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風力發電機組的環境控制系統及其控制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2104936閱讀:672來源:國知局
風力發電機組的環境控制系統及其控制方法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風力發電技術領域,具體地講,涉及一種風力發電機組的環境控制系統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主流風機制造商制造的風力發電機組依然采用分散式布置方式。具體地講,如圖1所示,發電機1通過與底座2連接而安裝到機艙3的前部,用于發電機的散熱的換熱器4在機艙3內靠近機艙3的尾部設置,開關柜5、變頻柜6、液壓站7和機艙控制柜8設置在機艙3內,并且變頻柜6、液壓站7和機艙控制柜8位于底座2中,變流柜9、箱變10、主控柜11、泵站12和外部換熱器13設置在塔筒14的塔底。具體地,箱變10設置在塔底的負一層平臺,主控柜11和泵站12設置在塔底的一層平臺(塔筒門入口),變流柜9設置在塔底的二層平臺。

采用這樣的分散式布置方式存在如下缺陷:由于用于發電機1、變流柜9、箱變10之間進行連接的低壓動力電纜15較長且額外需要從塔底向機艙3引出400V配電電纜和控制電纜而導致電纜成本增高;在吊裝時需要對塔底進行拼裝以及需要完成箱變、變流柜與主控柜之間的接線工作,且風力發電機組的主要組件在吊裝前無法組成一個完整的電系統及其控制系統,因此很多預調試工作無法進行,從而導致在吊裝完畢后,還需要進行大量的調試工作,延長風場的建設周期;目前風力發電組的環境控制系統通常對位于塔底的變流柜、箱變采用水冷進行冷卻,對發電機采用風冷或水冷進行冷卻,而位于塔底的主控柜以及位于機艙內的機艙控制柜等都會向風力發電機組的內部環境釋放熱量,因此還需要控制風力發電機組的內部環境中的空氣的溫度,還有就是在寒冷地區或是海上的風力發電機組,對溫度和濕度都要求比較嚴格,但由于這些組件分散在塔底和機艙內,因此均需要分別對這些分散的區域的溫度進行控制。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對風力發電機機組內所有主要設備進行冷卻和對機艙內環境的溫度和濕度進行控制的一套環境控制系統。

此外,本發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提高了集成度的風力發電機組。

此外,本發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環境適應性強的風力發電機組。

根據本發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種風力發電機組的環境控制系統,所述環境控制系統可包括液冷循環系統和風冷循環系統,其中,液冷循環系統包括設置在所述風力發電機組的機艙外部的外部換熱器、設置在機艙內部的泵站和發電機換熱器,泵站的出口側管路連接到待冷卻設備的進口側管路,所述待冷卻設備的出口側管路連接到發電機換熱器的進口側管路,發電機換熱器的出口側管路分支為兩路,一路直接連接到三通閥的一個進口,另一路經由外部換熱器連接到所述三通閥的另一個進口,所述三通閥的出口連接到泵站的進口側管路,所述風冷循環系統包括所述發電機換熱器和將發電機內部空間的空氣引入發電機換熱器的管路。

優選地,泵站的進口側和出口側可設置有靜壓傳感器,泵站的出口側還可設置有溫度傳感器;待冷卻設備的進口側和出口側可分別設置有靜壓傳感器,待冷卻設備的出口側還可設置有溫度傳感器,發電機換熱器的進口側和出口側可分別設置有溫度傳感器。

優選地,所述待冷卻設備為多個,多個所述待冷卻設備在泵站和所述發電機換熱器之間并聯連接,從而形成多個分支。

優選地,機艙內設有變流柜和箱變,多個所述分支可包括箱變所在的第一分支和變流柜所在的第二分支。

優選地,第二分支上可設置有用于使來自于所述泵站的冷卻液在進入變流柜之前升溫的加熱器以及用于測量冷卻液經過加熱器后的溫度的溫度傳感器。

優選地,所述風冷循環系統還可包括除濕機,除濕機可設置在機艙尾部靠近可拆卸機艙頂蓋的位置。

優選地,除濕機的再生風進風管的入口可設置在機艙尾部靠近可拆卸機艙頂蓋的位置,除濕機的再生風出風管的出口可設置在機艙底部。

優選地,所述機艙內設有變流柜和箱變,多個所述分支包括所述箱變所在的第一分支和所述變流柜所在的第二分支,除濕機的干空氣風管可設置在發電機換熱器與箱變之間。

優選地,所述風冷循環系統還包括溫度傳感器和濕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和濕度傳感器設置在將機艙分為上下兩層的分隔平臺的天井處。

