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扭矩波動吸收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532921閱讀:24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扭矩波動吸收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總體上涉及一種吸收旋轉軸之間所產生扭矩波動的扭矩波動吸收器。
背景技術
一種周知的扭矩波動吸收器設置在例如發動機與變速器之間的傳動系上。周知的扭矩波動吸收器吸收(抑制)發動機與變速器之間的扭矩波動。周知的扭矩波動吸收器包括例如阻尼部,其利用彈簧力吸收(抑制)扭矩波動;遲滯部,利用由摩擦所產生的遲滯扭矩吸收(抑制)扭矩波動;以及限幅部,當發動機旋轉軸與變速器旋轉軸(輸入軸)之間所產生的扭轉不能被阻尼部和遲滯部抑制時,限幅部產生滑轉。在例如JP2005-127507A(下文稱為專利文獻I)中所披露的周知扭矩波動吸收器 的限幅部中,固定于圓盤兩面的摩擦件被夾在第一摩擦面板和第二摩擦面板之間。第二摩擦面板構造成不可相對于第一摩擦面板旋轉,但于變速器輸入軸軸向移動。由盤簧使第二摩擦面板朝摩擦件偏置。限幅部中的盤簧具有連續環狀外形。盤簧的外周端由保持板支撐,而盤簧的內周端與第二摩擦面板接觸。藉此,將盤簧裝配于周知的扭矩波動吸收器,同時使其從外周端到內周端傾斜。另外,在專利文獻I所披露周知扭矩波動吸收器的承推部(止推部)(對應于遲滯部)中,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固定于圓盤,輪軸的凸緣部布置在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之間。第一承推件布置在第一側板與凸緣部之間。盤簧和第二承推件布置在第二側板與凸緣部之間。由盤簧使第二承推件偏置。遲滯部中的盤簧具有連續環狀外形。盤簧的外周端由第二側板支撐,而盤簧的內周端與第二承推件接觸。藉此,將盤簧裝配于周知的扭矩波動吸收器,同時使其從外周端到內周端傾斜。這里,限幅部和遲滯部的壽命可能并不取決于各摩擦件的厚度,而是取決于摩擦件的容許磨耗(即限幅部和遲滯部的壽命由盤簧所施加負荷等于或大于偏置摩擦件所需負荷的范圍確定)。容許磨耗由盤簧的負荷確定。根據專利文獻I中所披露的周知扭矩波動吸收器,由于限幅部和遲滯部各自的結構,無法使摩擦件的容許磨耗增大。根據專利文獻I中限幅部和遲滯部各自的結構,盤簧被夾在兩個部件之間。另外,例如,當將盤簧裝配于周知的扭矩波動吸收器而沒有使其從外周端到內周端傾斜(即處于內周端與外周端在垂直于軸向的方向成直線狀的狀態)時,或者,大致在上述條件下將盤簧裝配于周知的扭矩波動吸收器時,可以使彈簧與兩個部件穩固接觸。所以,盤簧總是僅應用為下述姿勢在使盤簧撓性變形并壓縮成于垂直于軸向的方向為直線狀(linear shape)之前的姿勢。結果,可能使限幅部和遲滯部的壽命縮短。因此,扭矩波動吸收器存在抑制限幅部和遲滯部壽命縮短的需求。

發明內容
根據本發明的一方面,一種扭矩波動吸收器包括第一環狀件;第二環狀件,其布置成與第一環狀件軸向分開;環狀碟形的第一盤簧,其布置在第一環狀件與第二環狀件之間;第一支撐部,其布置在第一環狀件與第一盤簧之間,以及,在經過第一環狀件的第一徑向預定部的圓上,第一支撐部與第一盤簧局部或連續接觸;以及第二支撐部,其布置在第二環狀件與第一盤簧之間,以及,在經過第二環狀件的第二徑向預定部的圓上,第二支撐部與第一盤簧局部或者連續接觸。第二徑向預定部與第一環狀件的第一徑向預定部徑向位置不同。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在第一盤簧處于無載狀態的條件下,第一盤簧布置處于這樣的狀態,使第一盤簧的內周端相對于第一盤簧的外周端朝扭矩波動吸收器的第一側傾斜。在第一盤簧布置于第一支撐部和第二支撐部之間的條件下,第一盤簧布置處于這樣的狀態,使相對于外周端朝第一側傾斜的內周端相對于外周端移位,使其越過相對于外周端的直線狀態(linear state),從而相對于外周端朝扭矩波動吸收器的第二側傾斜,與布置于無載狀態下的第一盤簧相比,第一盤簧設置為在軸向相反方向傾斜。根據本發明的又一方面,第一支撐部是第一支撐件,其包括形成為環狀的圓桿。第一支撐件由第一環狀件保持。
根據本發明的又一方面,第一支撐部包括形成于第一環狀件的部分、或者固定于第一環狀件或第一盤簧的多個第一支撐鉚釘。根據本發明的又一方面,第二支撐部是第二支撐件,其包括形成為環狀的圓桿。第二支撐件由第二環狀件保持。根據本發明的又一方面,第二支撐部包括形成于第二環狀件的部分、或者固定于第二環狀件或第一盤簧的多個第二支撐鉚釘。根據本發明的又一方面,第一環狀件或第二環狀件包括引導部,引導部用于確定第一盤簧的內周端或外周端的徑向位置。根據本發明的又一方面,弓丨導部具有沿周向連續延伸的環狀肋外形。根據本發明的又一方面,引導部具有面對第一盤簧的內周端或外周端的表面。引導部的該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為具有斜面的楔形。根據本發明的又一方面,引導部是形成于第二環狀件的凸部。第一環狀件包括孔部,凸部與該孔部接合以使其不轉動但軸向方式移動。根據本發明的又一方面,扭矩波動吸收器進一步包括環狀碟形的第二盤簧,其布置在第一環狀件與第一支撐部之間,并且與第一支撐部接觸;以及第三支撐部,其布置在第一環狀件與第二盤簧之間,以及,在經過第一環狀件的第一徑向預定部的圓上,第三支撐部與第二盤簧局部或連續接觸,第一徑向預定部與第一支撐部處于徑向不同位置。在第二盤簧處于無載狀態的條件下,第二盤簧布置處于這樣的狀態,使第二盤簧的內周端相對于第二盤簧的外周端朝第二側傾斜。在第二盤簧布置于第一支撐部和第三支撐部之間的條件下,第二盤簧布置處于這樣的狀態,使相對于外周端朝第二側傾斜的內周端從相對于外周端的直線狀態(linear state)移位,使其相對于外周端朝第一側傾斜,與布置處于無載狀態的第二盤簧相比,第二盤簧設置成在軸向相反方向傾斜。根據本發明的又一方面,第一支撐部包括形成為環狀的圓桿、或者固定于第一盤簧或第二盤簧的多個支撐鉚釘。根據本發明的又一方面,扭矩波動吸收器進一步包括布置在第一盤簧和第二盤簧之間的環板狀環件。第一支撐部與環件的內周端或外周端結合。環件的徑向位置由第一環狀件或第二環狀件確定。根據本發明的又一方面,第一環狀件或第二環狀件具有引導部,引導部用于確定第一支撐部的內周部或外周部的徑向位置。根據本發明的又一方面,第二支撐部是形成于第二環狀件的部分。第三支撐部是形成于第一環狀件的部分。根據如上述構造的扭矩波動吸收器,以與第一盤簧和第二盤簧接觸的方式,設置用于限幅部或遲滯部中第一盤簧和第二盤簧的第一支撐部、第二支撐部以及第三支撐部,使其徑向布置于彼此不同的位置。所以,可以在內周端越過相對于外周端的直線狀態的狀態下,使第一盤簧和第二盤簧各自壓縮以將其裝配在扭矩波動吸收器上。結果,可以增加限幅部或遲滯部的容許磨耗;從而,可以避免扭矩波動吸收器壽命縮短。


