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水處理,具體是混凝沉淀預處理裝置及動態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1、目前,我國采用常規處理工藝的凈水廠沉淀池出水濁度大部分都在1~3ntu,濾池出水濁度一般不超過1ntu;國內常規處理工藝后需增加膜過濾深度處理后方能使供水濁度達到不高于0.1ntu的水平。為了在不增加運行成本的條件下,保證供水水質達到國家最新頒布的106項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國內外從預處理、常規工藝的強化、深度處理等多方面開發了眾多給水處理技術。其中,混凝過程作為水處理工藝流程中不可缺少的前置關鍵環節,其效果的好壞往往決定后續工藝流程的運行工況、最終出水質量和成本費用,因此混凝是水處理工程中重要的研究開發領域之一。
2、公開號為cn117735690a的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污水混凝處理裝置,涉及污水處理裝置技術領域。本申請包括:存放桶,用于存放污水,所述存放桶上安裝有進水管與出水管,所述存放桶上安裝有攪拌件,攪拌件用于對存放桶內的污水進行攪拌;投放件,其數量有兩個,投放件安裝在存放桶上,投放件用于將絮凝劑或助凝劑投放到存放桶內。該申請通過在存放桶上安裝有攪拌件與投放件,在使用時,將絮凝劑與助凝劑放置到不同的投放件內,并通過投放件投放到不同的內腔中,在進行投放時,通過攪拌件的配合,對開合件進行驅動,使得開合件先對一個開口解除遮擋,使得絮凝劑加入到存放桶內,而后隨著攪拌件的繼續工作,使得另一個開口被打開,使得助凝劑加入到存放桶內。
3、上述公開的污水混凝處理裝置的自動化程度和自由度一般,在向廢水中加入絮凝劑時存在容易存在死角,并且在絮凝完成后不能對廢水進行多重過濾,缺少一種可調節的多重凈化結構。因此,針對以上現狀,迫切需要開發混凝沉淀預處理裝置,以克服當前實際應用中的不足。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發明的目的在于:為了解決現有的污水混凝處理裝置的自動化程度和自由度一般,在向廢水中加入絮凝劑時存在容易存在死角,并且在絮凝完成后不能對廢水進行多重過濾,缺少一種可調節的多重凈化結構等問題,提供混凝沉淀預處理裝置及動態控制方法。
2、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混凝沉淀預處理裝置,包括絮凝機構和過濾機構,所述絮凝機構包括絮凝池,所述絮凝池的中部固定設置有滑桿,所述滑桿上滑動設置有往復運動的舉升座;所述絮凝池的外壁上安裝有對稱的擺動電機,所述擺動電機的輸出端設置有相互配合的擺臂,所述舉升座的兩側設置有聯動臂,所述聯動臂與擺臂活動連接;所述絮凝池的頂部設置有環槽,所述絮凝池的的頂部開設有多組排水槽;所述舉升座的頂部固定設置有多組連接臂,所述連接臂上固定設置有環形的刮擦環;當所述舉升座沿著所述滑桿一邊擺動一邊上下往復運動時,所述刮擦環對排水槽進行刮擦清潔;所述過濾機構包括位于所述絮凝池下方的分流倉,所述分流倉的兩側設置有對稱的分流管,所述分流管的末端開設有多組內濾孔;所述分流管上還安裝有支撐架,所述支撐架的外側固定設置有與所述分流管同軸心設置的弧板,所述弧板的外側固定設置有與所述分流管的末端配合的擋板,所述弧板的內部開設有收納腔,所述收納腔內轉動設置有運動濾網,所述運動濾網上開設有直徑小于所述內濾孔的外濾孔。
3、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舉升座的外壁上間隔設置有多組加藥懸臂,所述加藥懸臂上設置有多組噴管;所述絮凝池的外壁上設置有安裝架,所述安裝架上設置有儲藥筒,所述儲藥筒的出料口處安裝有加壓泵,所述加壓泵通過軟管與所述舉升座連通。
4、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擺臂的內部開設有球形腔,所述球形腔的內部安裝有球座,所述聯動臂貫穿所述球座并與其活動連接。
5、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絮凝池的底部設置有位于所述分流倉上方的排泄管,所述排泄管上安裝有閥門一;所述環槽的底部設置有出水管,所述絮凝池的外壁上還設置有控制面板。
6、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撐架上開設有與所述分流管配合的內開腔,所述擋板上開設有與所述分流管末端配合的外開腔;所述分流管的末端還設置有排放管,所述排放管上安裝有閥門二。
7、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撐架上開設有與所述收納腔連通的轉動槽,所述運動濾網的一側固定連接有齒圈,所述運動濾網通過所述齒圈轉動設置在所述支撐架上;所述支撐架上還安裝有調節電機,所述調節電機的輸出端安裝有與所述齒圈嚙合的驅動齒輪。
8、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運動濾網的外側固定設置有密封軌道,所述擋板的內壁上開設有與其配合的密封槽。
9、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分流管的頂部開設有貫穿的滑動座,所述滑動座上滑動設置有刮擦件,所述支撐架上還安裝有清潔氣缸,所述清潔氣缸的輸出端與所述刮擦件固定連接。
10、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刮擦件包括內環和外環兩部分,所述內環與所述分流管的內壁抵接;所述外環由下刮擦部和上刮擦部兩部分組成,所述下刮擦部與所述運動濾網的內壁抵接,所述上刮擦部與所述弧板的內壁抵接。