優選地,所述風冷循環系統還可包括過濾器,設置在天井處。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風力發電機組的環境控制系統的控制方法,當泵站出口處的溫度值低于第一溫度設定值時,使冷卻液在流經發電機換熱器之后直接回流到泵站;當發電機換熱器出口處的溫度值達到第二溫度設定值時,使冷卻液流經發電機換熱器和外部換熱器之后回流到泵站,其中,第一溫度設定值小于第二溫度設定值。

優選地,當發電機換熱器出口處的溫度值達到第三溫度設定值且冷卻液流量達到最大值時,風力發電機組降容運行,其中,第三溫度設定值大于所述第二溫度設定值。

優選地,當泵站出口處的溫度值低于預定溫度時,對流入待冷卻設備的冷卻液進行加熱。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風力發電機組的環境控制系統的控制方法,當機艙內的濕度值高于濕度設定值、溫度值低于機艙溫度設定值且風力發電機組處于發電狀態時,使冷卻液流經發電機換熱器之后直接回流到泵站;當機艙內的濕度值高于濕度設定值、溫度值高于機艙溫度設定值且風力發電機組處于發電狀態時,啟動除濕機進行除濕。

優選地,當機艙內的濕度值高于濕度設定值且風力發電機組在停機狀態時,啟動發電機換熱器,然后啟動除濕機或者向發電機線圈通電加熱空氣。

根據本發明的風力發電機組的環境控制系統,簡化了環境控制系統的設計,提高了環境控制系統的整體性。此外,根據本發明的風力發電機組的環境控制系統,由于空氣可循環流動,因此大大增加除濕效率。

附圖說明

通過下面結合附圖對實施例進行的描述,本發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和特點將會變得更加清楚,在附圖中:

圖1是示出了現有技術中的采用分散式布置方式的風力發電機組的示意圖;

圖2是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風力發電機組的布局的示意圖;

圖3是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風力發電機組的機艙的一層內的布局的示意圖;

圖4是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風力發電機組的機艙的二層內的布局的示意圖;

圖5是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風力發電機組的環境控制系統的液冷循環系統的拓撲圖;

圖6是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風力發電機組的機艙環境的溫濕度控制示意圖;

圖7是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風力發電機組的機艙的二層內的空氣流動的示意圖;

圖8是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風力發電機組的機艙的一層內的空氣流動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將參照附圖詳細地描述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其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相同的標號始終表示相同的組件。

參照圖2,風力發電機組可包括:葉輪101,葉輪上101可設置有葉片(未示出);發電機102,連接到葉輪101;機艙103,機艙103內可設置有箱變116和變流柜114;塔筒105,用于支撐葉輪103、發電機102和機艙103(葉輪輪轂、發電機和機艙統稱為機頭)。此外,機艙103的外部還可設置有用于風力發電機組的散熱的外部換熱器106,優選地,外部換熱器106可位于機艙103的頂部靠近發電機102的位置。在此,變流柜114用于將發電機發出的頻率和電壓均在變化的交流電,轉換為符合電網接入規范的電壓、頻率恒定,波形為正弦波的交流電;箱變116為用于風力發電機中的變壓器,可以為油式變壓器或干式變壓器,用來將來自變流柜的低壓電升壓后送往集電線路。

在本實施例中,機艙103可通過底座104連接到塔筒105,底座104可以為一個支撐結構件,底座104的一端可連接到塔筒105,用于將整個機頭的重力以及力矩傳遞給塔筒105。風力發電機組可以為直驅式風力發電機組,發電機102可以為外轉子空冷發電機,其中,發電機102可采用單軸承(未示出),軸承安裝到內定子的軸承座中,軸承的動環與動軸固定,軸承的靜環與靜軸固定,靜軸與底座104連接,用于將發電機102及葉輪101的重力和力矩傳遞給底座104,動軸與葉輪101連接,用于將葉輪101捕獲風能后轉化來的彎矩傳遞給發電機外轉子用于發電,同時支撐葉輪101的重力以及抵消葉輪101帶來的力矩。