根據下文結合附圖進行的詳細描述,本發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的特點和特征將更為明了,其中圖I是俯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本文所披露第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結構;圖2是沿圖I中線II-II的剖視圖;圖3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盤簧布置于限幅部時根據本文所披露第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的限幅部結構;圖4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限幅部中的摩擦件磨損時根據本文所披露第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的限幅部結構;圖5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本文所披露第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的遲滯部結構;圖6是示出根據本文所披露第一實施例扭矩波動吸收器的盤簧的載荷/撓曲變形曲線的圖;圖7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本文所披露第二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的限幅部結構;圖8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本文所披露第三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的限幅部結構;圖9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本文所披露第四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的限幅部結構;圖10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本文所披露第四實施例的第一變化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的限幅部結構;圖11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本文所披露第四實施例的第二變化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的限幅部結構;圖12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本文所披露第五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的限幅部結構;圖13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本文所披露第六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的限幅部結構;圖14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本文所披露第七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的遲滯部結構;圖15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本文所披露第八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的遲滯部結構;圖16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本文所披露第九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的遲滯部結構;圖17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本文所披露第十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 器的遲滯部結構;圖18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本文所披露第十實施例變化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的遲滯部結構;以及圖19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本文所披露第i^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的遲滯部結構。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的扭矩波動吸收器包括第一環狀件10或18(圖2)、第二環狀件13或23 (圖2)、盤簧12或24 (圖2)、第一支撐部27或18b (圖2)、以及第二支撐部28或23a (圖2)。如圖2所示,第二環狀件13或23與第一環狀件10或18軸向分開。環狀碟形盤簧12或24布置在第一環狀件10與第二環狀件13之間、或第一環狀件18與第二環狀件23之間。第一支撐部27或18b布置在第一環狀件10與盤簧12之間、或第一環狀件18與盤簧24之間。在經過第一環狀件10或18的徑向預定部(作為第一徑向預定部)的圓上,第一支撐部27或18b與盤簧12或24局部或連續接觸。第二支撐部28或23a布置在第二環狀件13與盤簧12之間、或第二環狀件23與盤簧24之間。第二支撐部28或23a與盤簧12或24部分或連續接觸,并且位于經過第二環狀件13或23的徑向預定部(作為第二徑向預定部)的圓上。第二環狀件13或23的徑向預定部與第一環狀件10或18的徑向預定部布置在徑向不同的位置。本發明下述各實施例提及的附圖標號是為了易于理解實施例中的技術內容,并非用于對實施例加以限制。下面,參照圖I至圖5的圖示,說明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圖I是示意性圖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結構的俯視圖。圖2是沿圖I中線II-II的剖視圖。圖3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當作為第一盤簧的盤簧12安裝于或布置在限幅部2處時,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限幅部2的結構。圖4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當限幅部2中的第一摩擦件15和第二摩擦件16(摩擦件)磨損時,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限幅部2的結構。圖5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遲滯部4的結構。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設置在例如發動機(內燃機)的曲軸(其為對應于旋轉軸的輸出軸)與變速器的輸入軸7 (對應于旋轉軸)之間的傳動系上。扭矩波動吸收器I吸收(抑制)由旋轉軸之間(曲軸與輸入軸7之間)的扭轉所導致的扭矩波動。如圖2所示,扭矩波動吸收器I包括阻尼部3、遲滯部4、以及限幅部2。阻尼部3具有扭轉緩沖作用,利用彈簧力吸收旋轉軸之間所產生的扭矩波動。遲滯部4利用由摩擦等產生的遲滯扭矩吸收(抑制)扭矩波動。在扭矩波動超出阻尼部3和遲滯部4吸收能力的情況下,當發動機扭矩大于預定扭矩時,限幅部2產生滑轉。阻尼部3與遲滯部4在傳動系上并聯布置。限幅部2與阻尼部3和遲滯部4串聯布置。