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防止礦山尾礦庫從初期壩滲漏渾水的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防止礦山尾礦庫從初期壩滲漏渾水的結構。
技術背景在一般的理論中,礦山尾礦庫初期壩采用透水壩可以使尾砂堆積體內的水盡快排 至庫外,降低壩體的浸潤線,加快尾礦固結,提高壩體穩定性。如此,初期壩經常會采用設反濾層的土壩或堆石壩。雖然在上游壩坡鋪設反濾層, 反濾層一般從內至外依次由碎石層(碎石層下為壩體)、礫石層、土工布層、礫石層、及外部 保護層(可以是干砌塊石層)五層組成。但是初期排放尾礦時,尾礦內的水不能及時從庫 尾排水系統排出,造成尾礦不能有規律沉積,通過上游壩坡反濾層排出的滲水仍然會帶有 細顆粒尾砂,導致壩體滲漏渾水,對下游造成污染。如何有效解決尾礦庫運行初期通過透水壩滲出的渾水,仍是業界難以解決的難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防止礦 山尾礦庫從初期壩滲漏渾水的結構,可以解決尾礦庫運行初期通過透水壩滲出的渾水。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防止礦山尾礦庫 從初期壩滲漏渾水的結構,其包括于尾礦庫初期壩的上游壩坡的坡腳處設置的深度達到地 基相對不透水層下的齒槽,其特點是該結構還包括于上游壩坡設置的防滲排滲層,該防滲 排滲層由內至外依次由碎石層、礫石層、防滲膜、礫石層、土工布層、礫石層、及干砌塊石層 組成,所述齒槽由下至上依次由防滲膜、礫石層、土工布層、及礫石層組成,且該防滲排滲層 的防滲膜與該齒槽的防滲膜相連接。上述防滲排滲層的防滲膜及齒槽中的防滲膜可采用防滲性能優越的土工膜。如此,通過在上游壩坡設置防滲排滲層取代現有技術中的反濾層,于防滲排滲層 及齒槽中設計有防滲膜,并使防滲排滲層中的防滲膜與齒槽中的防滲膜相連接,可利用防 滲膜優越的防滲性有效地解決尾礦庫運行初期通過透水壩滲出的渾水。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防滲排滲層與齒槽的層次結構分布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在尾礦庫初期壩的上游壩坡的坡腳處設置有齒槽3,齒槽為現有初期 壩中的一種常用措施,一般來說,深度要求達到地基的相對不透水層(見圖中地面線下的 虛線,為相對不透水層的起始線)下,但在本申請中,齒槽的結構進行了改變。該齒槽3由 下至上依次由防滲膜31、礫石層32、土工布層33、及礫石層34組成。且該上游壩坡1設置有防滲排滲層2,該防滲排滲層2與該齒槽3相接。該防滲排滲層2由內至外依次由碎石 層21、礫石層22、防滲膜23、礫石層24、土工布層25、礫石層26、及干砌塊石層27組成,該 防滲排滲層的高度的確定可按尾礦庫堆存選廠三個月的尾礦量達到的標高考慮;且使該防 滲排滲層的防滲膜23與該齒槽的防滲膜31相連接。
權利要求一種防止礦山尾礦庫從初期壩滲漏渾水的結構,其包括于尾礦庫初期壩的上游壩坡(1)的坡腳處設置的深度達到地基相對不透水層下的齒槽(3),其特征在于該結構還包括于上游壩坡(1)設置的防滲排滲層(2),該防滲排滲層(2)由內至外依次由碎石層(21)、礫石層(22)、防滲膜(23)、礫石層(24)、土工布層(25)、礫石層(26)、及干砌塊石層(27)組成,所述齒槽(3)由下至上依次由防滲膜(31)、礫石層(32)、土工布層(33)、及礫石層(34)組成,且該防滲排滲層的防滲膜(23)與該齒槽的防滲膜(31)相連接。
專利摘要一種防止礦山尾礦庫從初期壩滲漏渾水的結構,是于礦山尾礦庫初期壩的上游壩坡設置防滲排滲層取代已知的反濾層,該防滲排滲層由內至外依次由碎石層、礫石層、防滲膜、礫石層、土工布層、礫石層、干砌塊石層組成,并對上游壩坡的坡腳處設置的齒槽結構進行改變,該齒槽由下至上依次由防滲膜、礫石層、土工布層、礫石層組成,并使該防滲排滲層的防滲膜與該齒槽的防滲膜相連接;于是,利用防滲膜的防滲性,可有效解決尾礦庫運行初期通過透水壩滲出的渾水。
文檔編號E02D17/20GK201713790SQ20102022262
公開日2011年1月19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11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11日
發明者廖江平, 張海娟, 袁兵 申請人: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