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廢水處理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說明】
[0001 ] 技術領域:
[0002]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廢水處理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工業廢水的處理裝置。
[0003]【背景技術】:
[0004]隨著水污染情況的不斷加劇,使得廢水處理行業受到空前的關注,廢水處理能夠避免污水及污染物直接流入水域,對改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和促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涂料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水,該涂料廢水中,中含有酚、甲醛、甲醇、丙烯酸、丁烷等有機成分,以及其他有機和無機成分,成分較復雜。如果不經處理,直接排放的話,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破壞環境的生態平衡,同時還對動植物的生長及人們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對于涂料廢水的處理,國內、外采取了各種方法,如生物過濾、篩選、沉淀、超濾等。這些方法,各有其收效。但普遍存在著廢水處理系統占地面積大,設備結構復雜,一次性投資大,處理費用較高等問題,加重企業的經濟負擔,限制了其使用范圍。
[0005]【實用新型內容】:
[0006]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投入成本低,方便實用,處理效果達標的廢水處理裝置。
[0007]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8]—種廢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連接的集水沉淀池,反應絮凝池和中和澄清池,集水沉淀池設于地面以下,與設于地上的多路廢水明槽連接,在反應絮凝池和中和澄清池中分別設有由電機驅動的第一攪拌器和第二攪拌器,集水沉淀池和反應絮凝池之間通過第一排水栗連接,反應絮凝池和澄清池之間通過第二排水栗連接。
[0009]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在于:
[0010]所述的集水沉淀池固定設置于地面以下,通過設置于地上的多路明槽進行廢水收集,在明槽上端鋪設與地面相平的柵格。
[0011]所述的反應絮凝池和中和澄清池設置為箱體結構,通過箱體底部的安裝支架放置于地面上,兩個箱體結構可以采用獨立設置;也可采用一體設置,通過中部的隔板進行分隔。
[0012]所述的反應絮凝池和中和澄清池為可移動的箱體結構,在安裝支架底端的支撐腳上設有滾輪,在絮凝池和中和澄清池的箱體側壁上設有連接臂。
[0013]在反應絮凝池上通過固定支架設置有第一電機,第一攪拌器上端與第一電機連接,第一攪拌器下端的攪拌漿設于反應絮凝池的中下部。
[0014]在中和澄清池上通過固定裝支架設有第二電機,第二攪拌器上端與第二電機連接,第二攪拌器下端的攪拌槳設于中和澄清池的中下部。
[0015]所述的第一排水栗和第二排水栗為分別與進水管和排水管連接的栗體。
[0016]所述的集水沉淀池,反應絮凝池和中和澄清池均為敞口的蓄水池。
[0017]在集水沉淀池,反應絮凝池和中和澄清池的內壁上設有防腐層。
[001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9]1、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實用方便,處理效果好,通過設置與地面明槽連接的集水沉淀池,且將集水沉淀池設置于地面以下,便于將流向各處的生產廢水自然匯集到集水沉淀池中,并通過自然沉淀初步去除粉塵和顆粒等固體物質,在通過后續帶有攪拌器的反應絮凝池和中和澄清池逐步去除廢水中的有機大分子、有機小分子,無機物等雜質,并中和酸堿度,達到工業排放的標準,做到無害化排放,減少對環境的造成的污染。
[0020]2、本實用新型的廢水處理裝置,反應絮凝池和中和澄清池可設置為移動的箱體結構,可將絮凝池和中和澄清池移動到工廠各處與固定設置在各個車間內的集水沉淀池配合使用,減少了廢水處理系統的設備投入和也減小了總體設備的占地面積。
[0021]下面結合【附圖說明】
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22]【附圖說明】:
[0023]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4]【具體實施方式】:
