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式沉淀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污水處理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蝶式沉淀器。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的豎流式沉淀池采用單層中心導流筒的方式進行布水,這樣的布水方式容易產生暗流,且水流分布較不均勻、存在水力死角;這就使得沉淀池的沉淀效率降低、水力停留時間增長、表面水力負荷減少。同時過長的水力停留時間還容易導致翻泥現象的出現,從而導致沉淀效果不佳、建設投資增加。因此構建合理的布水結構,提高沉淀池的沉淀效率成為污水處理工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精巧,顯著提升沉淀池沉淀效率的蝶式沉淀器。
[0004]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蝶式沉淀器,其安裝于豎流式沉淀池中,其包括進水管、以及由內至外依次設置的底部密封的內層二相導流筒和底部敞開的外層二相導流筒;所述外層二相導流筒底部安裝有支撐網格板,所述內層二相導流筒底部固定于支撐網格板上;所述進水管穿過外層二相導流筒與內層二相導流筒連通,進水管的出水口朝上;所述內層二相導流筒的底部安裝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通出外層二相導流筒向外;所述支撐網格板下方設置有釋放口,所述釋放口與沉淀池連通,釋放口下方設置有反射板。
[0005]為了更好的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0006]1、所述反射板與釋放口通過支撐板組件固定連接。通過直接固定釋放口與反射板,使設備按設定的流量要求成型,減輕現場組裝工作量。
[0007]2、所述進水管的出水口為上大下小的喇叭口狀。上大下小的喇叭口狀使得水流在反重力噴涌湍射過程中由于過水斷面面積變大,使得水流縱向速度頭損耗嚴重,進水過程,延長了水流停留時間,提高了懸浮顆粒聚集成片狀絮凝體的概率。
[0008]3、所述釋放口為上小下大的喇叭口狀。上小下大的喇叭口狀使得水流通過外層二相導流筒加速向下流動至支撐網格板位置時,由于過水斷面斷面的突然變大,水流由此湍射進入釋放口 ;在釋放口內過水斷面為連續逐漸變大,因此水流在其內保持著縱向加速向下流動、橫向激烈素動的端流狀態,提尚水流對反射板的沖擊力,提尚水流瑞射入沉淀池的沉淀區的效率。
[0009]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沉淀器具有內外雙層導流筒,其特殊設計使水流經歷了三次水力條件變化及兩次沉淀,且每次水力條件下水流均表現為橫向旋滾激烈紊動、質點碰撞、摻混的湍流狀態,大大提高了懸浮顆粒相互碰撞聚集的概率,促進了懸浮顆粒聚集成片狀絮凝體;不僅如此,水流中的懸浮顆粒還經歷了連續三次不同水力條件下的碰撞聚集,使得懸浮顆粒聚集成片狀絮凝體的概率得到了大大提高,為后續的成層下沉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當水流進入沉淀區時,由于水流的湍流運動使其在沉淀區下、中段損失了大部分能量,為處于沉淀區中、上段的成片絮凝體不至被破壞提供了有利條件,從而使成片絮凝體的成層下沉成為必然。水流在沉淀器內的流動過程一會上一會下,似蝴蝶飛舞時候的飛翔軌跡,這種全新的布水方式及結構,使水流更加均勻有效的分布于各階段的過水斷面上,使各階段的懸浮顆粒碰撞聚集更加徹底,最終達到水流出水SS及濁度低、延長沉淀池水力停留時間、提高沉淀池表面水力負荷及降低池體建設費用的目的。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蝶式沉淀器的俯視圖;
[0011]圖2為圖1的A-A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0013]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蝶式沉淀器,其安裝于豎流式沉淀池100中,包括進水管1、以及由內至外依次設置的底部密封的內層二相導流筒2和底部敞開的外層二相導流筒3 ;所述外層二相導流筒3底部安裝有支撐網格板4,所述內層二相導流筒2底部固定于支撐網格板4上;所述進水管I穿過外層二相導流筒3與內層二相導流筒2連通,進水管的出水口 11朝上,其形狀為上大下小的喇叭口狀;所述內層二相導流筒2的底部安裝有排泥管5,所述排泥管5通出外層二相導流筒3向外;所述支撐網格板4下方設置有釋放口 6,所述釋放口 6形狀為上小下大的喇叭口狀;所述釋放口 6與沉淀池100連通,釋放口 6下方設置有反射板7,所述反射板7與釋放口 6通過支撐板組件8固定連接。
[0014]本實施例中所述內層二相導流筒2、外層二相導流筒3、網格板4、反射板7的結構均為常規結構,在此不作贅述。
[0015]實施例中釋放口也可以直接固定于沉淀池內的支架上,但反射板與釋放口直接固定連接,使整套設備出廠就已成型,可以減輕現場安裝工作量。
[0016]工作時,水流經進水管I輸送,再通過反重力喇叭狀出水口 11進入內層二相導流筒2,此過程發生了第一次水力條件變化,具體為:水流在反重力噴涌湍射及過水斷面面積突然變大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水流縱向速度頭損耗嚴重,宏觀上表現為縱向初始速度變小、縱向加速度為減速的橫向紊動的減速上升運動,微觀上表現為質點的橫向旋滾、碰撞、摻混的減速上升運動,而水流能量則由動能及壓能轉化為位能。這就使得水體內的懸浮顆粒能夠在內層二相導流筒2內相互碰撞聚集成片狀絮凝體,而較大的絮凝體則能夠在減速上升中沉淀于內層二相導流筒2內,并最終通過內層排泥管5排出,此為第一次沉淀。
