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發動機潤滑系統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244683閱讀:41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發動機潤滑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發動機潤滑系統,屬于動力裝置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本實用新型作出以前,在已有技術中傳統的水冷發動機潤滑系統機油泵從曲軸箱底部油池中吸取潤滑油,經粗濾器和吸油孔道進入機油泵,經機油泵加壓后再經限壓裝置調壓,調壓后少量多余的油回到底部油池,其余大部分進入機體主油道,再進入安裝在機體上的機油濾清器濾清,濾清完后再至機體主軸承孔和機體凸輪軸軸承孔,機體主軸承孔內油再經曲軸后端主軸頸上的斜油孔進入曲軸連桿軸頸水平孔,一路去潤滑連桿軸頸的兩端,另一路進入曲軸前端主軸頸上的斜油孔,來潤滑箱蓋上的主軸承孔,再從箱蓋主軸承孔經垂直油孔進入箱蓋凸輪軸軸承孔。此種潤滑方式存在以下問題1、機油泵泵出的油未經冷卻就直接進入機油濾清器濾清,機油溫度沒有得到控制,易損壞機油和摩擦付。
2、箱蓋主軸承孔和凸輪軸軸承孔處的潤滑油是從箱體主軸承孔處的潤滑油經曲軸后端主軸頸上的斜油孔進入曲軸連桿軸頸水平孔,一路去潤滑連桿軸頸的兩端,另一路進入曲軸前端主軸頸上的斜油孔,來進入箱蓋上的主軸承孔,一部分潤滑箱蓋主軸承,一部分從箱蓋主軸承孔經垂直油孔進入箱蓋凸輪軸軸承孔。這種潤滑方式對于箱蓋上的主軸承孔和凸輪軸軸承孔來說潤滑路徑太長,中間分流多,曲軸又為旋轉件,受旋轉離心力的影響,潤滑油從曲軸連桿軸頸至曲軸主軸頸受到一定的附加阻力,總的來說就是進入箱蓋主軸承孔的潤滑油的量不是很充足,從而進入箱蓋凸輪軸軸承孔的潤滑油的量就更加不充足,導致箱蓋主軸承孔和凸輪軸軸承孔的潤滑不是很充分。
3、進入連桿軸頸兩端的潤滑油只來自機體主軸承孔,且還分一路至箱蓋主軸承孔,導致曲軸連桿軸頸的潤滑也不充分。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處,從而提供一種能使進入箱蓋主軸承孔的潤滑油的量充足,能使進入箱蓋凸輪軸軸承孔的潤滑油的量也比較充足,確保箱蓋主軸承孔和凸輪軸軸承孔的潤滑很充分的發動機潤滑系統。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解決方案是這樣實現的本實用新型主要由曲軸箱蓋33與機體34組成一個密封空間,密封空間下部安裝潤滑油,即為曲軸箱油池1,在密封空間內裝有曲軸,曲軸上設有兩個主軸頸和一個曲軸連桿軸頸,在機體34與曲軸箱蓋33上設置主軸承孔24、28和凸輪軸軸承孔23、27,機體上還設置了液壓挺柱進油孔22,在曲軸箱蓋33結合面上設置粗濾器安裝孔31、吸油通道9、機油泵低壓腔10、高壓腔11、內外轉子安裝孔16、限壓閥孔12等結構,側面布置機濾器座安裝孔32,粗濾器部件2緊固在曲軸箱蓋33結合面相應孔內,機油泵內外轉子15、限壓閥彈簧及鋼球14、13通過機油泵蓋板17裝在曲軸箱蓋33相應孔內,機油濾清器座7緊固在曲軸箱蓋33側面相應孔內,機濾器座7通過機油管4與機油冷卻器6連接,并通過螺套8與機油濾清器3連接。
在機體34和曲軸箱蓋33上均設置有主油道26、30和分油道25、29,潤滑油通過主油道進入分油道,通過分油道進入機體34和箱蓋33的主軸承孔24、28和凸輪軸軸承孔23、27內及機體34液壓挺柱進油孔22處。
曲軸的兩個主軸頸上均設置有斜油孔18、21通向曲軸連桿軸頸兩端油孔20,并通過連桿軸頸水平孔19在連桿軸頸內匯合,保證連桿軸頸有充足的潤滑油。
為增加使用安全性,在機體主油道26上安裝了機油壓力警示器5。
