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滑柱式換向閥裝置。
背景技術:
例如,在日本特開昭63-38775號公報中公開了一種汽車的自動變速器等中的油壓電路的換向結構。日本特開昭63-38775號公報中記載的換向結構為:以一個輸出口對應兩個輸入口為一組,長邊方向側設置于有底圓筒狀的殼體的結構。在殼體的內部設有一端側和另一端側這一對活塞和容納部,這一對活塞具有一端側和另一端側的一對閥芯以及各自的閥座,該容納部容納閥芯和活塞。
在一方的輸入口側的油壓高于另一方的輸入口側的油壓的情況下,活塞朝向另一方的輸入口側移動。如果活塞移動,則另一側的閥座與設置于另一個輸入口側的閥芯接觸,從而另一輸入口側的流路被封閉,且從一方的輸入口導入的油穿過殼體內部的流路導向輸出口。
但是,上述的這種現有結構在組裝換向閥時,需要按照事先決定的順序從殼體的開口部插入閥芯、活塞、彈簧以及橫梁等多個部件并組裝,因此在組裝操作方面需要熟練度,在操作性上存在問題。在設置多個換向閥的情況下,操作性的問題將進一步加大。
本實用新型考慮到以上這點,而以提供一種能夠提高組裝操作性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為目的。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一個實施方式具有:滑柱式殼體,所述滑柱式殼體為沿軸向延伸的柱狀,且具有從軸向的端部沿軸向延伸的第一空腔孔;筒狀的閥座部件,所述閥座部件被安裝于所述滑柱式殼體的所述端部,且具有與所述第一空腔孔相連的第二空腔孔;以及閥芯,所述閥芯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孔內或者所述第二空腔孔內,所述滑柱式殼體具有:閥座部件安裝部,所述閥座部件在徑向上被重疊安裝于所述閥座部件安裝部;以及第一輸入口,所述第一輸入口貫通所述滑柱式殼體的側面并將所述第一空腔孔與外部相連,所述第一空腔孔具有第一閥座部,所述第一閥座部在軸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一空腔孔與所述第一輸入口之間的連接處靠所述端部側的位置,所述閥座部件具有將所述第二空腔孔與外部相連的第二輸入口,所述第二空腔孔具有第二閥座部,所述第二閥座部在軸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二空腔孔與所述第二輸入口之間的連接處靠所述第一輸入口側的位置,在閥芯可動部設有將所述閥芯可動部和外部相連的輸出口,所述閥芯可動部為所述第一閥座部與所述第二閥座部的軸向間的空間,所述閥芯以能夠在軸向上移動的地被容納于所述閥芯可動部內,且能夠通過嵌入到所述第一閥座部與所述第二閥座部中的一個,對所述第一輸入口以及所述第二輸入口進行開閉,所述閥座部件與所述閥座部件安裝部中的一個具有朝向徑向突出的突起部,所述閥座部件與所述閥座部件安裝部中的另一個具有引導所述突起部的引導部,所述引導部的軸向位置在至少一部分變化,且周向位置在至少一部分變化。
根據本實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實施方式,能夠提供一種具有可提高組裝操作性的結構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
由以下的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方式的詳細說明,參照附圖,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驟、特點和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外觀立體圖。
圖2為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剖視圖。
圖3為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一部分的側視圖。
圖4為示出具有第一實施方式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換向單元的剖視圖。
圖5A、圖5B為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一部分的側視圖。
圖6A、圖6B為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一部分的側視圖。
圖7為示出第三實施方式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一部分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1至圖7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為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的外觀立體圖。
在附圖中,適當地示出XYZ坐標系作為三維直角坐標系。在XYZ坐標系中,X軸方向作為與圖1所示的軸線AX的軸向平行的方向。Y軸方向為與X軸方向正交的方向,并作為后述的第一輸入口41、44、第二輸入口42、45以及輸出口43、46所延伸的方向。Z軸方向作為與X軸方向和Y軸方向這兩個方向正交的方向。
并且,在以下的說明中,在不特別要求的情況下,將與軸線AX平行的方向(X軸方向)簡稱為“軸向”,將以軸線AX為中心的徑向簡稱為“徑向”,將以軸線AX為中心的周向(θX方向)、即繞軸線AX的方向簡稱為“周向”
[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的第一實施方式]
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具有:滑柱式殼體10、閥座部件60、70、輸出口43,46以及閥芯34、35。
如圖4所示,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例如被插入殼體BD,構成換向單元100的一部分。
如圖2所示,滑柱式殼體10為沿軸向(X軸方向)延伸的柱狀。在本實施方式中,滑柱式殼體10例如為圓柱狀。滑柱式殼體10例如為金屬制品。滑柱式殼體10具有第一空腔孔20、30、隔壁11、第一輸入口41、44、第一槽部91、92、第二槽部93、94以及閥座部件安裝部12、13。
第一空腔孔20為滑柱式殼體10的從軸向一側(-X側)的端部16向軸向另一側(+X側)凹陷的孔。第一空腔孔30為滑柱式殼體10的從軸向另一側(+X側)的端部17向軸向一側(-X側)凹陷的孔。即,在本實施方式中,滑柱式殼體10在軸向的兩端部分別具有第一空腔孔。
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存在將第一空腔孔20中的端部16側(-X側)以及第一空腔孔30中的端部17側(+X側)簡稱為“前側”的情況。并且,存在將第一空腔孔20中的與端部16相反的一側(+X側)以及第一空腔孔30中的與端部17相反的一側(-X側)簡稱為“里側”的情況。
