箱體型和底部箱體型中,制冷劑發生偏流的狀態的圖;圖6為表示將現有技術的帶有歧管的傳熱管的,入口側制冷劑分配部的最外側的二個分配流路隔斷的狀態的圖;圖7為表示本發明的蒸發器的斜視圖;圖8為表示本發明的帶有歧管的傳熱管分離的狀態的斜視圖;圖9為表示本發明的帶有歧管的傳熱管的,進出口側制冷劑分配部的最外側的二個分配流路通過截流邊(bead)隔斷的狀態的圖;圖10為表示本發明的普通傳熱管的分離狀態的斜視圖;
圖11為表示本發明的普通傳熱管的,進出口側制冷劑分配部的最外側的二個分配流路用截流邊(bead)隔斷的狀態的圖;圖12為對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的傳熱管,按經過時間比較空氣的排出溫度的曲線圖;圖13為對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的蒸發器的表面溫度分布進行比較的圖。
標號的說明標號100表示蒸發器;標號105表示入口管;標號106表示出口管;標號110,110a表示傳熱管;標號111表示板;標號112表示制冷劑流動部;標號113表示隔條(bead);標號114表示杯體;標號115,116a表示凸緣(bead);標號116表示制冷劑分配部;標號116b表示分配流路;標號117,117a表示箱體;標號118表示歧管;標號120表示流路限制機構;標號121表示截流邊(bead);標號125表示流路限制部;標號130表示散熱片;標號140表示端板。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進行具體描述。
同時,省略與現有技術相同的部分的描述。
圖7為表示本發明的蒸發器的斜視圖,圖8為表示本發明的帶有歧管的傳熱管的分離狀態的斜視圖,圖9為表示本發明的帶有歧管的傳熱管的,進出口側的制冷劑分配部的最外側的二個分配流路用截流邊(bead)隔斷的狀態的圖,圖10為表示本發明的普通傳熱管的分離狀態的斜視圖,圖11為表示本發明的普通傳熱管的,進出口側的制冷劑分配部的最外側的二個分配流路用截流邊(bead)隔斷的狀態的圖。
本發明的蒸發器100包括傳熱管110,110a,在該傳熱管110,110a中,具有由按照并排方式形成于頂端部的杯體114構成的一對箱體117a,通過在該一對箱體117a之間垂直地以規定長度形成的隔條(bead)113,連接上述各箱體117a的,形成有U字型的制冷劑流動部112的一對板111,由此相互接合的箱體117a,在兩側,形成箱體117;散熱片130,該散熱片130設置在上述傳熱管110,110a之間;2個端板140,該2個端板140設置于上述傳熱管110,110a和散熱片130的最外側,加強上述傳熱管110,110a和散熱片130。
另外,在上述一對箱體117中的一個箱體117的內部,設置有分隔流入制冷劑和排出制冷劑的隔板(baffle)103。
通過這樣的隔板103,將上述一對箱體117和多個傳熱管110,110a分隔為流入制冷劑的入口側101和排出制冷劑的出口側102。
此外,以上述隔板103為中心,在該隔板103的兩邊,形成有歧管(manifold)118,118a,該歧管118,118a按照與內部連通的方式在一個箱體117的一側延伸,與使流入/排出制冷劑的進出口管105,106連接。
還有,在上述各傳熱管110,110a的制冷劑流動部112的進出口側,形成有制冷劑分配部116,該制冷劑分配部116具有用至少1個以上的凸緣(bead)116a等分隔的多個分配流路116b,制冷劑可均勻地分配流入到上述制冷劑流動部112。
再有,在上述板111中,在以隔條(bead)113為中心的該板的兩側,在上述制冷劑流動部112中,通過壓紋加工朝向內側突出設置多個凸緣(bead)115。上述凸緣(bead)115沿斜線方向有規則地以網格狀排列,以便提高制冷劑的流動性,并誘導紊流。
另外,上述2塊板111,在分別使形成于各板111的周緣的,具有接合面的凸緣與其內側的隔條(bead)113以及凸緣(bead)115相互接觸的狀態,通過釬焊接合成一體。
在上述蒸發器100中,上述傳熱管110,110a中的至少一個以上包括流路限制機構120,該流路限制機構120按照在上述箱體117的內部流動的制冷劑可均勻地分配流入到各傳熱管110,110a的制冷劑流動部112的方式,形成于上述制冷劑流動部112的進出口側的制冷劑分配部116,限制上述分配流路中的最外側的二個流路。