在下文中,將參照圖2至圖4進一步詳細地描述機艙的結構以及機艙內組件的布局。

如圖2所示,機艙103可通過分隔平臺107(也可稱作機艙二層平臺)分為一層108和二層109,靠近機艙103的底部還可設置有機艙一層平臺112。如圖2和圖3所示,箱變116和發電機換熱器117可設置在機艙一層平臺112上。如圖2和圖4所示,采用冗余配置的兩臺變流柜114、包括采用冗余配置且并聯運行的兩臺泵的泵站115和液壓站118可設置在機艙二層平臺107上。變流柜114和箱變116的分層布置有利于實現高低壓分離,同時設置在機艙二層平臺107上的泵站115和液壓站118可遠離箱變116,以便于對泵站115和液壓站118進行維護。此外,為了減小對塔筒105的抗傾覆力矩的要求以及縮短低壓電纜119的長度,變流柜114、箱變116等較重以及需要低壓電纜119連接的組件可在機艙一二層平臺布置時優選地靠近塔筒105(具體地,底座104)布置,優選地,箱變116可比發電機換熱器117更靠近塔筒105,變流柜114可比液壓站118和泵站115更靠近塔筒105。在此,泵站115至少包括泵115a,另外還可選擇性地包括三通閥、單向閥、加熱器等,用于給液冷系統提供動力,同時依據風機控制系統的指令實現控制流量、切換大小循環、以及加熱冷卻液等功能;液壓站118用于給風機內的液壓部件(例如偏航剎車系統、轉子剎車系統、液壓變槳系統等)提供動力及控制。圖3和圖4中的由點劃線構成的圓圈表示塔筒105的位置。

在本實施例中,機艙二層平臺107可以為板狀結構,并且可采用懸臂式布置形式,即,機艙二層平臺107的一端可固定于底座104上,另一端可懸空,優選地,為了增大機艙二層平臺107的結構強度,可在機艙二層平臺107下設置多根橫梁。此外,機艙二層平臺107的下方可安裝有機艙一層平臺行車110,用于吊裝箱變116和發電機換熱器117及其內部組件等以便于維護和更換。此外,靠近機艙103的頂部可安裝有機艙二層平臺行車111,用于吊裝箱變116、發電機換熱器117、變流柜114、泵站115和液壓站118及其內部組件等。此外,在機艙二層平臺的靠近機艙103的尾部的位置可設置有天井113,用于機艙二層平臺與機艙一層平臺之間的物資運送或者維護機艙一層平臺上的組件。

在下文中,將參照圖5至圖8詳細地描述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風力發電機組的環境控制系統的液冷循環系統和風冷循環系統。

圖5是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風力發電機組的環境控制系統的液冷循環系統拓撲圖,其中,拓撲圖并未示出液冷循環系統中的膨脹罐、過濾器以及各待冷卻設備的冷卻液管道進出口的閥門等。

液冷循環系統可包括設置在機艙103頂部的外部換熱器106、設置在機艙103內部的泵站115和發電機換熱器117,泵站115的出口側管路連接到待冷卻設備的進口側管路,待冷卻設備的出口側管路連接到發電機換熱器117的進口側管路,發電機換熱器117的出口側管路分支為兩路,一路直接連接到三通閥130的一個進口,另一路經由外部換熱器106連接到三通閥130的另一個進口,三通閥130的出口連接到泵站115的進口側管路,相應地,從泵站115流出的冷卻液先流入機艙103內的待冷卻設備之后流入發電機換熱器117,從發電機換熱器117流出的冷卻液通過三通閥130的控制選擇性地通過外部換熱器106或直接回流到泵站115。優選地,發電機換熱器117可以為液空換熱器(例如,水空換熱器),外部換熱器106也可以為液空換熱器。此外,在本實施例中,泵站115的每臺泵115a的冷卻液管道進出口均可設置有單向閥,用于泵交替運行、故障泵隔離以及泵更換作業等,類似地,待冷卻設備(諸如箱變116、變流柜114、液壓站115)和發電機換熱器117的冷卻液管道進出口也可設置有單向閥,用于在更換或移動這些設備時快速地斷開或連接冷卻液管道,而無需排空整個液冷循環系統中的冷卻液。在本實施例中,三通閥130可以為電動三通閥,用于切換液冷循環系統的內外循環,具體地,控制液冷循環系統是否向外界散熱(即,是否與外部換熱器106連接),內循環為與外部換熱器106不連接(旁路)情況下的液冷循環,外循環為與外部換熱器106連接情況下的液冷循環,以使風力發電組有效地散熱,并且便于風力發電機組在嚴寒天氣剛啟動時對待冷卻設備進行保溫。