第一空腔孔20例如為以軸線AX為中心沿軸向(X軸方向)延伸的多級圓柱狀。第一空腔孔20具有第一輸入口空腔部21、第一閥座部51以及閥座部件插入孔部22。
第一輸入口空腔部21為與第一輸入口41連接的部分。第一輸入口空腔部21沿軸向(X軸方向)延伸。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輸入口空腔部21例如位于第一空腔孔20的最里側(+X側)的位置。第一輸入口空腔部21通過第一輸入口41與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的外部連接。第一輸入口空腔部21的截面(YZ截面)形狀例如為圓形。第一輸入口空腔部21的直徑比閥芯34的直徑小。
第一閥座部51與第一輸入口空腔部21的前側(-X側)連接。即,第一閥座部51在軸向(X軸方向)上位于比第一空腔孔20與第一輸入口41的連接處靠端部16側(-X側)的位置。第一閥座部51的截面(YZ截面)形狀例如為圓形。第一閥座部51的內側面為隨著從里側(+X側)向前側沿徑向擴展的傾斜面。第一閥座部51的內側面相對于軸線AX例如傾斜45度。
閥座部件插入孔部22與第一閥座部51的前側(-X側)連接。在本實施方式中,閥座部件插入孔部22例如位于第一空腔孔20的最前側。閥座部件插入孔部22朝向前側開口。閥座部件插入孔部22沿軸向(X軸方向)延伸。
閥座部件插入孔部22的截面(YZ截面)形狀例如為圓形。閥座部件插入孔部22中的里側(+X側)的端部的直徑比第一閥座部51中的前側(-X側)的端部的直徑大。因此,在第一空腔孔20的內側面設有第一空腔孔20的直徑從閥座部件插入孔部22向第一閥座部51變小的臺階部22a。在閥座部件插入孔部22插入閥座部件60。
除了在軸向(X軸方向)反轉這點之外,第一空腔孔30與第一空腔孔20相同。第一空腔孔30具有第一輸入口空腔部31、第一閥座部52以及閥座部件插入孔部32。第一輸入口空腔部31為與第一輸入口44連接的部分。第一輸入口空腔部31通過第一輸入口44與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的外部連接。第一輸入口空腔部31的直徑比閥芯35的直徑小。在第一空腔孔30的內側面設有第一空腔孔30的直徑從閥座部件插入孔部32向第一閥座部52變小的臺階部32a。在閥座部件插入孔部32插入閥座部件70。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空腔孔20與第一空腔孔30例如隔著隔壁11在軸向(X軸方向)上相向。換言之,第一空腔孔20與第一空腔孔30在軸向上被隔壁11隔開。
隔壁11位于第一空腔孔20與第一空腔孔30的軸向(X軸方向)之間。在本實施方式中,隔壁11例如位于滑柱式殼體10中的軸向中央。
如圖4所示,第一輸入口41為在徑向上貫通滑柱式殼體10的孔。第一輸入口41朝向第一輸入口空腔部21和作為滑柱式殼體10的外周面(外側面)的殼體外周面10a開口。即,第一輸入口41貫通滑柱式殼體10的側面將第一空腔孔20與外部連接。在本實施方式中,滑柱式殼體10例如具有兩個第一輸入口41。兩個第一輸入口41例如在徑向上相向。
除了將第一空腔孔30與外部連接這點之外,第一輸入口44與第一輸入口41相同。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輸入口41的周向位置與第一輸入口44的周向位置例如相同。
如圖1所示,第一槽部91、92以及第二槽部93、94為從滑柱式殼體10的殼體外周面10a朝向徑向內側凹陷的槽。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槽部91、92以及第二槽部93、94例如為遍及周向一周延伸的環狀。
第一槽部91的靠軸向(X軸方向)的位置包括第一輸入口41的軸向位置。即,第一輸入口41在第一槽部91開口。第一槽部92的軸向(X軸方向)的位置包括第一輸入口44的軸向位置。即,第一輸入口44在第一槽部92開口。
第二槽部93的軸向(X軸方向)的位置包括后述的輸出口43的軸向的位置。即,輸出口43在第二槽部93開口。第二槽部93位于閥座部件安裝部12的外周面。第二槽部94的軸向(X軸方向)的位置包括后述的輸出口46的軸向的位置。即,輸出口46在第二槽部94開口。第二槽部94位于閥座部件安裝部13的外周面。
如圖2所示,閥座部件安裝部12位于滑柱式殼體10的端部16。閥座部件安裝部12為沿軸向(X軸方向)延伸的筒狀。閥座部件安裝部12的內部是作為第一空腔孔20的一部分的閥座部件插入孔部22。
在閥座部件安裝部12,與閥座部件安裝部12徑向重疊地安裝閥座部件60。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作為閥座部件安裝部12的內部的閥座部件插入孔部22插入后述的閥座部件筒部60a。
在本實施方式中,閥座部件安裝部12具有朝向徑向外側延伸的殼體凸緣部(凸緣部)14。殼體凸緣部14位于閥座部件安裝部12中的插入有閥座部件60的一側(-X側)的端部。即,滑柱式殼體10具有在軸向(X軸方向)的端部16朝向徑向外側延伸的殼體凸緣部14。因此,容易將閥座部件60穩定地安裝于閥座部件安裝部12。
殼體凸緣部14例如為以軸線AX為中心的圓環狀。殼體凸緣部14中的插入有閥座部件60的一側(-X側)的面例如與閥座部件60接觸。
閥座部件安裝部12具有引導部80。引導部80引導閥座部件60的后述的突起部63。在本實施方式中,引導部80例如為在徑向上貫通閥座部件安裝部12的縫。引導部80朝向插入有閥座部件60的一側(-X側)開口。
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具有在引導部中將軸向(X軸方向)上的插入有閥座部件的一側(-X側)簡稱為“插入側”的情況。并且,具有在引導部中將軸向上的與插入側相反一側(+X側)、即第一輸入口41側簡稱為“終端側”的情況。
引導部80的軸向(X軸方向)的位置在至少一部分變化,且周向(θX方向)的位置在至少一部分變化。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引導部80例如隨著從插入側(-X側)向終端側(+X側)朝著周向的一側(-θX側)彎曲。即,在本實施方式中,引導部80的軸向的位置變化的同時周向的位置變化。在本實施方式中,引導部80例如具有呈圓弧狀延伸的部分。
除了在軸向(X軸方向)反轉這點之外,圖2所示的閥座部件安裝部13與閥座部件安裝部12相同。閥座部件安裝部13位于滑柱式殼體10的端部17。閥座部件安裝部13的內部是作為第一空腔孔30的一部分的閥座部件插入孔部32。在閥座部件安裝部13,與閥座部件安裝部13徑向重疊地安裝閥座部件70。
在本實施方式中,閥座部件安裝部13具有朝向徑向外側延伸的殼體凸緣部(凸緣部)15。即,滑柱式殼體10具有在軸向(X軸方向)的端部17朝向徑向外側延伸的殼體凸緣部15。
閥座部件安裝部13具有引導部81。即,在本實施方式中,引導部81設置于閥座部件安裝部13。引導部81引導閥座部件70的后述的突起部73。
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引導部81例如隨著從插入側(+X側)向終端側(-X側)朝著周向的另一側(+θX側)彎曲。即,在本實施方式中,引導部80和引導部81分別隨著從插入側向終端側,彼此朝向周向相反的一側彎曲。除了在軸向(X軸方向)上反轉這點之外,引導部81的其他結構與引導部80的結構相同。
