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用于水下控制纜的卡箍結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696590閱讀:259來源:國知局
用于水下控制纜的卡箍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用于水下控制纜的卡箍結構,設有:兩個相對設置的弧形的上罩和下罩,上罩和下罩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一旋轉結構及卡緊結構,其中,兩個弧形的上罩和下罩相互對應扣合,并連接在一起構成一內部具有空腔的圓筒形罩體;該旋轉結構包括:一旋轉軸,樞接在旋轉軸上的數組交叉設置的連接板,數組交叉設置的連接板分別與上罩和下罩的一端相連,上罩和下罩圍繞一根共用的旋轉軸進行開啟與閉合;卡緊結構包括:兩個分別連接在上罩和下罩一端的水平端板,兩個水平端板通過一螺栓螺母對將上罩和下罩對接為一體。本發明通過兩個上罩和下罩及卡緊結構將控制纜固定,防止控制纜在水下擺動,防止控制纜與主結構之間的摩擦破壞的可能性。
【專利說明】用于水下控制纜的卡箍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水下設施,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水下控制纜的卡箍結構。屬于海洋石油工程領域。

【背景技術】
[0002]油氣開發的水下生產技術是現代海洋石油工業的前沿高科技技術,是深水海洋油氣成功開發的必備和基礎性的技術。
[0003]隨著我國南中國海深水油氣資源的開發,水下生產技術已得到了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水下生產設施逐漸投入使用。由于一些安裝操作無法在陸地完全完成,必須是主要設備在海上安裝完成后,在海底進行輔助設備的安裝操作。而在海底安裝操作一般是由水下機器人或飽和潛水員完成。
[0004]目前,對于控制纜的安裝主要是采用托架和綁帶捆綁方式,將其固定在主結構上。但是,在波流等惡劣海洋環境工況長時間的作用下,導致控制纜產生左右搖擺,由此會導致控制纜與主結構之間由于長時間的摩擦,對控制纜、主結構產生破壞;而且,采用托架和綁帶捆綁方式需要的操作工具較多、工作量也較大,不便于在海底進行操作,還會耗費大量船工時和人工時,從而增加預算成本。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點,而提供一種用于水下控制纜的卡箍結構,其通過兩個上罩和下罩及卡緊結構將控制纜固定,防止控制纜在水下擺動,不僅解決了因控制纜擺動問題所帶來控制纜與主結構之間的摩擦破壞的可能性,實現了固定控制纜的目的;而且,便于在海底進行操作,大大降低了船工時和人工時,進而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0006]本發明的目的是由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7]—種用于水下控制纜的卡箍結構,其特征在于:設有:兩個相對設置的弧形的上罩和下罩,上罩和下罩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一旋轉結構及卡緊結構,其中,兩個弧形的上罩和下罩相互對應扣合,并連接在一起構成一內部具有空腔的圓筒形罩體;該旋轉結構包括:一旋轉軸,樞接在旋轉軸上的數組交叉設置的連接板,數組交叉設置的連接板分別與上罩和下罩的一端相連,用以實現上罩和下罩旋轉運動,上罩和下罩圍繞一根共用的旋轉軸進行旋轉,以實現卡緊空間的開啟與閉合;該卡緊結構包括:兩個分別連接在上罩和下罩一端的水平端板,兩個水平端板通過一螺栓螺母對將上罩和下罩對接為一體。
[0008]所述上罩、下罩一端的罩體上連接有一用于與主結構相連支撐結構,該支撐結構為管狀結構。
[0009]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0]1、優化水下設施總體布局,實現結構緊湊的目的。
[0011]2、本發明可以直接焊接在主結構上,使控制纜與結構成為一體提高穩定性。
[0012]3、可有效地阻止控制纜的左右擺動,減少控制纜與主結構的摩擦。
[0013]4、可有效地減小控制纜接頭部位的拉力。
[0014]5、可有效地布置控制纜路由,增強可控性。
[0015]6、建造工藝簡單,安裝便捷。
[0016]7、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發明的主視示意圖。
[0018]圖2為本發明側視示意圖。
[0019]圖3為本發明俯視示意圖。
[0020]圖4為本本發明的立體示意圖。
[0021]圖中主要標號說明:
[0022]1.支撐結構、2.上罩、3.旋轉結構、4.下罩、5.卡緊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0023]如圖1—圖4所示,本發明設有:兩個相對設置的弧形的上罩2和下罩4,上罩2和下罩4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一旋轉結構3及卡緊結構5,其中,兩個弧形的上罩2和下罩4相互對應扣合,并連接在一起構成一內部具有空腔的圓筒形罩體;該旋轉結構3包括:一旋轉軸,采用軸孔連接方式樞接在旋轉軸上的數組交叉設置的連接板,數組交叉設置的連接板分別與上罩2和下罩4的一端相連,用以實現上罩2和下罩4旋轉運動,上罩2和下罩4圍繞一根共用的旋轉軸進行旋轉,以實現卡緊空間的開啟與閉合;該卡緊結構5包括:兩個分別連接在上罩2和下罩4 一端的水平端板,兩個水平端板通過一螺栓螺母對將上罩2和下罩4對接為一體。
[0024]上述上罩2、下罩4 一端的罩體上采用焊接方式連接有一用于與主結構相連支撐結構I;該支撐結構I為管狀結構,其主要作用是將管線與基礎結構緊密結合,并實現載荷的有效傳遞。
[0025]在實際應用時,由潛水員在水下掀起下罩4,并將控制纜置于上罩2和下罩4形成的圓筒形罩體內,此時,上罩2包裹在控制纜的外側。之后,潛水員將下罩4扣合,并用螺栓螺母對將上罩2和下罩4對接為一體,從而,牢固地將控制纜固定。
[0026]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水下控制纜的卡箍結構,其特征在于:設有:兩個相對設置的弧形的上罩和下罩,上罩和下罩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一旋轉結構及卡緊結構,其中,兩個弧形的上罩和下罩相互對應扣合,并連接在一起構成一內部具有空腔的圓筒形罩體;該旋轉結構包括:一旋轉軸,樞接在旋轉軸上的數組交叉設置的連接板,數組交叉設置的連接板分別與上罩和下罩的一端相連,用以實現上罩和下罩旋轉運動,上罩和下罩圍繞一根共用的旋轉軸進行旋轉,以實現卡緊空間的開啟與閉合;該卡緊結構包括:兩個分別連接在上罩和下罩一端的水平端板,兩個水平端板通過一螺栓螺母對將上罩和下罩對接為一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水下控制纜的卡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罩、下罩一端的罩體上連接有一用于與主結構相連支撐結構,該支撐結構為管狀結構。
【文檔編號】F16L3/10GK104455742SQ201410581919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27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27日
【發明者】劉培林, 琚選擇, 姜瑛, 戚曉寧, 宋春娜, 石錦坤, 方偉, 石磊, 楊成鵬, 顏文濤, 劉書勝, 王宇臣 申請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海油工程水下技術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