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掘進機設備,具體涉及一種掘進機承重輪的注油潤滑系統。
背景技術:
現有掘進機的承重輪的潤滑注油方式多為一次性在輪體內注滿潤滑油脂,或在承重輪軸端面或輪體上加工注油口的方式注油。在正常使用情況下,通過輪體注油只能將整只承重輪拆下后才能進行保養作業,這種方式與一次性在輪體內注滿油脂的方式一樣,達不到日常維護的效果,不能做到隨時注油保養。
現有的注油潤滑系統的注油口位置一般是位于承重輪輪軸的中心,從輪軸的中心向內開鑿注油通道直至油倉及浮動密封結構。由于掘進機經常在高顆粒污染、高粉塵污染、高水位的環境中工作,承重輪的安裝位置很低,注油口可能長期浸泡在該環境下的積水中。注油口、油路通道易生銹、堵塞,不僅污染潤滑油脂,更起不到正常潤滑保養作用,承重輪不能正常轉動進而導致輪體過度磨損、變形,最終承重輪損壞。一旦損壞,由于礦井下空間狹小,通過拆卸對應側行走部來更換已損壞承重輪更是一項高強度、低效率的工作。必須停機,導致巨大的經濟損失。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可避免油路通道生銹和堵塞,可隨時注油保養,維護方便、效率高的掘進機承重輪的注油潤滑系統。
本實用新型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掘進機承重輪的注油潤滑系統,包括在承重輪上、與輪軸的配合面位置處設置的油倉,以及在承重輪的兩個端面、與輪軸裝配位置處設置的兩個浮動密封結構,還包括在行走履帶架上開設的注油通道、在承重輪輪軸內開設有第一進油通道、與第一進油通道連通的迂回油路,所述迂回油路分別與油倉及浮動密封結構連通;
所述注油通道的進口高于承重輪中心線,所述第一進油通道的進油口與注油通道的出口密封對接。
上述方案中,注油通道的進口高于承重輪中心線,注油位置高,避免了注油口長期浸泡在積水中而導致的生銹和通道堵塞。
具體的,所述迂回油路包括與第一進油通道垂直的第二進油通道、在第二進油通道上分叉連接且間隔設置的第三進油通道、第四進油通道和第五進油通道;
所述第三進油通道與靠近第一進油通道的浮動密封結構連通,所述第五進油通道與遠離第一進油通道的浮動密封結構連通;
所述第四進油通道與油倉連通。
進一步的,在第二進油通道與第五進油通道的交叉處連接有溢流通道,該溢流通道同時與第二進油通道和第五進油通道連通;
在行走履帶架上開設有出油通道,所述溢流通道的出油口與出油通道密封對接,所述出油通道的出口高于承重輪中心線。
該當注油充足后,多余的油脂會從溢流通道中流出,起到信號指示作用,同時還可以帶出一部分雜質。
進一步的,所述出油通道的出口距離承重輪中心的垂直高度為83~103mm。
優選的,所述出油通道的出口距離承重輪中心的垂直高度為93mm。
進一步的,所述注油通道的進口距離承重輪中心的垂直高度為118~138mm。
優選的,所述注油通道的進口距離承重輪中心的垂直高度為128mm。
所述注油通道的進口設有端蓋和油杯。
本實用新型的顯著效果是:
1.抬高注油通道進口和出油通道出口位置,并配合油路通道的重新設計,避免了承重輪長期浸泡在積水中而導致的油路通道生銹和堵塞,在不拆裝承重輪的情況下,可隨時注油保養,維護方便、效率高。
2.溢流通道的設計可以起到信號指示作用,同時還可以帶出一部分雜質,給維護帶來了方便。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掘進機局部側視圖。
圖2為圖1中的C-C剖視圖。
圖3為圖1中的D-D剖視圖。
圖4為承重輪和輪軸裝配主視圖。
圖5為圖4中的E-E剖視圖。
圖6為輪軸主視圖。
圖7為輪軸俯視圖。
圖中:1-行走履帶架,2-承重輪,3-螺塞,4-端蓋,5-油杯,6-襯套,7-浮動密封結構,9-油倉,20-輪軸,21-注油通道,22-第一進油通道,23-第二進油通道,24-第三進油通道,25-第四進油通道,26-第五進油通道,27-溢流通道,28-出油通道。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7所示,一種掘進機承重輪的注油潤滑系統,包括在承重輪2上、與輪軸20的配合面位置處設置的油倉9,以及在承重輪2的兩個端面、與輪軸20裝配位置處設置的兩個浮動密封結構7。承重輪2與輪軸20之間設有襯套6,襯套6與輪軸20之間留有潤滑間隙,潤滑間隙內被油脂填充,潤滑間隙內的油脂由油倉9提供。當潤滑間隙內的油脂被消耗后,通過油倉9得到供給補充。
還包括在行走履帶架1上開設的注油通道21、在承重輪2輪軸20內開設有第一進油通道22、與第一進油通道22連通的迂回油路。所述注油通道21的進口設有端蓋4和油杯5。
所述迂回油路包括與第一進油通道22垂直的第二進油通道23、在第二進油通道23上分叉連接且間隔設置的第三進油通道24、第四進油通道25和第五進油通道27。所述第三進油通道24與靠近第一進油通道22的浮動密封結構7連通。所述第五進油通道26與遠離第一進油通道22的浮動密封結構7連通。所述第四進油通道25與油倉9連通。
在第二進油通道23與第五進油通道26的交叉處連接有溢流通道27,該溢流通道27同時與第二進油通道23和第五進油通道26連通。
所述第一進油通道22的進油口與注油通道21的出口密封對接。
在行走履帶架1上開設有出油通道28。出油通道28出口設有螺塞3。所述溢流通道27的出油口與出油通道28密封對接。
所述注油通道21的進口高于承重輪2中心線。所述注油通道21的進口距離承重輪2中心的垂直高度為118~138mm。優選為128mm。
所述出油通道28的出口高于承重輪2中心線。所述出油通道28的出口距離承重輪2中心的垂直高度為83~103mm。優選為93mm。
在日常保養維護作業中,先去除螺塞3和端蓋4。用準備好的注油槍或注油泵對準油杯5進行注油,油脂從注油通道21經第一進油通道22進入承重輪輪軸20內的第二進油通道23,再通過第三進油通道24和第五進油通道26分別到達浮動密封結構7處進行潤滑;通過第四進油通道25到達油倉9補充損失油脂。當油脂補充完畢后,多余油脂沿圖7中溢流通道27經出油通道28處溢出,即為注油完成。為保證承重輪2內部清潔,最好當出油通道出口處溢出油脂較為干凈時,再停止注油作業。之后擰緊螺塞3和端蓋4,完成維護保養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