閥座部件60被安裝于滑柱式殼體10的端部16。閥座部件70被安裝于滑柱式殼體10的端部17。即,在本實施方式中,閥座部件被分別安裝于滑柱式殼體10的兩端面。除了在軸向(X軸方向)上反轉這點之外,閥座部件70與閥座部件60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說明中,存在代表性地只對閥座部件60進行說明的情況。
閥座部件60為筒狀。在本實施方式中,閥座部件60例如為沿軸向(X軸方向)延伸的圓筒狀。閥座部件60例如為金屬制品。如圖2所示,閥座部件60具有第二空腔孔60c、第二輸入口42、閥座部件凸緣部60b以及閥座部件筒部60a。
第二空腔孔60c為與第一空腔孔20連接的孔。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空腔孔60c例如為在軸向(X軸方向)上將閥座部件60貫通的孔。第二空腔孔60c具有第二輸入口空腔部61、第二閥座部53以及閥芯可動部62。
第二輸入口空腔部61為與第二輸入口42連接的部分。第二輸入口空腔部61沿軸向(X軸方向)延伸。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輸入口空腔部61例如在軸向上位于第二空腔孔60c中的與第一空腔孔20連接的一側相反一側(-X側)的端部。
第二輸入口空腔部61通過第二輸入口42與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的外部連接。第二輸入口空腔部61的截面形狀例如為圓形。第二輸入口空腔部61的直徑比閥芯34的直徑小。
第二閥座部53在軸向(X軸方向)上與第二輸入口空腔部61的第一輸入口41側(+X側)連接。即,第二閥座部53在軸向上位于比第二空腔孔60c與第二輸入口42的連接處靠第一輸入口41側的位置。第二閥座部53的截面(YZ截面)形狀例如為圓形。第二閥座部53的內側面為在軸向上隨著從第二輸入口42側(-X側)向第一輸入口41側(+X側)在徑向上擴展的傾斜面。第二閥座部53的內側面相對于軸線AX例如傾斜45度。
閥芯可動部62在軸向(X軸方向)上與第二閥座部53的第一輸入口41側(+X側)連接。在本實施方式中,閥芯可動部62例如在軸向上位于第二空腔孔60c的最靠第一輸入口41側的位置。閥芯可動部62沿軸向延伸。閥芯可動部62在第一輸入口41側開口。
閥芯可動部62的第一輸入口41側(+X側)的端部與第一空腔孔20的第一閥座部51連接。即,閥芯可動部62為第一閥座部51與第二閥座部53在軸向(X軸方向)間的空間。閥芯可動部62將閥芯34容納在內部。閥芯可動部62的截面形狀(YZ截面形狀)例如為圓形。閥芯可動部62的直徑比閥芯34的直徑大。
如圖4所示,第二輸入口42在徑向上將閥座部件60貫通。第二輸入口42在第二輸入口空腔部61和閥座部件60的外周面開口。即,第二輸入口42將第二空腔孔60c與外部連接。在本實施方式中,閥座部件60例如具有兩個第二輸入口42。兩個第二輸入口42例如在徑向上相向。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輸入口42例如在閥座部件60的與滑柱式殼體10的相反一側(-X側)的端部開口。
閥座部件凸緣部60b為比閥座部件筒部60a朝向徑向外側延伸的部分。閥座部件凸緣部60b例如為以軸線AX為中心的圓環狀。閥座部件凸緣部60b在軸向(X軸方向)與殼體凸緣部14相向。閥座部件凸緣部60b的殼體凸緣部14側(+X側)的面與殼體凸緣部14接觸。閥座部件凸緣部60b的外周面與滑柱式殼體10的外周面位于同一面上。
如圖2所示,閥座部件筒部60a為從閥座部件凸緣部60b向軸向(X軸方向)的第一輸入口41側(+X側)延伸的筒狀。在本實施方式中,閥座部件筒部60a例如為以軸線AX為中心的圓筒狀。
在本實施方式中,閥座部件筒部60a安裝在滑柱式殼體10中的閥座部件安裝部12的徑向內側。即,在本實施方式中,閥座部件60被插入閥座部件安裝部12的徑向內側。閥座部件筒部60a的外周面與閥座部件安裝部12的內側面、即閥座部件插入孔部22的內側面接觸。
閥座部件筒部60a的軸向尺寸例如與閥座部件安裝部12的軸向尺寸相同。由此,在閥座部件凸緣部60b與殼體凸緣部14接觸的狀態下,閥座部件筒部60a的末端與臺階部22a接觸。
閥座部件筒部60a具有突起部63。突起部63朝向徑向外側突出。即,閥座部件60具有在徑向上突出的突起部63。突起部63被引導部80引導。組裝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的操作員(以下簡稱操作員)通過一邊沿引導部80引導突起部63一邊將閥座部件60插入滑柱式殼體10的第一空腔孔20,能夠容易地將閥座部件60安裝于滑柱式殼體10。
具體地說,如圖3所示,操作員在使突起部63的周向位置與引導部80中的插入側(-X側)的開口部80a的周向位置吻合的狀態下,將閥座部件60靠近滑柱式殼體10,并將閥座部件筒部60a的末端插入閥座部件安裝部12的內側、即第一空腔孔20。然后,操作員一邊將閥座部件筒部60a插入第一空腔孔20的里側(+X側)一邊隨著突起部63被引導部80引導而使閥座部件60沿周向旋轉。在圖3的例子中,突起部63隨著靠近軸向(X軸方向)的第一輸入口41側(+X側)而沿著引導部80被朝向-θX方向引導。因此,操作員將閥座部件60插入第一空腔孔20的里側(+X側)的同時使閥座部件60向-θX方向旋轉。
像這樣,操作員將閥座部件60插入第一空腔孔20的里側(+X側),直到閥座部件筒部60a與臺階部22a抵接。在此,引導部80的軸向(X軸方向)的位置在至少一部分變化且周向的位置在至少一部分變化。因此,突起部63卡在引導部80中的周向位置變化的部分,從而抑制閥座部件60在軸向上移動。因此,抑制閥座部件60從滑柱式殼體10脫落。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容易地將閥座部件60安裝于滑柱式殼體10。
作為本實施方式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的組裝方法,操作員在將閥芯34容納在閥座部件60的閥芯可動部62的狀態下,如上所述地將閥座部件60安裝于滑柱式殼體10。
此時,優選將閥芯34容納于閥芯可動部62的操作以及將閥座部件60安裝于滑柱式殼體10的操作在閥芯可動部62的開口部朝著鉛垂方向上側的狀態下實施。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呈第二閥座部53位于閥芯可動部62的鉛垂方向下側的狀態,因此投入到閥芯可動部62的閥芯34因自重而嵌入第二閥座部53。由此,能夠順利地實施將閥座部件60安裝于滑柱式殼體10的操作。
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具有兩個閥座部件60、70,因此與閥座部件60相同地,操作員將閥座部件70安裝于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由此,本實施方式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的組裝結束。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由于只通過容納閥芯34、35的操作以及安裝閥座部件60、70的操作便能夠組裝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因此能夠獲得具有可提高組裝操作性的結構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
