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以液體為媒體的傳熱傳質系統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209557閱讀:713來源:國知局
一種以液體為媒體的傳熱傳質系統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以液體為媒介的傳熱傳質系統,尤其涉及一種液體在熱源和熱沉之間自由流動并多次傳熱傳質的系統。



背景技術:

涉及到液體的傳熱傳質的應用較多,典型的包括采用溶液循環的熱回收、溶液除濕、蒸發冷卻、海水淡化及溶液濃縮等。

圖1所示是典型的溶液全熱回收系統,溶液在新風與回風中循環,所需的溶液循環量較大,熱回收效率低。

圖2所示的是典型的溶液除濕系統,溶液被外在冷源冷卻后,再與空氣接觸實現除濕,或者溶液被外在熱源加熱后,與空氣接觸實現溶液再生,無論除濕還是再生,均需要較大的溶液循環量。溶液除濕過程中所需冷量與溶液再生所需要的熱量均不能及時得到補充。導致效率降低。

傳統的間接蒸發冷卻,包括露點間接蒸發冷卻,一般采用間壁式換熱結構,一側為干通道,另一側為濕通道,兩者交潛排列,由于濕通道中有水,同時還有兩股空氣,導致換熱結構復雜,水容易泄露至干通道,兩股風的布置困難。

除濕/加濕型海水淡化裝置或溶液濃縮裝置,一般也采用間壁式結構,一側為空氣和海水,另一側空氣和冷凝水,需保證兩側的空氣不混合,海水和冷凝水徹底分開,其結構也相當復雜,對于大型裝置,其通道布置、海水布液,冷凝水的收集等也相當有難度。

鑒于上述原因,需要找到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系統可靠,效率高,能耗低的傳熱傳質系統來實現上述各種應用包括,全熱回收,溶液除濕,蒸發冷卻及海水淡化等。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以液體為媒體的傳熱傳質系統。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以液體為媒體的傳熱傳質系統,包括多個第一傳熱傳質通道、多個第二傳熱傳質通道、溶液槽、泵和溶液管道,所述第一傳熱傳質通道、第二傳熱傳質通道水平布置,交替排列于溶液槽上方,溶液管道一端與溶液槽相連,另一端延伸至第一傳熱傳質通道和第二傳熱傳質通道上方;所述泵安裝在溶液管道上。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傳熱傳質通道和第二傳熱傳質通道通過隔離裝置隔離而成;所述隔離裝置為一個帶有孔的液槽,或為液體可以透過但空氣不能通過的多孔板。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傳熱傳質通道和第二傳熱傳質通道通過換熱管隔離而成,換熱管內為第一傳熱傳質通道,換熱管外為第二傳熱傳質通道。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傳熱傳質通道的出口與所述第二傳熱傳質通道的入口相連。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傳熱傳質通道的出口與所述第二傳熱傳質通道的入口通過管道相連,且管道上設置有加熱器或者加熱加濕器。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傳熱傳質通道和第二傳熱傳質通道通過第一換熱管和第二換熱管構成;第一換熱管和第二換熱管交錯布置,第一換熱管內為第一傳熱傳質通道,第二換熱管內為第二傳熱傳質通道。

一種以液體為媒體的傳熱傳質系統,路的一部分流道位于第一傳熱傳質通道中,另一部分流道位于第二傳熱傳質通道中;且所述流體回路中,位于第一傳熱傳質通道中的流道和位于第二傳熱傳質通道中的流道交替排布。

進一步地,第一傳熱傳質通道中的流道和第二傳熱傳質通道中的流道均由管道構成,或均由第一溶液槽、溶液管道和布液裝置構成;所述管道為換熱管,或膜管;所述布液裝置位于第一溶液槽上方,所述布液裝置通過溶液管道連接位于另一傳熱傳質通道中的第一溶液槽。

進一步地,系統包含兩個流體回路;且所述流體回路均由第一溶液槽、溶液管道和布液裝置構成,一個流體回路中的布液裝置安裝在另一個流體回路中的第一溶液槽底面上。

一種以液體為媒體的傳熱傳質系統,包括多個第一傳熱傳質通道、多個第二傳熱傳質通道、泵和流體回路;所述流體回路的一部分流道位于第一傳熱傳質通道中,另一部分流道位于第二傳熱傳質通道中;且所述流體回路中,位于第一傳熱傳質通道中的流道和位于第二傳熱傳質通道中的流道交替排布。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對于全熱回收和溶液除濕而言,采用本系統,溶液與空氣和冷(熱)源進行多次換熱,大大減少溶液流量,從而可以減少泵的功率,同時大幅度提高全熱回收和除濕效率,并減小成本。

