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鎖扣組件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756387閱讀:16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鎖扣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鎖扣組件,尤其涉及一種能實現無縫連接且組裝拆卸都很方便的鎖扣組件。
背景技術
現有的鎖扣組件通常結構都較為復雜,組裝拆卸起來比較費時,而且經常需借助于其它的諸多工具進行組裝,給使用者或工業生產制造者帶來諸多不便,并且有些鎖扣組件結構龐大經常會凸出于待鎖扣物件的表面,且易使兩待鎖扣物件中產生縫隙。

發明內容
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能實現無縫連接且組裝拆卸都方便的鎖扣組件。一種鎖扣組件,該鎖扣組件包括一第一鎖扣部和一第二鎖扣部,該第一鎖扣部包括一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一復位件;該第二鎖扣部包括一第二連接部及一實現該第二連接部往復運動的第二復位件,該第一連接部沿第一方向設置,該第二連接部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設置,當第一連接部沿第一方向靠近該第二連接部時,該第二連接部被第一連接部抵壓并沿該第二方向往復運動,進而使該第二連接部被彈性卡鎖在第一復位件與第一連接部之間,實現該第一鎖扣部和第二鎖扣部鎖扣之間的對接鎖合。本發明的鎖扣組件結構簡單,易于組裝和拆卸,并實現兩待鎖扣物件間無縫連接。


圖1為一較佳實施 方式的鎖扣組件的立體圖。圖2為圖1所示鎖扣組件的第一鎖扣部的立體分解圖。圖3為圖2所示第一鎖扣部的立體圖。圖4為圖1所示鎖扣組件的第二鎖扣部的立體分解圖。圖5為圖4所示第二鎖扣部的立體圖。圖6為圖1所示鎖扣組件的側面剖視圖。圖7為圖1所示的鎖扣組件用在待鎖扣物件上的安裝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鎖扣組件100第一鎖扣部I第一基座10第一側面102第一頂面104第一螺孔1042第一通孔108第一孔1082
第二孔1084止擋部1086第一連接部12第一^^勾122第一槽體124連接底部126梢端128連接表面129第一復位件14導向柱142桿部1422第一端部1424第二端部1426環狀槽體1428
復位件144固定件146內卡齒1462第二鎖扣部2第二基座22支撐底部222支撐凸塊224第二螺孔2242第二槽體226支撐表面227第三螺孔228固定部24第二通孔242第三通孔244第二連接部26第三基座262第三側面26似第四側面2644頂面2646第二卡勾264上表面265第二復位件28限位部30外表面302連接面304
螺絲40如下具體實施方式
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本發明。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1示出了一較佳實施方式的鎖扣組件100,該鎖扣組件100包括一第一鎖扣部I和一第二鎖扣部2,該第一鎖扣部I和該第二鎖扣部2可卡合組裝成鎖扣組件100。該第一鎖扣部I和該第二鎖扣部2分別安裝在待連接的兩個物件上,用于無縫連接分別具有該第一鎖扣部I和該第二鎖扣部2的兩個物件。同時參考圖2和圖3,該第一鎖扣部I包括一第一基座10、一第一連接部12和一第一復位件14。本實施方式中,該第一基座10為一實心長方體。該第一基座10包括一第一側面102及與該第一側面102相鄰的第一頂面104。該第一側面102第一基座10開設有一第一通孔108,用于方便彈性安裝該第一復位件14,并限定該第一復位件14沿第一通孔108往復運動。第一通孔108垂直穿過第一側面102。該第一通孔108由兩個直徑大小不同的第一孔1082、第二孔1084連接而成。該第一孔1082、第二孔1084同軸設置并在兩孔交接處形成一用于限制第一復位件14的運動范圍的止擋部1086。在本實施方式中,該第二孔1084的直徑大于該第一孔1082的直徑。 