即,在本發明的傳熱管110,110a,由板111相互接合而構成,該板111具有一對箱體117a;制冷劑流動部112,該制冷劑流動部112通過垂直地形成于上述箱體117a之間的隔條(bead)113,將上述各箱體117a連接;制冷劑分配部116,該制冷劑分配部116形成于上述制冷劑流動部112的進出口側,具有通過多個小片(bit)116a等分隔的多個分配流路116b;流路限制機構120,該流路限制機構120形成于上述進出口側的制冷劑分配部116,限制上述分配流路116b中的最外側的2個流路。
作為上述流路限制機構120,優選分別在上述分配流路116b中的最外側的二個流路上,形成隔斷流路的截流邊(bead)121。
另一方面,作為上述流路限制機構120,也可分別在上述分配流路116b中的最外側的二個流路的底部,形成微凹邊(dimple bead),以便能夠代替上述截流邊(bead)121限制上述分配流路116b。
此時,通過上述微凹邊(dimple bead),實質上封閉上述最外側的2個流路。
在這里,上述微凹邊(dimple bead)的形狀為圓形,但可改成四邊形,三角形等的各種形狀。
另外,當上述分配流路116b中的最外側的二個流路的寬度分別由P1,P2表示,上述制冷劑流動部112的寬度由W表示時,優選 滿足下述式。
數學式1
0.25≤p1+p2w≤0.32]]>即,按照實驗,在 小于0.25的場合,通過在上述傳熱管110,110a中設置流路限制機構120而獲得的效果很小。另一方面,在大于0.32的場合,制冷劑流動阻力增加。因此,最優選,滿足0.25≤p1+p2w≤0.32]]>。
這樣的流路限制機構120同樣適用于帶有上述歧管118,118a的傳熱管110a,和沒有該歧管118,118a的普通傳熱管110。
在這里,在沒有上述歧管118,118a的普通傳熱管110的場合,優選,將上述流路限制機構120設置于以上述隔板103為基準,位于出口側102的多個傳熱管110中。另外,更優選,設置于下述多個傳熱管110中,該多個傳熱管110為上述多個出口側102的傳熱管110中的,位于上述隔板103,與出口側的具有歧管118a的傳熱管110a之間(圖7中的虛線框部分)的多個傳熱管110。
通過在過熱區域的上游側采用本發明的板111,增加向過熱區域的制冷劑流動量,提高蒸發器100的整體的熱交換性能。
即,測定蒸發器100的表面溫度,掌握過熱區域,然后,可根據過熱度,選定本發明的板111的位置(上游側)和個數(數量),獲得本發明的效果。
于是,通過上述截流邊(bead)121,或微凹邊(dimple bead),將形成于上述傳熱管110的制冷劑分配部116上的分配流路116b中的最外側的二個流路隔斷,減少通過上述制冷劑分配部116的分配流路116b,直接流入到上述制冷劑流動部112中的制冷劑的量。
此外,通過上述入口側歧管118a而供給的制冷劑,在供給上述箱體117的過程中,直接流入到帶有上述歧管118的傳熱管110a的制冷劑流動部112中的制冷劑的量減少,僅僅一部分流入,由此,可確保能均勻地分配到在兩側排列的多個傳熱管110中的制冷劑量,這樣制冷劑可均勻地分配流入到各傳熱管110中。
由此,可防止制冷劑朝向入口側的帶有歧管118的傳熱管110a側區間產生偏流,可防止過冷/過熱區域的產生于未然。
接著,以上述隔板103為基準,在通過上述入口側101的傳熱管110,110a的同時,實現熱交換的制冷劑從上述箱體117的“B”側,向“C”側流動,以便流動到出口側102。
在這里,按照本發明,在位于上述隔板103和出口管106之間的多個傳熱管110中,也設置有流路限制機構120,使通過此處的制冷劑中的,直接流入各傳熱管110的制冷劑流動部112中的量減少,確保能均勻地分配到箱體117(C)側的端部的傳熱管110中的制冷劑量,由此,制冷劑可均勻地分配流入到各傳熱管110。
另一方面,上述流路限制機構120不僅可設置于上述出口側102傳熱管110的制冷劑分配部116,而且還可設置于入口側101傳熱管110的制冷劑分配部116中。
在此場合,與上述入口側的帶有歧管118的傳熱管110a一起,進一步將與其兩側鄰接的多個傳熱管110的最外側的2個分配流路隔斷,由此,可確保通過上述入口側的歧管118而供給的制冷劑能均勻地分配給排列于兩側的多個傳熱管110的程度的更多的制冷劑量,這樣,制冷劑可穩定地均勻地分配流入到兩端的傳熱管110。
圖12為按經過時間比較本發明的制冷劑流動部的進出口側制冷劑分配部的最外側的二個分配流路隔斷的場合,與現有技術的制冷劑流動部的入口側制冷劑分配部的最外側的二個分配流路隔斷的場合的,空氣的排出溫度的曲線圖。
