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摩托車倒擋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動車倒擋裝置,具體涉及一種用于三輪或四輪摩托車的倒擋器。
背景技術:
為了方便駕駛,現有的三輪或四輪摩托車通常安裝有倒擋器,駕駛人員不用下車, 直接在車上操作換擋操縱機構就能實現倒車。目前倒擋器的換擋操縱機構有手動和腳踩 兩種,該結構包括依次連接的手把或腳踏板、換擋軸、撥叉導向軸及撥叉,其中換擋軸 與倒擋器內的離合件及順、倒擋錐齒輪的軸向相平行,撥叉在離合件的上方與之連接; 當用手把或腳踏板帶動換擋軸轉動,換擋軸帶動撥叉導向軸及撥叉作軸向的直線運動, 撥叉撥動離合件在輸出軸上左、右移動與順擋錐齒輪或倒擋錐齒輪嚙合,從而實現倒車 換擋。這種結構的倒擋器存在如下不足
1、 由于在撥叉與換擋軸之間設有撥叉導向軸,換擋軸與輸出軸之間的距離較大, 使換擋軸的位置較高,當采用腳踩方式時,腳踏板的位置相對較高,操作不方便;
2、 由于撥叉作軸向的直線運動,其直線行程轉換到腳踏板的轉動角度較大,通常 大于62°,該角度己大于人腳踝關節的可轉動角度,增加了操作難度;
3、 離合件與倒、順擋錐齒輪的嚙合深度無法分別調整,即滿足了順擋嚙合深度, 則倒擋嚙合深度便無法保證,其嚙合深度完全靠零件的加工精度來保證,致使在使用一 段時間后,撥叉、離合件的凹槽磨損,嚙合深度減少而不能調節恢復,經常會出現跳擋、 脫擋、離合件及倒、順擋錐齒輪損壞等故障。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緊湊合理、操作及加工方便的用于三輪或四輪摩 托車的倒擋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摩托車倒擋器,包括箱體,換擋操縱機構, 與換擋操縱機構連接的離合件,以及位于離合件兩端的倒擋錐齒輪和順擋錐齒輪,其特 征在于所述換擋操縱機構的換擋軸與所述離合件的軸線相垂直;在所述換擋軸與所述 換擋操縱機構的撥叉之間增設與兩者連接的搖臂,用于帶動所述撥叉及與所述撥叉配合 的所述離合件軸向移動。
可在位于上述搖臂的外側的所述箱體上設置用于搖臂轉動后的定位機構。 還可在上述換擋軸的外端及其對應的所述箱體上增設限位調節機構。
以上述換擋軸位于所述離合件的上方,所述撥叉從所述離合件外側面與之連接的結 構為佳;所述換擋軸的內端部經內襯套及螺母在所述箱體內的端面上定位,其中部經外 襯套在所述箱體外側端面上定位,在所述外襯套的外側端面與所述換擋軸上的臺階端面 之間設置有襯環片及密封圈;所述搖臂上端的孔套在所述換擋軸上,并經徑向設置的緊 定螺釘固定,所述搖臂下端的孔與所述撥叉的外端圓柱間隙配合;所述撥叉的弧形叉位 于所述離合件的徑向凹槽中。
上述定位機構可包括在所述箱體外側面上位于所述換擋軸的下方處增設的固定連 接的預緊螺栓,在所述預緊螺栓的內端的孔內設置的間隙配合的定位銷,以及在所述定 位銷內端的內孔中設置的壓簧,所述壓簧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定位銷和所述預緊螺栓的內 孔端面接觸,所述定位銷的外端部呈圓錐形;所述搖臂的外側面由相交的右斜面和左斜 面構成;所述定位銷的錐面斜度與所述右斜面和所述左斜面的斜度相同,且所述定位銷 的外端前部位于所述右斜面和所述左斜面的斜面內。
上述限位調節機構可包括在所述換擋軸上位于所述箱體的外側處增設的固定連接 的限位體,所述限位體伸出的兩端分別通過螺紋連接的左調節螺釘和右調節螺釘,在所 述左調節螺釘和所述右調節螺釘下方對應位置的所述箱體上增設的右定位凸臺和左定 位凸臺。
當上述換擋軸轉動到使所述離合件與所述順擋錐齒輪完全嚙合的位置,所述左調節 螺釘的下端面與所述左定位凸臺的上端面相接觸,同時所述定位銷的外端部錐面與所述 搖臂的所述左斜面相接觸;當上述換擋軸轉動到使所述離合件與所述倒擋錐齒輪完全嚙 合的位置,所述右調節螺釘的下端面與所述右定位凸臺的上端面相接觸,同時所述定位 銷的外端部錐面與所述搖臂的所述右斜面相接觸。