如圖2所示,扭矩波動吸收器I進一步包括鉚釘9、支撐板10 (作為第一環狀件)、蓋板11、盤簧12 (作為第一盤簧)、壓板13 (作為第二環狀件)、襯板14、第一摩擦件15 (摩擦件)、第二摩擦件16 (摩擦件)、第一側板17、第二側板18 (作為第一環狀件)、鉚釘19、卷簧20、座件21、第一承推件22、第二承推件23 (作為第二環狀件)、盤簧24(作為第一盤簧)、輪軸件25、墊件26、第一支撐件27 (作為第一支撐部)、以及第二支撐件28 (作為第二支撐部)。各鉚釘9是使支撐板10與蓋板11連接成一體的連接件。具有環狀外形的支撐板10 (第一環狀件)介由第一支撐件27支撐盤簧12的內周 部(支撐板10可以支撐盤簧12的外周部)。支撐板10是限幅部2的構成部件。用鉚釘9以疊置方式使支撐板10的外周部與蓋板11的外周部固定成一體。用螺栓8使支撐板10和蓋板11安裝并固定至飛輪5 (參見圖2)。另外,用螺栓6使飛輪5與發動機的曲軸連接(參見圖2)。支撐板10與蓋板11 一體式旋轉。在輸入軸7的軸向上,支撐板10的內周部遠離蓋板11安置。如圖3所示,支撐板10具有孔部10a,孔部IOa用于支撐壓板13,使得支撐板10不可轉動但使得支撐板10可于軸向可移動。壓板13的凸部13a插在孔部IOa中,從而不可轉動但于軸向移動。支撐板10包括朝發動機凹進的保持部10b。具有環狀外形的第一支撐件27 (第一支撐部)由位于孔部IOa徑向內側的保持部IOb支撐。支撐板10進一步包括位于盤簧12徑向內側的引導部10c。引導部IOc位于盤簧12的徑向內側,以限制盤簧12的徑向移動,從而,確定限幅部2中盤簧12的徑向位置。另外,由引導部IOc防止盤簧12與限幅部2分離。為了增加引導部IOc的強度和剛性,使引導部IOc沿支撐板10周向連續地形成在支撐板10處,以具有環狀肋外形。引導部IOc具有面對盤簧12的表面。引導部IOc的該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為楔形(斜面),以便允許盤簧12撓性變形。如圖3所示,蓋板11是遮蓋限幅部2的環狀件。蓋板11是限幅部2的構成部件。用鉚釘9以疊置方式使蓋板11的外周部與支撐板10的外周部固定成一體。用螺栓8使蓋板11和支撐板10安裝并固定至飛輪5。蓋板11的內周部于軸向遠離支撐板10安置。蓋板11的內周部與第二摩擦件16可滑動方式穩固接觸。如圖2所示,布置在支撐板10與壓板13之間的盤簧12對應于環狀碟形彈簧。作為第一盤簧的盤簧12是限幅部2的構成部件。盤簧12分別包括面對發動機的第一表面和面對變速器的第二表面(圖3中面對左側的第一表面以及面對右側的第二表面)。介由具有環狀外形的第一支撐件27,支撐板10支撐盤簧12第一表面的內周部。介由具有環狀外形的第二支撐件28,盤簧12第二表面(面對變速器,即圖3中右側)的外周部使壓板13朝蓋板11偏置。盤簧12第二表面的外周部位于第一支撐件27的徑向外側。在盤簧12處于無載狀態的條件下,盤簧12布置處于這樣的狀態,使內周端相對于外周端朝發動機(朝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第一側,即朝圖3中左側)傾斜。例如,當將盤簧12安裝至扭矩波動吸收器I時,使內周端移位越過在垂直于軸向的方向相對于外周端的直線狀態,并在之后使內周端相對外周端朝變速器(朝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第二側,也就是,朝圖3中右側)傾斜(即在內周端相對于外周端處于直線狀態的狀態下,盤簧12在垂直于軸向的方向具有大致直線形狀)。結果,將盤簧12安裝于扭矩波動吸收器I時,在使內周端相對于外周端朝變速器傾斜的狀態下,將盤簧12裝配在扭矩波動吸收器I上。隨著第一摩擦件15和第二摩擦件16磨損,使內周端移位越過相對于外周端的直線狀態,從而相對于外周端朝發動機(朝圖4中左側)傾斜。換而言之,根據第一實施例,借助于第一支撐件27和第二支撐件28,可以使盤簧12撓性變形越過直線形狀并壓縮,從而,裝配在扭矩波動吸收器I上。如圖3所示,具有環狀外形的壓板13 (第二環狀件)布置在盤簧12與第一摩擦件15之間。壓板13是限幅部2的構成部件。壓板13包括凸部13a,由凸部13a支撐壓板13,以使其相對于支撐板10不可轉動但于軸向移動。將凸部13a(具有周向連續延伸的環形肋狀)插在支撐板10的孔部IOa中,以使其不可轉動但于軸向可移動。壓板13包括面對盤簧12的表面、以及在該表面中朝第一 摩擦件15 (朝圖3中右側)凹進的保持部13b。由保持部13b保持第二支撐件28。介由第二支撐件28,盤簧12使壓板13朝第一摩擦件15偏置。壓板13與第一摩擦件15可滑動方式穩固接觸。第一摩擦件15和第二摩擦件16磨損;因此,壓板13在壓板13與支撐板10分離的方向移位。襯板14是布置在第一摩擦件15與第二摩擦件16之間的環狀部件,第一摩擦件15和第二摩擦件16布置在蓋板11與壓板13之間。襯板14是限幅部2的構成部件。如圖I所示,襯板14包括多個擋塊部14a。多個擋塊部14a布置于襯板14的內周部以徑向向內延伸。擋塊部14a于襯板14的周向以彼此之間預定間隔的方式布置,以將阻尼部3處的扭轉抑制在預定角度內。特別地,在阻尼部3處產生扭轉的情況下,擋塊部14a與輪軸件25的擋塊部25d接觸,從而,吸收扭轉。擋塊部14a被夾在第一側板17與第二側板18之間,并且用鉚釘19使擋塊部14a與第一側板17和第二側板18固定成一體。襯板14的外周部布置在第一摩擦件15與第二摩擦件16之間。由襯板14的外周部保持第一摩擦件15和第二摩擦件16,以用粘合劑、鉚釘等使其固定于此處。第一摩擦件15是限幅部2的構成部件。如圖2所示,具有環狀外形的第一摩擦件15布置在襯板14與壓板13之間。第一摩擦件15由襯板14保持,并與壓板13可滑動方式穩固接觸。包括摩擦系數U調整顆粒的橡膠、樹脂、(長或短)纖維材料等可以應用作為第一摩擦件15。第二摩擦件16是限幅部2的構成部件。如圖2所示,具有環狀外形的第二摩擦件16布置在襯板14與蓋板11之間。第二摩擦件16由襯板14保持,并與蓋板11可滑動方式穩固接觸。包括摩擦系數U調整顆粒的橡膠、樹脂、(長或短)纖維材料等可以應用作為第二摩擦件16。第一側板17是環狀部件,布置于輪軸件25的凸緣部25b處,以面對凸緣部25b的第一表面。凸緣部25b的第一表面面對發動機(圖2中左側)。第一側板17是阻尼部3和遲滯部4各自的構成部件。第一側板17具有位置靠近于外周端的部分(該部分下文稱為外周端部)。用鉚釘19使第一側板17的外周端部與襯板14和第二側板18固定成一體。在第一側板17中形成開口部17a,使開口部17a徑向位于阻尼部3的中部。卷簧20和一對座件21容納在各開口部17a中。開口部17a于位于第一側板17周向的兩個端面可與一對座件21接觸并可與之分離。第一側板17與遲滯部4(其位于阻尼部3的徑向內側)中的第一承推件22接合,使得第一承推件22于軸向可移動,并使得第一承推件22相對于第一側板17不可轉動。第一側板17的內周端由輪軸件25的輪軸部25a介由第一承推件22支撐,使得第一側板17可轉動。
