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發動機的氣缸蓋及其鼻梁區的冷卻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發動機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發動機的氣缸蓋及其鼻梁區的冷卻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發動機在工作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熱量,其高溫氣體通過氣缸蓋上的進排氣通道等,在其周圍形成高溫區域,因此,需要提升氣缸蓋的冷卻效果,以確保發動機的工作性能。特別地,在氣缸蓋內部進排氣通道之間的實體區域,即發動機的氣缸蓋鼻梁區,結構復雜、散熱困難導致溫度較高。因此,提高對氣缸蓋鼻梁區的冷卻效果,確保發動機的工作性能日益成為氣缸蓋冷卻的重點之一。
[0003]在現有技術中,專利ZL201210087286.2《一種發動機氣缸蓋冷卻水套》提出對氣缸蓋鼻梁區設置獨立冷卻通道10'的結構,結合圖1所示,該專利公開了在氣缸體20'和氣缸蓋3(V加工出同心豎直水道IP,在氣缸蓋3(V上與鼻梁區3P平行的位置加工水平水道12',水平水道12'與豎直水道11'貫通;冷卻水經豎直水道11'、水平水道12'進入氣缸蓋30'對鼻梁區31'進行冷卻;水平水道12'的端頭設有碗型塞13',避免冷卻水流出氣缸蓋3(V。
[0004]上述冷卻鼻梁區3P溫度的冷卻通道1(V,在氣缸蓋3(V上包括兩個正交的水道,即包括水平水道12'和豎直水道11',兩者交匯處為尖銳的直角,導致冷卻水的流動受到阻擋,制約了冷卻水的流速、流量,對鼻梁區31'的冷卻效果差,無法快速、有效地對鼻梁區31'進行冷卻。
[0005]并且,由于水平水道12'加工的特殊性,導致結構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此,需要在其端頭設置碗形塞13',通過碗形塞13'與水平水道12'緊密配合,從而密封水平水道12r,避免冷卻水流出氣缸蓋3(V。但是,碗形塞13'安裝于氣缸蓋3(V內部的水平水道12',其操作困難,加工工藝難度大,且,仍存在水平水道12'泄露冷卻水的風險。
[0006]有鑒于此,亟待針對上述技術問題,對現有技術中的鼻梁區冷卻結構進行優化設計,有效、快速的降低鼻梁區的溫度,滿足氣缸蓋的冷卻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為提供一種發動機氣缸蓋鼻梁區的冷卻結構,通過該冷卻結構,能夠有效、快速的降低鼻梁區的溫度,以滿足氣缸蓋的冷卻要求,確保發動機的工作性能。在此基礎上,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為提供一種具有該冷卻結構的發動機的氣缸蓋。
[0008]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發動機氣缸蓋鼻梁區的冷卻結構,所述冷卻結構僅包括一個冷卻通道,所述冷卻通道的一端口連通設置于所述發動機的氣缸體的缸體通道,另一端口將冷卻水引流至所述鼻梁區;所述冷卻通道為由所述缸體通道端至所述鼻梁區端平滑曲線過渡形成的管道。
[0009]采用上述結構的氣缸蓋,在對鼻梁區進行冷卻的過程中,冷卻水由氣缸體的缸體通道豎直流入冷卻通道后,冷卻水沿平滑曲線形成的管道內壁流動。如此,冷卻水無明顯拐角地、平緩的流動,有效提升了冷卻水水流的流速、流量及方向的穩定性、延續性,大大提高了鼻梁區的冷卻效果;并且,冷卻結構僅包括一個冷卻通道,其密封效果好,其兩個端口分別連通缸體通道、鼻梁區,改善了密封性,有效規避冷卻水溢出氣缸蓋。
[0010]可選地,所述冷卻通道為弧狀的管道。
[0011]可選地,所述冷卻通道包括水平段通道和豎直段通道,所述水平段通道與所述豎直段通道的銜接處圓弧過渡。
[0012]可選地,所述冷卻通道的直徑大于所述缸體通道的直徑。
[0013]可選地,所述冷卻通道與所述氣缸蓋鑄造一體形成。
[0014]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發動機氣缸蓋,所述發動機氣缸蓋設有如所述的冷卻結構。
