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污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油泥污水快速處理設備。
背景技術:
生活污水中,由于各種油脂排放入污水中,使污水中的各種垃圾粘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極易難以處理的油泥類雜質;而在工業污水中,由于各種化工原料的使用,也使各種工業垃圾粘合在一起形成油泥類雜質,而油泥類雜質在污水中必須將其分離后進行處理。
目前,污水處理過程中所采用的泥水分離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利用帶式壓濾機、板框壓濾機、離心脫水機等裝置對污水實施脫水、油泥壓制;另一種是利用氣浮池、沉淀池、過濾器等裝置將泥水進行初步有效的分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還出現了袋式過濾器、介質過濾器等各種效果良好的設備。
此外,專利號為cn105688487a的專利中公開了一種高壓泥水分離裝置及泥水分離方法,包括動力裝置和泥水分離單元,雖然采用此專利技術方案解決了現有技術中高能耗、低效率的問題,但是在運行過程中,由于油泥粘附性強,容易出現堵塞,需要定期進行清洗,增加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以上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油泥污水快速處理設備,利用油泥比重大于污水的特性,使油泥沉積在第一分離輥與第二分離輥相切位置的上方夾角處形成油泥沉淀區內,并在第二分離輥上設置平劈部,利用平劈部與第一分離輥之間形成的縫隙使沉積的油泥滑入濾水箱內,油泥與污水快速分離,解決油泥污水分離的技術問題,并且實現無需定期清洗的技術效果。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油泥污水快速處理設備,包括:
處理箱,所述處理箱為方形設置,其從上至下,依次包括污水區以及分離區,且在分離區處的一側壁上連通設置有排水管;
進水組件,所述進水組件設置于所述污水區的頂部,其用于對污水區輸入污水;
分離組件,所述分離組件設置于所述分離區處,其正對所述排水管設置,且其用于對所述污水區排出污水進行油泥分離工作,該分離組件包括導向斜板單元、第一分離輥、第二分離輥以及驅動單元,所述導向斜板單元位于所述分離區的頂部,其下方設置有所述第一分離輥與第二分離輥,所述驅動單元位于所述分離區的外側,其驅動所述第一分離輥與第二分離輥同步旋轉;
防水擋板組件,所述防水擋板組件設置于所述第二分離輥的上方,其位于所述排水管的下側,且其上端與所述處理箱固定連接,其下端與所述第二分離輥彈性抵觸設置;
彈性刮板組件,所述彈性刮板組件設置于所述第二分離輥下方,其下端與所述處理箱的側壁固定連接,其上端與所述分離組件彈性抵觸設置;
濾水組件,所述濾水組件設置于所述第一分離輥與第二分離輥的正下方,其用于對所述分離組件分離出的油泥進行水分濾除。
作為改進,所述第一分離輥與第二分離輥的兩端均轉動設置于所述處理箱長度方向的兩側壁上,且該第二分離輥位于所述第一分離輥的一側下方所述第一分離輥與第二分離輥相切設置,并在相切位置處的上方夾角處形成油泥沉淀區。
作為改進,所述第二分離輥的周向上沿其軸向設置有平劈部。
作為改進,所述進水組件包括:
進水管,所述進水管與所述污水區的頂部連通;
進水泵,所述進水泵設置于所述進水管上,其位于所污水區的頂部。
作為改進,所述污水區的底板上設置有傾斜的出水管,該出水管連通所述污水區與分離區。
作為改進,所述斜板單元包括:
第一導流板,所述第一導流板傾斜設置于所述污水區底板的正下方,其上端部正對所述出水管的出水口設置,且其傾斜方向與該出水管傾斜方向相反,相互呈交錯設置;
第二導流板,所第二導流板位于所述第一導流板的下方,其上端部位于該第一導流板的末端位置處,且其與該第一導流板傾斜方向相反,相互呈交錯設置,該第二導流板的末端與所述第一分離輥抵觸設置。
作為改進,所述驅動單元包括:
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設置于所述處理箱的外部一側,其通過皮帶傳動的方式與所述第二分離輥的一側連接;
主動齒輪,所述主動齒輪相對于所述驅動電機設置于所述處理箱的另一側,其套設于所述第二分離輥上;
從動齒輪,所述從動齒輪與所述主動齒輪均位于所述處理箱的同一側,其套設于所述第一分離輥上,且其與所述主動齒輪嚙合。
作為改進,所述防水擋板組件包括:
