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冷鐓機氣射流式油霧處理附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油霧回收處理裝置,尤其是涉及一種冷鐓機氣射流式油霧處理附機。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冷鐓機在金屬鐓粗急劇塑性變形和鐓切加工等工況條件下會產生大量的 熱量,因此必須對冷鐓機進行冷卻,而用以潤滑或冷卻的油性液體澆在長時間高速運轉 的溫度較高的金屬工件上時極易汽化,從而產生大量的油霧,這些油霧廢氣中含有丙稀 醛、多氯聯苯等有毒害的物質和異味,油霧廢氣漂浮在大氣中不僅重度污染了生產環境 也極大的危害了操作者的健康。另一方面,在冷鐓機工作過程中,因潤滑或冷卻需要將 耗費大量的油性液體。
目前,對油霧廢氣的處理普遍采用單體離心式風機將油霧廢氣抽出到生產環境外, 這種方法雖然有效避免了油霧廢氣對生產環境的污染也保證了操作者的健康,但同時給 生態環境造成了污染,給更多的人們帶來了健康危害,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油霧廢氣的污 染問題。為解決上述問題,也有采用集群式大系統進行處理,但這種方法工程投入大、 能耗大,系統的維修、清洗等成本高,使用范圍較窄。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有效防止潤滑或冷卻冷鐓機的金屬工 件時產生的油霧污染環境,且結構簡單的冷鐓機氣射流式油霧處理附機。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冷鐓機氣射流式油霧處理附 機,該附機包括殼體和內膽,所述的內膽內設置有利用負壓原理收集油霧的油霧收集室、 親油性多孔降速板、噴淋室、排氣組件和回油組件,所述的油霧收集室的前端設置有噴 射嘴,所述的噴射嘴與外部的壓縮空氣管路連接,所述的油霧收集室的下端設置有集霧 罩,所述的油霧收集室的后端通過霧氣混合管道與所述的親油性多孔降速板連接,所述 的噴淋室設置在所述的親油性多孔降速板的后端,所述的回油組件設置在所述的親油性 多孔降速板和所述的噴淋室的下端,所述的回油組件與外部的油箱連接,所述的排氣組件設置在所述的噴淋室的后端。
所述的外殼與所述的內膽之間設置有發泡劑,所述的發泡劑為聚胺脂發泡劑。 所述的噴淋室包括用于噴灑冷卻油液的噴淋頭。 所述的噴淋頭的后端設置有親油性濾網。 所述的親油性濾網由多孔性或纖維性的材料制成。
所述的回油組件包括集油池和回油管,所述的回油管的一端與外部的冷鐓機的油箱 連接。
所述的回油管上設置有濾油器。
所述的排氣組件包括排氣管,所述的排氣管內設置有活性碳濾體。
所述的排氣管上設置有消聲器。
所述的內膽的外表面設置有水冷卻管。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在于利用拉法爾噴射嘴吸入壓縮空氣,并將吸入的 壓縮空氣以高速度噴出進入油霧收集室形成跨音速氣流,在負壓作用下,跨音速氣流巻 吸兩側的油霧和空氣,吸入油霧收集室的油霧和空氣與跨音速氣流相合形成油霧氣流并 通過霧氣混合管道進入親油性多孔降速板,油霧氣流中含有的部分油珠被親油性多孔降 速板吸附,吸附的油珠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回油組件的集油池中,油霧氣流經親油性多孔 降速板降速后進入噴淋室,在噴淋室中使用冷卻油液對油霧氣流進行冷卻,最后油珠粘 附在冷卻油液上流入回油組件的集油池中,而氣流通過排氣組件排出進入大氣中,不僅 有效的防止了用潤滑或冷卻的油性液體澆在長時間高速運轉的溫度較高的金屬工件上 時產生的大量油霧進入大氣而污染環境,而且回收的油液能夠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親 油性濾網的設置使殘余油霧氣流中的油霧粘附在濾網上,經重力作用流入回油組件中; 排氣管中活性碳濾體的設置可以有效的吸附氣流中的異味;此外,本發明結構簡單、工 作可靠、功耗小。
圖l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所示, 一種冷鐓機氣射流式油霧處理附機,該附機包括殼體1和內膽2,內 膽2內設置有利用負壓原理收集油霧的油霧收集室2K親油性多孔降速板22、噴淋室 23、排氣組件和回油組件,油霧收集室21的前端設置有多支噴射嘴24,噴射嘴24與外部的壓縮空氣管路(圖中未示出)連接,油霧收集室21的下端設置有集霧罩25,油霧 收集室21的后端通過霧氣混合管道26與親油性多孔降速板22連接,噴淋室23設置在 親油性多孔降速板22的后端,回油組件設置在親油性多孔降速板22和噴淋室23的下 端,回油組件與外部的冷鐓機的油箱(圖中未示出)連接,排氣組件設置在噴淋室23 的后端。本實施例中噴射嘴24可采用拉法爾噴射嘴。
外殼1與內膽2之間設置有發泡劑3,在本實施例中發泡劑3采用聚胺脂發泡劑; 內膽2的外表面設置有回形水冷卻管4,用于對內膽2內各部件的進行冷卻。
上述噴淋室23包括用于噴灑冷卻油液的噴淋頭231,噴淋頭231對經親油性多孔降 速板22降速后的油霧氣流進行快速冷卻處理。噴淋頭231的后端設置有親油性濾網232, 親油性濾網232由多孔性或纖維性的材料制成,在此,親油性濾網232可以設置多層, 這樣排出的氣流更為潔凈,在本實施例中設置有兩層親油性濾網。
上述回油組件包括集油池271和回油管272,回油管272的一端與外部的冷鐓機的 油箱連接,回油管272上設置有濾油器273,濾油器273可采用現有的濾油裝置,其主 要作用是將金屬塵粒與油液分隔開,使回收的油液更潔凈。
上述排氣組件包括排氣管281,排氣管281內設置有活性碳濾體282,活性碳濾體 282用于吸附氣流中的異味及少量的油珠、金屬塵,使得從排氣管281排出的氣流更潔 凈。排氣管281上設置有消聲器283。