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摩托車倒擋器,當需要倒擋時,用手把或腳踏板帶動換擋軸轉動, 換擋軸帶動搖臂繞換擋軸的軸心線轉動,搖臂的另一端通過撥叉撥動離合件在花鍵輸出 軸上向倒擋錐齒輪方向滑動,同時定位銷從個搖臂的左斜面退出,當離合件滑動到位與 倒擋錐齒輪嚙合即搖臂轉動到位后,定位銷在壓簧的作用下進入搖臂的右斜面,對搖臂 進行定位,防止搖臂反轉,同時限位體上的右調節螺釘的下端部與右定位凸臺接觸,以 控制搖臂的最大轉角,從而控制離合件與倒擋錐齒輪的嚙合深度;此時,壓簧的張力與 右調節螺釘的下端部及右定位凸臺形成了封閉力偶,達到了自鎖搖臂轉動的目的,從而 確保離合件始終處于一個正確位置,即離合件不能右移動,能有效的解決跳擋、脫擋的 故障;此外,在裝配中及撥叉、離合件的凹槽磨損后,也可以通過調整右調節螺釘的伸 出長度來調整搖臂的最大轉角,從而控制撥叉的行程和離合件進入倒擋錐齒輪的深度,
即調整離合件與倒擋錐齒輪的最佳嚙合深度,于是將主動錐齒輪傳遞的動力經過倒擋錐 齒輪傳遞到花鍵輸出軸上,花鍵輸出軸反轉而實現倒車。倒車后要恢復前進的換擋操作 與上述動作相反,相應的控制及調節原理也相同。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倒擋器與現有的倒擋器相比,將換擋軸與離合件的軸向垂直,使 撥叉從離合件的上端移到離合件的外側面,去掉了撥叉導向軸,搖臂的一端直接固套在 換擋軸上,另一端通過撥叉與離合件相聯,因而換擋軸轉動時直接帶動搖臂繞換擋軸的 軸心線轉動,搖臂的另一端通過撥叉撥動離合件在花鍵輸出軸上左右移動,換擋時搖臂 轉動的角度就是換擋軸需要轉動的角度,這樣不僅使換擋軸與花鍵輸出軸的距離減小, 而且換擋軸的轉動角度也減小,當采用腳踩方式時,腳踏板的位置降低,腳踏板的轉動 角度也大大減小,使駕駛人員操作方便,感覺舒適;由于換擋軸位置降低,因而可以直 接安裝在倒擋器箱體上,減小了整個倒擋器的體積,降低了制造成本;此外,換擋軸上的 限位體兩端的調節螺釘直接調整離合件與倒、順擋錐齒輪的最佳嚙合深度,使其在磨損 后及時得到補償,降低了零件加工精度,并提高了產品的可靠性、延長了使用壽命。
因此,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三輪或四輪摩托車的倒擋器結構緊湊合理、操作及加 工方便、能充分保證離合件與倒、順擋錐齒輪完全嚙合,且提高了產品的可靠性,延長 了使用壽命。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局部剖視后的側面結構示意圖2是
圖1的A-A向剖視結構示意圖3是圖2中換擋軸、搖臂的、離合件及花鍵輸出軸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2中定位機構與搖臂結合處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參見
圖1 圖4, 一種摩托車倒擋器,包括箱體l,換擋操縱機構,與換擋 操縱機構連接的離合件17,以及位于離合件17兩端的倒擋錐齒輪16和順擋錐齒輪18,
其特征在于所述換擋操縱機構的換擋軸10與所述離合件17的軸線相垂直;在所述換
擋軸10與所述換擋操縱機構的撥叉5之間增設與兩者連接的搖臂12,用于帶動所述撥
叉5及與所述撥叉5配合的所述離合件17軸向移動。
在位于所述搖臂12的外側的所述箱體1上設置有用于搖臂轉動后的定位機構。 在所述換擋軸10的外端及其對應的所述箱體1上增設限位調節機構。 所述換擋軸10位于所述離合件17的上方,所述撥叉5從所述離合件17外側面與
之連接所述換擋軸10的內端部經內襯套14及螺母在所述箱體1內的端面上定位,其 中部經外襯套11在所述箱體1外側端面上定位,在所述外襯套11的外側端面與所述換 擋軸IO上的臺階端面之間設置有襯環片及密封圈;所述搖臂12上端的孔套在所述換擋 軸10上,并經徑向設置的緊定螺釘13固定,所述搖臂12下端的孔與所述撥叉5的外 端圓柱間隙配合;所述撥叉5的弧形叉位于所述離合件17的徑向凹槽中。
所述定位機構包括在所述箱體1外側面上位于所述換擋軸10的下方處增設的螺紋 連接的預緊螺栓8,在所述預緊螺栓8的內端的孔內設置的間隙配合的定位銷6,以及 在所述定位銷6內端的內孔中設置的壓簧7,所述壓簧7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定位銷6和 所述預緊螺栓8的內孔端面接觸,所述定位銷6的外端部呈圓錐形;所述搖臂12的外 側面由相交的右斜面12a和左斜面12b構成;所述定位銷6的錐面斜度與所述右斜面12a 和所述左斜面12b的斜度相同,且所述定位銷6的外端前部位于所述右斜面12a和所述 左斜面12b的斜面內。