第一夾板,所述第一夾板設置于所述第二分離輥的上方,并位于所述排水管的下方,其上端與所述處理箱的側壁固定連接,且其下端指向所述第二分離輥,該第一夾板的中部開設有第一滑槽,該第一滑槽沿所述第一夾板長度方向設置;
擋水板,所述擋水板滑動設置于所述第一滑槽內,其下端與所述第二分離輥抵觸設置;
若干第一彈簧,所述第一彈簧均設置于所述第一滑槽內,其抵觸設置于所述第一夾板與所述擋水板之間。
作為改進,所述彈性刮板組件包括:
第二夾板,所述第二夾板位于所述第二分離輥的下方,其下端與所述處理箱的側壁固定連接,其上端指向所述第二分離輥,該第二夾板的中部開設有第二滑槽,該第二滑槽沿所述第二夾板的長度方向設置;
刮板,所述刮板滑動設置于所述第二滑槽內,其上端與所述第二分離輥抵觸設置;
若干第二彈簧,所述第二彈簧,均設置于所述第二滑槽內,其抵觸設置于所述第二夾板與所述刮板之間。
作為改進,所述濾水組件包括:
濾水箱,所述濾水箱位于所述第一分離輥于第二分離輥的正下方,其下底板上均布有若干的濾水孔;
集水斗,所述集水斗為倒金字塔形設置,其位于所述濾水箱的正下方,且其與所述處理箱的側壁固定連接;該集水斗的上端面對所述濾水箱進行支撐;
濾水管,所述濾水管與所述集水斗的底部連通;其用于輸出濾水箱內的污水;
翻轉門,所述翻轉門正對所述濾水箱設置,其轉動設置于所述處理箱的側壁上,且該側壁與翻轉門配合處設置有開口。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發明利用油泥比重大于污水的特性,使油泥沉積在第一分離輥與第二分離輥相切位置的上方夾角處形成油泥沉淀區內,并在第二分離輥上設置平劈部,利用平劈部與第一分離輥之間形成的縫隙使沉積的油泥滑入濾水箱內,油泥與污水快速分離,實現裝置無需定期清理,節約成本;
(2)本發明在第一分離輥和第二分離輥的上方設置了導向斜板單元,利用單向斜板單元延長在污水斜板上的流動的時間,使油泥沿斜板快速的滑落沉淀在油泥沉淀區內,提高油泥的沉淀效率;
(3)本發明在設置污水進水方式時,采用從處理箱頂部進水的方式,使污水可以從處理箱頂部自上而下流動,對第一分離輥與第二分離輥進行沖刷,使油泥不會發生黏附,保證第一分離輥與第二分離輥的清潔性;
(4)本發明在第二分離輥的上方設置了防水擋板組件,利用防水擋板組件對第二分離輥與處理箱之間的縫隙進行阻擋,使分離出油泥后的污水沿排水管向外輸出,且防水擋板組件在第二分離輥旋轉過程中,始終與其抵觸設置,沿其外表面的路徑滑動;
(5)本發明在第二分離輥的下方設置了彈性刮板組件,利用彈性刮板組件對第二分離輥進行油泥刮除,且在刮除過程中,彈性刮板組件始終抵觸設置在第二分離輥的外表面,清理高效;
(6)本發明在第一分離輥與第二分離輥的下方設置了濾水組件,通過濾水組件將分離后的油泥中的水分過濾,并對過濾的污水進行收集,且該過程完全依靠物理方式進行,無需額外增設動力機構;
綜上所述,本發明具有結構巧妙,污水處理效率高,后期無需清潔維護等優點,尤其適用于油泥污水處理技術領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a處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中b處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第一分離輥與第二分離輥配合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油泥輸出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導向斜板單元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濾水組件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順時針”、“逆時針”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設備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發明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實施例:
如圖1、圖2、圖5與圖6所示,一種油泥污水快速處理設備,包括:
處理箱1,所述處理箱1為方形設置,其從上至下,依次包括污水區11以及分離區12,且在分離區12處的一側壁上連通設置有排水管13;
進水組件2,所述進水組件2設置于所述污水區11的頂部,其用于對污水區11輸入污水;
分離組件3,所述分離組件3設置于所述分離區12處,其正對所述排水管13設置,且其用于對所述污水區11排出污水進行油泥分離工作,該分離組件3包括導向斜板單元31、第一分離輥32、第二分離輥33以及驅動單元34,所述導向斜板單元31位于所述分離區12的頂部,其下方設置有所述第一分離輥32與第二分離輥33,所述驅動單元34位于所述分離區12的外側,其驅動所述第一分離輥32與第二分離輥33同步旋轉;