如圖I所示,作為第一環狀件的第二側板18是布置于輪軸件25的凸緣部25b處的環狀件,以面對凸緣部25b的第二表面。凸緣部25b的第二表面面對變速器(圖2中右側)。第二側板18是阻尼部3和遲滯部4各自的構成部件。第二側板18具有位置靠近于外周端的部分(該部分下文稱為外周端部)。用鉚釘19使第二側板18的外周端部與襯板14和第一側板17固定成一體。在第二側板18中形成開口部18a,使開口部18a徑向位于阻尼部3的中部。卷簧20和一對座件21容納在各開口部18a中。開口部18a中位于第二側板18周向的兩個端面可與一對座件21接觸并可與之分離。如圖5所示,第二側板18包括作為第一支撐部的支撐部18b。朝盤簧24(其分別具有面對發動機的第一表面以及面對變速器的第二表面)凸出的支撐部18b設置在位于阻尼部3徑向內側的遲滯部4中。可以在通過壓制加工制造第二側板18時形成支撐部18b。支撐部18b沿第二側板18的周向連續(或局部地)朝盤簧24凸出。支撐部18b布置于第二承推件23的支撐部23a(第二支撐部)的徑向外側。支撐部18b作為徑向外側支撐點,與盤簧24第二表面(面對圖5中右偵U的外周部接觸。第二支撐板18與第二承推件23接合,從而于此處不可轉動但于軸向移動。介由第二承推件23,第二側板18的內周部由輪軸件25的輪軸部25a支撐,使得第二側板18可轉動。各鉚釘19是使襯板14、第一側板17、以及第二側板18彼此固定成一體的固定件。卷簧20是阻尼部3的構成部件。卷簧20容納在形成于第一側板17的開口部17a中、形成于第二側板18的開口部18a中、以及形成于輪軸件25凸緣部25b的開口部25c (多個開口部25c沿周向形成在凸緣部25b中)中。卷簧20與在周向布置于開口部17a、開口部18a、以及開口部25c各自兩端處的一對座件21接觸。當第一側板17和第二側板18相對于輪軸件25轉動時,使卷簧20壓縮,從而,由于第一側板17、第二側板18、以及輪軸件25之間的轉動差吸收沖擊。各卷簧20可以為直狀。可選擇地,可以使直狀的彈簧彎曲,從而可以將其利用作為卷簧20。可以利用周向彎曲的弧形彈簧作為卷簧20,以便允許曲軸與輸入軸7之間的較大扭轉。如圖I所示,各自作為阻尼部3構成部件的一對座件21容納在形成于第一側板17的開口部17a中、形成于第二側板18的開口部18a中、以及形成于輪軸件25 (凸緣部25b)的開口部25c中。于各開口部17a、18a和25c的周向,將一對座件21在周向布置在卷簧20的兩端部與開口部17a的端面之間、卷簧20的端部與開口部18a的端面之間、以及卷簧20的端部和開口部25c的兩個端面之間。座件21可以由樹脂制成,以便減少卷簧20的磨損。第一承推件22是遲滯部4的構成部件,并且是布置在第一側板17與輪軸件25之間的環狀件(參見圖2)。第一承推件22軸向上位于第一側板17與凸緣部25b之間。第一承推件22與第一側板17接合,以使第一承推件22相對第一側板17不可轉動但于軸向移動。第一承推件22與凸緣部25b可滑動方式穩固接觸。徑向上位于第一側板17和輪軸部25a之間的第一承推件22作為滑動支承(軸套),介由此滑動支承,輪軸部25a可旋轉方式支撐第一側板17。具有環狀外形的第二承推件23 (第二環狀件)是遲滯部4的構成部件,并且布置在第二側板18和輪軸件25之間(參見圖2)。第二承推件23軸向上位于盤簧24和凸緣部25b之間。于第二承推件23周向,第二承推件23包括支撐部23a,支撐部23a作為第二支撐部,連續(或局部地)朝盤簧24凸出。支撐部23a布置于第二側板18的支撐部18b的徑向內側。另外,支撐部23a作為徑向內側支撐點,與盤簧24第一表面(面對圖5中左偵D的內周部接觸。由盤簧24使支撐部23a朝凸緣部25b偏置。第二承推件23與凸緣部25b可滑動方式穩固接觸。第二承推件23與第二側板18接合,以相對第二側板18不可轉動但于軸向移動。徑向上布置在第二側板18和輪軸部25a之間的第二承推件23作為滑動支承(軸套),介由此滑動支承,輪軸部25a可旋轉方式支撐第二側板18。為了降低成本,可以利用由樹脂形成的承推件作為第二承推件23。第二承推件23磨損,從而,第二承推件23在第二承推件23與第二側板18分離的方向變形。作為第一盤簧的盤簧24是遲滯部4的構成部件。如圖2所示,盤簧24布置在第二承推件23和第二側板18之間。對應于環狀碟形彈簧的盤簧24使第二承推件23朝凸緣部25b偏置。盤簧24的內周端與第二承推件23接合,使得盤簧24不能相對于第二承推件23轉動,并使得盤簧24于軸向可以移動。盤簧24第二表面(面對變速器,即圖5中右側)的外周部由第二側板18的支撐部18b支撐。由盤簧24第一表面(面對發動機,即圖5中左側)的內周部,使第二承推件23的支撐部23a朝凸緣部25b偏置。盤簧24第一表面的內周部位于支撐部18b的徑向內側。在盤簧24處于無載狀態的條件下,盤簧24布置成處在使內周端相對于外周端朝發動機(朝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第一側,即朝圖5中左側)傾 斜的狀態。例如,當將盤簧24安裝至扭矩波動吸收器I時,使內周端移位越過相對于外周端的直線狀態,并在之后使內周端相對于外周端朝變速器(朝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第二側,即朝圖5中右側)傾斜(也就是,在內周端相對于外周端處于直線狀態的狀態下,盤簧24在垂直于軸向的方向具有直線形狀(linear shape))。結果,當將盤簧24安裝至扭矩波動吸收器I時,在使內周端相對于外周端朝變速器傾斜的狀態下,將盤簧24裝配在扭矩波動吸收器I上。隨著第一承推件22和第二承推件23磨損,使內周端移位越過相對于外周端的直線狀態(linear state),從而使內周端相對于外周端朝發動機(朝圖5中左側)傾斜。換而言之,借助于支撐部18b和支撐部23a,可以使盤簧24撓性變形越過直線形狀并壓縮,從而,將其裝配在扭矩波動吸收器I上。從阻尼部3和遲滯部4向變速器輸出旋轉驅動力的輪軸件25是阻尼部3和遲滯部4各自的構成部件。輪軸件25包括輪軸部25a和凸緣部25b。凸緣部25b自輪軸部25a外周部的預定部分徑向向外延伸。如圖2所示,輪軸部25a內周面與變速器的輸入軸7花鍵連接,以使其不可轉動但于軸向移動。第一側板17由輪軸部25a的外周部介由第一承推件22可旋轉方式支撐。第二側板18由輪軸部25a的外周部介由第二承推件23可旋轉方式支撐。凸緣部25b包括位于阻尼部3中的開口部25c。卷簧20和一對座件21容納在各開口部25c中。開口部25c中位于開口部25c周向的端面可與一對座件21接觸并可與之分離。凸緣部25b布置在第一承推件22和第二承推件23之間,以使凸緣部25b由遲滯部4(位于阻尼部3徑向內側)的軸向表面可滑動方式支撐。凸緣部25b包括多個擋塊部25d,擋塊部25d自凸緣部25b的外周端徑向向外凸出。擋塊部25d將阻尼部3的扭轉限制在預定角度內。當在阻尼部3處產生扭轉時,襯板14的擋塊部14a與輪軸件25的擋塊部25d接觸;從而,限制阻尼部3處所產生的扭轉。當阻尼部3處產生扭轉,墊件26吸收輪軸件25的擋塊部25d與襯板14的擋塊部14a接觸時所產生的沖擊。各墊件26布置在卷簧20內。當阻尼部3處產生扭轉時,墊件26維持處于無載狀態,直至墊件26被一對座件21夾在中間。特別地,當阻尼部3處產生扭轉時,在輪軸件25的擋塊部25d與襯板14的擋塊部14a接觸之前,墊件26被一對座件21夾在中間。作為第一支撐部的第一支撐件27是由成形為環狀的圓桿形成的部件。第一支撐件27是限幅部2的構成部件。第一支撐件27由支撐板10的保持部IOb支撐(參見圖3)。第一支撐件27位于第二支撐件28的徑向內側。另外,第一支撐件27作為徑向內側支撐點,與盤簧12第一表面(面對發動機,也就是圖3中左側)的內周部接觸。作為第二支撐部的第二支撐件28是由成形為環狀的圓桿形成的部件。第二支撐件28是限幅部2的構成部件。第二支撐件28由壓板13的保持部13b支撐。第二支撐件28位于第一支撐件27的徑向外側。另外,第二支撐件28作為徑向外側支撐點,與盤簧12第二表面(面對變速器,也就是圖3中右側)的外周部接觸。接著,下面參照圖6說明第一摩擦件15、第二摩擦件16、以及第二承推件23各自 的容許磨耗。容許磨耗由盤簧12和盤簧24各自的載荷確定。圖6示出扭矩波動吸收器I中盤簧12和盤簧24各自的載荷/撓曲變形曲線(載荷特性)。限幅部2或遲滯部4的壽命取決于容許磨耗(也就是,限幅部2或遲滯部4的壽命取決于,使第一摩擦件15、第二摩擦件16、以及第二承推件23各自偏置時需要盤簧12和盤簧24各自施加載荷的范圍)。