如該圖所示,在動作初期,兩者呈現基本相同的制冷劑效果,但是,經歷時間越長,現有技術的場合的排出溫度的上升越大。
根據上述情況知道,在隔斷制冷劑流動部12(現有技術)的入口側制冷劑分配部16(現有技術)的最外側的二個分配流路16b(現有技術)的場合,雖然能獲得某種程度的制冷劑流動分布效果,但是尚不充分。
即,經歷時間越長,溫度上升越大的原因在于制冷劑流動分布多少不均勻,在蒸發器1的表面產生結冰,空氣在不經過充分的熱交換(冷卻)的情況下,排出。
于是,像上述那樣,在以隔斷制冷劑流動部112的入口側制冷劑分配部116的最外側的二個分配流路的情況下,若還將出口側制冷劑分配部116的最外側的二個分配流路隔斷,則在頂部箱體型和底部箱體型的上述蒸發器1中,即與蒸發器的安裝類型無關,在制冷劑在上述傳熱管110,110a的制冷劑流動部112的內部流動時,可防止因慣性力,或重力,發生偏流,進一步提高制冷劑效果。
圖13為,在采用本發明的板的場合,與采用現有技術的普通的板的場合,進行實驗(條件200CMH風量,CMH=m3/小時),對從作為蒸發器的后方側的圖7中的箭頭I方向檢測的蒸發器的表面溫度分布進行比較的圖。
如該圖所示,在現有技術的場合,在各傳熱管中流動的制冷劑量不均勻,產生過冷區域和過熱區域,由此,蒸發器100的表面的最大溫度和最小溫度的差高達10.4℃。
這意味著通過蒸發器的排出空氣的溫度也不均勻,其結果是,對乘座者造成不舒適。
另一方面,在本發明的場合,通過使在各傳熱管110中流動的制冷劑量均勻,改善制冷劑的流動分布,蒸發器的表面溫度的最大溫度和最小溫度的差為4.2℃,較均勻地分布。
于是,在車室內,流入溫度均勻的空氣,由此,對乘座者,提供舒適的乘座環境,還提高制冷劑效率。
在上述傳熱管110,110a中,通過截流邊(bead)121隔斷,或通過微凹邊(dimple bead)限制形成于制冷劑流動部112的進出口側制冷劑分配部116的分配流路116b中的最外側的二個流路,以實現制冷劑向上述分配流路116b的流動,但是,另一方面,當成形用于構成上述傳熱管110,110a的板111時,也可通過成形為,具有,,形成于上述制冷劑流動部112的進出口側的,具有通過流路限制部125,形成于上述制冷劑流動部的寬度方向的中間部的分配流路116b的制冷劑分配部116的板111,使制冷劑朝向上述中間部的分配流路116b流動。
像上面描述的那樣,在本發明,將隔斷上述傳熱管110,110a的制冷劑分配部116的最外側的二個分配流路的結構應用于單箱體型的蒸發器的場合進行了描述,但是并不限于該實施例,隔斷上述分配流路116b的制冷劑分配部116可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進行多種改變,即使在將同一結構應用于雙箱體型,或4箱體型等的熱交換器的情況下,仍可獲得與本發明相同的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疊置型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傳熱管(110,110a),在該傳熱管由一對板(111)接合而構成,并多個疊置;制冷劑進出口管(105,106),該制冷劑進口管用于將制冷劑供給上述傳熱管(110,110a),而該制冷劑出口管用于從上述傳熱管(110,110a)排出制冷劑;在上述傳熱管(110,110a)之間設置的散熱片(130);上述傳熱管(110,110a)中的至少1個以上具有板(111),該板(111)包括一對箱體(117a);制冷劑流動部(112),該制冷劑流動部(112)通過形成于上述箱體(117a)之間的隔條(113),連接上述各箱體(117a);制冷劑分配部(116),該制冷劑分配部(116)形成于上述制冷劑流動部(112)的進出口側,具有通過至少1個以上的凸緣116a等分隔的多個分配流路(116b);流路限制機構(120),該流路限制機構(120)形成于上述進出口側的制冷劑分配部(116)中,限制上述分配流路(116b)中的最外側的二個流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疊置型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流路限制機構(120)為截流邊(121),該截流邊(121)分別形成于上述分配流路(116b)中的最外側的二個流路中,將流路隔斷。