防水擋板組件4,所述防水擋板組件4設置于所述第二分離輥33的上方,其位于所述排水管13的下側,且其上端與所述處理箱1固定連接,其下端與所述第二分離輥33彈性抵觸設置;
彈性刮板組件5,所述彈性刮板組件5設置于所述第二分離輥33下方,其下端與所述處理箱1的側壁固定連接,其上端與所述分離組件3彈性抵觸設置;
濾水組件6,所述濾水組件6設置于所述第一分離輥32與第二分離輥33的正下方,其用于對所述分離組件3分離出的油泥進行水分濾除。
其中,所述第一分離輥32與第二分離輥33的兩端均轉動設置于所述處理箱1長度方向的兩側壁上,且該第二分離輥33位于所述第一分離輥32的一側下方所述第一分離輥32與第二分離輥33相切設置,并在相切位置處的上方夾角處形成油泥沉淀區30。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分離輥33的周向上沿其軸向設置有平劈部331。
需要說明的是,通過利用斜板單元31對污水進行導向,使污水中的油泥沿斜板單元31進行滑動,最后在油泥沉淀區30沉淀,由于第一分離輥32與第二分離輥33相切設置,故油泥在沉淀區30內無法排出,不斷堆積,直至第二分離輥32旋轉至平劈部331與第一分離輥32形成縫隙時,油泥從縫隙受平劈部331的擠壓進入到濾水組件6內,由濾水組件6對油泥進行水分過濾。
進一步說明的是,由于油泥的在沉淀區30的沉淀堆積速度較快,在第二分離輥33旋轉一圈,平劈部331重新與第一分離輥32形成縫隙時,油泥再次在沉淀區30形成油泥堆積。
更進一步說明的是,由于平劈部331與第一分離輥32形成縫隙的時間很短,且油泥在下,污水在上,故油泥從縫隙通過時,污水無法從縫隙通過,而在污泥通過縫隙后,第一分離輥32又再次與第二分離輥33相切,將污水隔絕,使污水無法進入濾水組件6內。
具體說明的是,在平劈部331與第一分離輥32初始接觸時,第一分離輥32與第二分離輥33之間的夾角變大,油泥鋪在平劈部331上,隨著第二分離輥33的持續旋轉,第一分離輥32與第二分離輥33之間的夾角變小且形成縫隙,油泥被平劈部331擠壓且沿平劈部331滑落到濾水組件6內,之后第一分離輥32與第二分離輥33再度相切,再度形成油泥沉淀區30,繼續堆積油泥。
如圖7所示,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進水組件2包括:
進水管21,所述進水管21與所述污水區11的頂部連通;
進水泵22,所述進水泵22設置于所述進水管21上,其位于所污水區11的頂部。
需要說明的是,由進水泵22從頂部進水管21打入,使污水進入污水區11后,自上向下在處理箱1內流動,使處理箱1內各組件都處于沖刷狀態,不會發生油泥黏附,導致裝置堵塞,無需后期需要定期清理。
如圖7所示,如圖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污水區11的底板上設置有傾斜的出水管111,該出水管111連通所述污水區11與分離區12。
其中,所述斜板單元31包括:
第一導流板311,所述第一導流板311傾斜設置于所述污水區11底板的正下方,其上端部正對所述出水管111的出水口設置,且其傾斜方向與該出水管111傾斜方向相反,相互呈交錯設置;
第二導流板312,所第二導流板312位于所述第一導流板311的下方,其上端部位于該第一導流板311的末端位置處,且其與該第一導流板311傾斜方向相反,相互呈交錯設置,該第二導流板312的末端與所述第一分離輥32抵觸設置。
需要說明的是,通過第一導流板311與第二導流板312,延長污水在第一導流板311與第二導流板312流動時間,使污水中的油泥可以沿第一導流板311與第二導流板312進行充分的沉淀,避免了污水中的油泥沒有完全沉淀,再度隨污水排出處理箱1外。
進一步說明的是,第二導流板312與第一分離輥32的抵觸位置優選設置于所述第二導流板312的上方中部位置,避免第二導流板312與第一分離輥32形成夾角,使油泥在該夾角處堆積,導致油泥無法分離排出。
如圖2所示,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驅動單元34包括:
驅動電機341,所述驅動電機341設置于所述處理箱1的外部一側,其通過皮帶傳動的方式與所述第二分離輥33的一側連接;
主動齒輪342,所述主動齒輪342相對于所述驅動電機341設置于所述處理箱1的另一側,其套設于所述第二分離輥33上;
從動齒輪343,所述從動齒輪343與所述主動齒輪342均位于所述處理箱1的同一側,其套設于所述第一分離輥32上,且其與所述主動齒輪342嚙合。
需要說明的是,驅動電機341帶動第二分離輥33旋轉時,第一分離輥32通過主動齒輪342與從動齒輪343之間的嚙合傳動,與第二分離輥33同步旋轉。