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1,在盤簧12(圖3)和盤簧24(圖5)均處于無載狀態的條件下,在垂直于軸向的方向,盤簧12和盤簧24分別布置處在內周端相對于外周端不在直線狀態的狀態下。特別地,例如,在盤簧12和盤簧24各自處于無載狀態的條件下,使內周端相對于外周端朝發動機(朝圖3和圖5各自的左側)傾斜。這里,在使外周端固定的同時,使內周端朝變速器(朝圖3和圖5中右側)傾斜,以這樣的方式使盤簧12和盤簧24各自撓性彎曲或變形,使內周端移位越過相對于外周端的直線狀態,而使其相對于外周端朝變速器傾斜。如圖6所示,周知的扭矩波動吸收器不包括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一支撐部和第二支撐部(示于圖3的第一支撐件27和第二支撐件28,以及示于圖5的支撐部18b和支撐部23a)。所以,例如,在盤簧12和盤簧24各自安裝于周知扭矩波動吸收器的條件下,使盤簧12和盤簧24分別布置處在內周端相對于外周端朝發動機傾斜的狀態,而不是布置于相對外周端的直線狀態下。結果,根據周知的扭矩波動吸收器,如圖6所示,容許磨耗僅在“磨損”(“要求載荷”)與“直線狀態”(其中在垂直于軸向的方向上內周端處于相對于外周端的直線狀態)之間的區域。另一方面,根據第一實施例,在扭矩波動吸收器I中設置有第一支撐部和第二支撐部(示于圖3的第一支撐件27和第二支撐件28,以及示于圖5的支撐部18b和支撐部23a)。所以,在將盤簧12和盤簧24各自安裝于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條件下,使內周端移位越過相對于外周端的直線狀態,從而使其相對于外周端朝變速器傾斜。結果,如圖6所示,容許磨耗范圍從“磨損”(“要求載荷”)到使盤簧12和盤簧24各自撓曲越過“直線狀態”的區域。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1,與限幅部2的盤簧12接觸的第一支撐件27和第二支撐件28,以及與遲滯部4的盤簧24接觸的支撐部18b和支撐部23a,徑向上可以設置在不同的位置。所以,可以使盤簧12以及盤簧24撓性彎曲,以使其移位越過直線形狀,并這樣裝配在扭矩波動吸收器I上。因此,可以增大限幅部2或遲滯部4中的容許磨耗。結果,可以延長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壽命。下面,參照圖7,說明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圖7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器I的限幅部2結構。第二實施例是第一實施例的變化例。根據第一實施例,在支撐板10處布置引導部IOc (參見圖3),以確定盤簧12在限幅部2中的徑向位置。可選擇地,根據第二實施例,壓板13的凸部13a可以作為引導部,用于確定盤簧12在限幅部2中的徑向位置。據此,根據第二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1,盤簧12的外周端延伸,使其靠近于壓板13的凸部13a布置。由凸部13a限制盤簧12的徑向移動;從而,凸部13a確定盤簧12在限幅部2中的徑向位置。另外,由凸部13a限制盤簧12,以避免其與限幅部2分離。第二實施例的其他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的類似。根據第二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具有與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類似的效果。下面,參照圖8,說明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圖8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第三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限幅部2結構。 第三實施例是第一實施例的另一變化例。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第一支撐件27和第二支撐件28分別作為徑向內偵忮撐點和徑向外側支撐點,用于在限幅部2中支撐盤簧12 (參見圖3)。可選擇地,根據第三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1,如圖8所示,在支撐板10處布置支撐部10d,支撐部IOd具有于軸向朝盤簧12(朝圖8中右側)凸出的凸部。另外,在壓板13處布置支撐部13c,支撐部13c具有于軸向朝盤簧12(朝圖8中左側)凸出的凸部。支撐板10的支撐部IOd(第一支撐部)作為徑向內側支撐點,而壓板13的支撐部13c (第二支撐部)作為徑向外側支撐點。另外,徑向內側支撐點的位置和徑向外側支撐點的位置可以在徑向上顛倒;從而,可以使盤簧12相對于軸向的傾斜方向顛倒(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使徑向內側支撐點的位置和徑向外側支撐點的位置在徑向上顛倒)。可以通過壓制支撐板10和壓板13,形成支撐部IOd和支撐部13c。借助于支撐部IOd和支撐部13c,可以使盤簧12撓性變形越過直線形狀并壓縮,從而,將其裝配在扭矩波動吸收器I上。第三實施例的其他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的類似。根據第三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具有與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類似的效果。下面,參照圖9,說明根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圖9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第四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限幅部2結構。圖10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第四實施例第一變化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限幅部2結構。圖11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第四實施例的第二變化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限幅部2結構。第四實施例是第三實施例的變化例。根據第四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利用支撐鉚釘31 (參見圖9)、支撐鉚釘32 (參見圖10)、以及支撐鉚釘33 (參見圖11),作為布置于支撐板10的支撐部10d(參見圖8)和布置于壓板13的支撐部13c (參見圖8)中的任意一個。另外,根據第四實施例,支撐鉚釘31、支撐鉚釘32、以及支撐鉚釘33也可以用作所有支撐部IOd和支撐部13c。第四實施例的其他結構與第三實施例的類似。