所述限位調節機構包括在所述換擋軸10上位于所述箱體1的外側處增設的經花鍵 連接的限位體3,所述限位體3伸出的兩端分別通過螺紋連接的左調節螺釘2和右調節 螺釘4,在所述左調節螺釘2和所述右調節螺釘4下方對應位置的所述箱體1上增設的 右定位凸臺la和左定位凸臺lb。
所述換擋軸10轉動到使所述離合件17與所述順擋錐齒輪18完全嚙合的位置,所 述左調節螺釘2的下端面與所述左定位凸臺lb的上端面相接觸,同時所述定位銷6的 外端部錐面與所述搖臂12的所述左斜面12b相接觸;所述換擋軸10轉動到使所述離合 件17與所述倒擋錐齒輪16完全嚙合的位置,所述右調節螺釘4的下端面與所述右定位 凸臺la的上端面相接觸,同時所述定位銷6的外端部錐面與所述搖臂12的所述右斜面 12a相接觸。
本實施例的附圖中所示為換擋軸10轉動到使離合件17與順擋錐齒輪18完全嚙 合的位置的狀態;花鍵輸出軸20 —端通過軸承安裝在箱體1上,另一端伸出軸承蓋19, 在箱體1內,順擋錐齒輪18與倒擋錐齒輪16通過內孔空套在花鍵輸出軸20上,離合 件17通過內花鍵套裝在花鍵輸出軸20外花鍵上,并位于順擋錐齒輪18與倒擋錐齒輪 16之間,離合件17可在花鍵輸出軸20上左右滑動,順擋錐齒輪18及倒擋錐齒輪16 均與主動錐齒輪15嚙合,腳踏板9通過花鍵固套在換擋軸10的外端上。附圖中未標注 的結構均為現有倒擋器的常規結構。
權利要求1、一種摩托車倒擋器,包括箱體(1),換擋操縱機構,與換擋操縱機構連接的離合件(17),以及位于離合件(17)兩端的倒擋錐齒輪(16)和順擋錐齒輪(18),其特征在于所述換擋操縱機構的換擋軸(10)與所述離合件(17)的軸線相垂直;在所述換擋軸(10)與所述換擋操縱機構的撥叉(5)之間增設與兩者連接的搖臂(12),用于帶動所述撥叉(5)及與所述撥叉(5)配合的所述離合件(17)軸向移動。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車倒擋器,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所述搖臂(12)的外 側的所述箱體(1)上設置有用于搖臂轉動后的定位機構。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車倒擋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換擋軸(10)的 外端及其對應的所述箱體(1)上增設限位調節機構。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車倒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換擋軸(10)位于所述 離合件(17)的上方,所述撥叉(5)從所述離合件(17)外側面與之連接。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車倒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換擋軸(10)的內端部 經內襯套(14)及螺母在所述箱體(1)內的端面上定位,其中部經外襯套(11)在所 述箱體(1)外側端面上定位,在所述外襯套(11)的外側端面與所述換擋軸(10)上 的臺階端面之間設置有襯環片及密封圈;所述搖臂(12)上端的孔套在所述換擋軸(10) 上,并經徑向設置的緊定螺釘(13)固定,所述搖臂(12)下端的孔與所述撥叉(5) 的外端圓柱間隙配合;所述撥叉(5)的弧形叉位于所述離合件(17)的徑向凹槽中。
6、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車倒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機構包括在所述箱 體(1)外側面上位于所述換擋軸(10)的下方處增設的固定連接的預緊螺栓(8),在 所述預緊螺栓(8)的內端的孔內設置的間隙配合的定位銷(6),以及在所述定位銷(6) 內端的內孔中設置的壓簧(7),所述壓簧(7)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定位銷(6)和所述預 緊螺栓(8)的內孔端面接觸,所述定位銷(6)的外端部呈圓錐形;所述搖臂(12)的 外側面由相交的右斜面(12a)和左斜面(12b)構成;所述定位銷(6)的錐面斜度與 所述右斜面(12a)和所述左斜面(12b)的斜度相同,且所述定位銷(6)的外端前部 位于所述右斜面(12a)和所述左斜面(12b)的斜面內。