進一步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同步旋轉的第一分離輥32與第二分離輥33優選為相向旋轉,在旋轉過程中,第二分離輥33上的平劈部331與第一分離輥32之間的縫隙由上向下變化,使平劈部331擠壓油泥,使油泥對進入到濾水組件6內。
如圖3所示,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防水擋板組件4包括:
第一夾板41,所述第一夾板41設置于所述第二分離輥33的上方,并位于所述排水管13的下方,其上端與所述處理箱1的側壁固定連接,且其下端指向所述第二分離輥33,該第一夾板41的中部開設有第一滑槽411,該第一滑槽411沿所述第一夾板41長度方向設置;
擋水板42,所述擋水板42滑動設置于所述第一滑槽411內,其下端與所述第二分離輥33抵觸設置;
若干第一彈簧43,所述第一彈簧43均設置于所述第一滑槽411內,其抵觸設置于所述第一夾板41與所述擋水板42之間。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第二分離輥33上設置有平劈部331,固定的擋水板無法對第二分離輥33與處理箱1之間的縫隙進行完美的封堵,因此,通過利用可以沿第一滑槽411的上下滑動的擋水板42與第二分離輥33抵觸設置,使擋水板42可以沿第二分離輥33的外表面路徑進行上下波動,但其仍與第二分離輥33始終處于抵觸的狀態,將污水進行阻隔,即使平劈部331與擋水板32接觸時,仍能對污水節能阻隔。
進一步說明的是,第一彈簧43處于壓縮狀態,其對擋水板42施加一個彈性壓力,使擋水板42緊緊的抵觸于第二分離輥33上。
如圖4所示,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彈性刮板組件5包括:
第二夾板51,所述第二夾板51位于所述第二分離輥33的下方,其下端與所述處理箱1的側壁固定連接,其上端指向所述第二分離輥33,該第二夾板51的中部開設有第二滑槽511,該第二滑槽511沿所述第二夾板51的長度方向設置;
刮板52,所述刮板52滑動設置于所述第二滑槽511內,其上端與所述第二分離輥33抵觸設置;
若干第二彈簧53,所述第二彈簧53,均設置于所述第二滑槽511內,其抵觸設置于所述第二夾板51與所述刮板52之間。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第二分離輥33對油泥的旋轉擠壓,故第二分離輥33上會粘附有油泥,需要對第二分離輥33進行清理,通過可以彈性壓縮的刮板52,使第二分離輥33旋轉過程中,刮板52會始終與第二分離輥33接觸,刮除其上的油泥。
進一步說明的是,在刮板52與第二架板51之間設置的第二彈簧53會自動對刮板52進行彈性調節,使刮板52對第二分離輥33產生壓力,更有效的對第二分離輥33上的污泥進行刮除。
如圖8所示,作為一種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濾水組件6包括:
濾水箱61,所述濾水箱61位于所述第一分離輥32于第二分離輥33的正下方,其下底板上均布有若干的濾水孔611;
集水斗62,所述集水斗62為倒金字塔形設置,其位于所述濾水箱61的正下方,且其與所述處理箱1的側壁固定連接;該集水斗62的上端面對所述濾水箱61進行支撐;
濾水管63,所述濾水管63與所述集水斗62的底部連通;其用于輸出濾水箱61內的污水;
翻轉門64,所述翻轉門64正對所述濾水箱61設置,其轉動設置于所述處理箱1的側壁上,且該側壁與翻轉門配合處設置有開口。
需要說明的是,濾水箱61用于收集自油泥沉淀區30輸出的油泥,油泥含有大量的水分,在落入濾水箱61內后,油泥的水分從濾水孔611內排出,由集水斗62進行收集,沿濾水管63排出到處理箱1外。
進一步說明的是,翻轉門64設置于與濾水箱61正對的處理箱1的側壁上,打開翻轉門64,可以將濾水箱61取出,并將其內的油泥倒出進行處理。
工作過程如下:
污水由進水泵22抽取通過進水管21進入到污水區11內,后由出水管111排到導向斜板單元31上,依次沿第一導流板311、第二導流板312進行流動,在流動過程中,由于油泥的比重比污水大,故油泥緊貼著第一導流板311與第二導流板312的表面進行沉淀,并堆積在油泥沉淀區30內,污水則從排水管14排出到處理箱1外,隨著第一分離輥32與第二分離輥33的相向轉動,直至平劈部331與第一分離輥32配合時,第一分離輥32與第二分離輥33之間形成縫隙,油泥沿縫隙進入到濾水箱61內,油泥從濾水箱61的底部的濾水孔611排到集水斗62內,從濾水管63排出。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