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無覆土條件下的尾礦庫后期壩邊坡的生態修復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尾礦庫無覆蓋土壤后期壩的 邊坡植被穩定生態修復技術。
背景技術:
尾礦庫,是礦山選礦生產流程設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尾礦庫壩體特別 是后期壩邊坡的穩定,是尾礦庫安全運行的生命線。我國濕法排放尾礦的尾礦庫后期壩,多 以具有滿足工程力學強度要求的粗尾礦砂堆筑。根據這一堆筑技術,伴隨尾礦排放過程,按 尾礦庫上升一定標高、分階段逐級構筑尾礦后期壩。以滿足堆存尾礦庫容、壓低浸潤線使尾 礦庫安全運行要求。尾礦庫后期壩堆筑完成后,由于尾礦砂的松散特性,邊坡遇降水極易產生水土流 失,在風蝕嚴重區域,易產生尾礦砂揚塵,甚至“尾礦沙塵暴”發生頻度也很高。為防止水土 流失以及嚴重揚塵等危害,確保后期壩邊坡穩定,傳統的措施是在每一期后期壩外邊坡上, 覆蓋土壤層,一般覆蓋土層厚度300 500mm,然后,在覆土層表面種植草灌品種,以恢復生 態。我國眾多礦山分布在深山石區,特別是南方不少礦山無土可取,有的甚至另外購 買耕地取土,不但造成耕地損失,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礦山生產成本。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無覆土條件下的尾礦庫后期壩邊坡生態修復方法,通過 種植香根草和播種邊坡綠化草種,構成固砂的根系網絡實現。所述邊坡綠化草種為狗牙根、紫花苜蓿、白三葉和沙打旺,種子質量比為5 10 1 2 1 2 1 2,優選為 8 1 1 1。本發明提供的無覆土條件下的尾礦庫后期壩邊坡生態修復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 驟1)尾礦庫后期壩邊坡每隔30 50m劃分作業區;2)按尾礦庫后期壩等高線開挖寬20cm,深15cm的種苗種植溝,所述種植溝距坡體 頂部0. 5m開始開挖,每隔等高線間距Im開挖一行,共3行,往下,按等高線間距1. 5m開挖 種植溝。3)溝內施質量比為1 2 1 2 0. 5 1的有機肥、磷肥和復合肥作為底肥, 總量為80 100g/m2 ; 4)邊坡上部頂部往下3 4行的種植溝內,每隔IOcm種植1 3株香根草,頂部 往下3 4行種植溝以下的種植溝內,每隔15cm種植1 3株香根草,并澆定根水;5)種苗行之間播種上述的邊坡綠化的草種,播種深度為2 3cm,播種量為8 12g/m2,并施以質量比為1 2 2 3的有機肥和復合肥。還包括后期的撫育和管理措施,具體如下
1)每年植被返青、封凍之前的雨季前,對香根草種植區各施加有機肥磷肥復 合肥比例為1 2 1 2 ;0. 5 1,用量為30 50g/m2 ;2)每年在盛夏安排修剪香根草一次,保持草苗高度0. 8m 1. 2m ;3)利用早期分蘗多的香根草植株,及時對損毀植株進行補種;4)如遇干旱年,補加水1 2次,防熱害;5)及時清除壓蓋植被層的尾礦砂;6)定期觀察植被長勢,及時采取病蟲害防治措施。本發明利用護坡植物香根草的強大根系力(深根可達2m),和狗牙根為代表的地 表匍匐根系發達、覆蓋度高而快的草種組成的深、淺搭配的根系網絡,實現直接固定尾礦庫 砂邊坡,構成穩定控制坡面的植被群落體系。尾礦庫邊坡不需要覆土,可直接種植在粗尾礦 砂壩上,實現了用生物法穩定尾礦庫邊坡。按照本發明提供的方法對無覆土條件下的尾礦 庫后期壩邊坡進行生態修復,建立了穩固的植被層,同時具有穩定邊坡,保持水土,抑制徑 流、尾礦砂揚塵的作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明,但不用來限制本發明的范圍。在不背離本發明精神 和實質的情況下,對本發明方法、步驟或條件所作的修改或替換,均屬于本發明的范圍。若未特別指明,實施例中所用的技術手段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熟知的常規手段。實施例1面積在13公頃以上的銅礦尾礦庫尾礦砂邊坡進行生態修復,包括如下步驟1)為保護后期壩作業面平整,不改變松散體設計坡度,每隔50m對上邊坡進行作 業區的劃分;2)按尾礦庫后期壩等高線開挖種苗種植溝,距頂部0. 5m開始開挖,溝間距上密 至間距lm,開挖3行,往下的種植溝間距1. 5m,確保上部有較強的抗風、雨能力。種植溝寬 20cm,深 15cm。3)溝內施質量比為1 1 0.6的有機肥、磷肥、復合肥,總用量根據面積而定,為 100g/m2。其中有機肥為雞糞發酵有機肥,磷肥為過磷酸鈣,復合肥為N、P、K復合肥,購自江 蘇無錫保利化肥有限公司。4)種植溝內種植香根草,上部3行種植溝的香根草株距為10cm,這3行種植溝往 下的種植溝內香根草的株距為15cm,根據香根草植株的規格大小,每處種植1 3株。種植 后,澆定根水。5)香根草的種苗行之間播種比例為8 1 1 1的狗牙根、紫花苜蓿、白三葉和 沙打旺種子,種子用量根據面積而定,為10g/m2。種子播種深度為3cm。種子播種后進行施 肥,施用質量比為1 2的有機肥和復合肥。6)制定了詳細的后期撫育和管護措施①每年植被返青前、封凍之前的雨季前,對香根草種植區各施加有機肥磷肥 復合肥比例為1 1 0.6用量為40g/m2。②每年在盛夏安排修剪香根草一次,一般保持草苗高度Im左右。③發現坡面上有植株損毀,及時補種草苗,可以利用早期分蘗多的植株。