本實用新型與已有潤滑系統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在曲軸箱蓋側面布置了機油濾清器座安裝面及安裝孔,將機油濾清器座安裝在曲軸箱蓋側面上,機油濾清器座通過兩根機油管與機油冷卻器連接,通過螺套與機油濾清器連接。機油泵加壓后泵出的機油進入機濾器座,再至機油冷卻器和機油濾清器進行冷卻和濾清,濾清完后再進入箱蓋和機體的主油道,這樣機油泵泵出的機油不僅得到了濾清,濾清之前還得到了冷卻,機油溫度得到了控制,機油不會因高溫而產生變質。
2、機體和箱蓋上均布置有主油道和分油道,機油泵泵出的油經冷卻和濾清后分別進入曲軸箱蓋和機體主油道,再從主油道進入各分油道,經各分油道進入機體和箱蓋的主軸承孔和凸輪軸軸承孔內及機體其它壓力用油(液壓挺柱進油孔)處。這樣進入機體和箱蓋主軸承孔和凸輪軸軸承孔的潤滑油的量是同等充足的,不會因潤滑路徑太長及曲軸旋轉離心力的影響而導致箱蓋主軸承孔和凸輪軸軸承孔處潤滑油量不充足。
3、曲軸兩端主軸頸上均有斜油孔通至連桿軸頸油孔,即機體和箱蓋主軸承孔均通過曲軸主軸頸上的斜油孔進入連桿軸頸油孔,兩路來油通過連桿軸頸水平孔在連桿軸頸內匯合,這樣連桿軸頸的潤滑比較充分。
4、由于在機體主油道上安裝了機油壓力警示器,增加了發動機的使用安全性。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主要零部件布置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主要零部件布置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粗濾器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結構機濾器座與機油濾清器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結構機油泵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結構機油冷卻器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結構曲軸油道孔布置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結構機體油道孔布置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結構曲軸箱蓋油道孔布置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結構A向局部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本實用新型將結合附圖中實施例作進一步描述本實用新型主要由曲軸箱蓋33與機體34組成一個密封空間(曲軸箱),在這個密封空間下部安裝潤滑油,即為曲軸箱油池1。在密封空間內裝有曲軸,曲軸上設有兩個主軸頸和一個曲軸連桿軸頸,在曲軸箱蓋33結合面上布置了粗濾器安裝孔31、吸油通道9、機油泵低壓腔10、高壓腔11、內外轉子安裝孔16、限壓閥孔12等結構,其側面布置了機濾器座安裝孔32等。粗濾器部件2通過螺栓緊固在曲軸箱蓋33結合面相應孔內,機油泵內外轉子15、限壓閥彈簧14及鋼球13通過機油泵蓋板17及螺栓裝在曲軸箱蓋33相應孔內,機油濾清器座7通過螺栓緊固在曲軸箱蓋33側面相應孔內。機濾器座7通過進、出機油管4與機油冷卻器6連接,機濾器座7通過螺套8又與機油濾清器3連接。在機體34和曲軸箱蓋33上均布置有主油道26、30和分油道25、29,從主油道26、30進入分油道25、29,再從分油道25、29分別進入機體34和箱蓋33主軸承孔24、28及凸輪軸軸承孔23、27內及機體34液壓挺柱進油孔22內。為增加發動機使用安全性,在機體主油道26上安裝了機油壓力警示器5。曲軸兩邊主軸頸上設有斜油孔18、21通至連桿軸頸油孔20,兩路來油通過連桿軸頸水平孔19在連桿軸頸內匯合,回至曲軸箱油池1,這樣連桿軸頸的潤滑就比較充分。