圖9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第四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限幅部2結構。如圖9所示,取代根據第三實施例中壓板13的支撐部13c (示于圖8中),將支撐鉚釘31(第二支撐部或第二支撐鉚釘)鉚接并固定于盤簧12,作為徑向外側支撐點。多個支撐鉚釘31在盤簧12上的圓上以預定間隔布置。盤簧12上的該圓位于盤簧12中與支撐部IOd接觸部分的徑向外側。支撐鉚釘31具有接觸壓板13的接觸部,并且各接觸部具有球面。圖10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第四實施例的第一變化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限幅部2結構。如圖10所示,取代支撐板10的支撐部IOd (示于圖8),將支撐鉚釘32(第一支撐部或第一支撐鉚釘)鉚接并固定于支撐板10,作為徑向內側支撐點。多個支撐鉚釘32在支撐板10上的圓上以預定間隔布置。支撐板10上的該圓位于盤簧12中與支撐部13c接觸部分的徑向內側。支撐鉚釘32具有接觸盤簧12的接觸部,并且各接觸部具有球面。
圖11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第四實施例的第二變化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限幅部2結構。如圖11所示,取代支撐板10的支撐部IOd(示于圖8),將支撐鉚釘33 (第一支撐部或第一支撐鉚釘)鉚接并固定于盤簧12,作為徑向內側支撐點。多個支撐鉚釘33在盤簧12上的圓上以預定間隔布置。盤簧12上的該圓位于盤簧12中與支撐部13c接觸部分的徑向內側。支撐鉚釘33具有接觸支撐板10的接觸部,并且各接觸部具有球面。根據第四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具有與根據第三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類似的效果。下面,參照圖12,說明根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圖12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第五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限幅部2結構。第五實施例是第二實施例的變化例。根據第五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1,多個盤簧36和38彼此串聯地布置在支撐板10和壓板13之間(盤簧36作為第一盤簧,而盤簧38作為第二盤簧)。支撐部10d(其具有朝盤簧38凸起的凸部)布置于支撐板10。支撐部13c (其具有朝盤簧36凸起的凸部)布置于壓板13。環件37 (其包括作為第一支撐部的支撐部37a)布置在盤簧36和盤簧38之間。取決于盤簧36和38的數量,支撐部IOd(第三支撐部)、支撐部13c (第二支撐部)、以及支撐部37a(第一支撐部)均可以構造為徑向內側支撐點或徑向外側支撐點。如圖12所示,在第五實施例中設置兩個盤簧36和38 ;所以,支撐部IOd和支撐部13c作為徑向外側支撐點,而支撐部37a作為徑向內側支撐點。位于盤簧36和盤簧38之間的支撐部37a是對盤簧36和盤簧38的公共支撐部。成形為環狀的圓桿可以用作支撐部37a。支撐部37a固定(結合)至環板狀環件37的內周端,因而,支撐部37a的徑向位置由環件37的內周端確定(支撐部37a也可以固定至環件37的外周端)。凹部37b形成于環件37外周端。凹部37b與凸部13a接合以使其不轉動但于軸向移動(凹部37b可以是孔部)。這里,此外,在盤簧38處于無載狀態的條件下,盤簧38布置處于這樣的狀態,使盤簧38的內周端相對于盤簧38的外周端朝變速器(第二側)傾斜。同時,在盤簧38布置于支撐部37a(第一支撐部)與支撐部IOd(第三支撐部)之間的條件下,盤簧38布置處于這樣的狀態使相對于外周端朝變速器傾斜的內周端,從相對外周端的直線狀態移位至相對于外周端朝發動機(第一側)傾斜;所以,與盤簧38布置處于無載狀態相比,將盤簧38設置成在軸向相反方向傾斜。第五實施例的其他結構與第二實施例的類似。第五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具有與第二實施例類似的效果。另外,與第二實施例相比,根據第五實施例的限幅部2或遲滯部4中的容許磨耗可以進一步增大。下面,參照圖13,說明根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圖13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第六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限幅部2結構。第六實施例是第五實施例的變化例。在第五實施例中,利用了包括支撐部37a的環件37(示于圖12)。可選擇地,在第六實施例中采用了支撐鉚釘39作為第一支撐部。取決于盤簧36和38的數量,將支撐鉚釘39構造為徑向內側支撐點或徑向外側支撐點。如圖13所示,在第六實施例中設置了兩個盤簧36和38 ;所以,支撐部IOd和支撐部13c作為徑向外側支撐點,而支撐鉚釘39作為徑向內側支撐點。支撐鉚釘39鉚接并固定至盤簧38。支撐鉚釘39具有接觸盤簧36的接觸部,并且接觸部具有球面。另外,取代固定至盤簧38,支撐鉚釘39也可以固定至盤簧36。多個支撐鉚釘39布置成在圓環上以預定間隔穿過支撐 鉚釘39中與盤簧36接觸的部分。第六實施例的其他結構與第五實施例的類似。根據第六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具有與第五實施例類似的效果。另外,在第六實施例中,不需要置于盤簧36與盤簧38之間以使盤簧36與盤簧38彼此分開的中間部(支撐部37a)。另外,在第六實施例中也不需要用于確定中間部徑向位置的引導件,導致成本降低。下面,參照圖14,說明根據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圖14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第七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遲滯部4結構。第七實施例是第一實施例的變化例。根據第七實施例,遲滯部4中的第二側板18通過半沖裁加工(half blanking process)進行局部壓制,以形成凹凸部;從而,形成支撐部18b作為第一支撐部。第七實施例的其他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的類似。根據第七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具有與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類似的效果。下面,參照圖15,說明根據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圖15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第八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遲滯部4結構。第八實施例是第一實施例的變化例。