該第一頂面104上開設有第一螺孔1042,用于配合螺釘50 (圖7所示)將第一鎖扣部I固定在如圖7所示的欲連接的PCB板60上,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螺孔1042為兩個,分別位于第一頂面104相反的兩個端部。替代實施方式中,也可用膠粘或焊接等其它方式將第一鎖扣部I固定在待連接的其他物件上。本實施方式中,該第一連接部12大致呈U型板體,該U型板體沿一第一方向X (見圖6)延伸,該第一方向X大致垂直于該第一基座10的第一側面102,優選地,其平行于該第一頂面104。該第一連接部12包括一第一槽體124、一連接底部126及兩個梢端128。每個梢端128的一側分別包括一第一卡勾122。該連接底部126包括一連接表面129用于連接該第一側面102。該連接表面129與第一側面102接觸并與第一通孔108的徑向平行。兩個梢端128分別自連接表面129延伸形成。該連接底部126及兩個梢端128共同定義該第一槽體124,該第一槽體124的延伸方向平行于該第一通孔108。本實施方式中該第一槽體124與兩個梢端128共同形成U形;該第一^^勾122為梯形,本實施方式中該第一^^勾122為如圖2所不之直角梯形。該第 ^勾122位于第一連接部12的上表面,且設置于第一槽體124的兩側,用于同第二鎖扣部2配合將待連接的兩個物件卡合連接在一起。在本實施方式中,該第一連接部12與第一基座10為一體成型。替代實施方式中,第一連接部12可通過螺合或膠粘等其它方式垂直固定于第一基座10上的第一側面102。該第一復位件14包括一導向柱142、一套設在導向柱142上的彈性復位件144及一固定導向柱142的固定件146。該導向柱142的長度略大于該第一通孔108的徑深,該導向柱142包括桿部1422、第一端部1424和第二端部1426,該第一端部1424和第二端部1426位于該桿部1422的相反的兩端。本實施方式中,該第一端部1424和第二端部1426均為圓盤體,該桿部1422為一圓柱體;該桿部1422的直徑略小于該第二端部1426的直徑;該第一端部1424的直徑大于該第二端部1426的直徑,且大于該第二孔1084的直徑,以使該第一端部1424不能穿過第二孔1084 ;該第二端部1426的直徑等于或小于第一孔1082的直徑,以使第二端部1426能順利穿過第一孔1082和第二孔1084,即能穿過第一通孔108。該第一復位件14在桿部1422 —端開設有環狀槽體1428,用于與固定件146配合固定緊該導向柱142,使該導向柱142在往復運動過程中不會脫離出第一通孔108。該環狀槽體1428位于桿部1422與第二端部1426連接處并與該第二端部1426的邊緣平行。本實施方式中,該固定件146為一與該環狀槽體1428形狀相應的具有內卡齒1462的彈性半環片。使用時,把彈性半環片1462拉開一定角度后套在該環形槽體1428上,松開外力,該彈性半環片1462借助其本身的彈力收縮扣緊在該環形槽體1428上,以固定該導向柱142。該內卡齒1462使得該固定件146與環狀槽體1428之間的摩擦力增大,進而使固定件146更緊密地卡在環形槽體1428上,不易松脫。替代實施方式中,該固定件146上的內卡齒1462也可以省略,而采用無卡齒的彈性半環片配合該環形槽體1428固定該導向柱142。其他替代實施方式中,該固定件146還可以為一^^針,該桿部1422包括一收容卡針的固定通孔,通過該卡針部分穿入該桿部1422的固定通孔來固定該導向柱142。本實施方式中,該內卡齒1462為帶棱角的塊狀,數量為三個。替代實施方式中,該卡齒1462可為弧形的塊狀,或其他任意形狀,數量也可為兩個、四個,五個,或更多。本實施方式中,該彈性復位件144為一中空彈簧,其套設在導向柱142上。該彈簧144的直徑大于該第一孔1082的直徑并小于該第二孔1084的直徑,以使彈簧144能穿入第一孔1082,但又被止擋部1086阻擋而不能穿入第一孔1082中。該彈性復位件144的長度大于第二孔1084的徑深,故,自然狀態下該彈性復位件144會部分露出第一通孔108外。替代實施方式中,該彈性復位件14 4還可為一固定于第一側面102的彈片。組裝第一鎖扣部I時,首先將該導向柱142的第二端部1426穿入該彈性復位件144中;再將套有該彈性復位件144的第二端部1426順次穿過該第二孔1084和該第一孔1082后伸出至該第一通孔108外部;同時將該固定件146的開口拉開以使該固定件146卡入該環形槽體1428中,松開外力后,該固定件146彈性回復力使得該固定件146的開口回復收緊從而使該固定件146緊密卡緊于該環形槽體1428。