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山大溫差環境下用輸水管道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給水輸水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高山大溫差環境下用輸水用管道。
背景技術:
輸水管道一般是地下鋪設,環境溫度以及介質溫度變化都較小,因此輸水管道一般不需考慮熱脹冷縮的問題。而高山輸水環境不同,首先山脈多為巖石,因此不能埋地鋪設,只能地面架空鋪設,管道暴露在環境中,受環境溫度影響很大,對于金屬管道自然會產生熱脹冷縮的現象,而高山地區晝夜及四季溫差變化很大,為了避免管道系統受力被破壞,保證系統的穩定性,因此管道需要考慮熱脹冷縮的問題,即管道要采取溫度補償措施。其次山區地勢蜿蜒,管道多是順山勢鋪設,管道走向不規則,不能象平原地區橫平豎直的鋪設,在進行補償方式的選擇上要考慮其特殊性。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高山大溫差環境下用輸水管道,該管道通過選擇η型補償器及與之匹配的固定支架,并根據現場特點進行具體調整,很好地解決了高山大溫差環境鋼管輸水系統熱脹冷縮對輸水系統造成不穩定甚至破壞的這一問題。如上構思,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高山大溫差環境下用輸水管道,包括輸水管線,其特征在于在輸水管線上間隔設置多個η型補償器,每兩個補償器之間設置一個固定支架。上述固定支架由支架支撐、預埋鋼板和固定支托組成;支架支撐的頂部預埋預埋鋼板,預埋鋼板上放置固定支托,預埋鋼板與固定支托固接,固定支托上放置輸水管線,固定支托與輸水管線固接。
上述述π型補償器由直管段和90°彎頭組成。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的優點和積極效果1、本實用新型由于在管體上間隔安裝π型補償器,并在每兩個補償器之間設置一個固定支架,因此,當管道因溫差產生位移時,由η型補償器進行補償,一個補償器補償它兩側固定支架之間范圍的伸縮量,通過η型補償器及固定支架的聯合作用,消除了輸水管道因溫差產生熱脹冷縮量可能對輸水系統造成的影響,避免了輸水系統的不穩定甚至破壞的現象,使得系統能安全穩定運行。2、本實用新型設置靈活,可根據具體情況設定π型補償器的大小及兩固定支架之間的距離。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平面布置示意圖;圖2是型補償器詳圖;[0013]圖3是固定支架詳圖。其中1-輸水管線、2-π型補償器、3-固定支架、4-直管段、5-90°彎頭、6_支架支撐、7-預埋鋼板、8-固定支托。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所示一種高山大溫差環境下用輸水管道,在輸水管線I上間隔設置多個η型補償器2,每兩個補償器之間設置一個固定支架3。固定支架3中的支架支撐6的頂部預埋鋼板7,預埋鋼板7上放置固定支托8,預埋鋼板7與固定支托8焊接,固定支托8上放置輸水管線1,固定支托8與輸水管線I也焊接。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是當系統投入運行后,管線系統將暴露于自然環境中,環境溫度的變化將導致鋼制管線產生伸縮量。當環境溫度升高時,輸水管線I膨脹伸長,總的伸長量將被多個固定支架3分成若干段,因此當管線產生膨脹伸長時,固定支架3這個點的管道不產生位移。在每兩個固定支架3之間的伸長量將由π型補償器2吸收,π型補償器2的a、b兩點及直管段4發生位移,90°彎頭5發生變形,以此吸收伸長量,π型補償器2所能承受的伸長量與實際產生的伸長量需通過計算使其匹配。當環境溫度降低時,輸水管線I收縮,總的收縮量也將被多個固定支架3分成若干段,形成與伸縮時的反向位移,同樣固定支架3這點不產生位移。在每兩個固定支架3之間的收縮量將由η型補償器2吸收,π型補償器2的a、b兩點及直管段4發生位移,90°彎頭5發生變形,以此吸收收縮量,π型補償器2所能承受的收縮量與實際產生的收縮量同樣需通過計算使其匹配。通 過每兩個固定支架3之間的π型補償器2的伸縮動作,有效地吸收了系統的變形量,使系統不會因熱脹冷縮產生的強大推力而被破壞,保證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權利要求1.一種高山大溫差環境下用輸水管道,包括輸水管線,其特征在于在輸水管線上間隔設置多個H型補償器,每兩個補償器之間設置一個固定支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山大溫差環境下用輸水管道,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支架由支架支撐、預埋鋼板和固定支托組成;支架支撐的頂部預埋預埋鋼板,預埋鋼板上放置固定支托,預埋鋼板與固定支托固接,固定支托上放置輸水管線,固定支托與輸水管線固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山大溫差環境下用輸水管道,其特征在于上述η型補償器由直管段和90°彎頭組成。
專利摘要一種高山大溫差環境下用輸水管道,包括輸水管線,其特征在于在輸水管線上間隔設置多個π型補償器,每兩個補償器之間設置一個固定支架。本實用新型通過選擇π型補償器及與之匹配的固定支架,并根據現場特點進行具體調整,很好地解決了高山大溫差環境鋼管輸水系統熱脹冷縮對輸水系統造成的不穩定甚至破壞的這一問題。
文檔編號F16L51/04GK202901676SQ20122027551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12日
發明者李君 申請人: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