對于間接蒸發冷卻和海水淡化而言,通過水或者海水的多次傳熱傳質實現換熱,將蒸發冷卻的干濕通道,及海水淡化的蒸發和冷凝通道徹底分離布置,大大簡化傳質傳熱結構,易實現低成本,高效和大型的設備。

附圖說明

圖1為傳統的以溶液為媒介的全熱回收系統;

圖2為傳統的溶液除濕或再生系統;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液體與熱源與熱沉均進行熱質交換的系統1;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液體與熱源與熱沉均進行熱質交換的系統2;

圖5為圖3、圖4所示系統的第一種實現方式;

圖6為圖3、圖4所示系統的第二種實現方式;

圖7為圖3、圖4所示系統的第三種實現方式;

圖8為圖3、圖4所示系統的第四種實現方式;

圖9為圖3、圖4所示系統的第五種實現方式;

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液體與熱源與熱沉的一種進行熱質交換,另一種進行熱交換的系統;

圖11為本實用新型的液體與熱源與熱沉的一種進行熱質交換,另一種進行熱交換的系統;

圖12為本實用新型的液體與熱源與熱沉均進行熱交換的系統;

圖13為本實用新型的間接蒸發冷卻系統;

圖14為本實用新型的露點蒸發冷卻系統;

圖15為本實用新型的蒸發冷凝式全熱回收系統;

圖16為本實用新型的海水淡化或溶液濃縮系統;

圖17為圖13、圖14、圖15及圖16所示系統的實現方式之一;

圖18為本實用新型的溶液除濕系統;

圖19為本實用新型的溶液除濕系統;

圖20為本實用新型的全熱回收系統。

圖21為本實用新型的液體與熱源與熱沉的一種進行熱質交換,另一種進行熱交換的系統。

圖22為實現傳熱傳質的另一種系統;

圖23為實現傳熱傳質的另一種系統;

圖24-26為圖24的具體的具體實現形式。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實現一種以液體為媒體的傳熱傳質方法,該方法中,流動的液體L多次交替與流體A、流體B進行交換,實現流體A、流體B之間的傳熱或傳質傳熱,液體L可與流體A、流體B兩者進行熱交換,但不進行質交換;或液體L與流體A、流體B兩者進行熱質交換;或液體L與流體A、流體B兩者中的一種進行熱交換,另一種進行熱質交換。

實現上述傳熱傳質方法的系統,包括第一傳熱傳質通道和第二傳熱傳質通道,液體L交替多次與第一傳熱傳質通道和第二傳熱傳質通道的物質接觸,在接觸第一傳熱傳質通道時與物質A進行熱交換、或質交換、或同時進行熱質交換,在接觸第二傳熱傳質通道時與物質B進行熱交換、或質交換、或同時進行熱質交換;所述的液體L與傳熱傳質通道中物質的多次交錯接觸,通過以下兩種形式實現:

(1)將多個第一傳熱傳質通道和多個第二傳熱傳質通道的交錯排列,且相互隔離第一傳熱傳質通道與第二傳熱傳質通道位于液體L流過的流體通道中,液體L順序與其接觸實現;結構如下:包括多個第一傳熱傳質通道、多個第二傳熱傳質通道、溶液槽、泵和溶液管道,所述第一傳熱傳質通道、第二傳熱傳質通道水平布置,交替排列于溶液槽上方,溶液管道一端與溶液槽相連,另一端延伸至第一傳熱傳質通道和第二傳熱傳質通道上方;所述泵安裝在溶液管道上。物質A位于第一傳熱傳質通道內,物質B位于第二傳熱傳質通道內,如圖1~21所示。系統中第一傳熱傳質通道和第二傳熱傳質通道的構建形式包括:

