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節能防塵式糧食烘干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603418閱讀:273來源:國知局

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節能防塵式糧食烘干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糧食烘干的方法一般是依靠熱源,把需要的糧食在重力或機械的作用下拋灑,讓水分在傳導、對流和輻射的作用下慢慢散發,從而達到糧食烘干的目的,但是其烘干方法復雜,操作過程繁瑣,人工勞動強度大,不利于提高烘干的效率。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節能防塵式糧食烘干設備。

為達到本實用新型之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節能防塵式糧食烘干設備,所述節能防塵式糧食烘干設備包括殼體、位于所述殼體左側的吸塵裝置、設置于所述殼體內的導熱裝置、位于所述殼體上方的蓋板裝置、位于所述蓋板裝置右側的管道裝置及位于所述殼體右側的加熱裝置, 所述殼體上設有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二通孔、收容于其內部的第一過濾網, 所述吸塵裝置包括第一管道、設置于所述第一管道上的第一閥門、第一風機、位于所述第一風機右側的第一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一管道下方的第一框體、收容于所述第一框體內的第一豎板及位于所述第一豎板右側的第二過濾網, 所述導熱裝置包括收容于所述殼體內的第一橫板、位于所述第一橫板下方的第一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一橫板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三過濾網、位于所述第三過濾網之間的導熱桿、位于所述第三過濾網左右兩側的第四過濾網、設置于所述第四過濾網上的第一封閉板及位于所述第一封閉板上方的第二封閉板, 所述蓋板裝置包括蓋板、位于所述蓋板上方的第二框體、收容于所述第二框體內的第五過濾網、位于所述第五過濾網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彈簧、位于所述第二框體左側的第二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桿左側的第三固定桿及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桿上方的握持環, 所述管道裝置包括第二管道、設置于所述第二管道上的第二閥門、第二風機及位于所述第二風機下方的第四固定桿, 所述加熱裝置包括第三框體、收容于所述第三框體內的第六過濾網、位于所述第六過濾網右側的加熱棒、位于所述第三框體上方的第五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五固定桿上方的第六固定桿及位于所述第六固定桿上方的第二彈簧。

所述第一過濾網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過濾網的左表面與所述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過濾網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右側。

所述第一管道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二通孔且與所述殼體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固定桿的右端與所述殼體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風機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框體呈空心的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框體的側面與所述殼體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框體上設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三通孔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一管道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三通孔且與所述第一框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豎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板的側面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板的上端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過濾網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過濾網的左端與所述第一豎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過濾網的右端與所述殼體的左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橫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板的側面與所述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板的左右兩端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支撐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撐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上設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五通孔,所述第三過濾網設有兩個,所述第三過濾網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過濾網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導熱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導熱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過濾網設有兩個,所述第四過濾網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四過濾網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封閉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封閉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封閉板的一端與所述第四過濾網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封閉板的另一端與所述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封閉板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封閉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封閉板的一端與所述第三過濾網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封閉板的另一端與所述殼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蓋板呈長方體,所述蓋板的下表面與所述殼體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蓋板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六通孔,所述第二框體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第二框體的下端對準所述第六通孔且與所述蓋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框體的上表面設有第七通孔,所述第五過濾網呈水平狀,所述第五過濾網的側面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彈簧的下端與所述蓋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五過濾網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三固定桿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蓋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握持環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管道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七通孔且與所述第二框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風機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蓋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三框體呈空心的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框體的左端設有開口,所述第三框體的左端對準所述第一通孔且與所述殼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框體上設有位于其右表面的第八通孔,所述第二管道的下端對準所述第八通孔且與所述第三框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過濾網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六過濾網的側面與所述第三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固定桿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五固定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框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固定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六固定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固定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六固定桿的左端與所述殼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六固定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上端與所述蓋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節能防塵式糧食烘干設備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對糧食進行徹底有效的烘干,烘干效果顯著,并且烘干效率高,降低人工勞動強度,并且節約能源,經濟環保。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節能防塵式糧食烘干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節能防塵式糧食烘干設備包括殼體1、位于所述殼體1左側的吸塵裝置2、設置于所述殼體1內的導熱裝置3、位于所述殼體1上方的蓋板裝置4、位于所述蓋板裝置4右側的管道裝置5及位于所述殼體1右側的加熱裝置6。

