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脹閥閥體轉子的限位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結構簡單、體積小、成本低的膨脹閥閥體轉子的限位結構,包括支架、磁轉子以及帶有內螺紋的固定套;所述磁轉子包括磁鐵套筒、螺紋套管及轉軸;所述螺紋套管設在磁鐵套筒內,其一端與所述磁鐵套筒筒底注塑成形為一體結構;所述轉軸穿設于所述螺紋套管內;所述螺紋套管的外周壁上設有外螺紋段,該外螺紋段與所述固定套螺紋配合;所述磁鐵套筒的上端面上向外凸伸設有上限位凸臺,所述磁鐵套筒的下端面上向外凸伸設有下限位凸臺;所述固定套的下端面上徑向凸伸設有限位凸耳;所述上限位凸臺與所述支架配合構成上限位結構;所述下限位凸臺與所述限位凸耳配合構成下限位結構。
【專利說明】膨脹閥閥體轉子的限位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膨脹閥制備【技術領域】,涉及一種膨脹閥閥體轉子的限位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電子膨脹閥是利用線圈驅動磁轉子部件轉動,并將磁轉子部件的旋轉運行轉化為絲桿的上下運動。由絲桿帶動與之連接的閥針上升或下降,從而控制電子膨脹閥的流量。電磁膨脹閥設有帶有閥室的閥體,固定在閥體上的圓筒狀有底殼體,在上述殼體內安裝有可軸向升降的磁轉子。磁轉子的升、降多少直接關系著閥門的開合大小,從而達到對冷媒流量的控制。通常,需要在殼體內設有限位結構來限制磁轉子的升、降距離。常用的限位結構如圖1所示,磁轉子包括磁鐵套筒1、螺紋套管2及轉軸3 ;螺紋套管2的一端的內側設有供容置轉軸3的開口,該一端的外側上設有外螺紋段;另一端與所述磁鐵套筒I 一體注塑成形,并凸伸出所述磁鐵套筒I ;所述殼體I內還設有與螺紋套管2的螺紋段螺紋配合的固定套
4;所述螺紋套管2凸伸出磁鐵套筒I的另一端上套設有彈簧5 ;還設有支架6,支架6設置在閥體的制動器上;該支架6與所述彈簧5形成限位結構,從而限制磁轉子的升、降距離。
[0003]但是這種限位結構主要存在以下缺點:1、該限位結構采用彈簧套設在凸伸出的螺紋套管上,并與殼體底部的支架相配合,使得整個閥體的整體長度較長,并且由于加工精度影響,容易產生卡死等情況;2、其閥體內部零件數量較多,結構復雜,增加了零件裝配難度,增加了產品的成本。
[0004]因此,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是本領域技術人員要研究的內容。
【發明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體積小、成本低的膨脹閥閥體轉子的限位結構,以有效克服現有設計中存在的技術缺陷。
[000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膨脹閥閥體轉子的限位結構,包括支架、磁轉子以及帶有內螺紋的固定套;所述磁轉子包括磁鐵套筒、螺紋套管及轉軸;所述螺紋套管設在磁鐵套筒內,其一端與所述磁鐵套筒筒底注塑成形為一體結構;所述轉軸穿設于所述螺紋套管內;所述螺紋套管的外周壁上設有外螺紋段,該外螺紋段與所述固定套螺紋配合;所述磁鐵套筒的上端面上向外凸伸設有上限位凸臺,所述磁鐵套筒的下端面上向外凸伸設有下限位凸臺;所述固定套的下端面上徑向凸伸設有限位凸耳;所述上限位凸臺與所述支架配合構成上限位結構;所述下限位凸臺與所述限位凸耳配合構成下限位結構。
[0007]優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上限位凸臺為兩個,對稱設置在所述磁鐵套筒的上端面上。
[0008]優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限位凸耳為所述固定套下端面的圓周上沿徑向凸伸出的凸耳結構。
[0009]優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限位凸耳為所述固定套下端面的圓周的一段上沿徑向凸伸出的凸耳結構。
[0010]優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支架設置在所述膨脹閥的制動器上。
[0011]優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轉軸穿設于所述螺紋套管內;其端部凸伸出所述螺紋套管并經一轉軸軸套將其固定在所述螺紋套管上。
[0012]優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轉軸軸套與所述螺紋套管的端面之間設有墊片。
[0013]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
[0014]1、本實用新型采用在磁鐵套筒的上、下端面分別設置上、下限位凸臺,并且上限位凸臺與制動器上設置的支架(起限位作用)配合,形成上限位結構,下限位凸臺與固定套上的限位凸耳配合形成下限位結構,進而來限制螺紋的旋合位置,控制閥針對閥口的預緊量,與現有技術相比,不僅結構簡單,還大大減小了閥體的尺寸,而且能夠防止由于關閥過緊而造成的開閥卡死和困難。
[0015]2、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體積小,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節約了原材料。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附圖1為現有技術中閥體轉子限位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7]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0018]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在閥口閉合時的狀態示意圖;