(a)所述第一傳熱傳質通道和第二傳熱傳質通道通過隔離裝置隔離而成;所述隔離裝置為一個帶有孔的液槽,或為液體可以透過但空氣不能通過的多孔板,此時,位于第一傳熱傳質通道中的流體A和第二傳熱傳質通道內的B直接與流體L接觸,因此,液體L與A、B兩者同時進行熱質交換,如圖2。

(b)或所述第一傳熱傳質通道和第二傳熱傳質通道通過換熱管隔離而成,換熱管內為第一傳熱傳質通道,換熱管外為第二傳熱傳質通道。此時,位于換熱管內的B不與液體L直接接觸,位于換熱管外、即第二傳熱傳質通道內的流體A直接與流體L接觸,因此,液體L與A、B兩者中的一種進行熱交換,另一種進行質交換,如圖10;

(c)或所述第一傳熱傳質通道和第二傳熱傳質通道通過第一換熱管和第二換熱管隔離而成;第一換熱管和第二換熱管交叉布置,第一換熱管內為第一傳熱傳質通道,第二換熱管內為第二傳熱傳質通道。此時,位于換熱管內的A和B不與液體L直接接觸,因此,液體L可與A、B兩者進行熱交換,但不進行質交換,如圖12。

(2)液體L流經的流體回路的一部分流道位于第一傳熱傳質通道中,另一部分流道位于第二傳熱傳質通道中。且所述流體回路中,位于第一傳熱傳質通道中的流道和位于第二傳熱傳質通道中的流道交替排布。液體L在第一傳熱傳質通道和第二傳熱傳質通道之間多次往返,液體L交替與第一傳熱傳質通道和第二傳熱傳質通道中的物質接觸。如圖22~26所示,物質A位于第一傳熱傳質通道內,物質B位于第二傳熱傳質通道內。液體L流經的流體回路的構建形式包括:

(a)由管狀形式構建,如圖22所示,當所述管為換熱管時,液體L可與A、B兩者進行熱交換,但不進行質交換;當所述管由膜材料構建時,液體L與A、B兩者同時進行熱質交換,或其中一個系統中進行熱交換,另一個系統中進行質交換。

(b)由第一溶液槽3000、管道1003和布液裝置4000構建,如圖23所示。圖24中,通過布液裝置4000為底面開有多孔的溶液槽,增大了熱質交換的效率;圖25和26中,將兩組熱質交換的環路進行疊合,一個流體回路中的布液裝置安裝在另一個流體回路中的第一溶液槽底面上。圖25和26的區別在于,圖26中,左右兩個通道(第一傳熱傳質通道1000和第二傳熱傳質通道2000)的地位相同,因此,一般用于全熱回收;圖25中,兩者地位不同,液體L先經過第一傳熱傳質通道1000,與A進行交換,然后再與B進行交換,可用于海水淡化等。

液體L與A、B進行交換時,其流動可為自由流動,即依重力自上而下的流動,如圖5所示,也可以為受迫流動,其流動不依靠重力驅動,其流動也以限于的自上而下的流動,可以自下而上,或者其它形式,如水平流動。

本實用新型提出的系統可以用于溶液除濕、海水淡化、溶液濃縮、蒸發冷卻、空氣全熱交換及顯熱交換、液體與液體的換熱、氣體與液體的換熱等。

如圖3所示,氣體A與B均與液體L通過熱質交換體11進行熱質交換,隔離裝置12將氣體A與B隔離,但是允許液體L通過,其具體工作原理如下,氣體A與B在隔離的傳熱傳質通道內水平流動,液體L在泵1的驅動下,從底部溶液槽3經過管道2到達傳熱傳質芯體10的上部,然后在重力作用下,自上而下,多次交替與A、B兩種流體進行熱質交換,最后落入溶液槽,如此不斷循環,實現A與B的全熱交換。

當L為除濕液時,除濕液的濃度可以實現自動平衡,即從A中得到的水分或釋放給A的水分,傳遞給B或從B中得到,當需要調節A、B的出風狀態參數,如讓溫度更低,或濕度更大時,可以補充水;相反,如希望出風溫度高,濕度低時,可以配置溶液再生器補充濃的除濕液。