如圖1所示,所述殼體1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殼體1的上端設有開口,所述殼體1上設有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一通孔11、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二通孔12、收容于其內部的第一過濾網13。所述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12呈圓形且與所述殼體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一過濾網13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過濾網13的左表面與所述殼體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過濾網13位于所述第二通孔12的右側。

如圖1所示,所述吸塵裝置2包括第一管道21、設置于所述第一管道21上的第一閥門22、第一風機23、位于所述第一風機23右側的第一固定桿24、位于所述第一管道21下方的第一框體25、收容于所述第一框體25內的第一豎板27及位于所述第一豎板27右側的第二過濾網28。所述第一管道21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二通孔12且與所述殼體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管道21的內部與所述殼體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一閥門22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道21內氣體的流量。所述第一風機23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第一固定桿24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固定桿24的右端與所述殼體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24的左端與所述第一風機23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框體25呈空心的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框體25的橫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一框體25的側面與所述殼體1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框體25上設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三通孔251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四通孔252,所述第三通孔251及第四通孔252呈圓形且與所述第一框體25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一管道21的下端對準所述第三通孔251且與所述第一框體25的上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一管道21的內部與所述第一框體25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一豎板27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豎板27的側面與所述第一框體25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板27的上端設有第一凹槽271,所述第一凹槽27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二過濾網28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過濾網28的左端與所述第一豎板27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過濾網28的右端與所述殼體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導熱裝置3包括收容于所述殼體1內的第一橫板32、位于所述第一橫板32下方的第一支撐桿31、位于所述第一橫板32上方左右兩側的第三過濾網33、位于所述第三過濾網33之間的導熱桿34、位于所述第三過濾網33左右兩側的第四過濾網35、設置于所述第四過濾網35上的第一封閉板36及位于所述第一封閉板36上方的第二封閉板37。所述第一橫板32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橫板32的側面與所述殼體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板32的左右兩端設有第二凹槽321,所述第二凹槽321貫穿所述第一橫板32的上下表面。所述第一支撐桿31設有兩個,所述第一支撐桿31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31的下端與所述殼體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31的上端與所述第一橫板3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31上設有貫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五通孔311,所述第五通孔311呈圓形,方便空氣左右流動。所述第三過濾網33設有兩個,所述第三過濾網33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過濾網33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板3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導熱桿34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導熱桿34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板3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導熱桿34與所述第一橫板32采用導熱材料制成。所述第四過濾網35設有兩個,所述第四過濾網35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四過濾網35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板3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封閉板36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封閉板36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封閉板36的一端與所述第四過濾網35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封閉板36的另一端與所述殼體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封閉板37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封閉板37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封閉板37的一端與所述第三過濾網33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封閉板37的另一端與所述殼體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蓋板裝置4包括蓋板41、位于所述蓋板41上方的第二框體42、收容于所述第二框體42內的第五過濾網43、位于所述第五過濾網43下方左右兩側的第一彈簧44、位于所述第二框體42左側的第二固定桿45、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桿45左側的第三固定桿46及位于所述第三固定桿46上方的握持環47。所述蓋板41呈長方體,所述蓋板41的下表面與所述殼體1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蓋板41可以蓋住所述殼體1的上端,所述蓋板41上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六通孔411,所述第六通孔411呈圓形。所述第二框體42呈空心的圓臺狀,所述第二框體42的下端設有開口,所述第二框體42的下端對準所述第六通孔411且與所述蓋板4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六通孔411與所述第二框體42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二框體42的上表面設有第七通孔421,所述第七通孔421呈圓形且與所述第二框體42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五過濾網43呈水平狀,所述第五過濾網43的側面與所述第二框體42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彈簧44設有兩個,所述第一彈簧44呈豎直狀,所述第一彈簧44的下端與所述蓋板4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44的上端與所述第五過濾網43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五過濾網43緊緊的頂靠在所述第二框體41的內表面上。所述第二固定桿45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框體42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45的左端與所述第三固定桿46的側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46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三固定桿46的下端與所述蓋板4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46的上端與所述握持環47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握持環47呈環狀,方便使用者握住。