在根據第八實施例的遲滯部4中,使徑向內側支撐點和徑向外側支撐點與第一實施例中的在徑向上顛倒。也就是,布置于第二承推件23的支撐部23b作為徑向外側支撐點。另外,布置于第二側板18的支撐部18c作為徑向內側支撐點。根據第八實施例,使盤簧24相對于軸向的傾斜方向與第一實施例中盤簧24相對于軸向的傾斜方向顛倒。第八實施例的其他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的類似。根據第八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具有與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類似的效果。下面,參照圖16,說明根據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圖16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第九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遲滯部4結構。第九實施例是第八實施例的變化例。在第八實施例中,作為徑向內側支撐點的支撐部18c(見圖15)設置于第二側板18。可選擇地,在第九實施例中,可以將成形為環狀的圓桿所形成的支撐件41布置在盤簧24與第二側板18之間。支撐件41的徑向位置由位于支撐件41徑向內側的第二承推件23確定。第九實施例的其他結構與第八實施例的類似。根據第九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具有與根據第八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類似的效果。
下面,參照圖17,說明根據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圖17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第十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遲滯部4結構。圖18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第十實施例變化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遲滯部4結構。第十實施例是第一實施例的變化例。根據第一實施例,支撐部18b設置于第二側板18。可選擇地,在第十實施例中利用了示于圖17的支撐鉚釘42或示于圖18的支撐鉚釘43。第十實施例的其他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的類似。如圖17所示,根據第十實施例,取代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二側板18的支撐部18b,將支撐鉚釘42鉚接并固定于第二側板18,作為徑向外側支撐點。多個支撐鉚釘42在第二側板18上的圓上以預定間隔布置。第二側板18上的該圓位于盤簧24與支撐部23a接觸部分的徑向外側。支撐鉚釘42具有接觸盤簧24的接觸部,并且各接觸部具有球面。圖18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第十實施例變化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 遲滯部4結構。如圖18所示,根據第十實施例的變化例,取代根據第一實施例的第二側板18的支撐部18b (示于圖3),將支撐鉚釘43鉚接并固定于盤簧24,作為徑向外側支撐點。多個支撐鉚釘43在盤簧24上的圓上以預定間隔布置。盤簧24的該圓位于盤簧24與支撐部23a接觸部分的徑向外側。支撐鉚釘43具有接觸第二側板18的接觸部,并且各接觸部具有球面。根據第十實施例和第十實施例變化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具有與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類似的效果。下面,參照圖19,說明根據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圖19是放大的剖視圖,示意性圖示根據第十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遲滯部4結構。第H^一實施例是第九實施例的變化例。多個盤簧(盤簧24和盤簧46)布置在第二承推件23與第二側板18之間,以于軸向彼此串聯。支撐部23b布置于第二承推件23,支撐部23b具有朝盤簧24凸起的凸部。支撐部18b布置于第二側板18,支撐部18b具有朝盤簧46凸起的凸部。支撐件41布置在盤簧24與盤簧46之間。支撐部23b、支撐部18b、以及支撐件41是作為徑向內側支撐點還是作為徑向外側支撐點由盤簧24和46的數量確定。如圖19所示,在第十一實施例中,利用了兩個盤簧24和46。所以。支撐部23b和支撐部18b作為徑向外側支撐點,而支撐件41作為徑向內側支撐點。置于盤簧24與盤簧46之間的支撐件41作為對盤簧24和盤簧46的公共支撐點。支撐件41可以由成形為環狀的圓桿形成。支撐件41的徑向位置由位于支撐件41徑向內側的第二承推件23確定。第H^一實施例的其他結構與第九實施例的類似。根據第i^一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具有與根據第九實施例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類似的效果。另外,與第九實施例的相比,借助于多個盤簧24和46,可以使根據第十一實施例的限幅部2或遲滯部4中的容許磨耗增加。上述實施例和上述實施例的變化例可以進行改進或調整,或者可以應用本發明中所描述構成部件的不同組合或選擇,只要這樣的組合或選擇落在本發明整體披露(包括本發明權利要求和附圖中限定的范圍)內并用于解決本發明的技術問題。換而言之,技術人員根據本發明并基于本發明的技術目的所能獲得的多種改動都可以包括在本披露的上述實施例中。
權利要求
1.一種扭矩波動吸收器(1),包括 第一環狀件(10、18); 第二環狀件(13、23),其布置成與所述第一環狀件(10、18)軸向分開; 環狀碟形的第一盤簧(12、24),其布置在所述第一環狀件(10、18)與所述第二環狀件(13.23)之間; 第一支撐部(10d、18b、27、32、33),其布置在所述第一環狀件(10、18)與所述第一盤簧(12.24)之間,以及,在經過所述第一環狀件(10、18)的第一徑向預定部的圓上,所述第一支撐部(10d、18b、27、32、33)與所述第一盤簧(12、24)局部或連續接觸;以及 第二支撐部(13c、23a、28、31),其布置在所述第二環狀件(13、23)與所述第一盤簧(12.24)之間,以及,在經過所述第二環狀件(13、23)的第二徑向預定部的圓上,所述第二支撐部(13c、23a、28、31)與所述第一盤簧(12、24)局部或者連續接觸,所述第二徑向預定部與所述第一環狀件(10、18)的所述第一徑向預定部徑向位置不同。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其中,在所述第一盤簧(12、24)處于無載狀態的條件下,所述第一盤簧(12、24)布置處于這樣的狀態,使所述第一盤簧(12、24)的內周端相對于所述第一盤簧(12、24)的外周端朝所述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第一側傾斜,以及 其中,在所述第一盤簧(12、24)布置于所述第一支撐部(10d、18b、27、32、33)與所述第ニ支撐部(13c、23a、28、31)之間的條件下,所述第一盤簧(12、24)布置處于這樣的狀態,使相對于所述外周端朝所述第一側傾斜的所述內周端移位,使其越過相對于所述外周端的直線狀態,從而相對于所述外周端朝所述扭矩波動吸收器(I)的第二側傾斜,與布置于無載狀態下的所述第一盤簧(12、24)相比,所述第一盤簧(12、24)設置為在軸向相反方向傾斜。