下面將詳細地描述液冷循環系統的詳細布局以及冷卻液的流向。如圖5所示,泵115a的出口側可設置有用于分別測量流出泵115a的冷卻液的靜壓和溫度的靜壓傳感器115c和溫度傳感器115d,泵115a的進口側可設置有用于測量流入泵115a的冷卻液的靜壓的靜壓傳感器115b,流經水泵115a的流量可根據靜壓傳感器115b與靜壓傳感器115c求得靜壓差后,根據壓差-流量曲線求得。冷卻液在流出泵115a后可分成三個分支:第一分支,通往箱變116,箱變116的進口側可設置有用于測量進入第一分支的冷卻液的靜壓的靜壓傳感器116a,冷卻液管道的出口側可設置有用于分別測量流出第一分支后的冷卻液的靜壓和溫度的靜壓傳感器116b和溫度傳感器116c,流經第一分支的流量可根據靜壓傳感器116a與靜壓傳感器116b求得靜壓差后,根據壓差-流量曲線求得;第二分支,通往變流柜114,由于變流柜114內的功率器件(諸如IGBT等)對溫度較為敏感(其要求進入的冷卻液溫度必須達到預定值),因此變流柜114的冷卻液管道的進口側可串聯電加熱器114e,用于當流入的冷卻液的溫度較低時使冷卻液升溫,同時進口側可設置用于分別測量當電加熱器開啟后冷卻液流經電加熱器后的溫度和靜壓的溫度傳感器114c和靜壓傳感器114a,出口側可設置有用于分別測量冷卻液流經第二分支后的靜壓和溫度的靜壓傳感器114b和溫度傳感器114d,流經第二分支的流量可根據靜壓傳感器114a與靜壓傳感器114b求得靜壓差后,根據壓差-流量曲線求得;第三分支,通往液壓站118的液壓站換熱器118a(例如,油水換熱器),液壓站換熱器118a的進口側可設置有用于測量進入第三分支的冷卻液的靜壓的靜壓傳感器118b,冷卻液管道的出口側可設置有用于分別測量冷卻液流經第三分支后的靜壓和溫度的靜壓傳感器118c和溫度傳感器118d,流經第三分支的流量可根據靜壓傳感器118b與靜壓傳感器118c求得靜壓差后,根據壓差-流量曲線求得。冷卻液流經三個分支后重新匯集到主回路并且流經發電機換熱器117,在該主回路上發電機換熱器117的進出口側可分別設置有用于測量冷卻液經過三個分支重新匯集后的溫度的溫度傳感器117a以及用于測量冷卻液流經發電機換熱器117后的溫度(即,通過發電機換熱器117完成了液體和空氣的熱交換之后的溫度)的溫度傳感器117b。發電機換熱器117的出口側管路被分支為兩路,一路直接連接到三通閥130的一個進口,另一路經由外部換熱器106連接到三通閥130的另一個進口。由于發電機102的耐高溫能力高于箱變116和變流柜114,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對箱變116和變流柜114冷卻之后再對發電機102冷卻。此外,如果待冷卻設備不止一個,那么將其與其它待冷卻設備并聯即可(即,可形成第四分支或更多分支)。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液冷循環系統所采用的泵可使用變頻器來控制,以可根據待冷卻設備的冷卻需求,通過控制離心泵的轉速來調節冷卻液的流量,從而改變環境控制系統的冷卻能力。此外,為了改變液冷系統的冷卻能力,還可通過增減運行中的泵的數量來調節冷卻液的流量,而根據實際需要,也可同時采用上述的兩種方式。

