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破焦往復爐排片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鍋爐爐排片,特別涉及一種鍋爐用往復運動爐排片。
技術背景鍋爐普遍使用的往復爐排,是由爐排片、活動梁、固定梁、鋼架及傳動機構等組成。 往復爐排在周期性的往復運動過程中,燃煤在爐排上受到推動,向前移動、翻滾、擠壓, 再向后移動、塌落,燃煤在往復爐排上燃燒,煤層得到強烈的推撥、疏松,燃燒所需的空 氣從爐排片下部送入,使煤粒與空氣接觸良好。目前使用的這種往復運動爐排片,在燃用 不結焦或結焦性不強的煤種時,爐排前后的擠壓,上下的沖跌、翻動,對燃煤具有破焦作 用。而在燃用焦結性強的煤種時,在爐排上受熱結焦成餅塊的區域強度高,難于破碎, 單靠爐排片的往復運動不足以破焦,并且燃煤的結焦阻礙了通風,結成餅塊的地方難于燃 盡,只能使結焦越演越烈,影響了燃燒,降低了燃燒效率,增加了能源的浪費;同時由于 空氣無法進入,使爐排片得不到冷卻,高溫區爐排片易燒損,造成停爐事故;而且司爐工 要經常用爐鉤破焦,勞動強度大,打開爐門時漏入冷空氣,使爐膛溫度下降,致使燃燒不 完全,降低了鍋爐的熱效率。發明內容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對焦結性強的煤種破焦效果好,從而能夠提高燃 煤燃燒效率、降低司爐工勞動強度的破焦往復爐排片。本實用新型的破焦往復爐排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爐排片上固定有一柱狀體。 爐排片置放在活動梁和固定梁上,活動梁置放在鋼架上,在爐排的運動方向上,活動 梁與固定梁交錯間隔置放,各占一半,傳動機構帶動鋼架和活動梁運動,活動梁上的爐排 片也跟著一起向前或向后作往復運動。本實用新型的破焦往復爐排片在往復爐排中橫向間 隔布置,縱向與前排和后排交錯布置,爐排工作時不僅做前后往復運動,同時還有上下運 動。 一片片的爐排之間均留有適當的縫隙以便通風,空氣由縫隙進入爐膛,供給燃燒需要
的風量。破焦往復爐排片上部的柱狀體,向上插入煤層中,前后兩排爐排片上的柱狀體交 錯布置;爐排前后往復運轉時,它們之間的結焦煤層在爐排上向前運動,爐排片上部的柱 狀體與前面爐排片上部的兩個柱狀體,形成相互擠壓,它們之間的結焦煤層在前后柱狀體 作用下被擠碎,同時爐排片上部的柱狀體與后面的兩個柱狀體,形成相互拉伸,它們之間 的結焦煤層將被拉裂,此過程重復進行,從而達到自動破焦的目的,使結焦性強的煤種也 能得到充分的燃燒,提高了鍋爐的熱效率,降低了司爐工的勞動強度;并且由于結焦煤層 能夠及時被擠碎、拉裂,空氣能夠順利進入煤層,使爐排片得到冷卻,確保了鍋爐安全運 行。本實用新型適用于燃用各種煤種的鍋爐,特別適用于燃用結焦性強煤種的鍋爐。爐排 片前后往復運轉時能自動破焦,使燃料與空氣充分接觸,能避免結焦現象的產生,同時改 善爐內燃料的燃燒狀況,著火性能好,加快了燃料燃燒速度,使煤燃燒充分,燃燒穩定、 完全,爐渣中含碳量降低,從而提高燃燒效率,運行安全節能,能夠達到確保鍋爐安全經 濟燃燒的目的。所述的柱狀體為圓柱形。所述的柱狀體還可以為橢圓柱形,橢圓柱的長軸平行于爐排片的運動方向。爐排片往 復運動,橢圓柱形柱狀體所承受應力的方向與橢圓長軸方向相同,柱狀體與爐排片連接處 不易破裂損壞;并且橢圓柱形柱狀體較尖的表面與結焦煤層形成相互擠壓,更有利于破焦。所述的橢圓柱形柱狀體的長軸方向圓弧面與短軸方向圓弧面之間采用向內凹陷的圓 弧面過渡。采用向內凹陷的圓弧面過渡有利于節省材料,并且在保證橢圓柱形柱狀體短軸 方向厚度的前提下,在長軸方向上得到半徑較小的圓弧表面,進一步提高了破焦效果。所述的柱狀體為上部尺寸小于下部尺寸的錐形柱體。柱狀體采用上部尺寸小于下部尺 寸的錐形柱體,柱狀體與爐排片的連接面積大、強度高,柱狀體與結焦煤層相互擠壓時, 柱狀體與爐排片連接處不易破裂損壞,進一步提高了本實用新型爐排片的疲勞強度。