由于該固定件146及該導向柱142的第一端部1424的阻擋,不管該第一復位件14如何在該第一通孔108內做往復運動,該導向柱142都不會脫離該第一通孔108。如圖3所示,該第一鎖扣部I組裝完成的自然狀態下,該彈性復位件144支撐該導向柱142使其處于平衡狀態。因該彈性復位件144長度大于第二孔1084徑深,故,該導向柱142的第一端部1424被該彈性復位件144支撐出離該第一側面102 —段距離。請同時參看圖4和圖5,第二鎖扣部2包括一第二基座22、一安裝在第二基座22上的第二連接部26、一固定部24、一第二復位件28及兩個限位部30。該固定部24用于將該第二連接部26安裝固定在該第二基座26上。該兩個限位部30分別設置在該第二連接部26的兩側。該第二基座22大致為一 U型體,其包括一支撐底部222及兩支撐凸塊224。該支撐底部222具有一支撐表面227。該兩個支撐凸塊224分別從該支撐表面227的兩側垂直延伸出一定的距離。該支撐表面227中部向內開設有一第二槽體226,用于容納安裝該第二連接部26及該兩個限位部30。該支撐表面227在第二槽體226與每個支撐凸塊224之間分別開設有一第三螺孔228,用以與該固定部24配合鎖緊該第二連接部26。該支撐凸塊224上各開設有一第二螺孔2242,用以與螺釘配合將第二鎖扣部2固定在待連接的另一個物件上。該第二復位件28用于在組裝或拆卸鎖扣組件100時支持第二連接部26的往復運動。本實施方式中,該第二復位件28為兩個彈簧,每個彈簧28—端固定在第二槽體226內底面或第二連接部26底部。替代實施方式中,該第二復位件28為兩個彈片,且一端固定在第二槽體226內底面或第二連接部26底部。其他替代實施方式中,該第二復位件28為具有彈性恢復能力的其他元件,且一端固定在第二槽體226內底面或第二連接部26底部,數量可為一個或多個。本實施方式中,該第二連接部26沿如圖6所示的第二方向Y設置,其包括一第三基座262、由第三基座262向上延伸的兩個第二卡勾264。該兩個第二卡勾264之間定義一第三槽體268。該第三基座262大致為長方體并包括一上表面265。該兩個第二卡勾264由該第三基座262的上表面265向上延伸而成且整體呈滑梯狀。每個第二卡勾264包括一第二側面2642、一第三側面2644和一頂面2646。該第二側面2642與第三基座262的上表面265呈一定角度。該第三側面2644垂直于第三基座262的上表面265。該頂面2646平行且遠離該第三基座262的上表面265,并連接該第二側面2642與第三側面2644。本實施方式中,該頂面2646為平行第三基座262的上表面265的平面;替代方式中,該頂面2646也可為弧面,以更有利于第一鎖扣部I和第二鎖扣部2鎖扣在一起。本實施方式中,該兩個第二卡勾264與兩個第一^^勾122——對應。該限位部30安裝在第三基座262兩側。本實施方式中,每一限位部30包括一接觸面(圖未示),一與接觸面相反的外表面302,及一連接面304。該限位部30的接觸面為平面且與第三基座262的一側面抵觸,該限位部30的連接面304連接在該接觸面與該外表面302之間且為弧形。本實施方式中,該接觸面的長度大于該外表面302,但兩者高度一致。該限位部30與該第三基座262固定連接后的組合形狀與第二槽體226形狀相匹配,以使限位部30與第三基座262的組合 剛好能放入第二槽體226內,進而使組合后的第二鎖扣部2更加穩固,不會晃動。本實施方式中,該限位部30與該第三基座262為一體成型。替代實施方式中,該限位部30可通過螺合或膠粘等其它方式固定于與該第三基座262的兩側。該固定部24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一長方體薄片。該固定部24開設一第二通孔242及兩個第三通孔244。該第二通孔242位于該固定部24的中間,該兩個第三通孔244分別位于該第二通孔242兩側。該第二通孔242與第三基座262長寬大小一致,該兩個第三通孔244的直徑與第三螺孔228直徑大小一致。第二鎖扣部2組裝時,先將第二復位件28固定于第二槽體226內,或將第二復位件28固定于第二連接部26第三基座262底部,再將第二連接部26與限位部30 —起裝入第二槽體226內,并且第二復位件28位于第二槽體226的槽底與第三基座262之間以支撐第二連接部26與限位部30。再將固定部24的第二通孔242穿過該兩個第二卡勾264后扣合在該支撐底部222的支撐表面227上。此時,第三通孔244與第三螺孔228對齊,將螺絲40穿過第三通孔244后擰進第三螺孔228,從而將第二連接部26定位安裝在該支撐底部222的支撐表面227上。此時,自然狀態下,第二卡勾264可以通過第二通孔242露在固定部24外,因限位部30被阻擋在固定部24下而第三基座262又與限位部30固定相連,所以被限位部30限定不能穿過第二通孔242。