在本實施例中,僅示出了外部換熱器106,但不限于此。具體地講,根據實際需要,液冷循環系統還可包括安裝在外部換熱器上的變頻風機,用于增強液冷循環系統的冷卻能力。

圖6是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風力發電機組的機艙環境溫濕度控制示意圖。如圖6所示,風冷循環系統的空氣循環在一個封閉空間中進行,該封閉空間包括由機艙的一層108、機艙的二層109以及發電機102的內部定子線圈(未示出)和鐵芯周圍的空氣流道(未示出)。整個封閉空間通過關閉底座蓋板門124(見圖2)、可拆卸機艙頂蓋125(見圖2)、活動蓋板126(見圖2)、可拆卸蓋板122(見圖3)和活動蓋板123(見圖3)與外界隔絕而形成。風冷循環系統可通過發電機換熱器117與液冷循環系統耦合,以實現將風冷循環系統中的熱量交換給液冷循環系統,或者從液冷循環系統中抽取熱量給風冷循環系統。具體地講,風冷循環系統包括發電機換熱器107,發電機102內部的空氣通過管路102a、102b被抽吸到發電機換熱器117,與流經發電機換熱器117的冷卻液交換熱量,熱交換后的空氣被送出發電機換熱器117,流經機艙103內部流入發電機102內部。在本實施例中,空氣循環從發電機換熱器117的空氣側出口開始,流經機艙二層平臺107的天井113,沿著機艙二層平臺的上層空間流向發電機102,流經發電機定子線圈和鐵芯并與其熱量交換后,流經發電機的上下熱風管102a和102b重新被抽吸進入發電機換熱器117內并與液冷循環系統進行熱量交換。

此外,如圖6和圖8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兩臺發電機換熱器117左右對稱地布置在機艙一層平臺112上,每臺發電機換熱器117可包括集風段117a、換熱器芯體117b和為風冷循環系統提供動力的變頻風機117c。集風段117a上下均設置有進風口,集風段117a的上進風口連接發電機102的上熱風管102a,集風段117a的下進風口連接發電機102的下熱風管102b。此外,天井113靠近底座104的一側可設置有溫度傳感器113a和濕度傳感器113b,由于該位置既是機艙內循環空氣的流經路徑又遠離機艙壁面區域,因此可避免機艙壁面溫度對測量結果的影響,所測得的機艙內環境的溫濕度值更具有代表性。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風力發電機組內可設置有除濕機150,該除濕機150為轉輪除濕機,轉輪除濕機可包括再生風進風管150a、再生風出風管150b和干空氣風管(未示出)。由于濕空氣密度較輕,因此可將除濕機150布置在機艙二層109內,優選地,為了減少對平臺空間的占用,可將除濕機150布置到機艙二層平臺尾部靠近可拆卸機艙頂蓋125的位置。除濕機150的再生風進風管150a的入口可設置在機艙尾部,再生風出風管150b的出口可設置在機艙底部,以將潮濕空氣排放到機艙103外部,采用此布置方式,由于再生風出風管接近垂直,積水容易在重力作用下排出,不易在再生風出風管150b內積聚。由于當發電機換熱器117中的變頻風機啟動以后,整個機艙內的空氣循環,但發電機換熱器117與箱變116之間區域的空氣流動性較差,因此可將除濕機150的排放干燥空氣的干空氣風管的出口設置到發電機換熱器117與箱變116之間的區域。此外,除了傳統的采用除濕機的方式之外,還可采用其他多種方式,例如,可從液冷循環系統中抽取熱量來加熱循環空氣的方式,或者給發電機加電壓讓發電機定子線圈來加熱循環空氣的方式。

此外,為了過濾機艙內的循環空氣、去除空氣中的鹽顆粒和灰塵等雜物以達到凈化機艙內空氣的目的,機艙二層平臺天井113位置處還可設置有過濾器,以降低外界侵入機艙內的空氣對機艙內環境的影響。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為了確保空氣按照上述設計路徑流動,同時減小箱變對發電機進氣溫度的影響,還可在箱變116與底座104之間的區域設置空氣屏障。