[0025]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廢水處理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集水沉淀池I,反應絮凝池2和中和澄清池3,集水沉淀池I設于地面以下,與設于地上的多路廢水明槽6連接,用于收集工廠各設備排出的廢水,在反應絮凝池2和中和澄清池3中分別設有由電機驅動的第一攪拌器4和第二攪拌器5,集水沉淀池I和反應絮凝池2之間通過第一排水栗7連接,反應絮凝池2和澄清池3之間通過第二排水栗8連接。
[0026]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集水沉淀池I,反應絮凝池2和中和澄清池3均為敞口的蓄水池,敞開的池口便于觀察池體內廢水的高度,當廢水達到設定高度時便可以開始進行處理。
[0027]集水沉淀池I固定設置于地面以下,通過設置于地上的多路明槽6將工廠各處的污水、廢水進行匯合收集,在明槽6上端鋪設與地面相平的柵格,一方面給內凹的明槽加上槽蓋,可保持地面的平整性,避免在工作在場地上,工作人員失足陷入明槽中,造成安全隱患;另一方面,柵格上與明槽相通的孔隙不影響污水、廢水的流入槽內,最后匯集到集水沉淀池I中。廢水在集水沉淀池I中匯集后,經過長時間的靜置,進行初次沉降處理,使廢水中的粉塵和顆粒等固體物質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漸沉入池底,形成污泥層,液體物質及懸浮物分布在池體上層,分成固液兩層,當集水沉淀池I中的廢水達到一定量時,通過與反應絮凝池2連接的第一排水栗7進行固定分離,將上部液體層栗入反應絮凝池2中進行下一步的降解處理。
[0028]所述的反應絮凝池2和中和澄清池3設置為箱體結構,通過箱體底部的安裝支架放置于地面上,兩個箱體結構可以獨立設置,也可為一體設置,通過中部的隔板進行分隔,可進一步節省制作材料,減小占地面積。
[0029]優選地,所述的反應絮凝池2和中和澄清池3為可移動的箱體結構,在安裝支架底端的支撐腳上設有滾輪,在絮凝池2和中和澄清池3的箱體側壁上設有連接臂,通過連接臂與外部動力機構連接,可將絮凝池2和中和澄清池3移動到工廠各處與固定設置在各個車間內的集水沉淀池I配合使用,減少了廢水處理系統的設備投入和也減小了總體設備的占地面積。
[0030]在反應絮凝池2上通過固定支架設置第一電機9,第一攪拌器4上端與第一電機9連接,為第一攪拌器4提供動力,第一攪拌器4下端的攪拌漿伸入反應絮凝池2內,位于池體中下部;處理時,先將集水沉淀池I中的上部廢液栗入反應絮凝池2中,再向反應絮凝池2投入絮凝試劑,通過第一攪拌器4進行攪拌混合,進行第二次凈化處理,使廢液與絮凝試劑充分發生反應、降解,有效分解和降低廢水中的有機物,然后靜置沉淀,通過與中和澄清池3連接的第二排水栗8進行固定分離,將上清液栗入中和澄清池3中進行下一步凈化處理。
[0031]在中和澄清池3上通過固定支架設置第二電機10,第二攪拌器5上端與第二電機連接10,為第二攪拌器5提供動力,第二攪拌器5下端的攪拌槳位于中和澄清池3的中下部;處理時,先通過第二排水栗8將反應絮凝池2的上清液栗入中和澄清池3內,再向中和澄清池3投入中和澄清試劑,通過第二攪拌器5進行攪拌混合,對廢水中的有機物和無機雜質進行進一步的分解、凈化,并中和酸堿值,攪拌完成,靜置沉淀,使處理后的上清液達到排放的指標,進行無害化排放。
[0032]本實用新型的集水沉淀池1、反應絮凝池2和中和澄清池3的大小和形狀沒有特別限定,可根據使用場地的大小和污水的排放量了進行設置,在不增加占地面積的基礎上,可以通過調節池體的深度來調節廢水處理池的容納量。
[0033]所述的第一排水栗7和第二排水栗8為分別與進水管和排水管連接的栗體,用于將上一步完成固液分層的上層液體栗入下一步反應的廢水池中。
[0034]上述的排水栗可設置兩臺,分別在集水沉淀池I和反應絮凝池2之間設置第一排水栗7,在反應絮凝池2和中和澄清池3之間第二排水栗8,為了節省成本,也可以僅設置一臺可移動的排水栗,使用時將與栗體連接的進水管和排水管放入相應的池體中即可。
[0035]優選地,在所述的集水沉淀池I,反應絮凝池2和中和澄清池3的內壁設有防腐層,防止廢水中的腐蝕性成分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對各個池內壁的侵蝕,有限延長廢水處理裝置的使用壽命。當經過多次處理,集水沉淀池I,反應絮凝池2和中和澄清池3中的沉淀積累到一定厚度,再進行集中處理,省時省力。
[0036]在使用本實用新型處理廢水時,首先通過明槽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收集于集水沉淀池中,經過自然沉淀達到初步凈化,將廢水中的固體雜質與廢液分離;取上層廢液進入反應絮凝池2中,加入絮凝劑進行二次凈化,通過攪拌充分反應降解,降低廢水中的大分子有機物,靜置沉淀,再進行固液分離;取反應絮凝池2的上清夜進入中和澄清池3,加入中和澄清試劑進行第三次凈化,去掉