該第一鎖扣部I及該第二鎖扣部2分別組裝完成后,即可實現兩者的鎖扣卡合功能。使用時,第一連接部12沿該第一方向X靠近該第二連接部26,該第二連接部26被第一連接部12抵壓并沿該第二方向Y往復運動,進使該第二連接部26被彈性卡鎖在第一復位件14與第一連接部12之間,實現該第一鎖扣部I和第二鎖扣部2之間的對接鎖合,并形成鎖扣組件100。具體地,請一并參閱圖6,該鎖扣組件100卡合時,該第一鎖扣部I的第一連接部12的第一^^勾122沿著該第二鎖扣部2的第二卡勾264的第二側面2642推動。因該第二側面2642的斜面設計,在第一鎖扣部I推動過程中,該第一卡勾122會按壓該第二卡勾264,使該第二連接部26往第二復位件28方向運動并壓縮該第二復位件28。當該第一卡勾122推過第二卡勾264時,因第二卡勾264向下的壓力解除,該第二復位件28彈性回復力作用將該第二連接部26往上頂出,使該第二卡勾264的第三側面2644卡合在第一^^勾122內側,鎖扣組件100鎖扣完成。
該鎖扣組件100解除鎖扣時,只需拿一根小棒穿過第一槽體124以按壓第三槽體268的槽底,此時,該第二連接部26受到壓力往第二復位件28方向運動,帶動該第二卡勾264脫離該第一^^勾122,因彈性復位件144的彈性回復力釋放,推動導向柱142朝第二鎖扣部2方向運動,從而推動第二鎖扣部2與第一鎖扣部I分離,解鎖完成。一并參閱圖7,該鎖扣組件100的第一鎖扣部I和第二鎖扣部2分別通過第一螺孔1042和第二螺孔2242與螺釘50的配合安裝在待連接的兩個物件上。在本實施方式中,待連接的兩個物件為PCB板60。需要兩塊PCB板60連接時,則將兩塊PCB板上裝有的第一鎖扣部I和第二鎖扣部2對接卡合即可。需要兩塊PCB板分離時,則將一根小棒插入PCB上預留的貫通第一槽體124和第三槽體268的拆卸孔200往下一壓即可。在其它實施方式中,該第二連接部26也可為由一底板及由底板中部向上延伸出的兩個有間隙連接在一起的卡勾組成。該底板大小與第二槽體226相應,但大于第二通孔242大小,這樣,底板不能穿過第二通孔242的部分即充當限位部30的作用。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認識到,以上的實施方式僅是用來說明本發明,而并非用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只要在本發明的實質精神范圍之內,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適當改變和變化都落在本發明要求保護的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鎖扣組件,其特征在于該鎖扣組件包括一第一鎖扣部和一第二鎖扣部,該第一鎖扣部包括一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一復位件;該第二鎖扣部包括一第二連接部及一實現該第二連接部往復運動的第二復位件,該第一連接部沿第一方向設置,該第二連接部沿第二方向設置,當第一連接部沿第一方向靠近該第二連接部時,該第二連接部被第一連接部抵壓并沿該第二方向往復運動,進而使該第二連接部被彈性卡鎖在第一復位件與第一連接部之間,實現該第一鎖扣部和第二鎖扣部鎖扣之間的對接鎖合。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鎖扣組件,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連接部包括兩個第一卡勾并在該兩個第一卡勾之間定義一槽體;該第二連接部包括兩個第二卡勾并在該兩個第二卡勾之間定義另一槽體;該兩個第—勾和該兩個第二卡勾--對應對接卡合后,該第—^勾之間的槽體和該兩個第二卡勾之間的槽體相互貫通。