并且,作為閥座部件的安裝方法,還可考慮到這樣的方法:將閥座部件壓入滑柱式殼體進行安裝的方法;以及將閥座部件和滑柱式殼體中的至少一方鉚接,而將閥座部件安裝于滑柱式殼體的方法。
但是,在將閥座部件壓入滑柱式殼體進行安裝的情況下,閥座部件與滑柱式殼體彼此強烈摩擦。因此,存在閥座部件或滑柱式殼體的一部分被磨掉,從而在滑柱式換向閥裝置內產生異物的情況。并且,在將閥座部件和滑柱式殼體中的至少一方鉚接,而將閥座部件安裝于滑柱式殼體的情況下,在鉚接時,存在閥座部件的一部分或滑柱式殼體的一部分被壓掉,從而在滑柱式換向閥裝置內產生異物的情況。
如果在滑柱式換向閥裝置內產生異物,則有可能存在因閥芯的移動被異物阻礙等,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閥切換動作產生動作不良的問題。另外,在閥座部件以及滑柱式殼體為金屬制品的情況下,異物例如為細小的金屬片。
針對于此,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一邊利用引導部80引導突起部63一邊將閥座部件60插入滑柱式殼體10,能夠將閥座部件60安裝于滑柱式殼體10。因此,既不必將閥座部件60壓入滑柱式殼體10,也不必將閥座部件60和滑柱式殼體10中的至少一方鉚接,就能夠將閥座部件60安裝于滑柱式殼體10。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與在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內將閥座部件和滑柱式殼體中的至少一方鉚接來將閥座部件安裝于滑柱式殼體的情況相比,進一步減少將閥座部件60安裝于滑柱式殼體10的工夫。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進一步提高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的組裝性。
并且,根據本實施方式,引導部80為在徑向上貫通閥座部件安裝部12的縫。因此,即使在突起部63的徑向尺寸較大的情況下,突起部63的徑向外側的端部也不會與引導部80接觸。由此,能夠提高突起部63的徑向尺寸的設計自由度。
并且,根據本實施方式,引導部80具有呈圓弧狀延伸的部分。即,引導部80具有軸向位置變化的同時周向位置變化的部分。因此,在以突起部63位于引導部80的圓弧狀的部分的狀態將閥座部件60安裝于滑柱式殼體10的情況下,在軸向上移動突起部63、即閥座部件60,從而閥座部件60在周向上旋轉。
并且,根據本實施方式,突起部63設置于閥座部件60,且朝向徑向外側突出。因此,例如在通過沖壓加工制作突起部63的情況下,能夠將承接突起部63的硬模設置在閥座部件60的徑向外側。由此,容易設置硬模,從而容易通過沖壓加工制作突起部63。
并且,根據本實施方式,閥座部件60插入閥座部件安裝部12的徑向內側。因此,如本實施方式那樣,在引導部80為縫的情況下,將閥座部件60安裝于滑柱式殼體10時,能夠目視確認從滑柱式殼體10的徑向外側沿引導部80引導的突起部63。由此,容易沿引導部80引導突起部63,容易將閥座部件60安裝于滑柱式殼體10。
如圖1以及圖2所示,突起部63位于引導部80的內側。在閥座部件60與臺階部22a抵接的狀態下,即在圖1以及圖2所示的狀態下,突起部63位于引導部80的作為軸向(X軸方向)上的第一輸入口41側(終端側、+X側)的端部的終端部80b的內側。
突起部63中的位于引導部80的內側的部分的寬度比引導部80的寬度小。因此,在利用引導部80引導突起部63時,能夠抑制突起部63與引導部80的內緣摩擦。由此,能夠進一步抑制產生異物。
在閥座部件60與臺階部22a抵接的狀態下,突起部63例如位于從引導部80的內緣分離的位置。換言之,在閥座部件60與臺階部22a抵接的狀態下,突起部63例如不與引導部80的內緣接觸。
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存在將閥座部件與臺階部抵接的狀態,即圖1以及圖2所示的狀態簡稱為閥座部件“被適當地安裝的狀態”的情況。
不特別限定突起部63的形狀。在圖1以及圖2的例子中,突起部63的形狀例如為大致圓錐狀。如圖2所示,突起部63例如通過閥座部件筒部60a的一部分被從徑向內側向徑向外側沖壓的沖壓加工塑形變形而被制作。
閥座部件筒部60a具有貫通孔64。貫通孔64在徑向上與突起部63相向。因此,例如在利用沖壓加工制作突起部63的情況下,能夠從閥座部件筒部60a的徑向外側將凸模穿過貫通孔64,從徑向內側向徑向外側沖壓閥座部件筒部60a的一部分。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容易利用沖壓加工制作突起部63,從而能夠容易地制造突起部63。
如圖4所示,在閥芯可動部62設置輸出口43。輸出口43將閥芯可動部62與外部連接。輸出口43在閥芯可動部62與滑柱式殼體10的殼體外周面10a開口。在本實施方式中,輸出口43由閥座部件側輸出口部66與殼體側輸出口部12a重合而構成,閥座部件側輸出口部66在閥座部件60的側面開口,殼體側輸出口部12a在滑柱式殼體10的側面開口。
閥座部件側輸出口部66為在徑向上將閥座部件筒部60a貫通的孔。殼體側輸出口部12a為在徑向上將閥座部件安裝部12貫通的孔。圖3所示的引導部80的終端部80b與殼體側輸出口部12a的周向間的距離大致等于突起部63與閥座部件側輸出口部66的周向間的距離。由此,在突起部63位于終端部80b的狀態下,即在閥座部件60被適當地安裝在滑柱式殼體10的狀態下,閥座部件側輸出口部66與殼體側輸出口部12a在徑向上重疊,從而構成輸出口43。
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輸出口43例如設有兩個。兩個輸出口43例如在徑向上相向。
閥座部件70具有第二空腔孔70c、第二輸入口45、閥座部件凸緣部70b以及閥座部件筒部70a。第二空腔孔70c為與第一空腔孔30連接的孔。第二空腔孔70c具有第二輸入口空腔部71、第二閥座部54以及閥芯可動部72。
第二輸入口空腔部71為與第二輸入口45連接的部分。第二輸入口空腔部71的直徑比閥芯35的直徑小。閥芯可動部72為第一閥座部52與第二閥座部54的軸向(X軸方向)間的空間。閥芯可動部72將閥芯35容納在內部。閥芯可動部72的直徑比閥芯35的直徑大。
在本實施方式中,閥座部件筒部70a被安裝在滑柱式殼體10中的閥座部件安裝部13的徑向內側。即,在本實施方式中,閥座部件70被插入閥座部件安裝部13的徑向內側。
如圖2所示,閥座部件筒部70a具有突起部73。在閥座部件60以及閥座部件70被適當地安裝于滑柱式殼體10的狀態下,突起部73的周向位置例如與突起部63的周向位置相同。閥座部件筒部70a在與突起部73在徑向上相向的位置具有貫通孔74。