3.根據權利要求I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1),其中,所述第一支撐部(27)是第一支撐件(27),其包括形成為環狀的圓桿(27),所述第一支撐件(27)由所述第一環狀件(10)保持。
4.根據權利要求I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其中,所述第一支撐部(10d、18b、32、33)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環狀件(10、18)的部分(10d、18b)、或者固定于所述第一環狀件(10)或所述第一盤簧(12)的多個第一支撐鉚釘(32、33)。
5.根據權利要求I至權利要求4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1),其中,所述第二支撐部(28)是第二支撐件(28),其包括形成為環狀的圓桿,所述第二支撐件(28)由所述第二環狀件(13)保持。
6.根據權利要求I至權利要求4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1),其中,所述第二支撐部(13c、23a、31)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環狀件(13、23)的部分(13c、23a)、或者固定于所述第二環狀件(13)或所述第一盤簧(12)的多個第二支撐鉚釘(31)。
7.根據權利要求I至權利要求6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其中,所述第一環狀件(10)或所述第二環狀件(13)包括引導部(10c、13a),所述引導部(10c、13a)用于確定所述第一盤簧(12)的所述內周端或所述外周端的徑向位置。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1),其中,所述引導部(10c、13a)具有沿周向連續延伸的環狀肋外形。
9.根據權利要求7或權利要求8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其中,所述引導部(IOc)具有面對所述第一盤簧(12)內周端或外周端的表面,以及,所述引導部(IOc)的所述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為具有斜面的楔形。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其中,所述引導部(13a)是形成于所述第二環狀件(13)的凸部(13a),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環狀件(10)包括孔部(10a),所述凸部(13a)與所述孔部(IOa)接合以使該凸部(13a)不能轉動但于軸向方式能移動。
11.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進ー步包括 環狀碟形的第二盤簧(38),其布置在所述第一環狀件(10)與所述第一支撐部(37a)之間,以及,所述第二盤簧(38)與所述第一支撐部(37a)接觸,以及 第三支撐部(IOd),其布置在所述第一環狀件(10)與所述第二盤簧(38)之間,以及,在經過所述第一環狀件(10)的所述第一徑向預定部的所述圓上,所述第三支撐部(IOd)與所述第二盤簧(38)局部或連續接觸,所述第一徑向預定部與所述第一支撐部(37a)處于徑向不同位置,其中,在所述第二盤簧(38)處于無載狀態的條件下,所述第二盤簧(38)布置處于這樣的狀態,使所述第二盤簧(38)的內周端相對于所述第二盤簧(38)的外周端朝所述第二側傾斜,以及 其中,在所述第二盤簧(38)布置于所述第一支撐部(37a)與所述第三支撐部(IOd)之間的條件下,所述第二盤簧(38)布置處于這樣的狀態,使相對于所述外周端朝所述第二側傾斜的所述內周端從相對于所述外周端的直線狀態移位,使其相對于所述外周端朝所述第一側傾斜,與布置處于無載狀態的所述第二盤簧(38)相比,所述第二盤簧(38)設置成在軸向相反方向傾斜。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其中,所述第一支撐部(37a、39)包括形成為環狀的圓桿(37a)、或者固定于所述第一盤簧(36)或所述第二盤簧(38)的多個支撐柳釘(39) ο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進ー步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一盤簧(36)與所述第二盤簧(38)之間的環板狀環件(37),其中,所述第一支撐部(37a)與所述環件(37)的內周端或外周端結合,以及 其中,所述環件(37)的徑向位置由所述第一環狀件(10)或所述第二環狀件(13)確定。
14.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I),其中,所述第一環狀件(10)或所述第二環狀件(13)具有引導部(10a、13a),所述引導部(10a、13a)用于確定所述第一支撐部(37a、39)的內周部或外周部的徑向位置。
15.根據權利要求11至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扭矩波動吸收器(1),其中,所述第二支撐部(13c)是形成于所述第二環狀件(13)的部分,以及,所述第三支撐部(IOd)是形成于所述第一環狀件(10)的部分。
全文摘要
一種扭矩波動吸收器(1),包括第一環狀件(10、18);第二環狀件(13、23),其布置成與第一環狀件(10、18)軸向分開;環狀碟形的第一盤簧(12、24),其布置在第一環狀件(10、18)與第二環狀件(13、23)之間;第一支撐部(10d、18b、27、32、33),其布置在第一環狀件(10、18)與第一盤簧(12、24)之間,以及,在經過第一環狀件(10、18)的第一徑向預定部的圓上,第一支撐部與第一盤簧(12、24)部分或連續接觸;以及第二支撐部(13c、23a、28、31),其布置在第二環狀件(13、23)與第一盤簧(12、24)之間,以及,在經過第二環狀件(13、23)的第二徑向預定部的圓上,第二支撐部與第一盤簧(12、24)局部或者連續接觸,第二徑向預定部與第一環狀件(10、18)的第一徑向預定部徑向位置不同。
文檔編號F16F15/139GK102678818SQ201210068999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5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15日
發明者中垣內聰, 佐伯智洋, 早坂奈緒子, 釰內直樹 申請人:愛信精機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