[0019]附圖4為本實用新型在閥口開合時的狀態示意圖;
[0020]附圖5為本實用新型用磁鐵套筒的結構示意圖。
[0021]以上附圖中:1、磁鐵套筒;11、上限位凸臺;12、下限位凸臺;2、螺紋套管;3、轉軸;31、轉軸軸套;4、固定套;41、限位凸耳;5、彈簧;6、支架;8、墊片。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23]請參閱圖2至圖5。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發明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發明所揭示的技術內容所要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發明可實施的范疇。
[0024]實施例:
[0025]如圖2至圖5所示,一種膨脹閥閥體轉子的限位結構,包括支架6、磁轉子以及帶有內螺紋的固定套4 ;所述磁轉子包括磁鐵套筒1、螺紋套管2及轉軸3 ;所述螺紋套管2設在磁鐵套筒I內,其一端與所述磁鐵套筒I筒底注塑成形為一體結構;所述轉軸3穿設于所述螺紋套管2內;所述螺紋套管2的外周壁上設有外螺紋段,該外螺紋段與所述固定套4螺紋配合;所述磁鐵套筒I的上端面上向外凸伸設有上限位凸臺11,所述磁鐵套筒I的下端面上向外凸伸設有下限位凸臺12 ;所述固定套4的下端面上徑向凸伸設有限位凸耳41 ;所述上限位凸臺11與所述支架7配合構成上限位結構;所述下限位凸臺12與所述限位凸耳41配合構成下限位結構。
[0026]所述上限位凸臺11為兩個,對稱設置在所述磁鐵套筒I的上端面上。
[0027]所述限位凸耳41為所述固定套4下端面的圓周上沿徑向凸伸出的凸耳結構。
[0028]所述限位凸耳41為所述固定套4下端面的圓周的一段上沿徑向凸伸出的凸耳結構。
[0029]所述支架6設置在所述膨脹閥的制動器上。
[0030]所述轉軸3穿設于所述螺紋套管2內;其端部凸伸出所述螺紋套管2并經一轉軸軸套31將其固定在所述螺紋套管上。
[0031]所述轉軸軸套31與所述螺紋套管2的端面之間設有墊片8。
[0032]實用新型采用在磁鐵套筒的上、下端面分別設置上、下限位凸臺,并且上限位凸臺與制動器上設置的支架(起限位作用)配合,形成上限位結構,下限位凸臺與固定套上的限位凸耳配合形成下限位結構,進而來限制螺紋的旋合位置,控制閥針對閥口的預緊量,與現有技術相比,不僅結構簡單,還大大減小了閥體的尺寸,體積小,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節約了原材料,而且能夠防止由于關閥過緊而造成的開閥卡死和困難。
[0033]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膨脹閥閥體轉子的限位結構,包括支架(6)、磁轉子以及帶有內螺紋的固定套(4);所述磁轉子包括磁鐵套筒(I)、螺紋套管(2)及轉軸(3);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紋套管(2)設在磁鐵套筒(I)內,其一端與所述磁鐵套筒(I)筒底注塑成形為一體結構;所述轉軸(3)穿設于所述螺紋套管(2)內;所述螺紋套管(2)的外周壁上設有外螺紋段,該外螺紋段與所述固定套(4)螺紋配合;所述磁鐵套筒(I)的上端面上向外凸伸設有上限位凸臺(11),所述磁鐵套筒(I)的下端面上向外凸伸設有下限位凸臺(12);所述固定套(4)的下端面上徑向凸伸設有限位凸耳(41);所述上限位凸臺(11)與所述支架(7)配合構成上限位結構;所述下限位凸臺(12)與所述限位凸耳(41)配合構成下限位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膨脹閥閥體轉子的限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限位凸臺(11)為兩個,對稱設置在所述磁鐵套筒(I)的上端面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膨脹閥閥體轉子的限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耳(41)為所述固定套(4)下端面的圓周上沿徑向凸伸出的凸耳結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膨脹閥閥體轉子的限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耳(41)為所述固定套(4)下端面的圓周的一段上沿徑向凸伸出的凸耳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膨脹閥閥體轉子的限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6)設置在所述膨脹閥的制動器上。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膨脹閥閥體轉子的限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3)穿設于所述螺紋套管(2)內;其端部凸伸出所述螺紋套管(2)并經一轉軸軸套(31)將其固定在所述螺紋套管上。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膨脹閥閥體轉子的限位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軸軸套(31)與所述螺紋套管(2)的端面之間設有墊片(8)。
【文檔編號】F16K31/06GK203743578SQ201420070246
【公開日】2014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19日 優先權日:2014年2月19日
【發明者】羅景中 申請人:碧茂科技(蘇州)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