[0015]由于上述冷卻結構具有以上技術效果,因此,具有該冷卻結構的發動機氣缸蓋也應當具有相同的技術效果。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現有技術中鼻梁區的冷卻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具體實施例中鼻梁區的冷卻結構示意圖;
[0018]圖3為圖2中沿冷卻通道冷卻水流出端軸線方向的截面示意圖。
[0019]圖1:
[0020]冷卻通道1(V、豎直水道IP、水平水道C、碗形塞13';
[0021]氣缸體20';
[0022]氣缸蓋30'、鼻梁區31'。
[0023]圖2和圖3中:
[0024]冷卻通道10、缸體通道20、氣缸蓋30、氣缸體40 ;
[0025]鼻梁區31、進氣道32、排氣道33。
【具體實施方式】
[0026]本實用新型的核心為提供一種發動機氣缸蓋鼻梁區的冷卻結構,通過該冷卻結構,能夠有效、快速的降低鼻梁區的溫度,從而滿足氣缸蓋的冷卻要求,確保發動機的工作性能。在此基礎上,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核心為提供一種具有該冷卻結構的發動機的氣缸蓋。
[0027]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28]請參考圖2和圖3,其中,圖2為具體實施例中鼻梁區的冷卻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中沿冷卻通道冷卻水流出端軸線方向的截面示意圖。
[0029]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發動機氣缸蓋30鼻梁區31的冷卻結構,該冷卻結構僅包括一個冷卻通道10,作為冷卻鼻梁區31的專用通道,可有效降低鼻梁區31的溫度。
[0030]在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如圖2和圖3所示,該冷卻通道10的一端口連通缸體通道20,冷卻水由發動機的氣缸體40的缸體通道20流入冷卻通道10,導流至另一端口,該端口正對進氣道32、排氣道33之間的鼻梁區31。該冷卻通道10為平滑曲線過渡形成的管道,其冷卻水有豎直的缸體通道20進入冷卻通道10后,能夠沿著平滑的管道內壁緩慢流動,規避尖銳拐角對水流的沖擊,有效提升冷卻水流速、流量及流動方向的穩定性、延續性,進而提高鼻梁區31的冷卻效果。
[0031]該冷卻結構僅包括一個冷卻通道10,且,僅通過兩個端口,即其一為連通缸體通道20的冷卻水進口、另一為冷卻鼻梁區31的冷卻水出口。如此,冷卻水僅沿為鼻梁區31冷卻的流向流動,即冷卻水嚴格定向流向鼻梁區31,規避現有技術中其他端口的密封性差而導致的冷卻水溢流現象,并且,無需另加密封件,其結構簡單、密封性強,能夠確保可靠穩定的對鼻梁區31進行冷卻。
[0032]在又一具體實施例中,上述冷卻通道10為弧狀的管道,也就是說,該冷卻通道10為平滑過渡的一段弧段管道,其整個冷卻通道10為連續的平緩的弧狀管道,冷卻水能夠在冷卻通道10內平緩的流動,進一步改善冷卻水流動的穩定性,為提升鼻梁區31冷卻效果提供保障。
[0033]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其冷卻通道10包括水平段通道和豎直段通道,且兩段的銜接處圓弧過渡;也就是說,冷卻通道10的拐角處通過圓弧平滑銜接,避免冷卻水經過直角處時受到沖擊,制約冷卻水的流速、流量的穩定性。如此設置,其結構既能確保鼻梁區31的冷卻效果,又簡化了加工工藝,便于成形。
[0034]需要說明的是,平滑過渡曲線形成的管道包括弧狀的管道、由水平段通道與豎直段通道銜接且在銜接處圓弧過渡形成的管道,也就是說,平滑過渡曲線包括了整段管道為曲率半徑相同的曲線,還包括在由直線段連接僅在銜接處利用圓弧過渡的管道,當然,除上述實施例外,平滑過渡曲線形成的管道還可以包括由不同曲率半徑的曲線平滑連接形成的管道。
[0035]針對以上實施例,還可對冷卻通道10進一步優化設計。具體地,如圖所示,該冷卻通道10的直徑大于缸體通道20的直徑。如此設置,可使冷卻水從氣缸體40進入氣缸蓋30時,規避氣缸蓋30底面的阻力,從而順利進入冷卻通道10內,進一步保障冷卻水的流量、流速的穩定性。
[0036]采用上述結構,有效解決了缸體通道20與冷卻通道10的端口存在偏差時,冷卻水仍能夠順利進入氣缸蓋30的冷卻通道10內。因此,與現有技術相比,降低了加工、裝配的精度要求,進而節約了成本。
