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針對坡度大于75°的石質邊坡護理結構及布置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針對坡度大于75°的石質邊坡護理結構及布置方法,屬于喀斯特 (KST)地區灌木護坡施工技術。
背景技術:
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巖石受水的溶蝕作用和伴隨的機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種地貌,在中國的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廣泛分布有喀斯特地貌。近年來,隨著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和礦山開采,導致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大量的裸露邊坡,產生了大量無法恢復植被的巖石邊坡,短期內在其表面自然恢復植被覆蓋幾乎不可能實現;現有的邊坡工程加固措施多追求強度功效,大多采用砌石及噴混凝土等灰色防護,這樣破壞了自然生態的和諧。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和我國經濟實力的進一步增加,植被護坡工程技術也逐漸應用到了工程建設當中,現有的應用多采用爆破造林法,此方法不適合喀斯特地貌,或先在巖石邊坡上采用砌石對其固定并劃分為小格制作植生構件,然后在其劃分的小格內植土栽培植被,這樣的植被護坡工程技術雖有一定的綠化效果,但還是無法滿足生態的和諧統一性,人為痕跡太過明顯。現有的人工邊坡綠化再造工程多是針對坡度小于75°的石質邊坡,當石質邊坡坡度小于75°時,本申請人在2009年5月8日分別申請的兩件專利“一種設置在喀斯特地區邊坡上的灌木護坡植生構件”和“設置在喀斯特地區邊坡上的邊坡灌木護坡用T 型植生板”均可達到較好的人工土壤附著率,可在施工后的幾年內很好的完成植被綠化再生;但面對石質邊坡復雜多變的特性,在施工過程中常會遇到大于75°甚至90°的石質邊坡,遇到給類邊坡,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常見方法是對石質邊坡進行再清理,使其坡度變小,但這種方法施工量非常大,時間周期長,而且較危險。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施工量小、周期短,成本低的可在坡度大于 75°的石質邊坡上完成人工植被再生的針對坡度大于75°的石質邊坡護理結構及布置方法,,可以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針對坡度大于75°的石質邊坡護理結構,它包括坡度大于75°的石質邊坡,在石質邊坡上連接有與坡度呈25° 45°角的植生板,植生板與石質邊坡構成植生槽。在石質邊坡上連接有與坡度呈25° 45°錨固桿件,植生板(2)連接在錨固桿件上。植生板為現澆混凝土板,現澆混凝土板以錨固件為筋的現澆混凝土板。植生板的寬度為200mm 800mm,厚度為15mm 30mm。在植生板上開設有落水孔,落水孔的孔徑為50mm-150mm。植生槽的行間距為1500 3000mm。針對坡度大于75°的石質邊坡護理結構的布置方法由以下步驟來實現a、先在坡度大于75°的石質邊坡的坡面呈25° 45°角度鉆孔,再打入錨固桿件,用注漿材料對錨固桿件進行加固;
b、選取模板,將模板緊貼坡面固定在錨固桿件上下,將錨固件夾在其中,用鉛絲綁扎固定在錨固桿件上下;模板寬度為200mm 800mm,,長度視邊坡情況進行動態設計,厚度為 5mm 15mm ;
C、將攪拌好的混凝土澆灌在模板與錨固件夾層內,并盡量使之填實。
在澆筑混凝土前,現在模板上放置漏水孔模具,漏水孔模具的直徑為50mm-100mm。與現有技術比較,本發明針對坡度大于75°的石質邊坡,通過在大坡度的石質邊坡上搭建大的植生板,使植生板與石質坡面之間構成一個可以盛裝大量人工土壤的植生槽,為人工土壤和種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附著平臺面,以更好的保證植物生長時根系的展開,為植被的生長打好基礎。在構建植生板時先在石質邊坡上固定錨固桿件,這樣可以提高植生槽的承載強度,增加其穩定性,在植生槽不發生垮塌的情況下就可確保土壤不會流失, 就可很好的為種子的發芽提供平臺。植生板優選混凝土現澆板,混凝土現澆板以固定錨固件為筋可大大降低錨固件的銹蝕,這樣可保證其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同時方便野外施工及取材。現澆混凝土板的寬度及植生槽之間的間隔均為申請人長期工作中總結所得,在此寬度內盛裝的土壤量可以使植被得到充分生長,在此間隔內可以很好的使成長后的植被將巖石邊坡覆蓋,在植生板上開設有落水孔,此原理與花盆開設漏水孔原理相同。