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發動機領域,具體的說,是涉及到一種汽車發動機冷卻系統排氣限流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汽車冷卻系統的排氣結構多是用水管從發動機或散熱器上直接連接到膨脹水箱,形成一個排氣的通路。這樣的通路在排氣的同時會有大量的水通過此管路流入膨脹水箱,然后再流入發動機,形成一個循環回路。該結構的不足之處為,不利于發動機的暖機;且當發動機過熱時,由于此循環回路不經過散熱器,而是直接流回發動機,很容易出現汽車冷卻液沸騰現象。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保證汽車冷卻系統內氣體能排出的同時,又能阻止過多水流的通過,使發動機暖機快速,并能防止汽車冷卻液沸騰,安裝方便的發動機冷卻系統排氣限流結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汽車發動機冷卻系統排氣限流結構,包括連接發動機排氣孔的排氣管及連接膨脹水箱的進氣管,所述排氣管及進氣管通過套管連接,在所述套管內設有一端與套管內壁鉸接且短軸長度大于套管內徑的橢圓形擋板,所述擋板自由端低于擋板的鉸接端,所述擋板可繞鉸接端在排氣管與進氣管之間來回轉動,所述擋板下方設有支撐擋板的支撐桿,所述支撐桿的另一端固定在套管內壁上,所述擋板沿排氣管向進氣管轉動到最大位移時,可與套管內壁氣密性相接。
進一步說明,所述套管兩端分別與所述排氣管及進氣管相焊接。
進一步說明,所述擋板不轉動時,擋板與套管內壁夾角45°-75°。
進一步說明,所述擋板周邊設有氣密圈。
進一步說明,所述擋板為木擋板。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該發動機冷卻系統排氣限流結構,擋板在套管中靠冷卻系統中冷卻液流動時的推力進行運動,并依靠自身的重力進行回位;當發動機冷卻系統中有氣體時,冷卻液流動的推力就比較小,擋板移動的位移就小,氣體就會從擋板與套管內壁間的間隙流入膨脹水箱完成系統的排氣作用;當冷卻系統中的氣體比較少后或冷卻液的流量比較大時,擋板受到的推力就增大,位移也隨之變大,從而將套管與進氣管相接的出水口堵上,減小冷卻液流量損失;當擋板受到的推力減小后,擋板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回位,為下一次的排氣做準備,從而實現冷卻系統的排氣,而又能達到冷卻液限流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汽車發動機冷卻系統排氣限流結構的開始工作狀態示意圖。
圖2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汽車發動機冷卻系統排氣限流結構的擋板旋轉至最大位移的工作狀態示意圖。
圖中零部件名稱及序號:1-排氣管 2-進氣管 3-套管 4-擋板 5-支撐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但不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和應用范圍:
如圖1所示,一種汽車發動機冷卻系統排氣限流結構,包括連接發動機排氣孔的排氣管1及連接膨脹水箱的進氣管2,排氣管1及進氣管2通過套管3連接,優選的,套管3兩端分別與排氣管1及進氣管2相焊接。在套管3內設有一端與套管3內壁鉸接且短軸長度大于套管3內徑的橢圓形擋板4,擋板4自由端低于擋板4的鉸接端,擋板4可繞鉸接端在排氣管1與進氣管2之間來回轉動,擋板4不轉動時,擋板4與套管3內壁夾角為45°、60°或75°,這樣擋板4可以受到較大冷卻液的作用力。擋板4下方設有支撐擋板4的支撐桿5,支撐桿5的另一端固定在套管3內壁上,擋板4周邊設有氣密圈,如圖2所示,擋板4沿排氣管1向進氣管2轉動到最大位移時,可與套管3內壁氣密性相接。優選的,擋板4為木擋板。
該發動機冷卻系統排氣限流結構,擋板在套管3中靠冷卻系統中冷卻液流動時的推力進行運動,并依靠自身的重力進行回位;當發動機冷卻系統中有氣體時,冷卻液流動的推力就比較小,擋板4移動的位移就小,氣體就會從擋板4與套管3內壁間的間隙流入膨脹水箱完成系統的排氣作用;當冷卻系統中的氣體比較少后或冷卻液的流量比較大時,擋板4受到的推力就增大,位移也隨之變大,從而將套管3與進氣管2相接的出水口堵上,減小冷卻液流量損失;當擋板4受到的推力減小后,擋板4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回位,為下一次的排氣做準備,從而實現冷卻系統的排氣,而又能達到冷卻液限流的效果。
以上是對本實用新型汽車發動機冷卻系統排氣限流結構進行了闡述,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任何未背離本實用新型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