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反應釜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帶有尾氣收集的反應釜裝置。
背景技術:
反應釜的廣義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學反應的容器,通過對容器的結構設計與參數配置,實現工藝要求的加熱、蒸發、冷卻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反應釜是綜合反應容器,根據反應條件對反應釜結構功能及配置附件的設計。從開始的進料-反應-出料均能夠以較高的自動化程度完成預先設定好的反應步驟,對反應過程中的溫度、壓力、力學控制(攪拌、鼓風等)、反應物/產物濃度等重要參數進行嚴格的調控。其結構一般由釜體、傳動裝置、攪拌裝置、加熱裝置、冷卻裝置、密封裝置組成。相應配套的輔助設備:分餾柱、冷凝器、分水器、收集罐、過濾器等。
目前,工業上常用的除水的方法是往反應體系中加入帶水劑,利用帶水劑與水或反應物形成二元或三元共沸物而將水帶出反應體系,打破了反應的熱力學平衡,使反應向有利于生成酯的方向進行。常用的帶水劑有苯、甲苯、二甲苯、氯仿、四氯化碳等,但它們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制得的產品中往往會有少許帶水劑的殘留而影響產品質量,而且在蒸餾過程中會從體系中逸出對環境造成污染。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為了解決以上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帶有尾氣收集的反應釜裝置。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帶有尾氣收集的反應釜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應釜裝置包括反應釜、反應釜支架、攪拌器、鼓泡器、冷凝器、分水器、尾氣處理瓶以及尾氣傳輸部件;所述反應釜支架設有固定平臺以及支架底座,所述反應釜固定于所述固定平臺上,所述反應釜上還設有進料口以及出料口,所述鼓泡器設于所述反應釜底部,所述反應釜頂部插有溫度計;所述分水器連接于所述反應釜右上角,與所述反應釜連通,所述冷凝器位于分水器上方,且與分水器連通,所述冷凝器的出氣孔通過尾氣傳輸部件連入到尾氣處理瓶,所述尾氣處理瓶設置于固定平臺上;所述攪拌器位于所述反應釜內部;
所述尾氣傳輸部件包括連接管、尾氣緩沖腔、若干尾氣分支管以及若干尾氣出氣管,所述連接管一端連接所述冷凝器的出氣孔,另一端連接所述尾氣緩沖腔,所述尾氣分支管連接所述尾氣緩沖腔,且與所述尾氣緩沖腔連通;所述尾氣出氣管與所述尾氣分支管連通,且所述尾氣出氣管朝向所述尾氣處理瓶底部。
在其中一實施例中,所述反應釜裝置還包括尾氣吸收層,所述尾氣吸收層至少為兩層,其中一層位于所述分水器內,另一層位于所述冷凝器內。
在其中一實施例中,所述若干尾氣分支管等間距分布于所述尾氣緩沖腔表面,且相鄰的兩個尾氣分支管長度相同。
在其中一實施例中,所述尾氣出氣管與所述尾氣分支管之間的夾角為45°。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反應釜裝置,首先中間帶有攪拌器,并且攪拌器為長方形,長方形內部以及邊框都帶有攪拌件,且轉速可以與長方形同步也可以異步,這樣攪拌更加充分;其次,為了能到達更好的混合效果,還設有鼓泡器,在反應釜底部進行鼓泡,并且氣體出口朝向反應釜底部,避免液體倒流,并且采用分支結構且長度不同隨機分布,這樣能夠有更多的氣孔以及更加融合充分;最后,帶有尾氣收集處理部件,這樣可以很好的防止氣體污染,采用所述連接管一端連接所述冷凝器的出氣孔,另一端連接所述尾氣緩沖腔,所述尾氣分支管連接所述尾氣緩沖腔,且與所述尾氣緩沖腔連通;所述尾氣出氣管與所述尾氣分支管連通,且所述尾氣出氣管朝向所述尾氣處理瓶底部,使尾氣充分處理,達到零排放。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
圖1 為一種帶有尾氣收集的反應釜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 為一種帶有尾氣收集的反應釜裝置中攪拌器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3 為一種帶有尾氣收集的反應釜裝置中鼓泡器結構示意圖;