根據申請人的試驗,發現用本發明可以明顯降低大坡度人工護坡的難度,且植被回復率很高,同時本發明還具有結構簡單、綠化速度快、造價低等優點,有很好的推廣和實用價值。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如圖1所示,本發明針對的是坡度大于75°的石質邊坡護理,它是在坡度大于75°的石質邊坡1的坡面呈25° 45°角度鉆孔,再在所開孔內打入錨固桿件4, 并用注漿材料對錨固桿件4進行加固。安裝好錨固桿件4后選取模板,將模板緊貼坡面固定于錨固桿件4上下,用鉛絲綁扎固定在錨固桿件4上;模板寬度宜為200mm 800mm,長度視石質邊坡1的情況進行動態設計,厚度宜為5mm IOmm ;將攪拌好的混凝土澆灌在模板里,并盡量使之填實,干固后即形成由現澆混凝土板構件的植生板2,植生板2的厚度為 15mm 30mm ;植生板2與石質邊坡1構成植生槽3。在澆筑混凝土前,現在模板上放置漏水孔模具,干固后敲出模具,形成的落水孔5的孔徑為50mm-100mm。植生槽3的行間距為 1500 3000mm,具體根據所選植被來定。
權利要求
1.一種針對坡度大于75°的石質邊坡護理結構,它包括坡度大于75°的石質邊坡(1),其特征在于在石質邊坡(1)上連接有與坡度呈25° 45°角的植生板(2),植生板(2)與石質邊坡(1)構成植生槽(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針對坡度大于75°的石質邊坡護理結構,其特征在于在石質邊坡(1)上連接有與坡度呈25° 45°錨固桿件G),植生板(2)連接在錨固桿件(4) 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針對坡度大于75°的石質邊坡護理結構,其特征在于植生板(2)為現澆混凝土板,現澆混凝土板以錨固件(4)為筋的現澆混凝土板。
4.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針對坡度大于75°的石質邊坡護理結構,其特征在于 植生板(2)的寬度為200mm 800mm,厚度為15mm 30mm。
5.根據權利要皮球4所述的針對坡度大于75°的石質邊坡護理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植生板(2)上開設有落水孔(5),落水孔(5)的孔徑為50mm-150mm。
6.根據權利要要求4所述的針對坡度大于75°的石質邊坡護理結構,其特征在于植生槽(3)的行間距為1500 3000mm。
7.如上述權利要求所屬的針對坡度大于75°的石質邊坡護理結構的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它由以下步驟來實現a、先在坡度大于75°的石質邊坡的坡面呈25° 45°角度鉆孔,再打入錨固桿件,用注漿材料對錨固桿件進行加固;b、選取模板,將模板緊貼坡面固定在錨固桿件上下,將錨固件夾在其中,用鉛絲綁扎固定在錨固桿件上下;模板寬度為200mm 800mm,,長度視邊坡情況進行動態設計,厚度為 5mm 15mm ;C、將攪拌好的混凝土澆灌在模板與錨固件夾層內,并盡量使之填實。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針對坡度大于75°的石質邊坡護理結構的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澆筑混凝土前,現在模板上放置漏水孔模具,漏水孔模具的直徑為50mm-100mm。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針對坡度大于75°的石質邊坡護理結構及其布置方法,它包括坡度大于75°的石質邊坡(1),在石質邊坡(1)上連接有與坡度呈25°~45°角的植生板(2),植生板(2)與石質邊坡(1)構成植生槽(3)。本發明針對坡度大于75°的石質邊坡,通過在大坡度的石質邊坡上植生板,使植生板與石質坡面之間構成一個可以盛裝大量人工土壤的植生槽,為人工土壤和種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附著平臺面,以更好的保證植物生長時根系的展開,為植被的生長打好基礎。在固定植生板時先在石質邊坡上固定錨固桿件,這樣可以提高植生槽的承載強度,在植生槽不發生垮塌的情況下就可確保土壤不會流失,就可很好的為種子的發芽提供平臺。
文檔編號E02D17/20GK102425178SQ20111032041
公開日2012年4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0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20日
發明者晁建強, 袁盛華, 陳人福 申請人:貴州科農生態環保科技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