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疊置型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流路限制機構(120)中,通過隔斷上述分配流路(116b)中的最外側的二個流路的流路限制部(125),上述分配流路(116b)設置于上述制冷劑流動部(112)的寬度方向的中間部。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疊置型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歧管(manifold)(118,118a),該歧管在上述板(111)的箱體(117a)的一側延伸,與上述制冷劑進出口管(105,106)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疊置型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流路限制機構(120)為截流邊(121),該截流邊(121)分別形成于上述分配流路(116b)中的最外側的二個流路中,將流路隔斷。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疊置型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當上述分配流路116b中的最外側的二個流路的寬度分別由P1,P2表示,上述制冷劑流動部112的寬度由W表示時, 滿足下述式0.25≤p1+p2w≤0.32]]>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疊置型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流路限制機構(120)設置于過熱區域的上游側的傳熱管(110)上。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疊置型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隔板(baffle)(103),該隔板設置于按照與上述各傳熱管(110,110a)連通的方式相互接合的一對箱體(117)中的一個箱體(117)的內部,將流入制冷劑和排出制冷劑分隔。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疊置型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流路限制機構(120)以上述隔板(103)為基準,設置于多個出口側(102)傳熱管(110,110a)中。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疊置型熱交換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流路限制機構(120)設置于位于上述多個出口側(102)傳熱管(110,110a)中的上述隔板(103)與出口側管(106)之間的多個傳熱管(110)內。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疊置型熱交換器,包括多個疊置的由一對板接合而構成的傳熱管;將制冷劑供給傳熱管的制冷劑進口管,用于從傳熱管排出制冷劑的制冷劑出口管;傳熱管之間設置的散熱片。至少1個傳熱管具有包括一對箱體的板;制冷劑流動部通過形成于上述箱體之間的隔條連接各箱體;形成于上述制冷劑流動部的進出口側的制冷劑分配部,用至少1個凸緣等分的多個分配流路;形成于進出口側的制冷劑分配部中的流路限制機構,限制分配流路的最外側的二個流路。本發明將在箱體內部流動的制冷劑均勻地分配流入到各傳熱管內,防止制冷劑的偏流,改善了制冷劑流動分布,使蒸發器的出口表面溫度與排出空氣溫度均勻,防止過冷/過熱區域和結冰問題,提高空調性能。
文檔編號F28D1/03GK1519532SQ200310110279
公開日2004年8月11日 申請日期2003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2002年12月30日
發明者黃善鐘, 黃貴蓮, 金德洙 申請人:漢拏空調株式會社, 漢 空調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