圖4為一種帶有尾氣收集的反應釜裝置中尾氣收集部件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設置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實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和/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請參閱圖1,一種帶有尾氣收集的反應釜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應釜裝置100包括反應釜10、反應釜支架20、攪拌器30、鼓泡器40、冷凝器50、分水器60、尾氣處理瓶80以及尾氣傳輸部件90;所述反應釜支架20設有固定平臺22以及支架底座21,所述反應釜10固定于所述固定平臺22上,所述反應釜10上還設有進料口11以及出料口12,所述鼓泡器40設于所述反應釜10底部,所述反應釜10頂部插有溫度計14;所述分水器60連接于所述反應釜10右上角,與所述反應釜10連通,所述冷凝器50位于分水器60上方,且與分水器60連通,所述冷凝器50的出氣孔通過尾氣傳輸部件90連入到尾氣處理瓶80,所述尾氣處理瓶80設置于固定平臺22上;所述攪拌器30位于所述反應釜10內部。
請參閱圖4,其中,所述尾氣傳輸部件90包括連接管、尾氣緩沖腔91、若干尾氣分支管92以及若干尾氣出氣管93,所述連接管一端連接所述冷凝器50的出氣孔,另一端連接所述尾氣緩沖腔91,所述尾氣分支管92連接所述尾氣緩沖腔91,且與所述尾氣緩沖腔91連通;所述尾氣出氣管93與所述尾氣分支管92連通,且所述尾氣出氣管93朝向所述尾氣處理瓶80底部。
請參閱圖2,其中,所述攪拌器30為長方形框架,所述框架內設有螺旋式攪拌器31,所述螺旋式攪拌器31至少為兩個,且對稱設置;其中所述攪拌器30與所述螺旋式攪拌器31同步旋轉或異步旋轉。
請參閱圖3,其中,所述鼓泡器40包括進氣管道401、若干進氣分支管道402以及若干出氣管403,所述進氣管道401與進氣口41連接,所述進氣口41連接進氣裝置,所述進氣分支管道402與所述進氣管道401連通,且為一整體,所述出氣管403與所述進氣分支管道402連通,且出氣管403方向朝向所述反應釜10底部。
為了解決空氣污染的問題,請參閱圖1,其中,所述反應釜裝置100還包括尾氣吸收層70,所述尾氣吸收層70至少為兩層,其中一層位于所述分水器60內,另一層位于所述冷凝器50內。
另一優選方案,所述長方形框架包括豎桿301、第一攪拌棍302以及第二攪拌棍303,所述第一攪拌棍302以及第二攪拌棍303固定設置于所述豎桿301上,所述第一攪拌棍302長度大于所述第二攪拌棍303長度。
另一優選方案,所述若干進氣分支管道402隨機分布于所述進氣管道401,且相鄰的兩個進氣分支管道402長度不同。
另一優選方案,所述若干尾氣分支管92等間距分布于所述尾氣緩沖腔91表面,且相鄰的兩個尾氣分支管92長度相同。
另一優選方案,所述第二攪拌棍303長度為所述第一攪拌棍302長度的三分之二。
另一優選方案,所述相鄰的兩個進氣分支管道402長度差的絕對值1cm~2.5cm。
另一優選方案,所述尾氣出氣管93與所述尾氣分支管92之間的夾角為45°。
本實用新型的反應釜裝置,首先中間帶有攪拌器,并且攪拌器為長方形,長方形內部以及邊框都帶有攪拌件,且轉速可以與長方形同步也可以異步,這樣攪拌更加充分;其次,為了能到達更好的混合效果,還設有鼓泡器,在反應釜底部進行鼓泡,并且氣體出口朝向反應釜底部,避免液體倒流,并且采用分支結構且長度不同隨機分布,這樣能夠有更多的氣孔以及更加融合充分;最后,帶有尾氣收集處理部件,這樣可以很好的防止氣體污染,采用所述連接管一端連接所述冷凝器的出氣孔,另一端連接所述尾氣緩沖腔,所述尾氣分支管連接所述尾氣緩沖腔,且與所述尾氣緩沖腔連通;所述尾氣出氣管與所述尾氣分支管連通,且所述尾氣出氣管朝向所述尾氣處理瓶底部,使尾氣充分處理,達到零排放。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在上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是本實用新型能夠以很多不同于上面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內涵的情況下做類似改進,因此本實用新型不受上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并且,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