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油泵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大功率多油路機油泵。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所使用的帶泄油結構機油泵長時間運行后,出現流量偏低、油壓不穩定,更換成本高等缺點,不能很好地起到對發動機的定期保養,造成熱功率損耗較大,各部件出現異常磨損,影響發動機正常使用壽命。因此,亟待設計出一種能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產品性能可靠性從而使發動機的熱效率和經濟性得以提高,使發動機內部各零部件之間得到恒定、充分潤滑的機油泵結構,以克服目前存在泄壓系統性能不穩定、制作精度要求高的困難。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所存在的技術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提高產品性能可靠性從而使發動機的熱效率和經濟性得以提高,使發動機內部各零部件之間得到恒定、充分潤滑的機油泵結構的大功率多油路機油泵。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本技術方案為一種大功率多油路機油泵,包括第一油泵殼體、第二油泵殼體、第三油泵殼體、第四油泵殼體、轉動軸、第一油泵轉子、第二油泵轉子和第三油泵轉子、第一泄壓閥組件、第二泄壓閥組件;所述第一油泵殼體、第二油泵殼體、第三油泵殼體和第四油泵殼體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所述轉動軸依次貫穿第一油泵殼體、第二油泵殼體、第三油泵殼體和第四油泵殼體并通過相應的軸承配合;在轉動軸上套裝有分別與第一油泵殼體、第三油泵殼體和第四油泵殼體對應配合的第一油泵轉子、第二油泵轉子和第三油泵轉子;所述第一油泵轉子的出油道上設有直立式安裝在第一油泵殼體和第二油泵殼體上的第一泄壓閥組件;所述第二油泵轉子和第三油泵轉子的出油道上設有直立式安裝在第三油泵殼體和第四油泵殼體上的第二泄壓閥組件。
在初始狀態,第一油泵轉子、第二油泵轉子和第三油泵轉子均在正常泵油,當第一油泵轉子和第二油泵轉子的出油道油壓增大時,出油口泄油,出油端無潤滑油通過時,第三油泵轉子泵出的機油通第一油泵轉子和第二油泵轉子的出油道,即解決了避免油壓過大,導致箱體滲漏機油,又保證了各處潤滑通道有足夠的潤滑油。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泄油系統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制作精度要求不高,制作容易,裝配及拆裝簡單,密封性能好,同時可保證在任何情況下都有足夠的潤滑油通過發動機各處需潤滑的部位,性能可靠,泄壓平穩。
附圖說明
本實用新型將通過例子并參照附圖的方式說明,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第一油泵殼體1、第一油泵轉子2、轉動軸3、第一泄壓閥組件4、第二油泵殼體5、第二泄壓閥組件6、第三油泵殼體7、螺栓8、第二油泵轉子9、第三油泵轉子10和第四油泵殼體1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的說明。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如圖1中所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大功率多油路機油泵,包括第一油泵殼體1、第二油泵殼體5、第三油泵殼體7、第四油泵殼體12、轉動軸3、第一油泵轉子2、第二油泵轉子9和第三油泵轉子10、第一泄壓閥組件4、第二泄壓閥組件6;所述第一油泵殼體1、第二油泵殼體5、第三油泵殼體7和第四油泵殼體12通過螺栓8固定連接;所述轉動軸3依次貫穿第一油泵殼體1、第二油泵殼體5、第三油泵殼體7和第四油泵殼體12并通過相應的軸承配合;在轉動軸3上套裝有分別與第一油泵殼體1、第三油泵殼體7和第四油泵殼體12對應配合的第一油泵轉子2、第二油泵轉子9和第三油泵轉子10;所述第一油泵轉子2的出油道上設有直立式安裝在第一油泵殼體1和第二油泵殼體5上的第一泄壓閥組件4;所述第二油泵轉子9和第三油泵轉子10的出油道上設有直立式安裝在第三油泵殼體7和第四油泵殼體12上的第二泄壓閥組件6。
在初始狀態,第一油泵轉子2、第二油泵轉子9和第三油泵轉子10均在正常泵油,當第一油泵轉子2和第二油泵轉子9的出油道油壓增大時,出油口泄油,出油端無潤滑油通過時,第三油泵轉子10泵出的機油通第一油泵轉子2和第二油泵轉子的出油道,即解決了避免油壓過大,導致箱體滲漏機油,又保證了各處潤滑通道有足夠的潤滑油。
在轉動軸3上套裝有分別與第一油泵殼體1、第三油泵殼體7和第四油泵殼體12對應配合的第一油泵轉子2、第二油泵轉子9和第三油泵轉子10,三組油泵轉子可有效地保證任何一組轉子由于油壓過大泄油后,另外一組轉子的流量會進入到此殼體起到良好的潤滑作用。第一泄壓閥組件4和第二泄壓閥組件6同為內泄式油閥。第一泄壓閥組件4和第二泄壓閥組件6采用直立式安裝方式,便于發動機在定期檢查及保養時,拆裝方便,不會損壞油泵總成內部各配件,同時極易拆裝,更換。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