如圖1所示,所述管道裝置5包括第二管道51、設置于所述第二管道51上的第二閥門52、第二風機54及位于所述第二風機54下方的第四固定桿55。所述第二管道51的上端對準所述第七通孔421且與所述第二框體42的上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二管道51的內部與所述第二框體42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二閥門52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管道51內氣體的流量。所述第二風機54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正常運行。所述第四固定桿55的上端與所述第二風機54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55的下端與所述蓋板4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加熱裝置6包括第三框體61、收容于所述第三框體61內的第六過濾網63、位于所述第六過濾網63右側的加熱棒64、位于所述第三框體61上方的第五固定桿67、位于所述第五固定桿67上方的第六固定桿68及位于所述第六固定桿68上方的第二彈簧69。所述第三框體61呈空心的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框體61的左端設有開口,所述第三框體61的左端對準所述第一通孔11且與所述殼體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三框體61的內部與所述殼體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三框體61上設有位于其右表面的第八通孔611,所述第八通孔611呈圓形且與所述第三框體6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二管道51的下端對準所述第八通孔611且與所述第三框體6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使得所述第二管道51的內部與所述第三框體6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六過濾網63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六過濾網63的側面與所述第三框體6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加熱棒64與電源連接,使其可以產生熱量。所述第五固定桿67呈長方體且豎直放置,所述第五固定桿67的下端與所述第三框體6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固定桿67的上端與所述第六固定桿68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六固定桿68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六固定桿68的左端與所述殼體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69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彈簧69的下端與所述第六固定桿68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69的上端與所述蓋板4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本實用新型節能防塵式糧食烘干設備使用時,首先握住握持環47向上移動,使得所述蓋板41的左端向上移動,直至所述蓋板41不再蓋住所述殼體1的上開口。然后將糧食放入到所述殼體1內,且由于第二封閉板37的設置,使得糧食集中到所述第三過濾網33之間,且位于所述第一橫板32的上方,然后將蓋板41重新蓋在所述殼體1的上開口。然后打開加熱棒64的開關,使其開始產生熱量,然后啟動第二風機54的開關,使得所述第二框體42內的空氣進入到所述第二管道51內,打開第二閥門52,使得第二管道51內的氣體進入到所述第三框體61內,可以對其進行加熱,所述第三框體61內原先加熱的氣體經過第三過濾網63的過濾后且穿過第一通孔11進入到所述殼體1內,然后經過第二通孔321進入到所述第一橫板32的上方,然后經過第四過濾網35的過濾后且穿過第三過濾網33與糧食接觸,進而可以對糧食進行烘干,由于糧食與第三過濾網33接觸的面積較大,使其烘干的效果更好,且效率更高。并且由于第一橫板32及導熱桿34采用導熱材料制成,使得熱量將第一橫板32加熱后,使得導熱桿34被加熱,由于糧食分布在所述導熱桿34的周圍,進而可以對糧食起到一定的烘干作用。然后熱空氣經過第六通孔411進入到所述第二框體42內,然后經過第五過濾網43的過濾后進入到所述第二管道51內,然后再進入到所述第三框體61內,再次經過加熱棒64的加熱后進入到所述殼體1內,如此不斷的循環,進而可以對熱量不斷的循環利用,節約能源。待烘干完畢后,打開第一風機23的開關,使得所述殼體1內的灰塵穿過第一過濾網13的濾孔進入到所述第一管道21內,糧食無法穿過第一過濾網13的濾孔,然后打開第一閥門22,使得第一管道21內的空氣及灰塵進入到所述第一框體25內,然后經過第一凹槽271,且穿過第二過濾網28的過濾后從所述第四通孔252排出,從而可以起到除塵的功能。至此,本實用新型節能防塵式糧食烘干設備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