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蝸輪箱的蝸桿軸承受力分擔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閥門驅動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蝸輪箱的蝸桿軸承受力分擔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的蝸輪箱包括箱體、箱蓋、蝸輪、蝸桿、蝸桿軸承、手輪、限位螺釘、蝸桿前后蓋。在使用時,旋轉手輪,帶動蝸桿旋轉,通過蝸輪蝸桿副將蝸桿的旋轉轉換為蝸輪的旋轉, 蝸輪帶動閥桿,從而實現閥門的開啟和關閉。現有的蝸桿軸承結構如圖3所示,蝸桿兩端各設有一個圓錐滾子軸承和深溝球軸承,圖4所示蝸桿兩端各設有一個圓錐滾子軸承。由于蝸輪蝸桿副會使蝸桿產生很大的軸向力F,由于圓錐滾子軸承得可分離性,并且錐角都比較小,在實際使用中,圓錐滾子軸承的滾子和內圈、外圈之間的正壓力明顯大于軸向力,在潤滑不變的情況下,滾子和內圈、外圈之間的摩擦力的值必然也會比較大,從而降低了蝸輪箱的機械效率,即在輸出力矩不變的情況下,增大了輸入力矩。如果輸入端采用電動執行器, 勢必會增大電機功率,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上述缺陷,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機械效率高的蝸輪箱的蝸桿軸承受力分擔結構。為此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蝸桿兩端與前蓋形成的空間由內向外分別設有深溝球軸承和襯套,所述蝸桿與襯套形成的環形空間內設有推力軸承。本發明的優點是本發明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機械效率高。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組裝圖。圖3、圖4為現有技術的兩種不同結構形式。圖中1為前蓋、2為襯套、3為推力軸承、4為深溝球軸承、5為蝸桿。
具體實施例方式蝸桿兩端與前蓋1所形成的空間,由內向外分別設有深溝球軸承4和襯套2,所述蝸桿5與襯套2形成的環形空間內設有推力軸承3。在蝸輪箱工作時,蝸桿5產生軸向力, 由于深溝球軸承4外圈被襯套2軸向固定,內圈沿軸向微移,當內圈碰到推力軸承3并停止微移時,推力軸承3開始承受蝸桿5產生的軸向力,從而實現了蝸桿5產生軸向力的分擔。
權利要求
1. 一種蝸輪箱的蝸桿軸承受力分擔結構,其特征在于,蝸桿兩端與前蓋形成的空間由內向外分別設有深溝球軸承和襯套,所述蝸桿與襯套形成的環形空間內設有推力軸承。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蝸輪箱的蝸桿軸承受力分擔結構,屬于閥門驅動技術領域。蝸桿兩端與前蓋形成的空間由內向外分別設有深溝球軸承和襯套,所述蝸桿與襯套形成的環形空間內設有推力軸承。本發明結構簡單、安裝方便、機械效率高。
文檔編號F16H57/021GK102401113SQ20111036803
公開日2012年4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8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8日
發明者董俠均 申請人:江蘇絡科閥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