如圖4所示,在閥芯可動部72設置輸出口46。在本實施方式中,輸出口46由閥座部件側輸出口部76與殼體側輸出口部13a重合而構成,閥座部件側輸出口部76在閥座部件70的側面開口,殼體側輸出口部13a在滑柱式殼體10的側面開口。
閥芯34以能夠在軸向(X軸方向)上移動的方式被容納在閥芯可動部62內。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閥芯可動部62設置于第二空腔孔60c,因此閥芯34位于第二空腔孔60c內。閥芯34能夠嵌入第一閥座部51和第二閥座部53。
閥芯34通過嵌入第一閥座部51,來封閉第一輸入口空腔部21。由此,第一輸入口41被封閉。另一方面,閥芯34通過嵌入第二閥座部53,來封閉第二輸入口空腔部61。由此,第二輸入口42被封閉。即,閥芯34能夠通過嵌入第一閥座部51和第二閥座部53中的任一方,來開閉第一輸入口41或者第二輸入口42。
如果能夠開閉第一輸入口41以及第二輸入口42,則不特別限定閥芯34的形狀。在本實施方式中,閥芯34例如為球狀。
閥芯35以能夠在軸向(X軸方向)上移動的方式被容納在閥芯可動部72內。閥芯35與閥芯34相同地,通過嵌入第一閥座部52和第二閥座部54中的任一方,來開閉第一輸入口44或者第二輸入口45。閥芯35的其他結構與閥芯34的結構相同。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滑柱式殼體10在軸向(X軸方向)的兩端部分別具有第一空腔孔,且在滑柱式殼體10的兩端部分別安裝閥座部件。因此,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具有兩個換向閥結構、即換向閥結構2以及換向閥結構3。
換向閥結構2由第一輸入口41、第一輸入口空腔部21、第一閥座部51、閥芯可動部62、輸出口43、閥芯34、第二閥座部53、第二輸入口空腔部61以及第二輸入口42構成。換向閥結構3由第一輸入口44、第一輸入口空腔部31、第一閥座部52、閥芯可動部72、輸出口46、閥芯35、第二閥座部54、第二輸入口空腔部71以及第二輸入口45構成。
換向閥結構的數量越多,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組裝越容易變得復雜、費事。針對于此,根據本實施方式,如上所述,能夠提高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的組裝操作性。即,能夠提高上述的組裝操作性的效果如本實施方式那樣,在具有多個換向閥結構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中效果尤其顯著。
接下來,對具有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的換向單元100進行說明。如圖4所示,換向單元100具有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殼體BD以及插塞115。
殼體BD為有底的筒狀。殼體BD具有底部111和空腔部110。底部111例如具有與軸向(X軸方向)正交的底面112。空腔部110為從+X側的端部沿軸向延伸的孔。空腔部110的截面(YZ截面)形狀例如為圓形。
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從+X側的端部插入空腔部110。空腔部110的軸向(X軸方向)的尺寸比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的軸向的尺寸大。空腔部110的內周面與滑柱式殼體10的外周面嵌合。
插塞115被插入空腔部110中的比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靠+X側的位置。塞115例如為圓柱狀。插塞115的外周面與空腔部110的內周面嵌合。也可以在插塞115的外周面與空腔部110的內周面之間例如適當地設置未圖示的O型圈等密封材料。
殼體BD具有連接殼體BD的外側和空腔部110的連接孔121、122、123、124、125、126。各連接孔121至126沿徑向延伸。連接孔121在軸向(X軸方向)以及周向上例如配置在與第一輸入口41相同的位置。連接孔122在軸向以及周向上例如配置在與第二輸入口42相同的位置。連接孔123在軸向以及周向上例如配置在與輸出口43相同的位置。
連接孔124在軸向上以及周向上例如配置在與第一輸入口44相同的位置。連接孔125在軸向上以及周向上例如配置在與第二輸入口45相同的位置。連接孔126在軸向上以及周向上例如配置在與輸出口46相同的位置。
油以及自動變速器液等液體(以下稱為油)從第一導入部131導入連接孔121。油從第二導入部132導入連接孔122。閥芯可動部62的油從連接孔123向第一排出部133排出。
油由從第三導入部134導入連接孔124。油由從第四導入部135導入連接孔125。閥芯可動部72的油從連接孔126向第二排出部136排出。
組裝換向單元100的操作員在將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插入到殼體BD的空腔部110后,將插塞115插入到空腔部110對空腔部110進行密封。由此,組裝換向單元100。
在換向單元100中,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被殼體BD的底部111與插塞115夾持軸向兩側。因此,在換向單元100中,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的軸向位置被固定。由此,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中的閥座部件60、70的軸向位置也被固定。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引導部80、81為圓弧狀,因此如果矮閥座部件60、70的軸向位置被固定,則閥座部件60、70的相對于滑柱式殼體10的周向的旋轉被防止。
例如,如果閥座部件60、70相對于滑柱式殼體10沿周向旋轉,則存在殼體側輸出口部12a、13a與閥座部件側輸出口部66、76在周向上錯開,從而封閉輸出口43、46的問題。
針對于此,根據本實施方式,由于閥座部件60、70的相對于滑柱式殼體10的周向的旋轉被防止,因此在換向單元100中,能夠防止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的輸出口43、46被封閉。
在上述的換向單元100中,從第一導入部131利用第一油壓導入的油按順序穿過連接孔121、第一槽部91、第一輸入口41以及第一輸入口空腔部21導入閥芯可動部62。導入到閥芯可動部62的油按順序穿過輸出口43、第二槽部93以及連接孔123,向第一排出部133排出。
另一方面,從第二導入部132利用第二油壓導入的油按順序穿過連接孔122、第二輸入口42以及第二輸入口空腔部61導入閥芯可動部62。導入到閥芯可動部62的油按順序穿過輸出口43、第二槽部93以及連接孔123向第一排出部133排出。
像這樣,在本實施方式中,從第一排出部133排出的油穿過的油路具有穿過第一輸入口41的油路和穿過第二輸入口42這兩個油路。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通過換向閥結構2,在上述兩個油路中切換從第一排出部133排出的油穿過的油路。