所述的柱狀體位于爐排片上的中前部并且向前傾斜,更進一步提高了本實用新型爐排 片的疲勞強度,提高了爐排片及柱狀體的使用壽命。 所述的柱狀體根部橢圓截面短軸長度與爐排厚度相同。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是還包括一條開口于爐排片底部,貫穿爐排片及柱狀 體,終止于柱狀體頂部的風道。煤層在不斷燃燒中所需要的空氣量是不同的。 一般開始時需要的空氣較少,在強烈燃 燒區域,需要大量的空氣,而在燃盡的過程中卻只需要少量的空氣。在強烈燃燒區域,由 于煤層的結焦,阻礙了空氣的進入,難于燃燒完全。當局部區域過量空氣過小且煤與空氣 混合不均勻時,形成還原性氣氛,使灰熔點下降產生結焦。本實用新型破焦往復爐排片因 有一條風道貫穿爐排片及柱狀體,風道下部與爐排風室相通,并且每條風道長度較長,利 于提高爐排片及柱狀體的冷卻度和利于通風散熱,改善了冷卻條件,因而爐排片和柱狀體 能夠得到強制冷卻,避免了爐排片和柱狀體的燒損,提高了可靠性;同時,燃燒所需的空 氣從爐排片下部送入,通過風道將風送到爐排上面的燃煤中,加強了氧化性氣氛,減弱了 還原性氣氛,提高了灰熔點,因此,具有較好的防結焦能力;并且為燃煤上部的可燃揮發 物補氧強化燃燒,改善燃煤的燃燒狀況,進一步提高了燃燒效率。所述的風道采用進口處直徑大出口處直徑小的流線形。由于風道開口處至出口處橫截面逐漸縮小,從開口處進入的空氣在流道內得到加速, 在出口處形成流動較快的風,進一步改善了柱狀體的通風散熱條件,增大爐排冷卻度,從 而降低了爐排表面的溫度,減少了爐排片被燒損的幾率,延長了爐排片的使用壽命,提高 了往復爐排運行的可靠性,確保鍋爐正常運行;另外風道采用進口處直徑大出口處直徑小 的流線形,還進一步改善了燃煤的燃燒狀況,提高了鍋爐的燃燒效率。本實用新型的破焦往復爐排片結構簡單實用,易于鑄造加工,安裝方便。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破焦往復爐排片主視圖。圖中1爐排片,2柱狀體,3風道,21 長軸方向圓弧面,22短軸方向圓弧面,23向內凹陷的圓弧面,24風道進口, 25風道出口。 圖2為四排本實用新型的破焦往復爐排片排列主視圖。圖中1爐排片,2柱狀體,3 風道。圖3為四排本實用新型的破焦往復爐排片排列俯視圖。圖中1爐排片,2柱狀體,3 風道。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破焦往復爐排片是在原有爐排片1的中前部加一向前傾斜 的柱狀體2。柱狀體2與爐排片1可以采用鑄造工藝加工成為一個整體,也可以采用焊接 的方法焊在一起。所述的柱狀體2可以為圓柱形,可以是橢圓柱形,可以是長軸方向圓弧 面21與短軸方向圓弧面22之間采用向內凹陷的圓弧面23過渡的近似橢圓柱形,也可以 采用截面為其他任意形狀的柱體。柱狀體2上部尺寸可以小于下部尺寸也可以與下部尺寸 相同,其根部橢圓截面短軸長度與爐排厚度相同。本實用新型的破焦往復爐排片還包括一條開口于爐排片1底部,貫穿爐排片1及柱狀 體2,開口在柱狀體2頂部的風道3。風道3可以采用進口 24處直徑大于出口 25處直徑 的流線形,也可以采用進口 24處直徑等于出口 25處直徑的圓柱形。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破焦往復爐排片與不帶有柱狀體2的原有爐排片1橫向間 隔布置;每排爐排片1在運動方向上與前排和后排交錯布置,即本實用新型的破焦往復爐 排片與不帶有柱狀體2的原有爐排片1在縱向上也是間隔布置。破焦往復爐排片上部的柱 狀體2,向上插入煤層中,前后兩排爐排片1上的柱狀體2交錯布置;爐排前后往復運轉 時,它們之間的結焦煤層在爐排上向前運動,爐排片1上部的柱狀體2與前面爐排片1上 部的兩個柱狀體2,形成相互擠壓,它們之間的結焦煤層在前后柱狀體2作用下被擠碎, 同時爐排片1上部的柱狀體2與后面的兩個柱狀體2,形成相互拉伸,它們之間的結焦煤 層將被拉裂,此過程重復進行,從而達到自動破焦的目的,使結焦性強的煤種也能得到充 分的燃燒,提高了鍋爐的熱效率,降低了司爐工的勞動強度。