[0037]浮色,并調節酸堿值,使處理后的水質達到排放指標,進行無害化排放。
[0038]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該可以理解,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廢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連接的集水沉淀池,反應絮凝池和中和澄清池,集水沉淀池設于地面以下,與設于地上的多路廢水明槽連接,在反應絮凝池和中和澄清池中分別設有由電機驅動的第一攪拌器和第二攪拌器,集水沉淀池和反應絮凝池之間通過第一排水栗連接,反應絮凝池和澄清池之間通過第二排水栗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廢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水沉淀池固定設置于地面以下,通過設置于地上的多路明槽進行廢水收集,在明槽上端鋪設與地面相平的柵格。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廢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應絮凝池和中和澄清池設置為箱體結構,通過箱體底部的安裝支架放置于地面上,兩個箱體結構可以采用獨立設置;也可采用一體設置,通過中部的隔板進行分隔。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廢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應絮凝池和中和澄清池為可移動的箱體結構,在安裝支架底端的支撐腳上設有滾輪,在絮凝池和中和澄清池的箱體側壁上設有連接臂。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廢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反應絮凝池上通過固定支架設置有第一電機,第一攪拌器上端與第一電機連接,第一攪拌器下端的攪拌漿設于反應絮凝池的中下部。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廢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中和澄清池上通過固定裝支架設有第二電機,第二攪拌器上端與第二電機連接,第二攪拌器下端的攪拌槳設于中和澄清池的中下部。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廢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排水栗和第二排水栗為分別與進水管和排水管連接的栗體。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廢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水沉淀池,反應絮凝池和中和澄清池均為敞口的蓄水池。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廢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在集水沉淀池,反應絮凝池和中和澄清池的內壁上設有防腐層。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廢水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連接的集水沉淀池,反應絮凝池和中和澄清池,集水沉淀池設于地面以下,與設于地上的多路廢水明槽連接,在反應絮凝池和中和澄清池中分別設有由電機驅動的第一攪拌器和第二攪拌器,集水沉淀池和反應絮凝池之間通過第一排水泵連接,反應絮凝池和澄清池之間通過第二排水泵連接。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投入成本低,方便實用,通過集水沉淀池,反應絮凝池和中和澄清池進行三步凈化處理,分別有效去除廢水中的固體雜質、有機物、無機物,調節酸堿平衡度,使廢水達到工業排放標準,有效降低廢水處理成本。
【IPC分類】C02F9/04
【公開號】CN205387512
【申請號】CN201620071601
【發明人】張良
【申請人】浙江吳越人家新材料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7月20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