例如,在從第一輸入口41導入的油的第一油壓比從第二輸入口42導入的油的第二油壓高的情況下,閥芯34因第一油壓與第二油壓的壓力差朝向第二輸入口42側(-X側)移動并嵌入第二閥座部53。如上所述,如果閥芯34嵌入第二閥座部53,則第二輸入口42被關閉。因此,能夠將從第一排出部133排出的油穿過的油路作為穿過第一輸入口41的油路。其結果是,能夠將從第一排出部133排出的油作為從第一導入部131導入的油。
另一方面,在第二油壓比第一油壓高的情況下,閥芯34因第一油壓與第二油壓的壓力差朝向第一輸入口側(+X側)移動并嵌入第一閥座部51。如上所述,如果閥芯34嵌入第一閥座部51,則第一輸入口41被關閉。因此,能夠將從第一排出部133排出的油穿過的油路作為穿過第二輸入口42的油路。其結果是,能夠將從第一排出部133排出的油作為從第二導入部132導入的油。
像這樣,能夠通過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的換向閥結構2來切換油路。上述油路的切換對于換向閥結構3也是相同的。換向閥結構3能夠將從第二排出部136排出的油穿過的油路切換成從第三導入部134穿過第一輸入口44的油路和從第四導入部135穿過第二輸入口45的油路中的任一方。
在本實施方式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的換向閥結構2、3中,只通過移動閥芯34、35,便能夠切換油路。因此,能夠快速地進行油路的切換,且能夠減少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的零件個數,并使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小型輕量化。
并且,在換向單元100中,為了建立上述的各油路,在將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安裝于殼體BD時,需要將各連接孔121、123、124、126與第一輸入口41、輸出口43、第一輸入口44以及輸出口46連接。
針對于此,根據本實施方式,在滑柱式殼體10的殼體外周面10a設置環狀的第一槽部91、92以及第二槽部93、94。第一輸入口41在第一槽部91開口。輸出口43在第二槽部93。第一輸入口44在第一槽部92開口。輸出口46在第二槽部94開口。因此,不依靠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相對于殼體BD的空腔部110的周向位置,而能夠通過第一槽部91、92或者第二槽部93、94將各連接孔121、123、124、126與各第一輸入口41、44或與各輸出口43、46連接。
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在將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安裝于殼體BD時,不必在周向上使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對齊,從而容易組裝換向單元100。并且,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的結構不會限制殼體BD的各連接孔121、123、124、126的位置。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能夠提高殼體BD的設計自由度。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還能夠采用以下結構。
在本實施方式中,引導部80的結構如果能夠引導突起部63,則不特別限定。在本實施方式中,引導部80例如也可以是在徑向上凹陷的槽。
例如,在引導部80為縫的情況下,從輸出口43流入到第二槽部93的油有可能存在經由作為縫的引導部80流進閥座部件安裝部12與閥座部件筒部60a之間的間隙的問題。由此,有可能存在從第一排出部133排出的油的量產生不均的問題。
針對于此,根據該結構,由于引導部80為不貫通閥座部件安裝部12的槽,因此從輸出口43流入到第二槽部93的油不會經由引導部80流入閥座部件安裝部12與閥座部件筒部60a之間的間隙。由此,能夠抑制從第一排出部133排出的油的量不均的問題。
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引導部80例如在側視時也可是沿相對于軸向(X軸方向)傾斜的方向呈直線延伸的形狀。
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換向閥結構2與換向閥結構3也可是彼此不同的結構。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只設置換向閥結構2、3中的一方。在這種情況下,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分別具有第一空腔孔和閥座部件各一個。
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突起部63也可具有在徑向上貫通突起部63的孔。在這種情況下,閥芯可動部62內的油通過突起部63的孔、作為縫的引導部80、第二槽部93以及連接孔123從第一排出部133排出。即,由突起部63的孔和引導部80構成輸出口。
[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的第二實施方式]
第二實施方式相對于第一實施方式,引導部的形狀不同。另外,存在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通過適當地標注相同的符號等來省略說明的情況。
圖5A、圖5B以及圖6A、圖6B為示出本實施方式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201的一部分的側視圖。如圖5A至圖6B所示,滑柱式換向閥裝置201具有滑柱式殼體210以及閥座部件60。滑柱式殼體210具有閥座部件安裝部212。閥座部件安裝部212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閥座部件安裝部12不同,閥座部件安裝部212不具有殼體凸緣部14。
如圖5A所示,閥座部件安裝部212具有引導部280。引導部280具有軸向無變位部281、直線部282以及圓弧狀部283。軸向無變位部281與直線部282被圓弧狀部283連接。
直線部282沿軸向(X軸方向)直線延伸。因此,在沿直線部282引導突起部63時,不必使閥座部件60在周向上旋轉。因此,容易在直線部282中引導突起部63。直線部282位于引導部280中的插入側(-X側)的端部。直線部282在插入側開口。
圓弧狀部283與直線部282的終端側(+X側)的端部連接。圓弧狀部283為隨著從插入側(-X側)向終端側,而向+θX方向彎曲的圓弧狀。