本發明附機的工作原理為拉法爾噴射嘴24通過外部的壓縮空氣管路吸入外部的 壓縮空氣,用壓縮空氣作為原始動力源,拉法爾噴射嘴24再將吸入的壓縮空氣以高速 度噴出進入油霧收集室21后形成跨音速氣流,在負壓作用下,跨音速氣流巻吸兩側的 油霧和空氣一起沿著設置在油霧收集室21下端的集霧罩25向油霧收集室21運動,被 吸入油霧收集室21的油霧和空氣與跨音速氣流混合形成油霧氣流并通過霧氣混合管道 26流入親油性多孔降速板22中,高速的油霧氣流在進入親油性多孔降速板22之前,油 霧氣流中含有的固相金屬塵粒和粘附在金屬塵粒上的油珠被親油性多孔降速板22吸附, 吸附的油珠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回油組件的集油池271中,同時親油性多孔降速板22對 進入的高速油霧氣流進行降速處理,降速處理后的油霧氣流進入噴淋室23,噴淋室23 中的噴淋頭231將冷卻油液噴灑在高于常溫的油霧氣流上對其進行冷卻,本來夾在油霧 氣流中的油珠及金屬塵粒粘附在噴灑出的冷卻油液中流入回油組件的集油池271中,而 殘余的油霧氣流繼續行進,穿過兩層親油性濾網232,使油霧氣流中剩余的油珠及金屬 塵粒粘附在親油性濾網232上,經重力作用,粘附在親油性濾網232上的油珠及金屬塵 粒流入回油組件的集油池271中,集油池271中的油液通過濾油器273從回油管272流 出至外部的油箱中,而氣流繼續行進通過活性碳濾體282,活性碳濾體282將夾雜在氣 流中的少量金屬塵粒、油珠及異味再次吸附溢出潔凈氣流,潔凈氣流穿過消聲器283從 排氣管281排出進入大氣中。
權利要求
1、一種冷鐓機氣射流式油霧處理附機,其特征在于該附機包括殼體和內膽,所述的內膽內設置有利用負壓原理收集油霧的油霧收集室、親油性多孔降速板、噴淋室、排氣組件和回油組件,所述的油霧收集室的前端設置有噴射嘴,所述的噴射嘴與外部的壓縮空氣管路連接,所述的油霧收集室的下端設置有集霧罩,所述的油霧收集室的后端通過霧氣混合管道與所述的親油性多孔降速板連接,所述的噴淋室設置在所述的親油性多孔降速板的后端,所述的回油組件設置在所述的親油性多孔降速板和所述的噴淋室的下端,所述的回油組件與外部的油箱連接,所述的排氣組件設置在所述的噴淋室的后端。
2、 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冷鐓機氣射流式油霧處理附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外殼與所述的內膽之間設置有發泡劑,所述的發泡劑為聚胺脂發泡劑。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冷鐓機氣射流式油霧處理附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噴淋室包括用于噴灑冷卻油液的噴淋頭。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冷鐓機氣射流式油霧處理附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噴淋頭的后端設置有親油性濾網。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冷鐓機氣射流式油霧處理附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親油性濾網由多孔性或纖維性的材料制成。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冷鐓機氣射流式油霧處理附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回油組件包括集油池和回油管,所述的回油管的一端與外部的冷鐓機的油箱連接。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冷鐓機氣射流式油霧處理附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回油管上設置有濾油器。
8、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冷鐓機氣射流式油霧處理附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排氣組件包括排氣管,所述的排氣管內設置有活性碳濾體。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冷鐓機氣射流式油霧處理附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排氣管上設置有消聲器。
10、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冷鐓機氣射流式油霧處理附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內膽的外表面設置有水冷卻管。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冷鐓機氣射流式油霧處理附機,包括殼體和內膽,內膽內設置有油霧收集室、親油性多孔降速板、噴淋室、排氣組件和回油組件,油霧收集室前端設置有噴射嘴,其下端設置有集霧罩,優點在于利用噴射嘴吸入壓縮空氣,在油霧收集室內形成跨音速氣流,在負壓作用下,跨音速氣流卷吸兩側油霧,吸入的油霧與跨音速氣流相合并通過霧氣混合管道穿過降速板降速后進入噴淋室,在噴淋室中使用冷卻油液對油霧氣流進行冷卻,最后油珠粘附在冷卻油液上流入回油組件的集油池中,而氣流通過排氣組件排出,不僅防止了用潤滑或冷卻的油性液體澆在長時間高速運轉的金屬工件上時產生的大量油霧進入大氣而污染環境,而且回收的油液能夠得到有效利用。
文檔編號B01D47/10GK101444691SQ20081016302
公開日2009年6月3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4日 優先權日2008年12月4日
發明者何紅君, 徐高春, 李忠明, 林金生 申請人:寧波思進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