[0037]在具體實施例中,該冷卻通道10的直徑與缸體通道20的差值設置為2mm,當然,該差值并不局限于此,還可設置在1.5mm?2.5mm范圍內,在確保冷卻通道10的直徑大于缸體通道20的直徑的情況下,確保氣缸體40與氣缸蓋30的可靠連接。
[0038]在上述實施例中,其冷卻通道10通過鑄造的方式與氣缸蓋30 —體形成,一方面,便于形成平滑曲線過渡的管道,確保冷卻水流動的平順性;另一方面,規避采用機加工等二次加工的繁瑣操作,節省加工成本。
[0039]并且,采用上述結構的冷卻結構,節約空間,易于布置,規避冷卻通道10與氣缸蓋30其他結構的干涉,確保氣缸蓋30結構的強度。
[0040]除此之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發動機氣缸蓋30,該發動機氣缸蓋30具有上述冷卻結構,其他結構及工作原理請一并參見現有技術。
[0041]由于上述冷卻結構具有以上技術效果,因此,具有該冷卻結構的發動機氣缸蓋30也應當具有相同的技術效果。
[0042]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發動機的氣缸蓋及其鼻梁區的冷卻結構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發動機氣缸蓋鼻梁區的冷卻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結構僅包括一個冷卻通道(10),所述冷卻通道(10)的一端口連通設置于所述發動機的氣缸體(40)的缸體通道(20),另一端口將冷卻水引流至所述鼻梁區(31);所述冷卻通道(10)為由所述缸體通道(20)端至所述鼻梁區(31)端平滑曲線過渡形成的管道。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氣缸蓋鼻梁區的冷卻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通道(10)為弧狀的管道。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氣缸蓋鼻梁區的冷卻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通道(10)包括水平段通道和豎直段通道,所述水平段通道與所述豎直段通道的銜接處圓弧過渡。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發動機氣缸蓋鼻梁區的冷卻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通道(10)的直徑大于所述缸體通道(20)的直徑。5.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發動機氣缸蓋鼻梁區的冷卻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通道(10)與所述氣缸蓋(30)鑄造一體形成。6.一種發動機的氣缸蓋,其特征在于,所述氣缸蓋(30)設有如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冷卻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發動機氣缸蓋鼻梁區的冷卻結構,所述冷卻結構僅包括一個冷卻通道,所述冷卻通道的一端口連通設置于所述發動機的氣缸體的缸體通道,另一端口將冷卻水引流至所述鼻梁區;所述冷卻通道由所述缸體通道端至所述鼻梁區端為平滑曲線過渡形成的管道。通過該冷卻結構,能夠有效、快速的降低鼻梁區的溫度,從而滿足氣缸蓋的冷卻要求,確保發動機的工作性能。在此基礎上,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核心為提供一種具有該冷卻結構的發動機氣缸蓋。
【IPC分類】F02F1/40
【公開號】CN204783303
【申請號】CN201520352360
【發明人】曾笑笑, 王洪君, 張偉剛, 朱海燕, 傘吉路, 李磊
【申請人】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請日】2015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