軸向無變位部281與圓弧狀部283的終端側(+X側)的端部連接。軸向無變位部281沿著周向且無軸向變位地延伸。因此,如圖5A的例子,在閥座部件60被適當地安裝的狀態下,在突起部63位于軸向無變位部281的情況下,如圖5B所示,即使閥座部件60朝向從滑柱式殼體210脫落的方向(-X方向)移動,突起部63也會卡在軸向無變位部281的內緣。
在此,在突起部63所卡住的部分例如為圓弧狀的情況下,與閥座部件60接觸的引導部的內緣相對于軸向(X軸方向)以及周向傾斜。因此,如果閥座部件60在從滑柱式殼體210脫落的方向(-X方向)上受力,則突起部63從引導部的內緣受周向分量的力,有可能存在閥座部件60沿周向旋轉的問題。因此,在閥座部件60的軸向位置未被固定的狀態下,有可能存在閥座部件60從滑柱式殼體10脫落的問題。
針對于此,根據本實施方式,可使引導部280在閥座部件60朝向從滑柱式殼體210脫落的方向(-X方向)移動時卡住突起部63的部分為軸向無變位部281。由于軸向無變位部281沿著周向且無軸向變位地延伸,因此軸向無變位部281的內緣沿周向延伸,與軸向正交。由此,即使閥座部件60在從滑柱式殼體210脫落的方向上受力,也不會從軸向無變位部281的內緣向突起部63施加周向的力。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即使閥座部件60在從滑柱式殼體210脫落的方向上受力,閥座部件60也不會在周向上旋轉,從而能夠進一步抑制閥座部件60脫落。
在軸向無變位部281的內緣設置凸部284。凸部284從軸向無變位部281的內緣突出。即,在引導部280的內緣設置從引導部280的內緣突出的凸部284。因此,在朝向與將閥座部件60安裝于滑柱式殼體210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沿引導部280引導突起部63的情況下,突起部63容易卡在凸部284,結果是能夠抑制閥座部件60從滑柱式殼體210脫落。
在圖5B的例子中,凸部284在軸向無變位部281的內緣位于比引導部280的終端部280b靠圓弧狀部283側(-θX側)的位置。凸部284例如從軸向無變位部281的插入側(-X側)的內緣向終端側(+X側)突出。因此,例如圖5B那樣,在閥座部件60被稍微朝向軸向(X軸方向)移動,突起部63與軸向無變位部281的插入側(-X側)的內緣接觸的情況下,通過卡在凸部284,能夠進一步抑制突起部63沿周向移動。
凸部284的突出高度、即在圖5B的例子中軸向(X軸方向)的尺寸比引導部280的寬度與位于引導部280的內側的突起部63的寬度的差小。因此,在引導部280所延伸的方向上,在突起部63穿過引導部280的凸部284所在的部分時,突起部63與凸部284或引導部280的內緣摩擦被抑制。由此,能夠抑制產生異物。
不特別限定凸部284的形狀。在圖5B的例子中,凸部284的形狀例如在側視時為半圓形。
如圖6B所示,在滑柱式換向閥裝置201設置輸出口243。輸出口243由閥座部件側輸出口部266與殼體側輸出口部212a在徑向上重合構成。閥座部件側輸出口部266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閥座部件側輸出口部66相同。殼體側輸出口部212a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殼體側輸出口部12a相同。
在本實施方式中,圖6A所示的軸向無變位部281的周向尺寸L1比圖6B所示的閥座部件側輸出口部266的周向尺寸L2的一半與殼體側輸出口部212a的周向尺寸L3的一半之和的尺寸小。
如本實施方式那樣,在閥座部件60在被適當地安裝的狀態下,在突起部63位于軸向無變位部281的情況下,即使在固定了閥座部件60的軸向位置的情況下,也會如圖6A所示,存在突起部63在軸向無變位部281的范圍內沿周向移動的情況。由此,即使在固定了閥座部件60的軸向位置的情況下,也有可能存在閥座部件60相對于滑柱式殼體210沿周向旋轉的問題。因此,有可能存在閥座部件側輸出口部266與殼體側輸出口部在周向上錯開,而封閉輸出口243的問題。
針對于此,根據本實施方式,軸向無變位部281的尺寸L1、閥座部件側輸出口部266的尺寸L2以及殼體側輸出口部212a的尺寸L3為上述關系。由此,即使閥座部件60沿周向旋轉最大尺寸L1那么大,閥座部件側輸出口部266與殼體側輸出口部212a也會在至少一部分重合。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即使在閥座部件60相對于滑柱式殼體210沿周向旋轉了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輸出口243被封閉。
滑柱式換向閥裝置201的其他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的結構相同。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不特別限定引導部280的內緣中的設置凸部284的位置。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引導部280也可不具有圓弧狀部283。在這種情況下,軸向無變位部281與直線部282直接連接。在這種情況下,引導部280的形狀在側視時為軸向無變位部281與直線部282呈直角連接的L字形狀。
[滑柱式換向閥裝置1的第三實施方式]
第三實施方式相對于第一實施方式不同點是:閥座部件安裝部312被插入閥座部件360的徑向內側。另外,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存在通過適當地標注相同的符號等來省略說明的情況。
圖7為示出本實施方式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301的ZX剖視圖。如圖7所示,滑柱式換向閥裝置301具有滑柱式殼體310和閥座部件360。滑柱式殼體310具有第一空腔孔320、第一輸入口41以及閥座部件安裝部312。第一空腔孔320具有第一輸入口空腔部21、第一閥座部51以及殼體側閥芯可動部322。
殼體側閥芯可動部322與第一閥座部51的前側(-X側)連接。殼體側閥芯可動部322沿軸向(X軸方向)延伸。殼體側閥芯可動部322朝向前側開口。
閥座部件安裝部312被插入閥座部件360的徑向內側。即,在本實施方式中,例如在閥座部件安裝部312的徑向外側,與閥座部件安裝部312重疊地安裝閥座部件360。閥座部件安裝部312的內部為殼體側閥芯可動部322。在閥座部件360被適當地安裝于滑柱式殼體310的狀態下,閥座部件安裝部312的末端與后述的臺階部362a接觸。在閥座部件安裝部312設置引導部80。
閥座部件安裝部312與第二實施方式的閥座部件安裝部212相同地,不具有殼體凸緣部14。滑柱式殼體310的其他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滑柱式殼體10的結構相同。
閥座部件360具有第二空腔孔360c、第二輸入口42、閥座部件凸緣部60b以及閥座部件筒部360a。第二空腔孔360c具有第二輸入口空腔部61、第二閥座部53、閥座部件側閥芯可動部365以及殼體插入孔部362。