為了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公開內容,下文中將詳細地描述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風力發電機組的環境控制系統的控制方法。

液冷循環控制可包括:當溫度傳感器115d測得的溫度值低于第一溫度設定值時,三通閥130動作,斷開a-c回路,連通a-b回路,以使冷卻液不經過外部換熱器106(即,使冷卻液在流經發電機換熱器117之后直接回流到泵站115),啟動電加熱器114e,并且根據溫度傳感器114c測得的溫度來調節液冷循環系統中冷卻液的流量或電加熱器114e的加熱功率,防止被電加熱器114e加熱后的冷卻液溫度超過變流柜114的限制;當溫度傳感器117b測得的溫度值達到第二溫度設定值時,三通閥斷開a-b回路,連通a-c回路,使冷卻液流經外部換熱器106,同時根據溫度傳感器115d和117a測得的溫度值來調節液冷系統中冷卻液的流量;當溫度傳感器117b測得的溫度值達到第三溫度設定值時,并且冷卻液的流量已經達到最大流量值時,風力發電機組降容運行,同時在系統中進行記錄。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溫度設定值<第二溫度設定值<第三溫度設定值。

風冷循環控制可包括:當機艙內的溫度傳感器113a測得的溫度值高于機艙溫度設定值時,調高發電機換熱器117的變頻風機的轉速,增大空氣循環經過發電機換熱器117的流量,同時通知液冷循環系統相應增大冷卻液的流量;當機艙內的溫度傳感器113a和濕度傳感器113b測得的濕度值高于濕度設定值、溫度值較低(即,低于機艙溫度設定值)且此時風力發電機組處于發電狀態時,通知液冷循環系統中的三通閥130動作,斷開a-c回路,連通a-b回路,使得液冷循環系統的冷卻液不流經外部換熱器106(即,使冷卻液在流經發電機換熱器117之后直接回流到泵站115),以提高液冷循環系統的冷卻液的溫度,從而通過發電機換熱器117從液冷循環系統中抽取熱量來加熱機艙內循環空氣的溫度,以此降低機艙內環境的相對濕度;當機艙內的溫度傳感器113a和濕度傳感器113b測得的濕度值高于濕度設定值、溫度值較高(即,高于機艙溫度設定值)并且風力發電機組正在運行發電中時,啟動除濕機150進行除濕;當機艙內的溫度傳感器113a和濕度傳感器113b測得的濕度值高于濕度設定值且風力發電機組不在發電狀態(例如,停機狀態)時,啟動發電機換熱器117的變頻風機,使機艙內的空氣循環流動起來,然后啟動除濕機150進行除濕,或向發電機線圈通電利用定子線圈來加熱循環空氣或者兩種方法同時實施,以降低機艙內的相對濕度;當機艙內的溫度傳感器113a測得的溫度值高于最大溫度設定值時,風力發電機組降容運行。需要說明的是,機艙溫度設定值可位于第二溫度設定值與第三溫度設定值之間。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風力發電機組的環境控制系統可實現對發電機、變流柜、箱變以及液壓站等風力發電機組的主要發熱設備的冷卻,簡化了環境控制系統的設計,提高了環境控制系統的整體性。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風力發電機組的環境控制系統的風冷循環系統可通過與液冷循環系統的耦合以及采用空冷發電機,實現風冷循環系統與外界環境的隔絕,不僅同時實現了對發電機和機艙內環境進行控制,而且還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的通風散熱方式的弊端。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風力發電機組可采取如上所述的多種方式進行濕度控制,而且通過風力發電機組的環境控制系統對機艙內環境的溫濕度控制后,可為風力發電機組內的重要設備提供良好的運行工作環境。此外,由于空氣可循環流動,因此大大增加除濕效率。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風力發電機組,由于變流柜和箱變被集成到機艙內,縮短了低壓動力電纜以及配電電纜和控制電纜的長度,顯著降低了電纜成本,同時減小了空間占用,而且便于控制風力發電機組內部環境的溫濕度。

雖然上面已經詳細描述了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但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公知常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可對本發明的實施例做出各種的修改和變型。但是應當理解,在本領域技術人員看來,這些修改和變形仍將落入權利要求所限定的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精神和范圍內。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