7、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車倒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調節機構包括在所 述換擋軸(10)上位于所述箱體(1)的外側處增設的固定連接的限位體(3),所述限 位體(3)伸出的兩端分別通過螺紋連接的左調節螺釘(2)和右調節螺釘(4),在所述 左調節螺釘(2)和所述右調節螺釘(4)下方對應位置的所述箱體(1)上增設的右定 位凸臺(la)和左定位凸臺(lb)。
8、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車倒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調節機構包括在所 述換擋軸(10)上位于所述箱體(1)的外側處增設的固定連接的限位體(3),所述限 位體(3)伸出的兩端分別通過螺紋連接的左調節螺釘(2)和右調節螺釘(4),在所述 左調節嫘釘(2)和所述右調節螺釘(4)下方對應位置的所述箱體(1)上增設的右定 位凸臺(la)和左定位凸臺(lb)。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摩托車倒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換擋軸(10)的內端部 經內襯套(14)及螺母在所述箱體(1)內的端面上定位,其中部經外襯套(11)在所 述箱體(1)外側端面上定位,在所述外襯套(11)的外側端面與所述換擋軸(10)上 的臺階端面之間設置有襯環片及密封圈;所述搖臂(12)上端的孔套在所述換擋軸(10) 上,并經徑向設置的緊定螺釘(13)固定,所述搖臂(12)下端的孔與所述撥叉(5) 的外端圓柱間隙配合;所述撥叉(5)的弧形叉位于所述離合件(17)的徑向凹槽中。
10、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摩托車倒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換擋軸(10)轉動到使 所述離合件(17)與所述順擋錐齒輪(18)完全嚙合的位置,所述左調節螺釘(2)的 下端面與所述左定位凸臺(lb)的上端面相接觸,同時所述定位銷(6)的外端部錐面 與所述搖臂(12)的所述左斜面(12b)相接觸;所述換擋軸(10)轉動到使所述離合 件(17)與所述倒擋錐齒輪(16)完全嚙合的位置,所述右調節螺釘(4)的下端面與 所述右定位凸臺(la)的上端面相接觸,同時所述定位銷(6)的外端部錐面與所述搖 臂(12)的所述右斜面(12a)相接觸。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摩托車倒擋器,包括箱體(1),換擋操縱機構,與換擋操縱機構連接的離合件(17),以及位于離合件(17)兩端的倒擋錐齒輪(16)和順擋錐齒輪(18),其特征在于所述換擋操縱機構的換擋軸(10)與所述離合件(17)的軸線相垂直;在所述換擋軸(10)與所述換擋操縱機構的撥叉(5)之間增設與兩者連接的搖臂(12),用于帶動所述撥叉(5)及與所述撥叉(5)配合的所述離合件(17)軸向移動。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三輪或四輪摩托車的倒擋器結構緊湊合理、操作及加工方便、能充分保證離合件與倒、順擋錐齒輪完全嚙合,且提高了產品的可靠性,延長了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F16H3/02GK201202776SQ20082009750
公開日2009年3月4日 申請日期2008年1月18日 優先權日2008年1月18日
發明者付置貴, 馳 楊, 麟 白, 高同大 申請人:重慶川渝精工機械配件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