④遇干旱年,補加水1 2次,防熱害。⑤及時清除壓蓋植被層的尾礦砂。⑥定期觀察植被長勢,及時采取措施防治病蟲害。修復后的后期壩邊坡,植被穩定,控制水土流失量在95%以上,庫區邊坡地表一片 碧綠、植被茂密,覆蓋度超過90%,控制揚塵生態效果明顯。庫區邊坡部分植被品種已經自 行繁衍。場地植被不要求精細撫育,基本為粗放管理。多種植物構成的群落長期穩定,已經 達到覆土后栽植被的效果,植被層沒有明顯退化現象,具有明顯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實施例2基本過程同實施例1,不同的是狗牙根、紫花苜蓿、白三葉和沙打旺種子的質量比 為10 2 2 2,播種總量為12g/m2。實施例3 基本過程同實施例1,不同的是香根草種植溝內施用的有機肥、磷肥、復合肥的比 例為2 2 1,施用總量為80g/m2。
權利要求
一種無覆土條件下的尾礦后期壩邊坡的生態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種植香根草和播種邊坡綠化的草種,構成固砂的根系網絡。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邊坡綠化草種播種于香根草種 苗行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邊坡綠化草種為狗牙根、紫 花苜蓿、白三葉和沙打旺。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狗牙根、紫花苜蓿、白三葉和沙 打旺的種子質量比為5 10 1 2 1 2 1 2。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狗牙根、紫花苜蓿、白三葉和沙 打旺的種子質量比為8 1 1 1。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任一項所述的修復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尾礦庫后期壩邊坡每隔30 50m劃分作業區;2)按尾礦后期壩等高線開挖寬20cm,深15cm的種苗種植溝,所述種植溝距頂部0.5m 開挖,每隔等高線間距Im開挖3行,往下,按等高線間距1.5m開挖;3)溝內施質量比為1 2 1 2 0.5 1的有機肥、磷肥、復合肥作為底肥;4)在步驟2)所述的上部3行種植溝內每隔IOcm種植1 3株香根草,上部3行種植 溝往下的種植溝內,每隔15cm種植1 3株香根草,并澆定根水;5)香根草種苗行之間播種所述的邊坡綠化草種,播種深度為2 3cm,并施以質量比為 1 2 2 3的有機肥和復合肥。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修復方法,還包括后期的撫育和管理措施,具體如下1)每年植被返青前、封凍之前的雨季前,對香根草種植區各施加有機肥,磷肥和復合 肥,質量比為1 2 1 2 0. 5 1,總用量為30 50g/m2 ;2)每年在盛夏安排修剪香根草一次,保持草苗高度0.8m 1. 2m ;3)利用早期分蘗多的植株,及時對損毀草苗進行補種;4)如遇干旱年,補加水1 2次,防熱害;5)及時清除壓蓋植被層的尾礦砂;6)定期觀察植被長勢,及時防治病蟲害。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邊坡綠化草種的播種量為8 12g/m2。
全文摘要
本發明屬于礦山廢棄地生態修復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尾礦庫無覆蓋土壤后期壩的邊坡植被穩定生態修復技術,通過種植香根草,并在香根草種苗行之間播種邊坡綠化草種,構成固砂的根系網絡實現。其中邊坡綠化草種為配比5~10∶1~2∶1~2∶1~2的狗牙根、紫花苜蓿、白三葉和沙打旺。本發明對無覆土條件下的尾礦后期壩邊坡進行生態修復,建立了穩固的植被層,同時具有穩定邊坡,保持水土,抑制徑流、尾礦砂揚塵的作用。
文檔編號A01G1/00GK101974910SQ20101028584
公開日2011年2月16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17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17日
發明者周連碧, 戴宏文, 鄭學敏 申請人:北京礦冶研究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