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不論爐排片1上的柱狀體2釆用何種形狀,作何種 變形,柱狀體2中心有無風道3,只要是爐排片1上固定有一柱狀體2,均在本實用新型 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破焦往復爐排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爐排片(1)上固定有一柱狀體(2)。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破焦往復爐排片,其特征在于柱狀體(2)為圓柱形。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破焦往復爐排片,其特征在于柱狀體(2)為橢圓柱形,橢 圓柱的長軸平行于爐排片(1)的運動方向。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破焦往復爐排片,其特征在于橢圓柱形柱狀體(2)的長軸 方向圓弧面(21)與短軸方向圓弧面(22)之間采用向內凹陷的圓弧面(23)過渡。
5、 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意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破焦往復爐排片,其特征在于柱狀 體(2)為上部尺寸小于下部尺寸的錐形柱體。
6、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破焦往復爐排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柱狀體(2)位于爐排 片(1)上的中前部并且向前傾斜。
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破焦往復爐排片,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條開口于爐排片(1) 底部,貫穿爐排片(1)及柱狀體(2),終止于柱狀體(2)頂部的風道(3)。
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破焦往復爐排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風道(3)采用進口 (24) 處直徑大出口 (25)處直徑小的流線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破焦往復爐排片,所述的爐排片上固定有一柱狀體。柱狀體向上插入煤層中;爐排前后往復運轉時,它們之間的結焦煤層在爐排上向前運動,爐排片上部的柱狀體與前面爐排片上部的兩個柱狀體,形成相互擠壓,它們之間的結焦煤層在前后柱狀體作用下被擠碎,同時爐排片上部的柱狀體與后面的兩個柱狀體,形成相互拉伸,它們之間的結焦煤層將被拉裂,此過程重復進行,從而達到自動破焦的目的,提高了鍋爐的熱效率,降低了司爐工的勞動強度,確保了鍋爐安全運行。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實用,易于加工,安裝方便。
文檔編號F23H11/18GK201212688SQ20082011156
公開日2009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08年5月14日 優先權日2008年5月14日
發明者周占魁, 張伯良, 張顯濤, 沈順銘, 高玉芬 申請人:沈陽軍區聯勤部工程安裝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