閥座部件側閥芯可動部365在軸向(X軸方向)上與第二閥座部53的第一輸入口41側(+X側)連接。閥座部件側閥芯可動部365的軸向上的第一輸入口41側的端部與殼體側閥芯可動部322連接。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殼體側閥芯可動部322和閥座部件側閥芯可動部365構成容納閥芯34的閥芯可動部。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閥芯34位于第一空腔孔320內或者第二空腔孔360c內。
殼體插入孔部362在軸向(X軸方向)上與閥座部件側閥芯可動部365的第一輸入口41側(+X側)連接。在殼體插入孔部362插入閥座部件安裝部312。殼體插入孔部362沿軸向延伸。殼體插入孔部362的截面(YZ截面)形狀例如為圓形。殼體插入孔部362的直徑比閥座部件側閥芯可動部365的直徑大。因此,在第二空腔孔360c的內側面設置從第二輸入口42側(-X側)向第一輸入口41側(+X側)第二空腔孔360c的直徑變大的臺階部362a。
閥座部件筒部360a具有在徑向上突出的突起部363。突起部363設置于閥座部件360。突起部363朝向徑向內側突出。因此,在通過沖壓加工制作突起部363的情況下,能夠從徑向外側將凸模與閥座部件筒部360a抵接。由此,不必在閥座部件筒部360a設置圖2所示的貫通孔64。因此,能夠減少制造閥座部件360的工夫。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到第三實施方式的各實施方式中,還可采用以下的結構。
在上述各實施方式的說明中,為閥座部件具有突起部而閥座部件安裝部具有引導部的結構,但并不限定于此。在各實施方式中,也可以是閥座部件具有引導部而閥座部件安裝部具有突起部。即,在各實施方式中,可采用這樣的結構:閥座部件與閥座部件安裝部中的任一方具有在徑向上突出的突起部,閥座部件與閥座部件安裝部中的另一方具有引導突起部的引導部。
并且,在各實施方式中,在引導部設置于閥座部件的情況下,且在引導部為縫的情況下,引導部在徑向上將閥座部件貫通。即,在各實施方式中,可采用這樣的結構:引導部為在徑向上將閥座部件與閥座部件安裝部中的設有引導部的一側貫通的縫。
并且,在各實施方式中,引導部的形狀只要在至少一部分軸向(X軸方向)的位置變化,且在至少一部分周向的位置變化,則不進行特別限定。即,引導部的形狀也可以是除了在第一實施方式以及第二實施方式中示出的結構以外的結構。
并且,在各實施方式中,閥芯可動部也可以設置于第一空腔孔。在這種情況下,閥芯被容納于第一空腔孔。
另外,上述說明的各結構在彼此不發生矛盾的范圍內能夠適當地組合。
(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實施方式的匯總)
本實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具有:
滑柱式殼體,所述滑柱式殼體為沿軸向延伸的柱狀,且具有從軸向的端部沿軸向延伸的第一空腔孔;
筒狀的閥座部件,所述閥座部件安裝于所述滑柱式殼體的所述端部,且具有與所述第一空腔孔連接的第二空腔孔;以及
閥芯,所述閥芯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孔內或者所述第二空腔孔內,
所述滑柱式殼體的特征在于,其具有:
閥座部件安裝部,所述閥座部件在徑向上與所述閥座部件安裝部重疊地安裝于所述閥座部件安裝部;以及
第一輸入口,所述第一輸入口貫通所述滑柱式殼體的側面,將所述第一空腔孔與外部連接,
所述第一空腔孔具有第一閥座部,所述第一閥座部在軸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一空腔孔與所述第一輸入口的連接處靠所述端部側的位置,
所述閥座部件具有第二輸入口,所述第二輸入口將所述第二空腔孔與外部連接,
所述第二空腔孔具有第二閥座部,所述第二閥座部在軸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二空腔孔與所述第二輸入口的連接處靠所述第一輸入口側的位置,
在閥芯可動部設置將所述閥芯可動部與外部連接的輸出口,所述閥芯可動部為所述第一閥座部與所述第二閥座部的軸向間的空間,
所述閥芯能夠沿軸向移動地被容納在所述閥芯可動部內,且能夠通過嵌入所述第一閥座部和所述第二閥座部中的任一方,對所述第一輸入口或者所述第二輸入口進行開閉,
所述閥座部件和所述閥座部件安裝部中的任一方具有在徑向上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閥座部件和所述閥座部件安裝部中的另一方具有引導所述突起部的引導部,
所述引導部在至少一部分軸向的位置變化且在至少一部分周向的位置變化。
并且,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特征中,
所述滑柱式殼體在軸向的兩端部分別具有所述第一空腔孔,
所述閥座部件分別安裝于所述滑柱式殼體的所述兩端部。
并且,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特征中,
所述引導部為在徑向上貫通所述閥座部件和所述閥座部件安裝部中的設置所述引導部的一方的縫。
并且,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特征中,
所述引導部為在徑向上凹陷的槽。
并且,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特征中,
所述引導部具有呈圓弧狀延伸的部分。
并且,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特征中,
所述引導部具有沿著周向且無軸向變位地延伸的軸向無變位部。
并且,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特征中,
所述輸出口由閥座部件側輸出口部與殼體側輸出口部在徑向上重合而構成,所述閥座部件側輸出口部在所述閥座部件的側面開口,所述殼體側輸出口部在所述滑柱式殼體的側面開口,
所述軸向無變位部的周向尺寸比所述閥座部件側輸出口部的周向尺寸的一半與所述殼體側輸出口部的周向尺寸的一半之和的尺寸小。
并且,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特征中,
所述引導部具有沿軸向直線延伸的直線部。
并且,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特征中,
在所述引導部的內緣設置從所述內緣突出的凸部。
并且,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特征中,
所述閥座部件被插入所述閥座部件安裝部的徑向內側,
所述引導部設置于所述閥座部件安裝部,
所述突出部設置于所述閥座部件且朝向徑向外側突出。
并且,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特征中,
所述閥座部件被插入所述閥座部件安裝部的徑向內側,
所述引導部被設置于所述閥座部件安裝部,
所述突起部被設置于所述閥座部件且朝向徑向內側突出。
并且,在本實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換向閥裝置的特征中,
所述滑柱式殼體具有在軸向的所述端部朝向徑向外側延伸的凸緣部。
本實用新型能夠用于滑柱式換向閥裝置。