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預制砌塊的止漿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預制砌塊,特別涉及一種預制砌塊的止漿裝置。本實用新型預制砌塊的止漿裝置,其包括與預制砌塊內圓弧面(6)內表面相匹配的內止漿板(1),還包括與預制砌塊外圓弧面(7)外表面相匹配的外止漿板(2),其中:還包括有內襯彈性墊(3)和外襯彈性墊(4),內襯彈性墊(3)設置在內止漿板(1)上,并朝向外止漿板(2)一側,外襯彈性墊(4)設置在外止漿板(2)上,并朝向內止漿板(1)一側,內止漿板(1)、內襯彈性墊(3)、外止漿板(2)和外襯彈性墊(4)四者通過連接件(5)連接在一起。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巧妙,止漿效果非常好;且安裝效率高;適用范圍廣。
【專利說明】一種預制砌塊的止漿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預制砌塊,特別涉及一種預制砌塊的止漿裝置。本實用新型屬于建筑材料及輔助材料設備等【技術領域】。其主要作用:與預制砌塊配合,在灌漿過程中,減少或防止跑漿漏漿。
【背景技術】
[0002]在建筑材料領域,地下構筑物檢查井等各種井的井身截面有矩形、方形、圓弧形狀等多種形狀,但目前普遍采用的井身截面形狀是圓弧形,即形成井身的內壁和外壁為圓柱體井身。為了制作的安全性和提高制作安裝效率,現多采用圓弧形的預制砌塊來取代傳統的井身砌筑,預制砌塊一般由混凝土制作而成,多塊預制砌塊的配合安裝組成一層圓柱體井身,然后通過上下相鄰層的預制砌塊將井身修砌拼裝起來,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具有內外圓弧面的、整體為圓柱體的井身。在預制砌塊的加強連筋兩側具有預留孔,預留孔為可灌裝混凝土等的通孔,在修砌拼裝預制砌塊時,每當拼裝一定層數后,就需在預留孔內及各空隙處灌裝混凝土等,并通過機器對灌裝進預制砌塊預留孔內及各空隙處的混凝土等進行震動搗實形成密實的填充體,從而使預制砌塊拼裝成的井身墻體更加牢靠,現有用于拼裝井身墻體的預制砌塊品種繁多。
[0003]但現有井身墻體的預制砌塊技術存在如下不足:在灌漿過程中出現,易發生跑漿漏漿現象,影響整個建筑物或構筑物的質量。因而人們創新出可減少或防止跑漿、漏漿的止漿裝置。但現有的止漿裝置使用時安裝時間長,安裝效率低,且止漿效果不理想,特別對于大型砌塊的止漿效果更不理想。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安裝效率高、止漿效果理想、適用范圍廣的一種預制砌塊的止漿裝置。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預制砌塊的止漿裝置,其包括與預制砌塊內圓弧面內表面相匹配的內止漿板,還包括與預制砌塊外圓弧面外表面相匹配的外止漿板,其中:還包括有內襯彈性墊和外襯彈性墊,內襯彈性墊設置在內止漿板上,并朝向外止漿板一側,外襯彈性墊設置在外止漿板上,并朝向內止漿板一側,內止漿板、內襯彈性墊、外止漿板和外襯彈性墊四者通過連接件連接在一起。
[0006]進一步,所述內襯彈性墊上具有凸起的內凸條,外襯彈性墊上具有凸起的外凸條。
[0007]進一步,所述內止衆板和外止衆板二者高度均為30mm?60mm,厚度均為5mm?20mmo
[0008]進一步,所述內襯彈性墊和外襯彈性墊均由橡膠材料制作而成。
[0009]進一步,連接件為金屬扎絲。
[0010]進一步,所述內凸條設置有2?4個,外凸條設置的數量與內凸條相同。
[0011]進一步,所述內凸條和外凸條的高度均為3mm?10mm。[0012]更進一步,所述金屬扎絲為鍍鋅鐵絲。
[0013]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的有益效果:
[0014]第一,本實用新型是在預制砌塊內圓弧面內表面相匹配的內止漿板上還設置有內襯彈性墊,在預制砌塊外圓弧面外表面相匹配的外止漿板上還設置有外襯彈性墊,內止漿板、內襯彈性墊、外止漿板和外襯彈性墊四者通過連接件連接在一起。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在內外止漿板的基礎上,通過內襯彈性墊和外襯彈性墊的設置起到雙重防漏漿保護作用,本實用新型采用簡單的結構解決了一直難以解決的技術難題,設計巧妙,止漿效果非常好;且本實用新型一組止漿裝置可匹配安裝多塊預制砌塊,因此安裝效率高;本實用新型不但適用于小尺寸預制砌塊,而且也適用于大尺寸預制砌塊,適用范圍廣。
[0015]第二,本實用新型所述內襯彈性墊上設置凸起的內凸條,外襯彈性墊上設置凸起的外凸條。內襯彈性墊和外襯彈性墊彈性好,使得本實用新型容易被擠壓進預制砌塊預定位置,進一步提高止漿效果;同時本實用新型內襯彈性墊上設置凸起的內凸條和外襯彈性墊上設置凸起的外凸條,更容易使內襯彈性墊和外進襯彈性墊被擠壓進預制砌塊預定位置后不易脫出,保持本實用新型理想的止漿效果的長久性。本實用新型使用方便,裝拆容易,安裝效率進一步提聞。
[0016]第三,本實用新型內止漿板、內襯彈性墊、外止漿板和外襯彈性墊四者連接在一起的連接件采用金屬扎絲,裝拆方便、快速、靈活,進一步提高裝置效率,且金屬扎絲能與灌入預制砌塊內的漿更好地接觸,提高兩者間的整體度和牢固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圖1的中心位置剖視圖;
[0019]圖3為本實用新型使用過程中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中:1、內,1-1、內止漿板上連接孔,2、外止漿板,2-1、外止漿板上連接孔,3、內襯彈性墊,3-1、內凸條,3-2、內凸條上連接孔,4、外襯彈性墊,4-1、外凸條,4-2、外凸條上連接孔,5、連接件,6、預制砌塊內圓弧面,7、預制砌塊外圓弧面。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實施例