當L為水時,A、B的出風狀態接近飽和,液體水蒸發量大于水蒸汽的冷凝,需通過補水補充消耗的水量。

如圖3所示,液體L的溫度多次交替變化,即t1-t2-t1-t2-t1,同樣流量可以實現多次熱量的交換,圖1所示系統,只有溫度的一次交替變化,而本系統可以有多次溫度的交替變化,如本系統交替變化的次數為10時,簡單的類比,在同樣換熱量的情況下,本系統的流量可以是圖1所示系統的1/10。

因此本系統可以通過流量的優化,通過大幅度降低流量,實現高的換熱量、即高換熱效率,小的泵,意味小的電耗;同時具有小的溶液量、小的溶液槽、小的尺寸等實現低成本。

圖4與圖3不同在于:圖4中采用了多個泵,圖中顯示了兩個泵,即1和4,如圖3相比,可以更好的實現A與B的逆流交換。

圖5至圖9顯示了圖3與圖4系統的不同實現方式。

圖5采用了填料111,填料可以是不同形式的規則填料或者散堆填料,隔離裝置12為一個帶有孔的液槽。同理,圖24-26中,也可以采用填料111。

圖6中仍然采用了填料111,與圖5不同在于隔離裝置12,為液體可以透過但空氣不能通過的多孔板,如疏松的陶瓷板、纖維板等。

圖7中的熱質交換體采用帶有膜的結構112,包括膜1121和膜支撐1122,液體L在膜覆蓋的膜支撐1122中流動,膜結構112之間形成氣體通道,并采用隔離裝置12隔離氣體A和B。

圖7的結構與圖5,圖6相比有如下好處,液體L連續的流動,從氣體A通道到氣體B通道,液體沒有受到隔離裝置的影響,更能保證液體的均勻的與氣體進行熱質交換,第二個優點是液體與氣體沒有直接接觸,能夠防止氣體攜帶液體的發生,最后一個好處是,由于膜本身能夠承受一定的壓力,液體的流動可以是為受迫流動,即流動不限于的自上而下的流動,可以自下而上,或者其它形式,如水平流動,這樣使得系統可以更為靈活布置,如在高度受限的場合,可以使液體水平流動,減少設備的高度。

圖7中顯示的為液體自由流動的情況,當然可以實現液體受迫流動,如將圖7中的液體槽與膜的結構112連接并密封,即可以實現液體的在112內的自下而上的流動。

圖8中含有熱質交換體131,131為液體可以滲透但氣體不能通過的多孔體,其中含有氣體通道132,通過隔離裝置12(D1、D2、D3)的隔離即可以將氣體A、B隔離,同時液體交替與A、B進行交換。

圖9采用圖8類似的結構,熱質交換體和隔離裝置合為一體,131為液體可以滲透但氣體不能通過的多孔體,其中含有氣體通道132,通過隔離裝置12(D1、D2、D3)的隔離即可以將氣體A、B隔離,同時液體交替與A、B交替進行交換,不同之處在于,圖9中還設有液體通道143,這樣能夠保證有更大的液體流量。

如圖10所示,液體L與A、B的一種進行熱質交換,另一種進行熱交換,包括熱交換體21,如換熱管,熱質交換體22,如填料等,由于液體L只與A、B的一種進行熱質交換,所以液體的質發生改變,當液體為溶液時,其濃度發生變化,所以需要與外置的濃度調節裝置6相連。當B為冷源時,氣體A與溶液接觸被除濕,濃度調節裝置6再生溶液,當B為熱源時,濃度調節裝置需要補充水分,氣體A與溶液接觸被加濕。

其工作原理如下,溶液槽3內的溶液經過泵通過管道2至裝置上部,與B進行換熱,被冷卻或者加熱,然和與A進行熱質交換,被加熱或者冷卻,然后再與B進行換熱,在與B進行換熱,再與A進行熱質交換,如此多次,落入溶液槽,氣體A被除濕或者加濕。

由于多次交替的與A、B交換,所以溶液流量與圖2的系統相比可以小很多,甚至低一個數量級。

在此基礎上,所述換熱管與溶液管道之間還可以通過換熱器相連,如圖21所示。

常規的溶液除濕系統,其溶液循環流量大,與再生器,即本圖中的濃度調節裝置交換的流量一般小一個數量級,本實用新型的系統,由于循環溶液流量大大減少,可以讓循環溶液流量和與再生器交換的流量一致,即所有循環流量全部通過再生器,這樣可以更有效的保證溶液濃度,同時減少系統調節難度和復雜程度,圖11即顯示的上述情形。