11、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該混凝沉淀預處理裝置的動態控制方法,包括:s1.通過舉升座上的多組加藥懸臂和噴管向絮凝池內加入絮凝劑,當舉升座沿著滑桿上下往復運動時同步擺動;s2.絮凝池水中的雜質與絮凝劑發生反應生成絮狀物并堆積在絮凝池的底部,上層的澄清水通過環槽排出;s3.包含有大量絮狀物的底層水通過排泄管進入到分流倉和分流管中;s4.當需要對底層水多次過濾時,啟動調節電機并驅動運動濾網旋轉,此時底層水依次通過內濾孔和外濾孔完成雙重過濾;s5.當只需要單次過濾時,啟動調節電機并驅動運動濾網縮回到收納腔中,此時底層水通過內濾孔實現單次過濾。
12、本發明通過改進在此提供混凝沉淀預處理裝置及動態控制方法,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1、本發明通過儲藥筒和噴管的配合可以向絮凝池內加入絮凝劑,當兩側的擺動電機帶動擺臂轉動時,在球座和聯動臂的配合下舉升座一邊擺動一邊上下往復運動,從而提高了加藥懸臂的運動范圍并避免產生死角。當舉升座沿著滑桿一邊擺動一邊上下往復運動時,刮擦環可以對排水槽進行刮擦清潔,避免少量絮狀物堵塞排水槽結構,該結構穩定有效,也提高了該混凝沉淀預處理裝置的絮凝效果。
14、2、本發明通過分流管上的內濾孔可以對絮凝池底部沉積的含有大量絮狀物的底層水進行過濾,當需要對底層水多次過濾時,啟動調節電機并驅動運動濾網旋轉,此時底層水依次通過內濾孔和外濾孔完成雙重過濾。當只需要單次過濾時,啟動調節電機并驅動運動濾網縮回到收納腔中,該設計提高了該混凝沉淀預處理裝置的自由度和過濾效率。
1.混凝沉淀預處理裝置,包括絮凝機構(1)和過濾機構(2),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機構(1)包括絮凝池(101),所述絮凝池(101)的中部固定設置有滑桿(108),所述滑桿(108)上滑動設置有往復運動的舉升座(113);所述絮凝池(101)的外壁上安裝有對稱的擺動電機(109),所述擺動電機(109)的輸出端設置有相互配合的擺臂(110),所述舉升座(113)的兩側設置有聯動臂(114),所述聯動臂(114)與擺臂(110)活動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沉淀預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池(101)的外壁上設置有安裝架(117),所述安裝架(117)上設置有儲藥筒(118),所述儲藥筒(118)的出料口處安裝有加壓泵(119),所述加壓泵(119)通過軟管(120)與所述舉升座(113)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沉淀預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擺臂(110)的內部開設有球形腔(111),所述球形腔(111)的內部安裝有球座(112),所述聯動臂(114)貫穿所述球座(112)并與其活動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混凝沉淀預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池(101)的底部設置有位于所述分流倉(201)上方的排泄管(102),所述排泄管(102)上安裝有閥門一(103);所述環槽(104)的底部設置有出水管(106),所述絮凝池(101)的外壁上還設置有控制面板(107)。
5.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混凝沉淀預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架(207)上開設有與所述分流管(202)配合的內開腔(208),所述擋板(209)上開設有與所述分流管(202)末端配合的外開腔(215);所述分流管(202)的末端還設置有排放管(205),所述排放管(205)上安裝有閥門二(206)。
6.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混凝沉淀預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架(207)上開設有與所述收納腔(211)連通的轉動槽(212),所述運動濾網(213)的一側固定連接有齒圈(214),所述運動濾網(213)通過所述齒圈(214)轉動設置在所述支撐架(207)上;所述支撐架(207)上還安裝有調節電機(216),所述調節電機(216)的輸出端安裝有與所述齒圈(214)嚙合的驅動齒輪(217)。
7.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混凝沉淀預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運動濾網(213)的外側固定設置有密封軌道(218),所述擋板(209)的內壁上開設有與其配合的密封槽(219)。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沉淀預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管(202)的頂部開設有貫穿的滑動座(204),所述滑動座(204)上滑動設置有刮擦件(221),所述支撐架(207)上還安裝有清潔氣缸(220),所述清潔氣缸(220)的輸出端與所述刮擦件(221)固定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混凝沉淀預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擦件(221)包括內環(222)和外環(223)兩部分,所述內環(222)與所述分流管(202)的內壁抵接;所述外環(223)由下刮擦部(225)和上刮擦部(226)兩部分組成,所述下刮擦部(225)與所述運動濾網(213)的內壁抵接,所述上刮擦部(226)與所述弧板(210)的內壁抵接。
10.根據權利要求1-9任一項所述的混凝沉淀預處理裝置的動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