[0022]如圖3所示,發明人提出一種預制砌塊,該預制砌塊包括內筒壁、外筒壁和加強連筋,加強連筋位于內筒壁和外筒壁之間,該預制砌塊作為一個整體,其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左側表面、右側表面,內筒壁和外筒壁的上表面外沿上均開有凹槽。
[0023]為有效減少或避免灌漿過程中出現的跑漿漏漿,達到理想的防跑漿漏漿的止漿效果。如圖1?3所示,發明人提出一種預制砌塊的止漿裝置,其包括與預制砌塊內圓弧面6內表面相匹配的內止漿板1,還包括與預制砌塊外圓弧面7外表面相匹配的外止漿板2,還包括有內襯彈性墊3和外襯彈性墊4,內襯彈性墊3設置在內止漿板I上,并朝向外止漿板2 一側,外襯彈性墊4設置在外止漿板2上,并朝向內止漿板I 一側,內止漿板1、內襯彈性墊3、外止漿板2和外襯彈性墊4四者通過連接件5連接在一起。內止漿板I上開有內止漿板上連接孔1-1,外止漿板2上開有外止漿板上連接孔2-1,內襯彈性墊3上開有內凸條上連接孔3-2,外襯彈性墊4上開有外凸條上連接孔4-2,連接件5穿過設置在內止漿板1、內襯彈性墊3、外止漿板2和外襯彈性墊4四者上的連接孔連接在一起。
[0024]所述內襯彈性墊3上具有凸起的內凸條3-1,外襯彈性墊4上具有凸起的外凸條4-1。
[0025]所述內止漿板I和外止漿板2 二者高度(即H值)優選30mm?60臟,厚度(B卩B值)優選5_?20mm。
[0026]所述內襯彈性墊3和外襯彈性墊4優選由橡膠材料制作。
[0027]連接件5優選金屬扎絲。
[0028]所述內凸條3_1以設置2?4個為宜,外凸條4_1以設置的數量與內凸條3_1相同。
[0029]所述內凸條3-1和外凸條4-1的高度(即M值)優選3mm?10mm。
[0030]本實用新型使用時,可將內止漿板1、內襯彈性墊3、外止漿板2和外襯彈性墊4四者通過連接件5金屬扎絲連接在一起,所述金屬扎絲以選用鍍鋅鐵絲為宜。提高金屬扎絲與被連接件兩者間的整體度和牢固度。保障整個止漿裝置的一體性。
[0031]正常使用時,內止漿板I通過內襯彈性墊3與預制砌塊上內圓弧面6內表面的凹槽配合,外止衆板2通過外襯彈性墊4與預制砌塊上外圓弧面7外表面的凹槽配合與預制砌塊上的凹槽配合,將預制砌塊上的凹槽相對密封。如此,灌漿時,灌入預制砌塊內的漿將被密封在預制砌塊內,有效減少或避免灌漿過程中出現的跑漿漏漿,保證預制砌塊構成的建筑物或構筑物質量。
[0032]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替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預制砌塊的止衆裝置,其包括與預制砌塊內圓弧面(6)內表面相匹配的內止衆板(1),還包括與預制砌塊外圓弧面(7)外表面相匹配的外止漿板(2),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內襯彈性墊(3)和外襯彈性墊(4),內襯彈性墊(3)設置在內止漿板(1)上,并朝向外止漿板(2 ) 一側,外襯彈性墊(4 )設置在外止漿板(2 )上,并朝向內止漿板(1) 一側,內止漿板(I)、內襯彈性墊(3)、外止漿板(2)和外襯彈性墊(4)四者通過連接件(5)連接在一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預制砌塊的止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內襯彈性墊(3)上具有凸起的內凸條(3-1),外襯彈性墊(4)上具有凸起的外凸條(4-1)。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預制砌塊的止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止漿板(I)和外止漿板(2) 二者高度均為30mm~60mm,厚度均為5mm~20m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預制砌塊的止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內襯彈性墊(3)和外襯彈性墊(4 )均由橡膠材料制作而成。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制砌塊的止漿裝置,其特征在于:連接件(5)為金屬扎絲。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預制砌塊的止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凸條(3-1)設置有2~4個,外凸條(4-1)設置的數量與內凸條(3-1)相同。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預制砌塊的止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凸條(3-1)和外凸條(4-1)的高度均為3mm~10mm。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預制砌塊的止漿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扎絲為鍍鋅鐵絲。
【文檔編號】E02D29/12GK203684706SQ201320814091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2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2日
【發明者】蔣孟即 申請人:蔣孟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