當液體為水時,濃度調節裝置6就變成了一個排水裝置和補水裝置,即對氣體A除濕時,需要排出冷凝水,對氣體A進行加濕時,需要補水,并有可能定期排水,以降低水中的雜質。

圖10、圖11顯示的結構可以實現氣體的除濕和加濕,實現氣體加濕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液體實現了濃縮,因此可用于廢水的濃縮等,也可以用來實現溶液的濃縮,即圖中的濃度調節裝置也可以采用圖10所示的結構來實現。

如圖12所示,液體L與A、B只進行換熱,包括第一換熱體31,如換熱管或者換熱板,和第二換熱體32,和殼體33,圖中采用密封殼體顯示的是液體受迫流動,當然也可以是自由流動。A、B可以為氣體,液體或者多相流體,甚至是固體的不同組合之間的換熱,一個典型的應用如高壓的氟利昂與海水的換熱,海水的強腐蝕可采用塑料材質,而高壓的氟利昂需要采用金屬材料,不能使用塑料,目前的辦法是采用鈦等昂貴的難于加工的金屬制作換熱器。本實用新型采用通用的銅管實現氟利昂與液體的換熱,采用塑料實現海水與液體的換熱,從而實現高壓的氟利昂與海水的換熱,當然這樣的一個途徑要求,液體的流量小且實現高效換熱,本實用新型正好滿足上述要求。

圖13為間接蒸發冷凝系統,常規的間接蒸發冷卻系統一般采用間壁示換熱結構,主要問題是密封,要求換熱壁一側親水,材料難以選擇,對于大風量,難于布置風流,本實用新型將干側或濕側分離,布置靈活,材料選擇容易。

圖13中,包括熱質交換體41,熱交換體42,其工作原理如下,水槽3內的水經過泵通過管道2泵至裝置上部,與第一干空氣B進行熱質交換,水被冷卻,然后與第二干空氣A進行換熱,水被加熱,干空氣A冷卻,然后再與B進行熱質交換,在與B進行熱質交換,再與A進行換熱,如此多次,落入水槽,氣體A被冷卻。

圖14顯示的為露點間接蒸發冷卻,其結構完全相同,與圖13不同,僅僅在于空氣的流動方式,第一傳熱傳質通道的出口與所述第二傳熱傳質通道的入口相連。第一空氣A被液體L被冷卻后,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變為C作為產品空氣,另一部分通過管道流入到第二傳熱傳質通道,作為第二空氣與液體進行熱質交換,使水冷卻,然后排出。

圖15表示的是蒸發冷凝式全熱回收系統,也是一種蒸發式冷卻系統,原理與圖13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圖13的兩股空氣均為干氣體,沒有氣體的除濕,A、B兩股氣體可以相同,如均為室外干空氣,也可以不同。而圖15中的存在氣體的除濕,即氣體A被加濕增焓的同時,氣體B被除濕冷卻,產生冷凝水cw,氣體A、B一定不同且存在焓差,如一為室外空氣,另一為室內空氣。圖15中的結構與圖13中的結構基本相同,唯一不同在于,圖15中的熱質交換體51需要設置排水孔(圖中未顯示),而圖14中的41不需要,圖15中的熱交換體52與圖13中的41可以相同。

圖16與圖15的50有相同的結構,但圖16的系統為海水淡化或者溶液濃縮系統,同時需要外界熱量輸入,將所述第一傳熱傳質通道的出口與所述第二傳熱傳質通道的入口通過管道相連,且管道上設置有加熱器或者加熱加濕器。其原理如下:狀態a的空氣經過熱質交換體51與海水進行熱質交換被加熱加濕,變為狀態b,海水被冷卻,同時濃度升高,然后空氣經過加熱器或者加熱加濕器H,其焓值升高變為狀態c,其能量來自于外界輸入,然后經過熱交換體52,與海水進行換熱,海水溫度升高,空氣被冷卻除濕變為狀態d排出,并產生冷凝水cw。簡單的說空氣,A被海水加熱加濕,然后經過H其焓增加,變為空氣B,空氣B與海水L換熱并加熱海水L,同時空氣B析出冷凝水cw。

