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混合裝置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膠乳和凝固劑混合裝置。
背景技術:
從膠乳制作標準膠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把橡膠與水分離的過程,主要經過3個主要工序:①凝固(化學脫水的過程);②壓縐、造粒(機械脫水);③干燥(物理脫水),3個過程的處理方法和條件對生膠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在上述3個過程中,凝固過程是最重要的,凝固的方法和條件不但對生膠性能有顯著影響,同時也影響后端壓縐、造粒和干燥,因此,要獲得較好的產品質量、提高質量穩定性,就要準確掌握膠乳凝固的各種方法和機理、影響的因素,控制適當的凝固條件,現有的混合裝置是將膠乳和凝固劑直接放到桶中進行并流混合,存在混合不均勻導致凝塊軟硬不一致,造成生產成本高,成品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膠乳和凝固劑混合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膠乳和凝固劑混合裝置,包括機身、進料口、下料口和第二皮帶輪,所述機身的頂端和底端分別安裝進料口和下料口,所述機身的右側底端安裝有電機,所述電機的右側安裝有第三皮帶輪,所述第三皮帶輪通過皮帶與第一皮帶輪,所述第一皮帶輪的左側安裝有第一轉桿,所述第一轉桿依次貫穿機身和軸承,所述第一轉桿的左端安裝有縱向攪拌葉,所述軸承的頂部安裝有固定桿,所述固定桿的頂端焊接在機身的內壁,所述第二皮帶輪的左端安裝有第二轉桿,所述第二轉桿的左端安裝有第一傘型齒輪,所述第一傘型齒輪與第二傘型齒輪嚙合相連,所述第二傘型齒輪的頂端安裝有第三轉桿,所述第三轉桿和第二轉桿的外壁均安裝有保護套,所述保護套的頂端安裝有直板,所述第三轉桿貫穿直板與橫向攪拌葉相連,所述橫向攪拌葉包括葉盤和固定螺栓,所述葉盤的外部圓周安裝有多個葉片,所述固定螺栓貫穿葉盤與第三轉桿相連,所述第二皮帶輪通過皮帶與第三皮帶輪相連。
優選的,所述進料口的內腔底部安裝有進料控制板,所述進料控制板包括進料板,所述進料板的正面中心位置安裝有固定扣,所述固定扣通過彈簧與進料口內壁相連,所述進料控制板的右端焊接有拉板,所述拉板的右端安裝有把手。
優選的,所述機身的左側安裝有檢修門。
優選的,所述所述機身的底端安裝有底座。
優選的,所述底座的底端安裝有墊片。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膠乳和凝固劑混合裝置,通過電機開始轉動,電機帶動第三皮帶輪轉動,第三皮帶輪通過皮帶帶動第一皮帶輪和第二皮帶輪轉動,第二皮帶輪帶動第二轉桿轉動,第二轉桿通過第一傘型齒輪和第二傘型齒輪的配合下帶動第三轉桿轉動,進而帶動橫向攪拌葉轉動,對物品進行橫向攪拌,第一轉桿轉動帶動縱向攪拌葉轉動,對流入的物品進行縱攪拌,通過縱向和橫向的攪拌,可以更加均勻的混合在一起,減少了凝塊軟硬不一致的請款發生,成品率高,減少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攪拌葉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進料控制板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機身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機身,2、進料口,3、進料控制板,301、彈簧,302、進料板,303、拉板,304、把手,305、固定扣,4、固定桿,5、軸承,6、第一皮帶輪,7、皮帶,8、第二皮帶輪,9、第三皮帶輪,10、電機,11、底座,12、下料口,13、保護套,14、墊片,15、檢修門,16、橫向攪拌葉,161、葉盤,162、固定螺栓,163、葉片,17、第一轉桿,18、第二轉桿,19、第一傘型齒輪,20、第二傘型齒輪,21、第三轉桿,22、縱向攪拌葉,23、直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4,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膠乳和凝固劑混合裝置,包括機身1、進料口2、下料口12和第二皮帶輪8,機身1的頂端和底端分別安裝進料口2和下料口12,用于上料和下料,進料口2的內腔底部安裝有進料控制板3,可以控制進料速度,進料控制板3包括進料板302,進料板302的正面中心位置安裝有固定扣305,固定扣305通過彈簧301與進料口2內壁相連,進料控制板3的右端焊接有拉板303,拉板303的右端安裝有把手304,當拉動把手304,把手304通過拉板303帶動進料板302一起運動,通過調節進料板302與進料口2之間的間隙,可以調節進料速度,機身1的右側底端安裝有電機10,機身1的左側安裝有檢修門15,方便檢查機身1實用,機身1的底端安裝有底座11,用于支撐機身1,底座11的底端安裝有墊片14,增加摩擦力,防止機身1滑動,電機10的右側安裝有第三皮帶輪9,第三皮帶輪9通過皮帶7與第一皮帶輪6相連,第一皮帶輪6的左側安裝有第一轉桿17,第一轉桿17依次貫穿機身1和軸承5,通過第一轉桿17的左端安裝有縱向攪拌葉22,軸承5的頂部安裝有固定桿4,固定桿4的頂端焊接在機身1的內壁,可以防止第一轉桿17轉動移位的情況發生,第二皮帶輪8的左端安裝有第二轉桿18,第二轉桿18的左端安裝有第一傘型齒輪19,第一傘型齒輪19與第二傘型齒輪20嚙合相連,第二傘型齒輪20的頂端安裝有第三轉桿21,第三轉桿21和第二轉桿18的外壁均安裝有保護套13,保護套13可以防止液體流入對第三轉桿21和第二轉桿18的腐蝕,保護套13的頂端安裝有直板23,第三轉桿21貫穿直板23與橫向攪拌葉16相連,橫向攪拌葉16包括葉盤161和固定螺栓162,葉盤161的外部圓周安裝有8個葉片163,固定螺栓162貫穿葉盤161與第三轉桿21相連,第二皮帶輪8通過皮帶7與第三皮帶輪9相連。
工作時,接通電機10的外接電源,電機10開始工作轉動,電機10帶動第三皮帶輪9轉動,第三皮帶輪19通過皮帶7帶動第一皮帶輪6和第二皮帶輪8轉動,第二皮帶輪8帶動第二轉桿18轉動,第二轉桿18通過第一傘型齒輪19和第二傘型齒輪20的配合下帶動第三轉桿21轉動,進而帶動橫向攪拌葉16轉動,對物品進行橫向攪拌,第一轉桿17轉動帶動縱向攪拌葉22轉動,對流入的物品進行縱攪拌。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同軸”、“底部”、“一端”、“頂部”、“中部”、“另一端”、“上”、“一側”、“頂部”、“內”、“前部”、“中央”、“兩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設置”、“連接”、“固定”、“旋接”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