[0017]此后水流通過內層二相導流筒2上方開口溢入外層二相導流筒3,此過程發生了第二次水力條件變化,具體為:當水流由內層二相導流筒2減速上升至與外層二相導流筒3交界時,由于重力、上層水壓及過水斷面面積突然變大的共同作用,水流的縱向上升速度基本減至零;隨即,在重力及上層水壓的共同作用下,水流在縱向上開始做初速度為零的向下加速運動,橫向則延續之前的紊動,而水流能量由位能轉化為動能和壓能。此過程不僅使水流在過水斷面上分布更加均勻有效,也使得未能在內層二相導流筒2內沉淀下來的小微懸浮顆粒進一步地進行相互碰撞聚集,同時也增加了水力停留時間。
[0018]接著水流通過外層二相導流筒3經支撐網格板4進入釋放口 6,此時支撐網格板不僅起到支撐內層二相導流筒的作用,還促進了水流的均化,而后水流再通過釋放口 6沖擊到反射板7上,最后水流通過釋放口 6與反射板7間的周邊出水口湍射入豎流式沉淀池的沉淀區,此過程發生了第三次水力條件變化,具體為:水流通過外層二相導流筒3加速向下流動至支撐網格板4位置時,由于過水斷面斷面的突然變大,使得水流由此湍射進入釋放口 6 ;在釋放口 6內過水斷面為連續逐漸變大,因此水流在其內保持著縱向加速向下流動、橫向激烈紊動的湍流狀態;當水流流至反射板7附近時,此時水流縱向速度增加至最大、位能轉化為動能和壓能達到最大、質點動量達到最大,于是可以將水流沖擊反射板7的時間視為瞬時的,此時質點動量改變是最大的,導致水流在沖擊反射板7后水流速度方向將發生反向變化,由原先的加速向下變為減速上升均勻有效地湍射入沉淀池的沉淀區。
[0019]水流湍射入沉淀區后繼續做著縱向減速上升、橫向激烈紊動的湍流運動,使得小微懸浮顆粒再次相互碰撞聚集。小微懸浮顆粒經過連續三次不同水力條件下的碰撞聚集后,大大提高了其在沉淀區形成片狀絮凝體的概率,從而大大提高了其在沉淀區進行成層沉淀的概率。此為第二次沉淀。
[0020]蝶式沉淀器的設計使水流經歷了三次水力條件變化及兩次沉淀,較立式二相導流分離器的二次水力條件變化及一次沉淀而言,在同等條件下,有效延長了沉淀池水力停留時間、懸浮顆粒碰撞聚集更加徹底、提高了沉淀池表面水力負荷、污泥沉淀更為徹底、水流出水SS及濁度更低;同等條件下,可使池體規格尺寸進一步減小、池體建設投資進一步節省、土地占用進一步減少。
[0021]安裝有蝶式沉淀器的豎流式沉淀池內部構造簡單、運行維護方便簡單、出水效果佳、建設投資省。設計人員可以根據設計水量、水質特點及處理水出水標準進行合理選型,從而根據其參數設計出適合的豎流式沉淀池;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與介質過濾池進行有機結合設計。由此,充分體現了作為豎流式沉淀池核心設備之一的蝶式沉淀器的靈活性、多樣性、適應性及實效性。
[0022]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蝶式沉淀器,其安裝于豎流式沉淀池(100)中,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進水管(I)、以及由內至外依次設置的底部密封的內層二相導流筒(2)和底部敞開的外層二相導流筒(3);所述外層二相導流筒(3)底部安裝有支撐網格板(4),所述內層二相導流筒(2)底部固定于支撐網格板(4)上;所述進水管(I)穿過外層二相導流筒(3)與內層二相導流筒(2)連通,進水管的出水口(11)朝上;所述內層二相導流筒(2)的底部安裝有排泥管(5),所述排泥管(5)通出外層二相導流筒(3)向外;所述支撐網格板(4)下方設置有釋放口(6);所述釋放口( 6 )與沉淀池(100 )連通,釋放口( 6 )下方設置有反射板(7 )。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蝶式沉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板(7)與釋放口(6)通過支撐板組件(8)固定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蝶式沉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管的出水口(11)為上大下小的喇叭口狀。
4.根據權利要求1-3任意一項所述的蝶式沉淀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釋放口(6)為上小下大的喇叭口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蝶式沉淀器,其安裝于豎流式沉淀池中,其包括進水管、以及由內至外依次設置的底部密封的內層二相導流筒和底部敞開的外層二相導流筒;所述外層二相導流筒底部安裝有支撐網格板,所述內層二相導流筒底部固定于支撐網格板上;所述進水管穿過外層二相導流筒與內層二相導流筒連通,進水管的出水口朝上;所述內層二相導流筒的底部安裝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通出外層二相導流筒向外;所述支撐網格板下方設置有釋放口,所述釋放口與沉淀池連通,釋放口下方設置有反射板。這種全新的布水方式及結構,使水流更加均勻有效的分布于各階段的過水斷面上,使各階段的懸浮顆粒碰撞聚集更加徹底,提高沉淀池表面水力負荷及降低池體建設費用。
【IPC分類】B01D21-08, B01D21-24, B01D21-28
【公開號】CN204352600
【申請號】CN201420834815
【發明人】陳昭和, 林劍南, 陳漢陽, 林東永, 陳敏
【申請人】福建環球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5月27日
【申請日】2014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