被加熱的海水L,再與下層的空氣進行換熱,重復上面的過程,最后,海水落入底部槽體3,然后由泵1經過管道泵至裝置上部,海水不斷濃縮,并產生冷凝水cw,槽體3內的海水,需要不斷排出,并補充海水,圖中未顯示。

上述過程也可以用于溶液的濃縮。

圖17為圖13、圖14、圖15及圖16所示系統的實現方式之一。

圖18中的溶液除濕系統采用了兩個在圖10及圖11中顯示的結構,即20A和20B,構成系統HA和HB。

即溶液除濕系統兩個對稱的子系統HA、HB組成,HA包括結構20A,溶液槽60A,泵61A,管道62A,HB包括結構20B,溶液槽60B,泵61B,管道62B,溶液槽60A和60B之間有管道63連接,實現溶液交換。

20A中的熱交換體21A與20B中的熱交換體21B,和壓縮機71、節流閥72及氟利昂管道等構成熱泵系統,21A為蒸發器,21B為冷凝器。

空氣Ki經過熱質交換體22A與被21A冷卻的溶液L進行熱質交換,被除濕冷卻,變為Ko,溶液L被加熱,然后流入下一層的熱交換體21A被冷卻,重復上述過程,最后落入溶液槽,然后再經過泵送入到裝置上部。

KA中溶液變稀,需要與KB進行溶液交換,圖中采用管道63實現溶液交換,KB即為溶液再生器。

空氣Ei經過熱質交換體22B與被21B加熱的溶液L進行熱質交換,被加熱加濕,變為Eo,溶液被冷卻和濃縮,然后流入下一層的熱交換體21B被加熱,重復上述過程,最后落入溶液底部,然后再經過泵送入到裝置上部。

圖19與圖18的基本結構類似,有以下不同:圖19中,21A采用冷卻水W1冷卻,21B采用熱水W2加熱,圖18中,21A和2B采用氟利昂進行冷卻和加熱。事實上,圖19也可采用氟利昂進行冷卻和加熱,圖18也可以采用水進行冷卻和加熱。其二,圖19中,采用了兩股液體,其三,溶液循環流量等于除濕和再生交換的流量。

空氣Ki經過熱質交換體22A與被21A冷卻的溶液L進行熱質交換,被除濕冷卻,變為Ko,溶液被加熱,然后流入下一層的熱交換體21A被冷卻,重復上述過程,最后落入溶液底部,然后再經過泵送入到裝置上部。

KA中溶液變稀,需要與KB進行溶液交換,圖中采用管道63實現溶液交換,KB即為溶液再生器。

空氣Ei經過熱質交換體22A與被21A加熱的溶液L兩股進行熱質交換,被加熱加濕,變為Eo,溶液被冷卻和濃縮,然后流入下一層的熱交換體21A被加熱,重復上述過程,最后落入溶液槽60A,一股溶液經過換熱器82被加熱,然后再與熱交換體21B換熱后被加熱,空氣Ei經過熱質交換體22B與被21B加熱的溶液L進行熱質交換,被加熱加濕,變為Eo,溶液被冷卻和濃縮,然后流入下一層的熱交換體21B被加熱,重復上述過程,最后落入溶液槽60B,然后再經過泵83通過換熱器82被冷卻后送入到裝置上部;另一股溶液經過換熱器81被加熱,然后再與熱交換體21B換熱后被加熱,再經過熱質交換體22B與空氣進行熱質交換,溶液被冷卻和濃縮,然后流入下一層的熱交換體21B被加熱,重復上述過程,最后落入溶液槽60B,然后再經過泵84通過換熱器81被冷卻后送入到裝置上部。經過泵送入到裝置上部。

圖20中全熱回收系統,包括芯體,芯體具有交替的開口942和閉口941,交替的開口942和閉口941將兩股空氣分開;溶液槽置于芯體下方,泵91和92與溶液槽93相連,溶液管道911和921與泵出口相連,并至延伸芯體上方,導風裝置94位于芯體兩側。導風裝置94通過交替的開口942和閉口941將兩股空氣分開。

圖中顯示的空氣F為新風,R為室內空氣,通過溶液實現全熱交換,F變為S送入室內,R變為E排出導室外。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