其具體潤滑路徑為機油泵部件(內外轉子)15從曲軸箱底部油池1中吸取潤滑油,經粗濾器部件2粗濾后進入吸油孔道9,再進入機油泵低壓腔10,再經機油泵加壓后進入機油泵高壓腔11,然后經限壓閥彈簧14和鋼球13調壓,調壓后少量多余的油回到底部曲軸箱油池1,其余大部分進入機濾器座7,機濾器座7通過機油管4進入機油冷卻器6進行冷卻,冷卻完后回至機濾器座7,再從機濾器座7內的油道進入機油濾清器3進行濾清,濾清完后進入箱蓋主油道30,箱蓋主油道30分成二路,一路進入箱蓋分油道29,再進入箱蓋主軸承孔28,再從箱蓋主軸承孔28分成二路,一路經曲軸前端主軸頸斜油孔21進入曲軸連桿軸頸油孔20,再回至曲軸箱油池1,另一路至箱蓋凸輪軸軸承孔27。箱蓋主油道30另一路進入機體主油道26,從機體主油道26又分二路,一路進入機體分油道25,再進入機體主軸承孔24,再經曲軸后端主軸頸斜油孔18進入曲軸連桿軸頸油孔20,回至曲軸箱油池1。機體主油道26另一路進入機體另一分油道孔25,再從分油道孔25進入機體凸輪軸孔23和其它壓力用油22(液壓挺柱進油孔)處,提供凸輪軸軸承孔潤滑用油和液壓挺柱工作用油。所有用潤滑油的地方,使用過的潤滑油均可自行或通過相應的回油孔回到曲軸箱油池1中。
綜上所述,這種潤滑系統結構緊湊,合理,各主軸頸和凸輪軸軸頸及其它壓力用油處均有獨立的潤滑路徑,用油量均比較充足,連桿軸頸有兩路供油,潤滑也比較充分,解決了傳統潤滑系統單一潤滑路徑、潤滑路徑太長、各軸承孔及連桿軸頸潤滑油量不充足的問題,可很好地滿足發動機的潤滑要求。
權利要求1.一種發動機潤滑系統,主要采用曲軸箱蓋(33)與機體(34)組成一個密封空間,即為曲軸箱油池(1),在密封空間內裝有曲軸,曲軸上設有兩個主軸頸和一個曲軸連桿軸頸,其特征是在機體(34)與曲軸箱蓋(33)上設置主軸承孔(24、28)和凸輪軸軸承孔(23、27),機體(34)上還設置了液壓挺柱進油孔(22),在曲軸箱蓋(33)結合面上設置粗濾器安裝孔(31)、吸油通道(9)、機油泵低壓腔(10)、高壓腔(11)、內外轉子安裝孔(16)、限壓閥孔(12),側面布置了機濾器座安裝孔(32),粗濾器部件(2)緊固在曲軸箱蓋(33)結合面孔內,機油泵內外轉子(15)、限壓閥彈簧(14)及鋼球(13)通過機油泵蓋板(17)裝在曲軸箱蓋(33)孔內,機油濾清器座(7)緊固在曲軸箱蓋(33)側面孔內,機濾器座(7)通過機油管(4)與機油冷卻器(6)連接,并通過螺套(8)與機油濾清器(3)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潤滑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機體(34)和曲軸箱蓋(33)上均設置主油道(26、30)和分油道(25、29)。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潤滑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曲軸兩個主軸頸上均設置有斜油孔(18、21)通向曲軸連桿軸頸兩端油孔(20),并通過連桿軸頸水平孔(19)在連桿軸頸內匯合。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發動機潤滑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機體主油道(26)上安裝機油壓力警示器(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發動機潤滑系統,屬于動力裝置技術領域。其主要在曲軸箱蓋結合面上設置粗濾器安裝孔、吸油通道、機油泵低壓腔、高壓腔、內外轉子安裝孔、限壓閥孔,機濾器座安裝孔等,粗濾器部件緊固在曲軸箱蓋結合面孔內,機油泵內外轉子、限壓閥彈簧及鋼球通過機油泵蓋板裝在曲軸箱蓋孔內,機油濾清器座緊固在曲軸箱蓋側面孔內,機濾器座通過機油管與機油冷卻器連接,并通過螺套與機油濾清器連接。本實用新型結構緊湊、合理,各主軸頸和凸輪軸軸頸及其它壓力用油處均有獨立的潤滑路徑,用油量均比較充足,連桿軸頸有兩路供油,潤滑也比較充分,可很好地滿足發動機的潤滑要求。
文檔編號F01M1/06GK2828328SQ20052007640
公開日2006年10月18日 申請日期2005年10月14日 優先權日2005年10月14日
發明者肖亨琳 申請人:無錫開普動力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