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鎖扣組件,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鎖扣部還包括一第一基座,該第一連接部設置在該第一基座上,該第二鎖扣部還包括一第二基座,該第二連接部設置在該第二基座上;該第一基座設置有該第一連接部的一面上開設有一第一通孔,用于將該第一復位彈性地安裝在該第一基座上,并部分露出該第一基座設置有該第一連接部的一面;該第二基座上開設有一第二槽體,用于與一固定部配合將該第二連接部及第二復位件容納并彈性地安裝在該第二基座上。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鎖扣組件,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復位件包括一導向柱、一套設在該導向柱上的彈性復位件及一用于固定該導向柱的固定件;該第一通孔包括第一孔、第二孔及一位于該第一孔和第二孔連接處的止擋部;該第一孔直徑小于該第二孔直徑,該止擋部用于阻擋該收容于該第二孔的彈性復位件進入該第一孔,并提供一阻力給該彈性復位件,使該彈性復位件提供一往復力給該導向柱往復運動;該導向柱一端穿過該第一通孔后被該固定件固定,另一端在彈性復位件的作用下部分露出該第一基座設置有該第一連接部的一面。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鎖扣組件,其特征在于該導向柱包括一桿部及位于桿部兩端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該第二端部依次穿過該第二孔以及該第一孔被該固定件固定;該第一端部用于阻擋套于該導向柱上的該彈性復位件脫離。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鎖扣組件,其特征在于該桿部靠近第二端部開設有一環形槽體,該固定件為一彈性半環片。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鎖扣組件,其特征在于該彈性半環片內側包括多個內卡齒。
8.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鎖扣組件,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復位件收容于該第二槽體內,并彈性支撐該第二連接部。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鎖扣組件,其特征在于該固定部固定于該第二基座上,該固定部開設有一第二通孔,該第二連接部通過該第二通孔顯露于該第二基座外。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鎖扣組件,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連接部兩側分別設置有一該限位部,該限位部與該第二連接部固定連接并組合一起裝入該第二槽體內,該限位部限制該第二連接部只有該第二卡勾能穿過該第二通孔露出該第二槽體外。
11.如權利要求1至10任一項所述的鎖扣組件,其特征在于該第一鎖扣部和第二鎖扣上分別開設有多個螺孔,方便將該第一鎖扣部和第二鎖扣部分別安裝在待連接的兩個物件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鎖扣組件。該鎖扣組件包括第一鎖扣部和第二鎖扣部,該第一鎖扣部包括一第一連接部及一第一復位件;該第二鎖扣部包括一第二連接部及一實現該第二連接部往復運動的第二復位件。該第一連接部沿第一方向設置,該第二連接部沿第二方向設置,當第一連接部沿第一方向靠近該第二連接部時,該第二連接部被第一連接部抵壓并沿該第二方向往復運動,進而使該第二連接部被彈性卡鎖在第一復位件與第一連接部之間,實現該第一鎖扣部和第二鎖扣部鎖扣之間的對接鎖合。
文檔編號F16B1/04GK103032427SQ20111029808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30日
發明者游吉安, 李延豪, 夏星, 朱小明 申請人:富泰華工業(深圳)有限公司,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